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术中磁共振(MR)引导激光消融术(LITT)治疗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收治的肺癌脑转移患者, 所有患者颅内转移病灶数≤4个。每例患者均选取1个主要病灶实施术中MR引导的LITT治疗。观察LITT治疗的相关并发症, 术后30、90、180 d行影像学和临床随访, 评估肿瘤的控制情况。结果共纳入11例患者, 其中非小细胞肺癌9例, 小细胞肺癌2例。11个治疗的颅内转移瘤的中位体积为2.97 cm3(0.70~7.20 cm3), 中位激光发射时间为17.23 min(2.88~37.15 min), 中位消融操作时间为28.10 min(7.68~63.40 min);中位病灶消融率为97.5%(29.2%~100.0%)。患者术后头颅CT检查均未见术区出血, 其中1例出现一过性肌力下降。LITT后30、90、180 d, MRI显示平均病灶体积分别为术前体积的2.30倍(1.29~3.52倍)、1.21倍(0.35~2.02倍)及0.80倍(0.09~2.40倍)。LITT后90 d随访时...  相似文献   

2.
立体定向技术建立大鼠脑胶质瘤激光间质热疗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利用立体定向技术接种SD大鼠C6脑胶质瘤,并建立脑胶质瘤激光间质热疗(LITT)模型.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体外培养并调制的C6胶质瘤细胞悬液20μl(浓度1×10~(11)/L)接种于SD大鼠右侧尾状核区.分时段MRI检查;做组织病理学和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S-100蛋白免疫组化检查.根据MRI扫描监测,校正肿瘤定位,按2~10 W不同功率和热疗时间分组,插入半导体激光光纤进行间质热疗,同时使用ThermaCAM S65型红外热像仪测量肿瘤的中心靶点皮层温度和(或)热电偶仪间质测量靶区周边的深部温度.结果 优化的立体定向接种技术使本组大鼠脑胶质瘤动物模型具有颅内生长稳定,成瘤率高,未见颅外转移病灶,实验周期短,可重复性好,可插入热疗光纤热疗,组织学上接近人类特征.LITT各组靶区温度高于假手术组(P<0.05);在同一治疗组内中心靶点皮层温度和靶区周边的深部温度之间有近似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可成功建立SD大鼠脑尾状核C6胶质瘤模型,其肿瘤MRI影像及病理特征与人脑胶质瘤相似.红外热像测温技术在大鼠实验性LITT研究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可联合热电偶深部测温技术应用于脑肿瘤LITT治疗.  相似文献   

3.
胶质瘤激光间质热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激光间质热疗(LITT)治疗胶质瘤的最适热功率、照射时间、热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将Walker胶质瘤细胞接种于大鼠后肢皮下,接种10d后瘤体直径达1.4-2.0cm。分别用钕钇铝石榴石(Nd-YAG)激光在2W、5W、10W三种低功率下进行间质热疗,激光作用时间分别为800s,800s和600s,并设立对照组。观察肿瘤直径、肿瘤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LITT后3d及6d各治疗组与对照组肿瘤直径无显差异(P>0.05);LITT后9d及12d各治疗组肿瘤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肿瘤中心炭化,外围变性、坏死。治疗组肿瘤细胞超微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结论:低功率Nd-YAG激光LITT可明显抑制胶质瘤的生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的磁共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动物模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小 鼠中枢神经系统的MR表现。方法使用PLP139-151免疫接种雌性SJL/J小鼠诱导EAE。分别取复发期和缓解期 的EAE小鼠行脑和脊髓常规MR及Gd—DTPA增强MR扫描,并做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PLP139-151能较好的诱 导出慢性复发-缓解型EAE模型,Gd-DTPA增强MR检查能充分显示血脑屏障的破坏,反映脑和脊髓的病灶,而且 显示的病灶相对信号强度复发期明显高于缓解期,在病灶处均可见炎症细胞浸润,髓鞘脱失,病灶周围或远离病灶 处炎症反应轻微。结论Gd—DTPA增强MR检查能准确反映血脑屏障的破坏,病变累及部位及病变程度,为今后使 用药物干预EAE判断疗效、指导进行较准确的病变部位取材时提供了一种更为客观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脑内小病灶立体定向开颅切除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立体定向指导下小骨瓣开颅脑内小病灶切除术的经验。方法使用Fischer立体定向定位仪引导对21例脑内小病灶进行切除。结果21例脑内小病灶立体定向导引切除均得到满意的临床效果,无任何重大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立体定向导引下的脑内小病灶切除具有定位精确、损伤少,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开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功能区深部小病灶手术切除的方式和方法。方法 22例位于脑功能区深部小病灶,均采用立体定向引导,经脑沟入路的方式进行病灶显微手术切除。结果 22例病灶均获得全切除,术后3例短期内功能下降,3个月后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立体定向引导经脑沟入路进行脑功能区深部小病灶显微手术切除,可以在保留皮层功能的情况下切除病灶。  相似文献   

7.
MRI引导立体定向开颅切除脑功能区病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介绍立体定向技术和现代影像学的结合对颅内病灶及其毗邻解剖结构进行精确定位,使在切除病灶的同时又防止脑功能区神经功能损失。方法:使用Leksell-G定向仪后,行MRI三维扫描,在清楚显示病灶与功能区皮层关系后,行开放定向手术。结果:本组62例位于脑内功能区的病灶,均达到全切除,未输血,无手术死亡。术后病理报告:脑囊虫24例,胶质瘤12,转移性肿瘤9例,脑脓肿6例,脑膜瘤5例,血管畸形3例,炎性病灶2例。术后病人偏瘫加重4例,运动性失语2例,手术对侧麻木加重1例,其余病人神经功能均得以保留良好。结论:功能区病灶切除,只有在立体定向技术配合下,才能达到微侵袭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的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合并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的线粒体脑肌病(MELAS)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经临床病理证实的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共6例,回顾性分析其MRI和磁共振波谱(MRS)资料。结果脑MRI检查,MELAS表现为大脑半球各叶大小不等片状病灶;病变位于脑皮质区,病灶的分布与脑血供分布不一致;自旋回波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MRS分析显示病灶区见典型的乳酸盐峰,N-乙酰天门冬氨酸盐,肌酸值正常或略降低。扩散张量成像(DTI)显示病灶区脑皮质下白质纤维束破坏、中断、稀少。结论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的病变形态、分布具有特征性,常规MRI与DWI、DTI及MRS等磁共振技术,对MELAS的定性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观察脑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BAVM)栓塞后病灶周围脑组织中毛细血管的病理改变,试图为进一步探索单纯栓塞治疗后脑动静脉畸形复发的机制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 选取BAVM病灶周围有5~10mm厚度脑组织的手术标本,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单纯手术组(8例)和栓塞+手术组(14例),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比较有无血管内栓塞治疗的BAVM病灶周围脑组织中毛细血管密度、形态结构差异;选取外伤内减压术获得的脑组织标本为对照组(8例).结果 ①毛细血管密度:单纯手术组7.9400±1.37199,栓塞+手术组7.2443±1.28283,均较对照组(3.5588±1.03957)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947,P<0.01);单纯手术组与栓塞+手术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64,P>0.05),光镜观察均见毛细血管分布不均,毛细血管管径大小不一.②电镜观察,单纯手术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细胞膜破坏,胞浆脱落,胞浆"手指样"凸起,线粒体肿胀,毛细血管基膜增厚;栓塞+手术组主要为坏死表现,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核固缩、崩解,血脑屏障破坏.结论 BAVM栓塞治疗后(1~2个月内)病灶周围毛细血管密度较栓塞前无明显增加,内皮细胞主要为坏死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引导下显微手术摘除脑囊虫病灶的方法和优越性。方法应用ASA-602S型脑立体定向仪对囊虫病灶实施定位,配合显微手术摘除脑重要功能区及脑深部囊虫病灶。结果立体定向手术定位准确,均一次性找到病灶。其中颞叶病灶18例,额叶病灶14例,顶叶病灶9例,枕叶病灶7例。囊虫病灶直径为0.5~3.2cm。病理报告均证实为脑囊虫。术后3d~1个月复查CT或MRI显示病灶消失,无死亡病例。结论立体定向引导的显微手术摘除脑囊虫病灶是一种定位精确、对脑组织损伤小、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脑内病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脑立体定向手术具有微创手术的特点 ,对脑内病灶及其毗邻解剖结构精确定位 ,使手术器械能精确地到达脑内任何一点 ,对脑功能区及脑深部小病灶、囊性病灶的手术治疗具有巨大优点。我们从1999年至 2 0 0 2年应用头颅CT引导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脑内病灶患者 4 1例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男 2 3例 ,女 18例 ,年龄 5~ 71岁(5岁患者为 1先心病合并脑脓肿者 ,余患者均大于7岁 ) ,平均 4 5岁 ,小病灶 18例。病变部位 :运动区皮层下 6例 ,语言中枢皮层下 3例 ,顶叶 3例 ,脑深部 4例 ,病灶最小者 1cm× 1cm× 1.5cm ,…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求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CT所示病灶的关系。方法 对76例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症状与CT所示病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基底节病灶、大脑半球前部病灶、左侧半球病灶易导致抑郁的发生。结论 对基底节病灶、大脑半球前部病灶、左侧半球病灶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应常规进行心理测试及精神检查,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3.
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使用ASA-602S立体定向仪.在CT引导下采用立体定向显微手术切除颅内小病灶30例,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伽玛刀治疗脑转移瘤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伽玛刀是治疗脑转移瘤的一种途径,尤其对多发病灶者。方法:用伽玛刀治疗脑转移瘤随访10个月以上者共46例,其中单发27例,多发19例,共103个病灶。结果:脑转移瘤相对较小,而靶周边剂量相对较大者,完全缓解率较高。结论:无论单发及多发病灶伽玛刀治疗1年存活率均较开颅手术为高。多发病灶需配合全脑放疗及化疗,否则易产生新病灶,使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5.
384例立体定向脑活检术诊断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立体定向脑活检术诊断率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84例立体定向脑活检手术的临床资料,归纳其临床特征和病理诊断,分析影响活检诊断率的主要因素,以及二次活检的诊断情况。结果本组病例中男性231例,女性153例,中位年龄47岁。197例病灶位于脑叶,134例位于幕上深部,53例位于幕下。184例病灶位于左侧,200例病灶位于右侧。深层病灶321例,浅层病灶63例。单个病灶251例,多个病灶133例。病灶体积中位数11.27cm^3。286例病灶明显强化,98例为非强化病灶。首次立体定向活检诊断率为90.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灶强化"为诊断率的主要影响因素(P=0.005),OR值为2.740。未确诊病例中8例进行二次活检,其中7例获得明确病理诊断。结论病灶强化与否是影响立体定向活检诊断率的主要因素,非强化病灶的诊断率较低。对未确诊病例进行二次活检手术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引导的立体定向脑内病灶活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使用16排螺旋CT、脑立体定向仪及手术软件系统进行脑内病灶活检手术37例,人工计算及计算机辅助软件自动计算靶点并互相印证。结果病检确诊肿瘤20例,局灶性炎症增生10例,脑脓肿4例,未能确诊3例。结论多层螺旋CT引导的立体定向脑内病灶活检术对明确颅内病变性质是可行的方法,具有创伤小、并发症率低及病检准确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全麻唤醒和术中电刺激在脑功能区病灶性癫痫手术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 对11例涉及脑功能区病灶性癫痫患者术前行MRI和头皮视频脑电图检查,其中6例行fMRI检查.全麻下手术,其中7例行食道咽腔导管插管全麻唤醒.术中皮层脑电图定位痫样放电皮层,皮层电刺激定位皮质功能区,根据病灶、致痫皮层和皮层功能区关系选择相应手术方式,在切除病灶时作皮层电刺激以保护皮质下功能传导束.结果 10例病灶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术后2例暂时性偏瘫.随访6~24月,患者无神经功能障碍,Kamofsky评分平均100分,使用1种抗癫痫药物,癫痫控制满意.结论 食道咽腔导管插管全麻唤醒屉一种安全、简便的麻醉唤醒方法;术中电刺激监测能够最大限度切除病灶,妥善处理致痫皮层,有效保护脑功能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我国多发性硬化病例典型及不典型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经McDonald诊断标准明确诊断的82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头部MRI检查结果,分析病灶部位、大小、数目、形状、信号强度及强化方式等。结果我国多发性硬化的典型影像学表现:(1)病灶部位以脑室旁(62例,75.61%)及幕上深部白质(55例,67.07%)多见。(2)病灶数目多在10个以上(62例,75.61%)。(3)病灶直径以≤1cm为主(62例,75.61%),〉5cm次之(23例,28.05%)。(4)信号强度及强化特征为T1WI平扫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高信号,PDWI高于脑脊液中水信号;T1WI增强图像黑洞从微小至大片状均可见,形状多呈类圆形或条片状;〈1cm/病灶显示结节状强化,1~5cm病灶一般呈环状强化,〉5cm病灶以边缘强化或内部呈不规则环状强化为主,皮质病灶多见弓状强化。我国多发性硬化的不典型影像学表现为:病灶较大,最大直径〉5cm(23例,28.05%);强化显著且强化持续时间较长;脑干病灶多见(61例,74.39%)。结论侧脑室旁或深部白质内多发小病灶是多发性硬化的典型MRI表现;侧脑室旁病灶致侧脑室变形、大脑凸面的微小黑洞及侧脑室边缘的条片状黑洞,以及近皮质或围绕侧脑室颞角的弓状强化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病灶大、强化显著及脑干病灶多见,是我国多发性硬化不同于欧美地区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我国多发性硬化病例典型及不典型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经McDonald诊断标准明确诊断的82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头部MRI检查结果,分析病灶部位、大小、数目、形状、信号强度及强化方式等。结果我国多发性硬化的典型影像学表现:(1)病灶部位以脑室旁(62例,75.61%)及幕上深部白质(55例,67.07%)多见。(2)病灶数目多在10个以上(62例,75.61%)。(3)病灶直径以≤1 cm为主(62例,75.61%),>5 cm次之(23例,28.05%)。(4)信号强度及强化特征为T1WI平扫呈等或略低信号,T1WI高信号,PDwI高于脑脊液中水信号;T1WI增强图像黑洞从微小至大片状均可见,形状多呈类圆形或条片状;<1 cm病灶显示结节状强化,1~5 cm病灶一般呈环状强化,>5 cm病灶以边缘强化或内部呈不规则环状强化为主,皮质病灶多见弓状强化。我国多发性硬化的不典型影像学表现为:病灶较大,最大直径>5 cm(23例,28.05%);强化显著且强化持续时间较长;脑干病灶多见(61例,74.39%)。结论侧脑室旁或深部白质内多发小病灶是多发性硬化的典型MRI表现;侧脑室旁病灶致侧脑室变形、大脑凸面的微小黑洞及侧脑室边缘的条片状黑洞,以及近皮质或围绕侧脑室颞角的弓状强化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病灶大、强化显著及脑干病灶多见,是我国多发性硬化不同于欧美地区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20.
脑转移瘤伽玛刀治疗后生存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脑转移瘤伽玛刀治疗后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 47例伽玛刀病人的治疗结果。拟定治疗病灶大小、病灶数目、治疗前后有全脑放疗经过、治疗时的KPS、治疗病灶有不均匀增强、有颅外转移灶、性别、年龄等变量为患者生存影响因素 ,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确定多因素条件下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 平均生存期为 1 1个月 ,半年和一年生存率分别为 67%和 37%。显著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为病灶大于 >2 .5cm ,KPS≤ 70分及有颅外转移灶。结论 伽玛刀是治疗脑转移安全有效的方法。病灶大小、全身状况及病灶扩散状况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