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查阅整理大量古代医学著作后,总结古代医家对骨肿瘤病名的沿革,有"骨睢""骨疽""石痈""石疽""骨瘤""石瘤""肉瘤"等。而主要的病因病机则以"寒邪之气积聚肌肉、经络""肾气虚损,毒邪凑骨""气血凝滞于骨""热毒积聚"为主,治法以"温经散寒法""补肾壮骨法""清热解毒法""行气活血法"为主。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医温病理论,结合临床反馈信息,系统探讨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名、病因、病机、治法及预防。本病宜命名为"温疫"或"伏暑";病因是杂气,具体为外有风热疫毒侵袭,内有湿热疫毒蕴中,属多因素戾气;病机为初起卫气同病,继则气分湿热,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之分。湿邪化燥者,可有营血分传变,后期可伤阴,也可伤阳。病位在肺脾;治以温病理论立法处方,提出宣畅肺气、寒温并施、宜用芳香的治法;归纳"三早""四护"的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3.
过敏性结膜炎是西医病名,古代文献中未见"过敏性结膜炎"之名,本文通过检索《中华医典》中的相关内容,对过敏性结膜炎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及治法方面进行归纳总结。过敏性结膜炎根据其发病的特点以及临床症状,属于"目痒""目痒极难忍外障""时复症""痒若虫行证"等病症范畴。病因病机多因肝胆虚热或心脾积热,复感风邪,或触其禁戒,或因血虚风动,导致目痒难忍。治疗原则以清热养血,祛风止痒为主,内治法以辨证、别时令、分经络等治法为主,外治法主要有点眼法、熏洗法、药丸纳眦法等。不同时期的医家在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遣方用药方面有着各自的特色,代表着不同时期医家的观点,并与当时的文化特色相关。  相似文献   

4.
历代医家在反流性食管炎病名、病证、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均有所论述。其病归属中医学中的"胃痛""吞酸""反酸""反胃""嘈杂""呕吐""噎膈""胃痞""胸痞""梅核气"等病证范畴;其病因多因患者素体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以及久病不愈,劳倦内伤等;其病机纷繁众多,不外乎肝气曲直侵犯中土,或火热之邪浸淫胃脘,或中焦虚弱,运化不及,或寒邪内侵,损伤胃阳,或可夹痰、夹瘀。其治疗在理法方药方面皆有所阐论。  相似文献   

5.
喉痹为耳鼻喉科常见病。喉痹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以来别名众多,根据病因病机命名的病名有火证喉痹、阴虚喉痹、阳虚喉痹、格阳喉痹、瘟毒喉痹等,根据发病特点命名的病名有喉风、乳蛾、马痹、马喉痹等。历代医家对喉痹病因病机、治法各有见解,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火热上攻、虚火上炎、阳气虚衰、瘟疫邪气、痰热壅盛、风寒侵袭、风毒所客等,其治法可概括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益气温阳、祛痰消肿等内治法及针灸疗法。整理喉痹病名、因机、治则之源流,可为现代医者治疗本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脏躁考辨     
脏躁之病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对其描述可追溯至《黄帝内经》时期。但《金匮要略》中仅记载病名、症状及处方,对脏躁具体病位、病因及病机并未详述。历代医家多有发挥,认识不一,以明清为最。综合分析古代医家重要典籍,考镜源流,考辨单"脏"与多"脏""躁"与"燥",明确脏躁病位、病因与病机认识,"脏"即病位,泛指五脏,"躁/燥"言病机,以"躁"为宜。  相似文献   

7.
金妙文教授认为狼疮性肾炎属中医学"阴阳毒""红蝴蝶疮""温毒发斑""赤丹""肾劳""水肿"等范畴,基本病机为肝肾阴虚、毒热内蕴、肾络瘀损,病变初期或病情活动期多以邪实为主,病情后期或缓解期以正虚为主,病理因素多与风、湿、热、毒、瘀有关.治疗以扶正祛邪为原则,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多采用益气养阴、清利湿热、化瘀解毒法,同时兼顾脾胃.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8.
臌胀是古代四大顽症之一,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现代医学的肝硬化腹水与之相符合。历代臌胀病证之名称各异,本文从病位、病因、症状3个方面对臌胀病名进行论述,有"臌胀""蛊胀""蛊瘴""蜘蛛蛊""蜘蛛病""单腹胀""水蛊""气鼓""血臌""水鼓""虫鼓""酒鼓"等名称。臌胀的病因复杂,多为虚实并见。对臌胀病因的论述,历代医家大致分为外感六淫、疫毒侵袭,情志不遂、气失调畅,劳欲过度、伤及根本,感染水毒、虫积作胀,久病失治、迁延日久。臌胀虽病因繁多,但其病机关键在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肝气郁滞、血脉瘀阻、水湿停聚是形成臌胀的重要病机。因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腹中,脏腑虚则愈虚,气、血、水壅结于腹中,水湿不化,实者愈实。所以本病的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古代医家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臌胀治则治法,分别有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扶正培本、顾护正气,辨证使用攻补方法,健脾活血、通络利水,药食并重、重视调摄。古代医家从多个角度论述了臌胀的预后。通过查阅古代文献,经过分析总结,阐述古人对臌胀的认识,对指导现代临床治疗臌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肺纤维化是西医病名,中医多以"肺痹""肺痿""络病"论治。其病机性质总属本虚标实,病因多由外感毒邪、情志所伤、房劳酒伤或体质易感,正气本虚,致痰、瘀、毒等病理产物蓄积。病变初期以邪痹肺络为主,后期以肺肾亏虚为主。中医保守治疗肺纤维化优势明显,临床应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遣方用药,以内服中药为主,辅以针灸、康复等联合治疗。患者个人应慎起居、适饮食、调畅情志,固护正气。  相似文献   

10.
正"慢性肾衰竭"这一病名在古代医籍中未予记载,但"关格""肾风""虚劳""溺毒"等病亦可与之相当。其病位主要在肾、脾,但多累及诸脏腑,病因多由外受邪毒,素体虚衰,加之失治、误治所致。病机多虚实夹杂。张喜奎教授是全国首届中医药高校教学名师,师承陈亦人、杜雨茂教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30余载,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良多。现将张师治疗慢性肾衰竭常见临床症状的用药经验整理总结,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1.
银屑病是古代病名以"癣"为主的易于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除与自身气血津液变化相关,还与外感六淫关系密切。本文从外感六淫角度对与病因病机和治疗相关的古医籍进行整理,发现银屑病病因包括外因风、寒、湿、热四邪与内因血虚、血燥,其治疗以祛风、清热、润燥三大治法为主,从而归纳病机为风毒客于腠理,入内灼伤营血,血燥不荣于外,治疗上可以透风解毒、养血润燥、凉血活血为治法,兼察病患脏腑气血功能状态,以期为银屑病现代临床防治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好发于青年育龄期女性或儿童,可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类似于中医古籍记载的"阳毒""蝴蝶丹""痹证""温毒发斑"等。龙江医派著名医家华庭芳从医50余年,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自成一体。华老认为其基本病机归纳为风热毒邪入侵,血瘀脉络,气阴耗伤,治以清热解毒,辅以凉血养阴之法,常以生地黄、金银花、连翘、蝉蜕、蛇蜕、当归、白芍、牡丹皮等药物为基本处方。临床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症状、病程长短不尽相同,华老谨遵"以病统证、随症施药"的原则,辨证施治、灵活变通,虽多数药物看似平淡,却每见奇效。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探讨了范金茹教授对于扩张型心肌病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以及证治的深刻见解。针对扩张型心肌病目前尚无明确统一之病名,范师根据古代文献及个人经验,认为"心胀"一词命之妥当;其关键的病因病机,乃先天禀赋薄弱,或叠加后天调养失当,或禀赋邪毒之体,正气虚弱,复感毒邪,邪毒入中其心,日久终致心体胀大;临床辨治本病时,应当谨守病机,分期论治,范师将本病分为早、中、晚期三个阶段进行辨证论治,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4.
《四川中医》2021,39(4):28-30
本文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查阅,从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三个方面对天疱疮的源流进行考证。按历史脉络梳理天疱疮的命名,具体包括"天疱"、"天疱疮"、"天泡"、"天泡疮"、"肺疽"、"火赤疮"等病名;历代医家对于天疱疮病因病机的认识可归纳为"心火脾虚蕴蒸"、"风热暑湿蕴肤"、"邪毒怫热血液"、"肺虚热毒炽盛"、"正虚邪实毒盛";同时对古籍文献中天疱疮的治疗做了详细的总结,望提供借鉴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中医药在防治新冠肺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针对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名、病因及辨证,广大中医学者提出了诸多的观点。新冠肺炎依据其病性的寒热和兼杂之邪,分属于寒湿疫、湿温疫、湿毒疫、湿毒夹燥疫等,其病因以“湿邪”为主,常兼夹寒、热、燥之邪,分别有温湿疫邪、寒湿疫邪、疫邪夹燥等,其辨证多从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膜原理论辨证,并结合三因制宜等。新冠肺炎证候多变,但其病因病机符合中医“疫病”的规律,其病位主在肺,多累及脾胃,以湿邪为主的病理特点贯穿疾病的始终,以“湿、毒、寒、热、燥、瘀、虚”为证素要点,可按照预防、治疗、恢复3个阶段采取辨证论治。该文从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名、病因及辨证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完善新冠肺炎的中医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热入血室"古时多以女子论之,清代医家薛生白著作《湿热病篇》有"热入血室,不独妇女,男子亦有之".探讨"血室"之病位、病机、性别,从女子"热入血室"延伸至男子"热入精室",拓展其致病之邪不独寒邪化热,亦可为湿热、温热,其发病不独在女子,男子相应疾患亦可循迹于此,现代医家多以"湿热""瘀滞"论治男子精室疾患亦是继承古人学...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毒"论治急性白血病出发,阐明急性白血病的病名、病因、病机,探讨急性白血病的病因病机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而虚",其治疗当以"解毒""补虚""化瘀"为根本大法。  相似文献   

18.
《光明中医》2021,36(5)
术区软组织肿胀是下肢骨折术后最常见、也是危害较大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创伤、手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术后肿胀一直是临床治疗中较棘手的难题。自古以来,中医对于伤科肿胀就有深入的认识,认为该病病位主要在"肺、脾、肾";病机为"气滞血瘀,筋脉受损";常见兼邪有"水湿""邪毒""痰瘀""肝火""气虚"等。现代医家基于前人经验,多围绕"气、血、津、液"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治则及治法,且收效良好。此研究就中医内治法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肿胀的理法方药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9.
医苑选萃     
多系统脏器功能衰竭中医病证初探毕云氏等报道,通过16例住院病人中符合多系统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分析,对中医病名、病因病机、治疗要点等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对该病的中医病名可用“脏竭证”来概括。即多脏腑合病或并病,表现多种证候,.多个脏腑精气衰竭。其病因病机,一是由于素体正气亏虚,脏腑失调,阴阳失衡,卒然感受热、毒、湿等外邪,正不胜邪,气机逆乱而致病;二是由于骤然感染、创伤、  相似文献   

20.
收集魏晋以前的医籍文献,归纳该时期各医家对中风病名演变、病因病机、发病部位等方面的认识。病名方面,《内经》时期以厥名之;汉代医家并未将中风作为病名,只表中风邪之意;宋代陈无择首次将中风作为独立病名。关于病因病机均持外因、内因两端。关于发病部位,多认为病位在头、病位在经络脏腑和病位在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