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手术治疗Ⅱ、Ⅲ期乳腺癌的可行性.方法 对解放军第309医院2003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的Ⅱ、Ⅲ期乳腺癌经新辅助化疗后接受保乳治疗的46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化疗方案为第1天静脉注射表柔比星60mg/m2,第2天紫杉醇150mg/m2,持续3h静脉滴注,21d为1个疗程,共2~4个疗程.手术方式为象限切除或肿块局部广泛切除联合腋窝淋巴结清除.术后对患者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乳房外形情况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新辅助化疗后,术前肿瘤病灶临床完全缓解(CR)9例,部分缓解(PR)37例.术后病理学检查发现,癌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并伴有细胞间质水肿、纤维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其中病理完全缓解4例,经过58个月的中位随访(8~70个月),局部复发4例(4/46),远处转移3例(3/46),远处转移者中2例死亡.保乳综合治疗(放疗+化疗)结束后1年,对31例患者进行乳房外形评估:优6例、良18例、差7例.结论 Ⅱ、Ⅲ期乳腺癌经过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是可行的,术中规范化切除且术后进行放、化疗及全身综合治疗是保乳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乳腺癌保乳手术及哨兵淋巴结活检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临床确诊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均行区段切除及哨兵淋巴结活检手术,其中10例哨兵淋巴结阳性者加腋淋巴结清扫术,术后行根治性放疗,并根据临床评价38例行辅助化疗,36例内分泌治疗。结果术后随访24~106个月,中位随访53个月,1例3年内复发,2例5年内复发,局部复发率4.8%。复发者均改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结论对于临床早期乳腺癌患者,保留乳房及哨兵淋巴结活检术可行,术后辅以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能够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存活率和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988年6月~2005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的304例临床Ⅰ~Ⅱ期乳腺癌患者,所选患者均行乳腺肿瘤局部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及术后放疗.所有患者接受了术后化疗,雌激素受体阳性者口服三苯氧胺.中位随访时间8.1年.结果 患者5年总存活率,疾病特异性存活率及无局部复发存活率分别为92.58%,93.46%,86.26%.10年总存活率,疾病特异性存活率及无局部复发存活率分别为85.29%,88.27%,77.75%.5年和10年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5.5%和11.7%.统计结果 显示,年龄(<40岁),腋窝转移淋巴结数量(>4)与疾病特异性存活率相关联;而年龄(<40岁),雌激素受体阴性与局部复发相关联.24例局部复发者均切除了同侧乳腺,随访5~130个月,有5例死亡.并发症为30例次.结论 保乳治疗具有很高的长期存活率,局部控制率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是治疗Ⅰ~Ⅱ期乳腺癌的可靠方法 .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鸦胆子油乳膀胱灌注联合体外热疗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将66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34例)和B组(32例)。A组采用鸦胆子油乳膀胱灌注联合体外热疗方法治疗;B组采用单独鸦胆子油乳膀胱灌注方法治疗。对两组患者随访2年,观察肿瘤复发及药物副作用情况。结果 A组复发2例,复发率为5.88%,B组复发4例,复发率12.5%,A组复发率较B组显著降低(P<0.05),且无一例有全身性药物及局部不良反应。结论鸦胆子油乳膀胱灌注联合体外热疗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有良好的效果,且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加综合治疗的适应证、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51例Ⅰ~Ⅱa期乳腺癌施行保乳手术联合术后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的综合治疗(保乳组);并与同期施行改良根治术加综合治疗的56例Ⅰ~Ⅱa期乳腺癌(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保乳手术方式包括肿瘤局部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15例、象限切除+ALND术25例、单纯象限切除术11例。两组平均随访16.9个月,保乳组局部复发1例,对照组无局部复发;保乳组远隔脏器转移率为0,对照组为3.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保乳组与对照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7%和33.9%(P〈0.05)。结论临床早期乳腺癌采用保乳手术加综合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且美容效果良好,可作为早期乳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细胞、CD19+对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治疗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将辽宁省肿瘤医院自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67例行保乳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纳入B组,将60例同期入院健康体检者纳入A组。比较A组与B组术前、术后患者CD19+、自然杀伤细胞的表达水平;对B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比较A组与B组未复发、复发患者CD19+、自然杀伤细胞的表达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判断自然杀伤细胞、CD19+对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治疗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B组患者术前、术后CD19+、自然杀伤细胞表达水平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CD19+、自然杀伤细胞表达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未复发、复发患者CD19+、自然杀伤细胞表达水平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未复发患者CD19+、自然杀伤细胞表达水平均低于复发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9+预测乳腺癌复发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31%、74.21%;自然杀伤细胞预测乳腺癌复发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0.02%、87.69%。结论自然杀伤细胞、CD19+表达水平升高对乳腺癌及其术后复发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乳腺肿瘤整形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从2016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中选择108例作为研究样本,分作两组。其中常态组54例患者行非整形保乳手术治疗,科研组54例患者行乳腺肿瘤整形保乳手术治疗,对于其临床效果及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结果科研组术中引流量、出血量及手术操作时间等手术指标较常态组明显更优,同时科研组无复发与远处转移情况,较参照组明显更优(P<0.05),组间具有显著差异。结论乳腺肿瘤整形保乳手术对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同时对其预后产生积极影响,其乳房美容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8.
程雪涛  侯沙尔  朱瑾  鲁军 《武警医学》2003,14(7):400-401
 目的比较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下低前切除和腹会阴联合切除两种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率及复发形式的差异.方法113例直肠癌患者按低前切除和腹会阴联合切除分两组,按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行直肠癌根治术.结果低前切除术组与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组总局部复发率分别为7.69%和8.20%(P>0.05);盆腔淋巴结复发率低前切除术组5.76%,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组4.92%(P>0.05).低前切除术组吻合口复发率1.92%.盆腔淋巴结复发率显著高于吻合口复发率(P<0.05).结论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是降低上述两种直肠癌根治术局部复发率的重要因素;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下保肛手术应成为中低位直肠癌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阿霉素+环磷酰胺(TAC)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中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并探讨该方案后行保乳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2004年2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一些有强烈保乳意愿的中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3~4个疗程TAC方案治疗,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和毒副反应;选取24例达到保乳指征的患者行保乳术,作为保乳组,随机抽取我院同期收治的35例未作新辅助化疗而直接行乳房根治术的中晚期患者作为对照组,从乳房满意度、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5年生存率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化疗完成后,保乳组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15例,总有效率为79.2%;毒副反应以白细胞下降、恶心和(或)呕吐以及脱发为主,对症治疗后缓解;保乳组的乳房满意度、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1.7%、12.5%、8.3%、87.5%,对照组相应的数据分别为0、5.7%、20%、88.6%。结论通过TAC方案治疗后满足保乳指征的中晚期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术治疗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保乳手术对早期乳腺癌的远期治疗效果,并检测组织中miR-21和miR-155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4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保乳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62例,列为观察组,采用乳腺改良根治手术治疗62例,列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方式的远期效果。术后组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观察组中miR-21和miR-155的表达,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两组患者3年和5年随访生存率无明显差别(P>0.05)。观察组随访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miR-21和miR-155在不同组织学分级、脉管癌栓及有无坏死、钙化的分组的表达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年内复发患者miR-21和miR-155的表达明显高于非复发患者(P<0.05)。生存分析显示miR-21和miR-155的表达与生存时间相关(P<0.05)。结论早期乳腺癌患者应用保乳手术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明显,患者生活质量高。术后检测miR-21和miR-155的表达对判断预后可能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硫氧还蛋白(TRX)、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对结直肠癌(CRC)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87例CR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n=55)与未复发组(n=32)。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TRX、TXNIP表达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RC复发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患者癌组织中TRX、TXNIP水平对CRC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复发组肿瘤临床病理(TNM)分期Ⅲ期比例、分化程度低分化比例、淋巴结转移比例、TRX均高于未复发组,TXNIP低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Ⅲ期、分化程度高分化、淋巴结转移、TRX高表达、TXNIP低表达是CRC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TRX、TXNIP联合预测CRC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7,高于TRX、TXNIP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RX、TX...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弹性对比指数(ECI)联合微血管密度(MVD)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00例PTC患者,术前所有PTC患者均行超声检查并测定ECI,术后收集所有PTC患者病理组织标本,采用CD34免疫组化染色获取MVD计数。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所有PTC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45例)及非转移组(55例),比较两组ECI和MVD计数。结果 转移组ECI、MVD均大于非转移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CI、MVD增高均是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显示,ECI和MVD联合诊断PTC中央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82.9%、特异度为78.6%,AUC为0.865,均大于ECI和MVD单独预测的AUC(Z=4.137、3.679,P<0.05)。结论 ECI联合MVD检测对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具有良好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早期乳腺癌不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行保乳手术的早期乳腺癌患者79例,随机分为两组,腔镜组行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39例),常规组行常规开放腋窝淋巴结清扫术(40例),比较结果。结果腔镜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 P<0.05);腔镜组无1例发生并发症,常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0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χ2=6.331, P=0.026);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枚数为(16.8±4.9)枚,随访3年期间无1例复发,常规组淋巴结清扫枚数为(17.9±5.8)枚,复发率为2.50%,均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早期乳腺癌腔镜保乳术后行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的可行性。方法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134例,其中70例行保留ICBN的乳腺癌根治术(保留组),64例行切除ICBN的乳腺癌根治术(切除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局部复发及感觉障碍情况。结果保留组术后1~24个月局部感觉障碍发生率为12.85%(9/70)~2.85%(2/7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0.31%(45/64)~50.00%(3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局部复发率分别为0%~2.85%(2/70)和0%~3.13%(2/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ICBN的乳腺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于DCE-MRI及临床病理特征建立的预测模型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转移的预测价值,为临床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并符合入组标准的26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及MRI资料。根据SLN病理结果,将全部患者分为SLN转移阳性组(n=127)和SLN转移阴性组(n=133),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MRI特征的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与SLN转移相关的预测因子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R、PR、HER2、分子分型、多灶、增强形态与乳腺癌SLN转移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R、HER2、增强形态、ADC值(P<0.05)是乳腺癌S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10(P<0.05),其预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77.2%,特异度为58.6%。结论:ER、PR、HER2、分子分型、多灶、增强形态与乳腺癌SLN转移相关,基于PR、HER2、增强形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国产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及术后靶向化疗预防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1990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低位直肠癌患者284例,均应用国产吻合器施行保肛术,术中行髂内动脉置泵,术后局部靶向灌注化疗,随访2~8年,分析其保肛治疗效果、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远期生存率等。结果284例患者均保肛成功,其中一次保肛成功282例(99.3%);保肛后控便效果良好247例(87.0%)。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0.7%),吻合口狭窄1例(0.4%),吻合口出血1例(0.4%)。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共236例,随访率83.1%。术后1、3、5年有局部复发的分别为2例(0.8%)、6例(2.5%)、8例(3.2%);术后1、3、5年远处转移分别为11例(4.7%)、22例(9.3%)、10例(4.3%);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229例(97.0%)、203例(86.0%)、154例(65.3%)。结论国产吻合器应用于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安全、可靠,术后靶向化疗有益于降低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提高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局部复发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复发的因素。方法对我院低位直肠癌306例的保肛手术后随访结果,按年龄、病理分期、肿瘤至齿状线的距离及保肛手术方式与术后局部复发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TNMⅢ、Ⅳ期的病人术后复发率明显高于Ⅰ、Ⅱ期的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青年组术后复发率明显高于中老年组;分化较好的高中分化腺癌的局部复发率明显低于分化差的低分化及黏液腺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肿瘤距齿状线距离以及不同的保肛手术方式与术后复发率无明显相关。结论病人年龄、肿瘤的分期及病理类型是影响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局部复发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影响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及术后放疗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率达20%,术后放疗可以使复发率减少2/3。尽管术后放疗应用很广泛,但没有规范标准。作者为明确影响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以确定术后常规放疗的标准,回顾分析了1982~1987年在Limburg放射肿瘤研究所(RTIL)接受过放疗、年龄小于70岁的T_(1-3)乳腺癌患者608例,患者均作了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并作了腋窝清扫,病理证实腋窝淋巴结阳性,术后2周接受CAF方案化疗,手术切缘阳性予以胸壁切线照射。用流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乳腺癌保乳手术后瘤床电子线二维补量和X射线三维调强补量方法对肿瘤局部控制率及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85例于北京肿瘤医院接受乳腺癌保乳手术的患者,术后全乳腺照射46~50 Gy/23~25次后,一组患者采用电子线技术,另一组采用X射线调强技术进行瘤床补量放疗,补量剂量均为10~16 Gy/5~8次。结果 全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96.04个月。X射线调强瘤床补量组的5年和10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RFS)均为98.4%,明显优于电子线补量组5年的94.2%和10年的93.2%(χ2=4.190,P<0.05)。但两组的总生存率(OS)间无明显差异,X射线组5年和10年的OS率分别为96.7%和95.8 %,电子线组的分别为94.9%和89.4%(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年龄≤40岁、腋窝淋巴结有转移及Her-2高表达是LRFS的独立预后因素,而放疗瘤床补量方式不是LRFS和OS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 乳腺癌保乳手术后,X射线调强放疗较电子线二维放疗在瘤床补量治疗上有更好的肿瘤局部控制率,但对患者生存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肿瘤标志物CA153、CEA联合检测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及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03~2009年124例乳腺癌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术后定期随访,将随访结果分成两组,一组为无复发转移,另一组经CT、局部活检或再次手术证实为复发转移,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的CA153及CEA水平.结果:复发转移患者与未发生复发转移患者的CEA、CA153水平具有显著差异,患者术后CEA、CA153阳性率与复发转移情况具有显著相关.结论:血清CEA、CA153联合检测对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