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帝内经》五脏风的病因是风邪中于五脏而导致的五脏病,但是现代医家对五脏风的理论研究逐渐淡化,尤其是因偏风中于五脏而致的五脏风病的理论逐渐丢失,所以本文对《黄帝内经》因偏风中于五脏而致的五脏风在病因病机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临床遣方用药的基本法则.但目前学界未能完全揭示《黄帝内经》五味五脏理论的理论渊源和内在规律.文章首先梳理《黄帝内经》原文,还原五味理论起源过程,并结合临床实践以及训诂学,直接切入《黄帝内经》各篇章之间相互矛盾的地方,力图展现出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由“五脏生成”结合脏腑辨证,探索消渴继发痹病的诊疗方案,以期为DPN的中医治疗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含有丰富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原则,有关方药的理论极其丰富,是后世方药学发展的渊源。本文仅就《内经》中有关药物的气味,五味作用及根据五脏生理特点与病理状态的用药规律进行归纳整理,以助正确理解经文的内涵,继承发扬《内经》的精髓,来指导临床正确用药。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历代文献关于五脏痹的描述与现代医学风湿病多系统损害的症状进行分析,探讨五脏痹与风湿系统疾病多系统病变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6.
脏腑辨证起源于《黄帝内经》,五脏虚实辨证是《内经》时期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为探究五脏虚实辨证与治疗的内容与特点,将《内经》中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内容虽零散,不成体系,但是均以“四时五脏阴阳”藏象体系为基础,虚实证候的出现多归因于本脏与相表里脏的脏腑功能失常与经络循行异常,五行生克关系也融入在五脏虚实辨证之中。治疗多采用针刺疗法,选取相应经脉穴位,行补虚泻实手法,对于五脏实证,也可以选用泻血疗法。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性心血管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营卫理论,笔者认为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与营卫失调在病因病机及临证表现方面有相通之处,营卫失调是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根据《难经·十四难》所言“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提出在治疗上以“调营卫”为基本大法,营卫亏虚者治以补养,营卫壅滞者治以畅通,营卫不偕者治以调和,重在恢复机体气血阴阳之平衡,使营卫调,则病自消。通过探究营卫理论与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中医病机之间的关系,可进一步丰富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内涵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痹病是《黄帝内经》所论之重要病种,具有内外因素叠加而致的复合式病变机理。其病理损害部位广泛,外而皮肉筋骨,内而五脏六腑,皆可受累。这就是经文之所以要从多角度进行分类辨识的缘由,后世医家皆遵此思路而予以临床辨治。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李显筑老师针对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正虚邪实的病机,提出了疏通气血,调畅气机,标本兼顾,扶正祛邪的治疗方法,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内经》认为:五体痹反复发作不愈即内传于所合的脏。现代临床发现:除五体痹反复发作不愈内传于所合的脏的一般规律,还存在一种体痹内传于多个脏器的情况。本文通过对经典文献和现代临床发病情况的整理,就《内经》五体痹与五脏痹的发病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万田莉  郑闪闪  金春宇  高蕾  王军 《天津中医药》2021,38(12):1581-1585
开阖枢理论源自《黄帝内经》中的三阴三阳气化思想,张仲景继承发展了开阖枢理论,并将其运用在《金匮要略》疟病的治疗中,使之能结合具体疾病展现出来,为疟病的治疗开拓了新的思路。通过对条文中方证的分析,总结张仲景在疟病中对太阳开、少阳枢和阳明阖,阳明阖和太阳开,太阳开和太阴开这3组开阖枢关系的精湛运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总结了娄多峰教授对脊痹的论治经验,提出了"虚、邪、瘀"理论,娄多峰教授认为气血亏虚、督脉失养是脊痹发生的重要内因,起主要作用;邪气侵袭是发病的外部因素;血瘀气滞、经脉痹阻是脊痹发病的病理关键。三者共存,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双向恶性循环。基于此确立了补肾壮督、祛邪化瘀的脊痹治疗原则。运用"虚、邪、瘀"理论辨证治疗脊痹是娄多峰教授的独到经验,疗效明显,简明实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在《黄帝内经》运气七篇大论中,非常详尽的论述了天象、气候、物候和病候之间的关系,从发病学角度,总结了运气七篇大论关于人体发病的情况,病症特点等,并结合古今案例加以阐释,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围绕《内经》病"不已",针对是否可针刺、针刺治法变换、针刺穴位灵活运用及针刺治则正确把握4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从更深层面阐述《内经》针刺之道,为临床针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管子》的阴阳思想及对《内经》阴阳理论的影响,认为《黄帝内经》完全吸收了《管子》的哲学思想,将《管子》的四时阴阳理论及尚阳思想,结合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和医疗实践,建构了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体系,并以此指导临床治疗及养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挖掘分析朱良春教授治疗痹证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朱良春教授医案57则,共计115首处方,将所得资料导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方药的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组方规律、新方分析等,对其处方用药经验进行总结。[结果]通过对115首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演化得到核心组合2个、新处方2个。[结论]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深入挖掘朱良春教授治疗胸痹的用药经验,以期用于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以回归经典、溯本求源之路,归纳总结出三阴三阳的指代和含义,进一步完善理论概念并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分别在《内经》《难经》中检索“三阴”“三阳”“三阴三阳”“三阳三阴”,然后将检索结果所在语句按篇章整理,再结合篇章主旨及上下文总结出三阴三阳在该语句中的指代和含义,最后将相同含义的三阴三阳所在语句分篇汇总,进行归纳总结及讨论推测。结果 总结出三阴三阳的3个所指:①太阳、阳明、少阳和(或)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②单指太阳或太阴;③指三个属阴的脉象和三个属阳的脉象。归纳出三阴三阳的的4类含义:①脉象,包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脉和浮、沉、长、短、滑、涩六脉(浮滑长为阳,沉短涩为阴),以及去、至、静、动、迟、数六脉(去静迟为阴,至动数为阳);②经脉,包括六经脉和十二经脉两种;③五运六气之六气;④开阖枢——阴阳离合的三种状态。结论 三阴三阳在《内经》《难经》中有多种指代和含义,对当前概念完善和临床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三阴三阳更真切的本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系统挖掘《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汗”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后世医家的发挥和临床实践,将出汗的机理归结为“阳加于阴”,也就是说出汗必须以阴液为原料、阳气为动力、汗孔为通道。但凡影响阴液、阳气、汗孔者皆可使出汗量发生改变,甚至造成病理性出汗即汗病。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汗病可分为炅汗、魄汗、漏泄、偏风、寝汗等。鉴于出汗的机理在于“阳加于阴”,故汗病的调治总以调和阴阳为法则,具体则应根据汗病类型的不同分别论治。  相似文献   

19.
熨疗是中医传统常用外治方法,通过查阅《中华医典》和现代文献进行整理研究熨疗中的药熨疗法,对其进行了贯古通今的概况探究。本研究由渊至流,理论结合临床应用,系统梳理《内经》理论中熨疗的适应范围、5个取效关键点、刺熨先后顺序和内外妇儿各科应用情况,总结临床的用药规律,即“通、消、补、运、利、宣、达、安”8法,有助于提高临床应用熨法的疗效,扩大临床熨疗的治疗范围,从而更好的服务临床实践。将熨疗进行系统研究对现代临床各科普及外治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痹"的理论和实践极为丰富,痹病理论影响深远。但痹病理论在肩痹治疗的运用缺少系统性的总结分析。阐释《黄帝内经》痹病理论的内涵,对五体痹中具有代表性的肩痹(肩关节周围炎)的病因病机、病症表现及其针灸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归纳《黄帝内经》治疗肩痹的特点和规律,便于进一步对《黄帝内经》的痹病理论进行研究和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