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泌体是一类内吞起源的细胞外囊泡,其携带源细胞的mRNA、非编码RNA、蛋白质、脂质、DNA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并在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在大脑中,外泌体参与突触可塑性、神经元应激反应、细胞间通信和神经发生等过程。外泌体可以穿过血-脑脊液屏障,且含量随其分泌和受体细胞的不同而变化,可以作为神经功能障碍的生物标志物。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间通讯在大脑生长、发育和内稳态的维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神经源性外泌体可以为疾病诊断和治疗干预提供信息。本文综述神经源性外泌体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在精神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相似文献   

2.
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的疾病,目前仍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证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BMSC-EVs)通过减轻病灶处的神经炎症反应、促进神经血管再生,发挥其对TBI的治疗作用,但具体作用机制未完全明确。本文旨在探究BMSC-EVs治疗TBI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并初步探讨BMSC-EVs未来的研究方向及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外泌体是一种纳米级细胞外囊泡,大多数细胞类型均可分泌,存在于血液、唾液、脑脊液和乳汁等体液中.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其病因迄今未明.因外泌体可携带相应来源细胞的核酸、蛋白质等分子信息,所以在多种疾病诊治中有着强大的生物学功能.随着研究的深入,外泌体在AD中的作用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但也存在争议.研究发现,外泌体在AD中有多种作用:一方面,它可在细胞间传播毒性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和过度磷酸化tau蛋白(P-tau),并可能会诱导细胞凋亡从而造成神经元的丢失;另一方面,外泌体似乎能通过被胶质细胞摄取而减少大脑Aβ负荷.本文将简要介绍外泌体,并阐述其在AD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行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等运动症状。而外泌体广泛存在于脑脊液和外周体液中,拥有细胞间信号传导和病原体的转移以及细胞碎片的清除等生理功能,且在PD发展过程中其内容物发生改变。正是由于外泌体独特的生理功能以及在PD的发病、发展及治疗中所起到的作用而广受关注~([1])。本文就外泌体在PD中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疾病是指发生于脑和脊髓的疾病,以感觉、运动、意识、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本文就外泌体微小RNA(microRNA,miRNA)在CNS疾病诊断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CNS疾病诊断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1外泌体简介1.1外泌体的一般生物特性及发现过程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分泌的、大小30~150 nm膜状囊泡,由多泡体与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在电子显微镜下,外泌体通常表现出杯状或碟状的形态[1]。其外膜与细胞膜相似,含磷脂双分子层,其内含有蛋白质、脂类、  相似文献   

6.
外泌体(exosomes,又称外切体)是细胞间通讯的重要媒介,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外泌体参与并影响抑郁症的发生、发展等过程。本文回顾外泌体在抑郁症发病机制、诊断、疗效评估及治疗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发现外泌体可通过调控神经炎症与神经发生等机制影响抑郁症状,并且外泌体自身及其所携带的miRNA、蛋白质等生物活性物质可作为抑郁症诊断、疗效评估及治疗的重要靶标。  相似文献   

7.
正外泌体是细胞(尤其是肿瘤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的小囊泡,其内包含信号传递的受体、生物活性脂质、核酸及蛋白质等。外泌体参与肿瘤进展的多个方面。体液外泌体(包括蛋白质、核酸等)可以作为肿瘤生物标志物。本文就外泌体在脑胶质瘤诊治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卒中是由于脑部相关区域血供中断,导致神经元缺血缺氧死亡和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的一类脑血管疾病。外泌体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外囊泡,其外膜为脂质双层结构,内含脂质、蛋白质及DNA、RNA等物质,能够作为运输载体穿过血脑屏障,完成细胞间信息交流和遗传物质的转载,这一过程对缺血性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其中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miR)作为缺血性卒中的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在缺血性卒中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外泌体对缺血性卒中的作用机制、防治价值以及干细胞源性外泌体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外泌体是一种膜源性囊泡,在尿液、精液、血液、眼泪、淋巴液、脑脊液等体液中稳定存在。在电子显微镜下,它们呈杯状或碟状。一般尺寸在25~100 nm左右。人体内的各种细胞可以释放不同类型的外泌体,其中包含microRNA、mRNA、蛋白质和其他遗传物质,其在细胞通讯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调控细胞的生长,构建细胞生长环境等方面。本文针对外泌体中的microRNA在胶质瘤的相关方面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致残率和死亡率极高的脑血管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外泌体既可以介导细胞之间的通信,又具有跨越血脑屏障的能力,故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受到广泛关注。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修饰改造外泌体,制备具有脑靶向性和治疗作用的工程化外泌体,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与治疗,以期提高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修复,减少临床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本文从外泌体、外泌体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工程化外泌体的制备等方面进行综述,并讨论工程化外泌体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8例(颅脑损伤组)、健康体检者22例(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颅脑损伤组患者伤后1、4.7、14、21d及对照组外周血EPCs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伤后1d,颅脑损伤组外周血EPCs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伤后4d降至最低值(P〈0.05);随后逐渐升高,伤后7d达最高峰(P〈0.05),随后逐渐下降,伤后21d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伤后1d外周血EPCs水平与入院时患者GCS评分呈正相关(RS=0.452,P〈0.05);伤后7、14、21d外周血EPCs水平与伤后6个月GOS评分呈正相关(rs分别为0.423,0.469,0.455;P〈0.05)。结论外周血EPCs可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2.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肿瘤,存在基因异质性,仅靠手术后的病理检查,无法准确评估肿瘤基因及微环境的动态演变。外泌体作为细胞分泌的最小胞外囊泡之一,可作为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及细胞间信息传递的载体,促进胶质瘤细胞增殖、免疫逃逸、放化疗抵抗及血氧微环境的改善,提高肿瘤细胞侵袭及转移能力。本文现围绕外泌体与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外泌体是由各种类型的细胞经过一系列调控形成并可分泌到细胞外,分子直径为30~120 nm的小囊泡。它广泛分布于各种生物流体中,具有在细胞间转运蛋白质、脂类和核酸等活性物质,介导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和激活信号通路等作用。外泌体含有疾病指纹,可用于临床诊断。并在神经损伤的修复过程中,通过促进神经血管再生和减少神经性炎症等促进了神经功能的恢复。本文就其研究现状,尤其是在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的作用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是一种神经变性疾病,具有不可逆性、高发病率和高致 残率的特点,早期识别和干预对改善PD 意义重大。然而,目前临床上对PD 的诊断缺乏客观的实验室 检测指标,药物疗法对早期疾病修饰的证据尚不充分。外泌体是细胞产生、释放到胞外环境的囊泡,内 含丰富的生物活性分子。中枢神经系统起源的外泌体,其中PD标志性蛋白质,如α-突触核蛋白、DJ-1 和RNA 分子水平的变化反映了机体病理生理状态的改变,是筛选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分期、预后等标 志物的重要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具有与母细胞类似的组织修复、神经保护效应,而一些 活性分子(如过氧化物酶、多巴胺、小干扰RNAs等)也可以外泌体为载体靶向运输到脑组织,针对PD 不 同的致病通路发挥作用。现综述外泌体在PD 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探讨当前所面临的 问题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癫痫是一种突发性大脑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反复异常过度放电引起短暂性脑功能失调的慢性大脑疾病,中枢神经系统内特定区域的炎症反应是癫痫的共同特征之一。研究发现,外泌体可通过抑制胶质细胞激活、调节免疫应答等方式减轻炎症反应,并依赖其脂质双层结构和能够穿越血-脑屏障的优势,可作为给药载体应用于癫痫的治疗。现就外泌体在癫痫炎症反应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寻求诊断与治疗癫痫的潜在方案。  相似文献   

17.
外泌体作为一种纳米级别的细胞外囊泡,内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其广泛参与细胞间物质运输与信息传递,并在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心境障碍常因其临床复杂性而导致识别困难、诊断不明确以及治疗难度大。心境障碍患者的外泌体在数量及表型上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存在差异。现对心境障碍患者外泌体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探讨不同来源的外泌体作为心境障碍生物诊断标志物以及治疗靶点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浆外泌体miR-212、miR-132水平与颅脑损伤(TBI)严重程度和Rotterdam CT评分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9年3月~2020年10月收治的TBI共76例,另选择我院体检的健康成年人38例为对照。提取血浆外泌体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212、miR-132表达水平。结果 76例TBI中,轻型19例,中型35例,重型22例。TBI血浆外泌体miR-212、miR-132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轻型TBI比较,中、重型TBI组血浆外泌体miR-132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中型TBI比较,重型TBI血浆外泌体miR-212、miR-132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浆外泌体miR-212((r=0.396)、miR-132(r=0.716)水平与入院GC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P<0.001)。血浆外泌体miR-212水平(r=-0.375)和miR-132水平(r=-0.613)与入院Rotterdam CT评分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 TBI病人血浆外泌体miR-132、miR-212水平明显下降,并且随着TBI损伤程度加重和入院Rotterdam CT评分增加而明显降低。这提示血浆miR-132、miR-212可能是TBI潜在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9.
黄体酮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已经成为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而最近报道,内皮祖细胞在颅脑创伤后病灶区的血管修复中起重要的作用。黄体酮能够通过将内皮祖细胞动员至颅脑创伤引起的大脑局部缺血区域,促进其血管新生,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黄体酮可能通过两种途径动员:一种是增强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另一种是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增多,二者在内皮祖细胞动员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上述相关内容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创伤性脑损伤(TBI)是常见的致残和死亡原因,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当前对于TBI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完整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传统的实验室检测很少发挥作用。外泌体作为细胞分泌的囊泡,含有大量亲代细胞的信息物质,是细胞间通讯的重要组成部分。得益于其穿过血脑屏障(BBB)的能力,外泌体用于TBI的诊断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当前用于TBI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外科手术、康复训练和有限的自发功能恢复,尚无明确有效药物治疗方案。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外泌体能够调节TBI后炎症,促进神经、血管再生和维持血脑屏障完整性,从而改善TBI预后。该文旨在对外泌体应用于TBI诊断及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