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卵巢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卵巢癌早期诊断困难,一旦确诊卵巢癌,75%的患者已是中晚期。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卵巢癌化疗为紫杉醇联合铂类,但原发耐药和在治疗中产生的多药耐药导致晚期卵巢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20%~30%。靶向药物治疗对卵巢癌个体化治疗提供可能,给卵巢癌患者提供了更大的治疗空间。  相似文献   

2.
卵巢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人群卵巢癌新发病例为52100例/年,死亡达22500例/年[1].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患者就诊时多为晚期,中国卵巢癌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40%[2].近年来,随着抗血管生成药物、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  相似文献   

3.
上皮性卵巢癌(EOC)是病死率最高的妇科肿瘤,尽管手术方式及化疗方案不断完善,但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未显著提高。现已成功开展了多项以贝伐珠单抗(Bev)为代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靶向治疗上皮性卵巢癌的Ⅱ、Ⅲ期临床试验。结论显示,贝伐珠单抗在晚期卵巢癌一线治疗及铂类敏感或铂类耐药复发卵巢癌治疗中均可显著提高缓解率,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并降低复发或死亡风险。其最常见不良反应为高血压和蛋白尿,严重的包括胃肠道穿孔、出血及血栓栓塞,但发生率很低。总之,贝伐珠单抗单用或联合化疗药物治疗卵巢癌安全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网状Meta分析比较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酶(PARP)抑制剂与贝伐珠单抗治疗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的疗效,为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患者提供最有效的维持治疗策略.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及Cochrane Libra...  相似文献   

5.
晚期及复发性卵巢癌预后差,现有治疗手段效果有限。 近年来,针对卵巢癌的新研发药物 犹如星火燎原般出现,如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和免疫 药物等。 其中,贝伐珠单抗已在多个研究结果中显示其能显著改善卵巢癌患者的预后,也被国内外 多个指南推荐用于晚期卵巢癌的一线治疗及维持治疗。 但在卵巢癌的实际临床应用中贝伐珠单抗 尚未被广泛接受和规范使用,且存一定的争议。 如何正确有效的使用贝伐珠单抗仍在不断的探索当 中。 此外,贝伐珠单抗联合其他靶向药物及免疫药物的临床研究正在不断的进行,部分显示有改善 患者预后的前景,尤其在复发性卵巢癌患者中的作用更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刘继红  黄绮丹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7,33(11):809-812
<正>卵巢癌的标准治疗为手术治疗(全面分期手术或肿瘤细胞减灭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除FIGO分期为Ⅰ期的少数患者外,大部分患者术后需要辅以紫杉类联合铂类方案的化疗,80%的患者能在一线治疗中获得疾病完全缓解。然而,仍有超过70%的患者在5年内复发,复发后的各种治疗方案,包括各类二线化疗药物的作用十分有限,且多数患者在多次复发过程中最终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在精准治疗的导向下,靶向药物治疗成为肿瘤治疗方面现阶段研究最多的热  相似文献   

7.
卵巢癌作为妇科疾病中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发病较为隐匿,临床早期诊断难度大。对卵巢癌患者行全面分期手术辅以铂类或紫杉醇的药物化疗的标准治疗方案后,复发率极高,复发患者在多次化疗后易产生铂类药物耐药性,治疗效果愈发低下。因此,如何减少肿瘤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一直是临床治疗卵巢癌的难点。对于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患者,需对其在进行手术加化疗后采取维持治疗,通过抗血管生成药物、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抑制剂等分子靶向药物维持患者化疗后疗效,以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及延迟复发,改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综述目前有关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维持治疗的相关药物治疗方法,展望维持治疗在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卵巢癌是妇科肿瘤死亡的首要原因。化疗药物在卵巢癌初始治疗时多数有效,但长时间使用则会引起肿瘤耐药性和正常组织严重损伤等,因此在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中具有局限性。分子靶向治疗作为卵巢癌治疗的新方式,近年获得了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尤其在复发性及耐药性卵巢癌中其可以延长疾病无进展生存期,从而弥补了化疗的不足。其中,抗血管生成类药物和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已逐步运用于临床治疗。此外,分子靶向治疗也可通过生物标志物进行分子分型,实现卵巢癌的个体化治疗,这将成为未来治疗研究的新趋势。本文回顾卵巢癌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分析分子分型运用于卵巢癌治疗的前景,进而探讨分子靶向药物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PARP1表达对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CCLE数据库富集PARP1 GO功能;GEPIA数据库分析PARP1在卵巢癌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差异;CSIOVDB数据库检测PARP1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  相似文献   

10.
卵巢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及肿瘤细胞的浸润转移离不开新生血管,因此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是治疗卵巢癌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主要研究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如贝伐单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索拉菲尼、帕唑帕尼、西地尼布等)和血管生成素抑制剂(如Trebananib)。大量的Ⅱ、Ⅲ期临床试验表明抗血管靶向药物联合化疗为复发性铂敏感性或铂耐药性卵巢癌的治疗带来了曙光,明显延长了疾病无进展生存期。综述不同抗血管靶向药物联合化疗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临床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中,卵巢癌病死率占首位.尽管手术及化疗技术有所改进,但复发率和耐药性仍居高不下.近年来,肿瘤生物分子靶向治疗发展迅速.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优势明显,靶向治疗能够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临床副作用小,目前正逐步应用于临床治疗.关于卵巢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已有多种方案进入临床应用阶段.尤其针对肿瘤血管生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s)、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等的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在卵巢癌分子靶向治疗上的应用研究取得飞快进展.本文对上述分子靶向治疗卵巢癌的研究现况进行总结和瞻望.  相似文献   

12.
卵巢癌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近10年来卵巢癌患者5年生存率仍然徘徊在30%~40%[1]。肿瘤分子靶向治疗(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MTT)是使用小分子化合物、单克隆抗体、多肽等针对肿瘤细胞特有的信号转导关键靶点进行抑制从而杀伤肿瘤细胞的治疗,其具有高选择性、低毒副作用的特点,已经成为恶性肿瘤治疗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卵巢癌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现状,旨在为卵巢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卵巢癌患者予以贝伐珠单抗与卡铂组合方案联合治疗对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肝细胞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及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的影响。方法 选取卵巢癌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卡铂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贝伐珠单抗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清TGF-β1、HDGF及MIF水平以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GF-β1、HDGF及MI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GF-β1、HDGF、MI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贝伐珠单抗与卡铂组合方案联合治疗卵巢癌可改善患者血清TGF-β1、HDGF、MIF水平,减少不良反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4.
<正>妇科肿瘤是威胁女性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其发生发展与其他实体肿瘤一样有赖于血液供应,阻断血管生成是抑制肿瘤生长的新型治疗策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促进血管生成的主要生长因子,靶向VEGF的贝伐珠单抗在多种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显示疗效,在妇科肿瘤治疗方面业已广泛应用。为规范用药,指导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组织专家依据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临床治疗经验,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应用奥拉帕利治疗的不良反应和依从性,分析对3~4级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4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科接受奥拉帕利治疗的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及随访结果。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年龄、病理分期、化疗疗程、是否联用血管上皮生长因子抑制剂、既往化疗骨髓抑制病史等对3~4级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结果:研究共收集了73例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自患者应用奥拉帕利开始随访,中位随访时间7(1~32)月。45例(61.64%)患者因不良反应出现治疗中断或剂量减少,13例(17.81%)患者因不良反应停止治疗。其中3~4级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所致治疗中断或剂量减少、停止治疗分别占35.56%、53.85%。经单因素分析发现,病理分期、是否联用血管上皮生长因子抑制剂、既往化疗骨髓抑制病史与3~4级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有关(P<0.1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联合血管上皮生长因子抑制剂治疗是3~4级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OR 7.828,P=0.007)。结论:3~4级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是奥拉帕利治疗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发生治疗中断、剂量减少及停止治疗的最主要原因。奥拉帕利联合应用血管上皮生长因子抑制剂治疗时发生3~4级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风险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贝伐单抗治疗卵巢癌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贝伐单抗在卵巢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全面检索Medline、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CBM、VIP及万方等数据库,并查阅相关领域的杂志。检索时限截至2013年11月。由两名独立研究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以及Cochrane Handbook5.0的质量评价标准筛选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筛选,共纳入5篇研究,4218例患者。结果显示,联合贝伐单抗治疗组能明显地增加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但中位生存时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eta结果显示,联合贝伐单抗治疗组的高血压[OR=3.73,95%CI(2.04,6.82),P0.0001]、蛋白尿[OR=2.96,95%CI(1.13,7.75),P=0.03]、出血症状[OR=4.57,95%CI(3.58,5.84),P0.00001]及伤口愈合并发症[OR=1.59,95%CI(1.11,2.28),P=0.01]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差异显著;两组的肠穿孔、肠脓肿及瘘、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性粒细胞减少、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及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贝伐单抗联合标准化疗能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受研究质量及数量的限制,上述结论需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7.
卵巢癌是死亡率最高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该疾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多数就诊时已处于晚期阶段。且由于复发和化疗的耐药性,使得其预后较差,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这导致卵巢癌临床治疗面临着艰巨挑战。卵巢癌传统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加辅助化疗,近年来随着手术方式的改进、化疗方法的不断完善以及靶向药物的应用,卵巢癌的治疗方案不断丰富,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卵巢癌预后,但是其总体生存率仍较差。此外,免疫疗法可利用自身免疫系统发挥作用,近年来在卵巢癌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关注,但其临床应用仍需进行深入探索。因此,进一步优化卵巢癌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并改善其预后,是卵巢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综述卵巢癌临床治疗现状及最新进展,以期为卵巢癌治疗提供新思路,并进一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复发性耐药性卵巢癌患者实施靶向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50例复发性耐药性卵巢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依托泊苷软胶囊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安罗替尼靶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糖类抗原125(CA125)客观疗效、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客观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无病情进展生存时间。结果 试验组患者CA125客观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RECIST客观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7.69±3.82)个月,对照组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0.27±2.64)个月。试验组无进展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897,P<0.05)。结论 复发性耐药性卵巢癌应用靶向治疗能有效提高客观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卵巢癌是较常见的妇科肿瘤,目前治疗效果不佳.血管形成是肿瘤生长及转移的基础,抗血管形成治疗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肿瘤治疗新方法,主要通过技术手段促使肿瘤的血管退缩,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就卵巢癌抗血管形成治疗的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 EC)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晚期或复发性EC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预后差且生存率低。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被发现,因其在EC细胞的生长与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而使EC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得到广泛研究。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分类较多,治疗机制及药物不良反应尚不明确,为此,本文总结了近年来EC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研究的新进展,希望为EC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