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紧急救治中冷沉淀凝血因子配合限制性液体复苏(LFR)的应用效果。方法:对92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紧急救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均接受常规急救,其中有42例实施LFR治疗,记为A组;余50例实施冷沉淀凝血因子配合LFR治疗,记为B组。将救治成功率,液体复苏指标,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PLT)变化,并发症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评价不同方法的疗效。结果:B组救治成功率高于A组(P0.05);2组开始复苏时间相近(P0.05),B组开始手术时间短于A组(P0.05),总输液量少于A组(P0.05);治疗后2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均缩短(P0.05),且B组均短于A组(P0.05);治疗后2组纤维蛋白原(Fbg)均升高(P0.05),且B组高于A组(P0.05);2组治疗后PLT水平均升高(P0.05),且治疗后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与A组接近(P0.05)。结论: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采用冷沉淀凝血因子配合LFR实施救治可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液体复苏效果,减少总输液量,还可促进凝血,控制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联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的止血效果。方法将57例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3例)只输注FFP,观察组(24例)联合输注FFP和冷沉淀,检测输注后2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结果 2组患者输注后凝血功能都有所改善,PT、APTT、FIB、TT和输注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FIB、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APTT、TT,尤其是FIB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 FFP和冷沉淀联合输注效果优于单独输注FFP,能有效改善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达到更好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2例,依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复苏治疗。两组患者复苏前、复苏后1 h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心肌钙蛋白(cTnI)值,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变化情况,以及两组患者输液情况、并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情况、病死率。结果复苏后1 h,两组患者NO、ET、cTnI均较复苏前降低(P均0.05),其中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PT、APTT、TT较复苏前延长(P均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PT、APTT、TT更长(P均0.05);观察组患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总发生率、输液量、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减少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输入量,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避免进一步的心肌损伤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傅平  杨爱莲  张宏 《实验与检验医学》2009,27(6):610-610,618
目的 探讨冷沉淀治疗大量失血患者的疗效.方法 大量失血患者分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及时适量补充冷沉淀,对照组未应用冷沉淀,观察治疗后患者PT、TT、APTT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在输血后12~24h患者的PT、TT、APTT均明显缩短,治疗效果显著.结论 对大量失血患者,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并发的凝血异常,及时输注冷沉淀可提高血循环中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等凝血物质的含量,缩短凝血时间,纠正凝血异常.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4):2637-2638
探究早期不同液体复苏治疗对创伤失血性休克(HTS)患者血气指标和凝血功能的影响。选取我院收治的HTS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复苏前后血气指标。观察组患者的PaO_2、pH、BE测定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aCO_2、BL测定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前两组患者的APTT、TT、PT测定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2h后,观察组患者的APTT、TT、PT测定值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HTS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及血气指标,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输血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4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其中对照组52例未行TEG检查常规输血;观察组52例行TEG检查在相关指标指导下输血。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观察组输血前后TEG指标(R值、K值、α角及MA值)、两组血液成分输注量以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输血后APTT、PT、TT均校输血前减低(P<0.05),FIB较输血前增加(P<0.05),且输血后观察组较对照组APTT、PT、TT减低(P<0.05),FIB增加(P<0.05)。观察组输血后R值、K值较前减低(P<0.05),α角、MA值较前增加(P<0.05)。观察组红细胞及血浆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而冷沉淀和血小板用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EG能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输血提供合理策略,更有效的改善凝血功能,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应用治疗创伤性失血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 研究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在治疗创伤性失血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输血量大于 30 0 0ml的创伤失血性患者随机分组 ,将冰冻单采血小板或冷沉淀单独输注者与联合输注者作了对比观察。观察患者输注前 1h、后 2~ 4h指标 :①凝血酶时间 (TT) ;②凝血酶原时间 (PT) ;③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④纤维蛋白原 (Fbg) ;⑤Plt;⑥ 2 4h内有效止血率 ;⑦平均止血时间。结果 联合输注组输注后 2~ 4h比输前 1h的TT、PT及APTT显著缩短 ,Fbg及ALT显著增加 (P <0 .0 1) ;与单采血小板对照组比较 ,TT、PT、APTT及平均止血时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或P <0 .0 1) ;与冷沉淀对照组比较 ,TT、Fbg、ALT、平均止血时间及 2 4h止血有效率有显著差异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在创伤性失血患者治疗中 ,联合输注组比冰冻单采血小板组及冷沉淀单独输注组具有更为显著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两种液体复苏方式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肾功能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83例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液体复苏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3例,病因治疗前分别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常规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液体复苏前、液体复苏12 h后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血尿素(BUN)、血肌酐(SCr)水平;比较两组复苏液使用量,以及两组存活患者液体复苏后24 h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液体复苏12 h后,两组PLT、Hb及Hct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研究组PLT、Hb及Hct升高程度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液体复苏12 h后,两组PT、TT及APTT水平明显升高,且研究组PT、TT及APT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12 h后,两组BUN、SCr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BUN、SCr改善程度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研究组复苏液使用量少于对照组(t=2.387,P=0.024)。研究组存活患者液体复苏后24 h并发症发生率为12.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χ~2=4.494,P=0.034)。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减少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液使用量,改善有效循环血量,保护肾脏功能,维持凝血功能稳定,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调查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2018年冷沉淀输注情况,评估冷沉淀输注的临床疗效,用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血。方法收集近4年临床输注冷沉淀记录和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比较输注前后指标变化,判断输注疗效。结果临床输注冷沉淀患者呈逐年增多趋势,主要用于内科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输注冷沉淀后,PT、TT、APTT时间均明显缩短,Fib浓度明显增高,FDP和D-二聚体量明显降低。结论冷沉淀在补充凝血因子、纠正凝血功能和手术止血有一定疗效,临床患者根据临床指征申请输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干式融浆机和水溶式融浆机融解冷沉淀及融解时间长短对冷沉淀中凝血因子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6年10月20至10月25日制备的冷沉淀血袋120袋,60袋冷沉淀血袋采用干式融浆机融解,另外60袋冷沉淀血袋采用水溶式融浆机融解,观察并记录两种不同融浆方式以及不同融浆时间对冷沉淀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因子(FⅧ)、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活性等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37℃条件下,水溶式融浆机融浆时间越长,融浆效果越好,报废例数越少。水溶式融浆机融浆时间越长,APTT时间也越长,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和FⅧ活性也显著降低(P0.05);但融浆时间对PT、TT及Fib无明显影响(P0.05)。融浆时间长短对采用干式融浆机融解的冷沉淀PT、TT和Fib等凝血因子无明显影响(P0.05);但APTT随融浆时间增加而显著延长,VWF抗原和FⅧ活性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不同融解方式对冷沉淀凝血因子活性影响不大,为保证多种凝血因子生物活性,将融解时间控制在10~15min较为理想,保证融浆效果也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新鲜冷冻血浆(FFP)、冷沉淀(CRYO)联合输注治疗消化道急性大出血的疗效。方法将102例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59例)单独输注FFP,观察组(43例)联合输注FFP和冷沉淀,检测输注前后2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结果与单独输注FFP组相比,联合输注组PT、APTT、TT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止血率明显增高。结论 FFP和冷沉淀联合输注效果优于单独输注FFP,能有效改善凝血功能,达到更好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救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9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采用积极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复苏液体使用量、死亡率及治疗前后BLA、Hb、PT、APTT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复苏液体使用量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液体复苏前BLA、Hb、PT、APTT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液体复苏后2 h,两组PT、APTT、BLA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Hb明显升高,且观察组PT、APTT、BLA均明显低于对照组,H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减少复苏液体使用量,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接诊的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液体复苏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进行积极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颅内出血进展发生率、凝血功能,休克指数、24 h平均补液量及GCS评分、GOS评分。结果 :观察组ARDS、MODS、颅内出血进展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休克指数均明显下降,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GCS评分、凝血功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TT、PT、APTT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4 h平均补液量低于对照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效果更优,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稳定机体内环境,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病毒灭活冷沉淀在肝硬化大鼠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只健康大鼠为健康对照组,20只肝硬化大鼠为实验组,两组均输入10ml病毒灭活冷沉淀,24h后剪各组存活大鼠尾尖取血2ml,测定血清中Fg和PT、TT、APTT含量。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实验组Fg显著降低,PT、TT、APTT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输入前后未见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输入后凝血结果较输入前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灭活冷沉淀对肝硬化大鼠有良好的纠正凝血功能效果,为病毒灭活冷沉淀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5.
FFP、冷沉淀、机采血小板联合运用治疗产科DIC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FFP、冷沉淀、机采血小板治疗产科DIC继发性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所致出血的疗效。方法对20名产科DIC患者在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同时联合输注FFP、冷沉淀及机采血小板。结果20名患者输注前1h与输注后24h TT、PT、APTT、Fbg、Plt等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产科DIC严重出血患者及时补充足量的凝血因子可消除其凝血障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联合冷沉淀输注对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196例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同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观察组同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与冷沉淀凝血因子。比较两组凝血功能、免疫功能、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短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鲜冰冻血浆联合冷沉淀输注有助于改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缓解输血所致细胞免疫功能抑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前后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PLT)、红细胞压积(HCT)、红血球(RBC)、血红蛋白浓度(HGB)]、血清钠离子(Na~+)、钙离子(Ca~(2+))表达水平及其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9年3月我院严重创伤需大量输血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其输血前后凝血指标、血清Na~+、Ca~(2+)表达水平,并根据输血过程中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分为A组(存在输血不良反应,n=42)、B组(未见输血不良反应,n=70),对比两组输血前后凝血指标、血清Na~+、Ca~(2+)表达水平,分析上述指标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关性。结果 112例患者输血后Fg、PLT、Na~+、Ca~(2+)较输血前明显下降,APTT、TT、PT、HCT、RBC、HGB较输血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2例严重创伤患者中,共42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0%(42/112),A组输血后Fg、PLT、Na~+、Ca~(2+)较对照组低,APTT、TT、PT、HCT、RBC、HGB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后Fg、PLT、Na~+、Ca~(2+)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呈负相关(P0.05);APTT、TT、PT、HCT、RBC、HGB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凝血指标及血清Na~+、Ca~(2+)表达水平与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患者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关系密切,临床可通过监测上述指标水平变化积极采取相应对策,以减少或预防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复苏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的影响及意义。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假手术组、休克组、林格组和万汶组),每组10只。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后,复苏各组在失血性休克1 h后给予不同复苏液(林格氏液、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复苏2 h后采血。采用一期凝固法测定凝血因子II、V、VII、X活性(FII:C、FV:C、FVII:C、FX:C)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Clauss法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并将各组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休克组、林格组和万汶组FII:C、FVII:C、FX:C和FIB含量均明显下降,PT、APT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休克组比较,林格组FII:C、FVII:C、FX:C明显下降,PT、APTT明显延长;万汶组FII:C、FVII:C、FX:C明显升高,PT、APTT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FV:C休克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万汶组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和林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鼠失血性休克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除FV:C外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单用林格液复苏可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使凝血功能更加紊乱;采用万汶+林格液复苏对凝血功能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行院前急救的8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液体复苏,研究组则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比两组血气指标、凝血指标、血栓弹力图各参数值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复苏后,研究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碱剩余(B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乳酸(B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复苏后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P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苏前后凝血反应时间(R)值及血栓最大振幅(MA)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苏后凝血形成时间(K)值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结论:与常规液体复苏相比,限制性液体复苏可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促进患者凝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7年4月收治的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采用积极液体复苏治疗。观察两组生命体征变化、复苏液体使用量、血红蛋白浓度(HGB)、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治愈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苏液体使用量、HGB水平、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生命体征及凝血功能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HR、MAP以及PT、APTT、BL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Sp O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效果显著,可改善重要组织灌注,调动机体的凝血机制,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