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核心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予常规康复治疗结合核心肌训练,对照组患者予常规康复治疗结合躯干控制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躯干控制能力评定Sheikh评分(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FM-B)进行平衡功能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TCT、BBS和FM-B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TCT、BBS和FM-B评分分别为(93.55±3.45)分、(50.21±3.83)分和(11.51±2.18)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核心肌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综合呼吸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静、动态平衡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共有28例脑卒中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14例)及对照组(1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呼吸训练,包括常规呼吸训练及应用Power Breath KH2便携式肺功能检测与训练仪进行渐进抗阻吸气肌力量训练。两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8周应用荷兰STABLE三维平衡姿势控制训练与评估系统评估姿势稳定性和稳定时间,应用Berg平衡量表评估平衡功能,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量表下肢部分评价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应用Power Breath KH2便携式肺功能检测与训练仪评估最大吸气压(maximum inspiratory pressure,MIP)和吸气流速峰值(peak inspiratory flow,PIF)。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下肢FMA、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在睁眼站立、闭眼站立、脚一前一后站立时的重心移动速度及稳定时间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各项静动态平衡指标改善更为显著(P0.01)。两组在治疗后MIP、PIF值与治疗前比较显著改善(P0.05,P0.01)。治疗后试验组MIP、PIF值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更为显著(P0.05,P0.01)。结论:综合呼吸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以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静态及动态平衡功能,提高下肢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选择性强化躯干肌的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索不同的躯干肌训练方法对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以及应用躯干肌训练改善平衡功能的更加有效的方法。方法:第一阶段试验共有脑卒中患者37例.分常规组(18例)和躯干组(19例),常规组采用我科常规平衡训练方法.躯干组则在常规平衡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对躯干肌的训练,患者的其它康复治疗相同。第二阶段试验共有脑卒中患者51例,分为A组(26例)和B组(25例),在采用第一阶段躯干组训练方案的基础上,A组患者增加坐位躯干的前屈抗阻运动和坐位躯干的后伸抗阻运动:B组患者增加仰卧位上部躯干旋转运动、坐位躯干前屈旋转抗阻运动和A组的两项运动。第一阶段试验,在治疗前和治疗10次后,第二阶段试验,在治疗前和治疗20次后,由专人用Berg平衡量表和Fugl-Meyer躯体能力评定量表中平衡项目量表对患者的平衡功能进行评定。结果:第一阶段试验常规组和躯干组治疗后平衡功能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的改变,评分普遍增高,且躯干组高于常规组。同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常规组和躯干组BBS评分和MPP平衡评分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第二阶段试验,治疗后A、B组患者平衡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提高,B组评分绝对增加幅度高于A组。同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A组和B组平衡评分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依据脑卒中患者躯干肌力低下的特点,选择性地强化对部分躯干肌的训练,即在加强前屈和后伸肌群训练的同时,增加躯干旋转肌群的训练,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其平衡功能和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在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进行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后2组患者分别采用躯干控制能力(Sheikh)评分、FMA平衡功能评分和下肢FM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2组治疗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2组变化均数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01)。躯干控制能力分别与平衡功能和下肢功能成正相关。结论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和下肢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系统评价呼吸肌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呼吸和平衡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CBM、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维普、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中有关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呼吸肌功能、平衡功能康复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随机对照研究,包含样本量42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呼吸肌训练能明显增强患者最大吸气压[MD=22.90,95%CI(19.58,26.21),P<0.001]、最大呼气压[MD=20.18,95%CI(12.03,28.33),P<0.001],改善脑卒中患者Berg平衡量表得分[MD=5.07,95%CI(2.36,7.77),P<0.001]。结论 呼吸肌训练能够显著提升脑卒中患者的呼吸肌功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平衡功能,但仍需高质量、大样本研究验证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呼吸和平衡功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躯干肌训练对偏瘫患者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探讨躯干控制能力对偏瘫恢复的影响。方法;按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将80例急性期偏瘫患者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康复训练;训练组同时强调躯干控制。训练时间;1-3个月。结果:两组Fugl-Meyer得分均有提高,训练组比对照组提高明显。  相似文献   

7.
躯干控制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躯干控制训练组和对照组 ,每组 3 0例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 ,躯干控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躯干控制训练。结果 两组患者躯干控制Sheikh评分、Fugl Meyer平衡功能评分训练前后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训练后组间比较 ,强化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临床对呼吸功能康复逐渐重视,脑卒中患者呼吸肌训练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现有研究显示呼吸肌训练在提高脑卒中患者呼吸肌力量、增强咳嗽能力、降低卒中相关肺炎发病率、改善吞咽功能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疗效。本文就近年来脑卒中患者呼吸肌训练方面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回顾性总结,旨在多方面呈现不同研究角度及观点,为脑卒中临床治疗及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丰富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常规组予以常规传统平衡训练,丰富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丰富环境,并结合任务导向性项目进行平衡训练;在治疗前、4周训练结束时评价2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平衡仪站立位睁眼静态平衡测试、"起立-行走"计时(TUGT)。结果:治疗4周后,2组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且丰富组更优于常规组(P0.05);2组TUGT评分、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0.01),且丰富组更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丰富平衡训练对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强化躯干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96例偏瘫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增加躯干控制训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和步速(WS)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TCT、BBS、MBI、FAC、FMA评分和步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TCT分别与BBS、MBI、FAC、FMA评分和步速呈正相关(P<0.05)。结论 早期躯干控制训练能进一步提高偏瘫患者平衡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和下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96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同时强调躯干控制能力训练,治疗后两组患者分别采用躯干控制能力(Shekih)评分、FMA平衡功能评分和下肢FMA评分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变化均数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01)。躯干控制能力分别与平衡功能和下肢功能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值分别是0.783和0.746(P〈0.01)。结论: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和下肢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胡川  顾莹  李军 《中国康复》2015,30(2):114-115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训练(S-E-T)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对其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进行肌力训练、耐力训练、平衡功能训练、步行训练、神经易化技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在S-E-T训练系统上进行强化核心肌群的力量及稳定性训练,以及进行分离动作的诱发训练。结果:治疗4周后,2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简式Fugl-Meyer(FMA)中专门针对平衡功能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BBS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但FMA评分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E-T可以通过对患者的躯干、核心肌群等方面进行训练,从而提高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四肢联动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8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四肢联动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3周和6周后采用躯干控制测试(TCT)、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结果治疗3周和6周后,2组患者的TCT、BBS、MBI、FAC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3周后,治疗组的TCT评分为(37.09±10.99)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3周后的(26.83±10.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6周后,治疗组的TCT、BBS、MBI、FAC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6周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四肢联动功能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4.
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训练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对109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训练进行观察,发现患者经训练后,各项能力都有明显改善。与老年前期组相比无差别。训练对恢复运动及日常生活活动很有价值。观察还表明,平衡能力由高到低呈规律性变化,对指导平衡训练及判断预后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强化躯干训练配合蹲起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躯干强化训练组(观察组)与常规康复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接受常规药物与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强化躯干训练配合蹲起训练。患者平衡功能的评定采用平衡障碍严重程度分级和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量表,步行能力的评定采用Holden功能步行分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躯干强化训练配合蹲起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强化躯干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同时给予强化躯干肌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TCT)、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其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并且治疗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分析后还发现,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分别与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呈正相关。结论强化躯干肌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均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动态姿态平衡仪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使用动态姿态平衡仪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平衡功能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0)和对照组(n=10)。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平衡功能训练,30min/d;治疗组根据动态姿态平衡仪评估结果采用内置的训练方案进行平衡功能训练,20min/d。两组训练时间均为5d/周,共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动态姿态平衡仪中的感觉整合能力试验(SOT)、Berg平衡量表(BBS)及"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估。结果:两组受试对象的SOT指数、BBS和TUGT得分在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差异,但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SOT测试的闭眼、平台沿矢状面旋转(ECSS)、平台与视窗沿矢状面旋转(SVSS)程序下,治疗后的平衡指数与运动策略较对照组均有显著的改善(P<0.05)。结论:利用动态姿态平衡仪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平衡功能训练比传统训练方法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低频共振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 66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低频共振训练组、高频振动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研究全程共有4 例病例脱落,最终62 例纳入统计分析,即低频共振训练组22例、高频振动训练组20例、对照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运动训练,训练强度遵循个性化原则;采用德国SVG公司的Wellengang振动治疗仪(型号Excellence)进行全身振动训练。低频共振训练组、高频振动训练组和对照组(常规运动训练组)治疗频率分别为7、15和1 Hz,每次训练1 min,坐位休息1 min,5个循环,每日2次,每周治疗5 d,共治疗40次。分别于训练前(治疗前)和训练40次后(治疗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测试(TUGT)、10 m步行测试(10MWT)、步长、步频、步速等参数指标对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进行评估和分析。 结果 训练前,3组患者BBS、TUGT、10MWT、步长、步频、步速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频率训练后,上述参数均不同程度改善,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低频共振训练组各参数指标改善均优于其余二组(P<0.05),高频振动训练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7 Hz低频共振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脑卒中患者呼吸肌训练最佳证据,供临床医护人员参考。方法 系统检索关于脑卒中患者呼吸肌训练的临床决策、最佳实践信息册、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系统评价,并进行质量评价与证据提取。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2篇其中临床决策,6篇指南,1篇证据总结,6篇系统评价,从呼吸肌训练评估、训练人群、训练团队、训练方式、训练监测、注意事项和自我管理7个方面总结了22条证据。结论 脑卒中患者呼吸肌训练最佳证据可为临床医护人员优化患者呼吸功能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吸气肌训练联合膈肌抗阻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呼吸、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呼吸肌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呼吸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吸气肌训练和膈肌抗阻训练,吸气肌训练和膈肌抗阻训练均每日1次,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吸气肌肌力指数、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和Berg平衡量表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呼吸肌肌力、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呼吸肌肌力、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 治疗后,呼吸训练组患者的吸气肌肌力指数、Fugl-Meyer评分和Berg平衡评分分别为61.80%、75.00分和38.00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Spe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吸气肌肌力指数与FMA评分(r=0.649, P<0.001),Berg平衡评分与FMA评分(r=0.607, P<0.001),吸气肌肌力指数与Berg平衡评分(r=0.475,P<0.005),3者间均呈显著相关性。 结论 吸气肌训练联合膈肌抗阻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吸气肌肌力水平,同时还可促进其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