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正>病例女,47岁,体检发现右肺下叶结节。患者无咳嗽、咯血及发热等明显症状,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半年后行胸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复查,CT平扫:右肺下叶背段外周胸膜下实性结节(图1~4),直径约1.2cm,内可见小空泡,直径约0.2cm,边缘光整,CT值约15~20 HU;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约30~35 HU,静脉期CT值约25~30 HU,病灶边缘似与细小血管相连。CT诊断:右肺下叶背段实性结节,性质待定,建议3月后复查。患者入院后一般情况良好,完善各项术前检查之后,  相似文献   

2.
细支气管肺泡癌的高分辨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癌的高分辨CT(HRCT)征象。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1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HRCT表现,分析有助诊断的HRCT征象及病理基础。结果:孤立结节型18例,其中15例位于肺外周或胸膜下,磨玻璃密度影10例,形态不规则或斑片状影8例,空泡征和/或空气支气管征14例,胸膜凹陷征12例;弥漫型14例,其中均匀实变7例,蜂房征4例,磨玻璃密度8例,支气管气像6例,腺泡样结节6例。结论:HRCT是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细支气管肺泡癌(BAC)的临床及CT表现,提高BAC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2002年6月~2007年6月经手术病理诊断为BAC病例,按照WHO对BAC的定义重新评价病变性质,从中划分BAC及含有BAC成分的混合性腺癌,并分析BAC在薄层CT上的表现。评价指标包括:病灶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边缘、密度、有无空泡征(或囊状影)、充气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有无淋巴结肿大等。结果:曾诊断为BAC且保留薄层CT图像的病例共145例,符合BAC定义标准的32例(22.1%),其中男性占62.5%。肿瘤标记物CEA和CA125的阳性率分别为10%和5%。病变平均直径<3cm,CT均表现为单纯的磨玻璃(GGO)结节,82.9%密度不均,97.1%边界清晰,分叶征、充气支气管征及空泡征的发生率分别为62.9%、60%、57.1%,均无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结论:BAC的早期诊断中,薄层CT图像上病变形态学特征更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炎型细支气管肺泡癌(PBAC)的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病理证实并有完整病史资料的PBAC的螺旋CT表现。结果累及1个肺叶3例,多个肺叶19例,片状阴影22例,蜂窝征22例,枯树枝征15例,CT血管造影征3例,片状磨玻璃影3例,叶间裂膨隆、牵拉、僵硬18例,邻近纵隔胸膜面的"线样征"13例,病灶周边及远处多发结节影9例,结节内伴空泡征7例,少量胸水5例,纵隔淋巴结大2例。本组病例中15例有CT复查资料,显示病灶范围扩大、密度变实。结论通过对PBAC的螺旋CT表现的正确分析,有助于临床上及时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正>病例女,69岁,主因咳嗽、咳痰(白色黏痰)1月余,于外院行胸部CT平扫:左肺胸膜下多发结节及菜花状肿块,边界清晰,具有融合趋势,边缘呈“尖角”,叶间胸膜受压呈外凸改变;可见“假空洞”,“含气支气管征”,病变最大者最大截面约64.0 mm×68 mm,CT值约41 HU。且患者胸膜下小叶间隔增粗,并可见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呈肺间质纤维化表现。就诊于我院,防癌六项:癌胚抗原12.47 ng/mL,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3.31 ng/mL,余实验室检查均为阴性,体格检查:阴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分析30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泡癌进行X线和CT检查,探讨各种诊断方法的价值。结果 临床、X线和CT的确诊率分别为20%、50%和73.3%。CT在显示病灶内部结构、边缘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等方面明显优于X线。结论 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对提高肺泡癌的诊断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8.
病例 例1,男,53岁,突然晕倒,X线发现肺部阴影,体检未见异常(图1)。CT所见:左肺上叶见一个不规则的高密度结节,边界清楚,病变邻近肺门,且可见粗长的条索状影向肺野内伸展,增强时病灶无强化。  相似文献   

9.
王晶  白莉  孙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11):2220-2220
肝细胞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HCA)在肝脏良性肿瘤中发病率仅低于肝血管瘤,临床却远比血管瘤少见[1].HCA易出血、破裂导致急腹症,甚至危及生命,而其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不易与肝脏其他良、恶性肿瘤相鉴别.本文回顾性分析5例HCA的MSCT三期扫描影像表现,结合相关文献,讨论HCA的影像特点.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内膜结核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支气管内膜结核的CT表现,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6例经纤维支气管镜病理及痰菌检查证实的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胸部CT表现,总结支气管本身的异常以及肺实质、淋巴结和胸膜改变.结果 16例共发现病灶22处,表现为受累支气管管壁增厚18处,其中管腔狭窄14处, 本组13处支气管内膜结核狭窄位于肺叶、段支气管起始部或分支部,6例呈锥形狭窄、阻塞引起肺叶、段完全性肺不张.13例并存支气管播散灶;胸水3例,胸膜增厚9例.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4例.结论不规则支气管壁中心性增厚为支气管内膜结核的主要表现,多数并存肺实质和胸膜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腺瘤的螺旋CT表现。方法对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旁腺腺瘤的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甲状旁腺腺瘤均起源于下甲状旁腺,右侧4例,左侧4例,均位于气管外血管内间隙。肿瘤最大径为1.0~5.0cm,平均2.6cm。平扫肿瘤呈等密度,1例肿瘤内有环形钙化。注射对比剂后8例肿瘤均有不同程度强化,其中2例肿瘤强化明显,接近于周围血管密度,增强后肿瘤呈均匀强化者5例,3例肿瘤内可见坏死不强化区。结论增强螺旋CT检查可准确显示甲状旁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强化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临床诊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病理级别膀胱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膀胱NE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参照2010年WHO消化道NET分级标准对其进行分级并分为低级别组(G1和G2级)和高级别组(G3级),比较组间临床及CT表现差异。结果 17例膀胱NET中,G1级6例,G2级2例,G3级9例;低级别组8例,高级别组9例;组间性别及年龄(t=-3.43,P=0.03、0.04),肿瘤最大径、囊变坏死、周围侵犯及转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级别组动脉期肿瘤绝对强化程度[(58.62±12.45)HU]高于高级别组[(31.88±8.86)HU,t=5.15,P<0.01]。结论 不同病理级别膀胱NET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胃镜确诊的4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溃疡组)和51例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对照组)的上腹部平扫及增强CT,比较组间十二指肠球部肠壁厚度、肠壁强化程度[动脉期及门静脉期CT值与平扫CT值的差值(ΔCT动脉期和ΔCT门静脉期)]、强化方式、黏膜面CT表现及周围脂肪间隙改变,绘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诊断溃疡的ROC曲线,计算其AUC,评价其诊断效能;计算溃疡组CT漏诊率。结果 溃疡组十二指肠球部肠壁厚度[(7.52±2.30)mm]大于对照组[(2.89±0.75)mm,t=12.76,P<0.01],2组肠壁ΔCT动脉期及ΔCT脉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7、0.80,P均>0.05)。溃疡组十二指肠球部肠壁分层样强化、黏膜面不规则及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发生率高于对照组(χ2=56.12、65.94、45.71,P均<0.01)。根据十二指肠球部肠壁厚度、强化方式、粘膜面CT表现及周围脂肪间隙改变诊断溃疡的AUC分别为0.99、0.90、0.93及0.84。溃疡组CT漏诊36例,漏诊率81.82%(36/44)。结论 肠壁增厚、分层样强化、黏膜面不规则伴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典型CT表现,准确识别有利于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CT表现特点,提高PSH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确诊为PSH的10例患者的影像检查资料。10例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6例行增强CT。结果 10例患者共11个病灶,左肺6个,右肺5个,病灶均呈类圆形肿块或结节,边缘清楚,直径1.2~8.6cm,9个病灶直径小于3.0cm,3例周边有分叶,3例与胸膜粘连,7例密度均匀,CT值26~53Hu,平均32.6Hu,3例可见点状钙化,2例周边见空气新月征。注射造影剂后,6例病灶强化明显,大小3.2~7.5cm,平扫呈稍高密度,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CT值59~86Hu),2例见贴边血管征。结论 PSH多呈球形或类圆形,密度偏高且较均匀,边缘光滑锐利,病灶内可见空气新月征,增强扫描强化明显,并可见贴边血管征;多数病灶术前可以诊断,少数确诊仍需病理检查证实。  相似文献   

15.
杨丽  时高峰  许茜  李如迅  王琦  王亚宁  李月考 《临床荟萃》2012,27(23):2053-2055
目的 评价多排螺旋CT(MS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岛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岛细胞瘤的临床和MSCT影像资料.患者均于术前行MSCT平扫及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增强扫描,造影剂注射剂量1.5 ml/kg,速率3.0 ml/s,延迟时间分别为30秒、70秒.结果 14例胰岛细胞瘤均被检出,其中功能性胰岛细胞瘤5例,直径均≤2 cm,平扫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于动脉期呈明显均匀强化.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9例,平扫表现为较大肿瘤,直径3~12 cm,平均8.6 cm;其中7例可见囊变坏死,内可见分隔及壁结节,增强扫描壁结节及囊壁呈中度至明显强化.结论 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岛细胞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在术前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肺组织胞浆菌病(HP)影像学及临床病理学表现.方法 分析14例经病理确诊肺HP并接受抗真菌治疗患者的临床、胸部CT和病理学资料.14例均接受经支气管肺活组织检查(TBLB)、骨髓穿刺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过碘酸希夫(PAS)染色、六胺银(GMS)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其中11例接受支气管肺泡灌洗(BAL...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病因及CT对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对CT平扫和CT血管成像扫描检查主动脉夹层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疼痛52例(91.2%)以及高血压48例(84.2%),57例患者中Stanford A型39例,Stanford B型18例,DebakeyⅠ、Ⅱ型27例,DebakeyⅢ型30例;CT血管成像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平扫检出率(χ2=4.940,P0.05)。结论主动脉夹层是以一种高致死性疾病,高血压可能为其主要诱发因素,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对主动脉夹层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增强CT联合直方图分析鉴别诊断腮腺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PA)的价值。方法 对37例Warthin瘤(Warthin瘤组)及28例PA(PA组)行颌面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测量平扫及增强CT动脉期(AP)及静脉期(VP)病灶CT值,记录其强化方式及双期增强净强化值,计算增强CT相关直方图参数,包括均值(Mean)、标准差(StdDev)、最小值(Min)、最大值(Max)、中位数(Median)、偏度(Skew)及峰度(Kurt)。比较组间各参数值差异,绘制各参数鉴别诊断腮腺Warthin瘤与PA的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 组间各期CT值、AP净强化值及强化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eanAP、MinAP、MaxAP、MedianAP、SkewAP、MeanVP、StdDevVP、MinVP、MedianVP及SkewV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强化方式、AP净强化值、MeanAP、MinAP、MaxAP、MedianAP及SkewAP鉴别诊断PA与Warthin瘤的AUC及约登指数均高于VP直方图参数,其中SkewAP的约登指数最高(0.71),AUC为0.88;强化方式+SkewAP联合诊断效能最高,其AUC、约登指数、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94、0.80、83.58%及96.43%。结论 增强CT联合AP直方图分析有助于鉴别腮腺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各参数联合诊断效能优于单一参数。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68岁,因"反复右上腹痛半年,发现肝占位3天"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闷痛,无食欲减退,无腹泻等不适,未诊治,近日症状加重,遂就诊于我院.否认肝炎及其他传染病史,无服用特殊药物史.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肝下缘位于肋下5 cm,质硬,边界清楚,脾脏未触及.肝功能:GGT 325U/L,ALP 219U/L,ALT 25U/L,AST 20U/L,HbsAg阴性.甲胎蛋白及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阴性.腹部彩超:肝脏右叶见约14 cm×12 cm强回声团块,内回声分布不均匀,呈结节分叶状,周围可引出血流信号,诊断为肝右叶实质性占位病变,原发性肝癌待除外.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36岁,因“无明显诱因咳嗽1月余,不伴咳痰,偶有胸闷、气短症状”入院。患者1周前于外院接受对症治疗后干咳有好转,外院胸部CT检查提示左肺上叶占位性病变。入院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胸部CT:平扫肺窗示左肺上叶舌段高密度结节影,大小约1.9 cm×1.5 cm×1.3 cm,边缘光整,无分叶及毛刺,近边缘可见条带状气体密度影(图1A),纵隔窗示结节密度均匀,CT值约15 HU(图1B);增强扫描静脉期结节呈轻度强化,CT值约31 HU(图1C)。CT诊断:左肺上叶结节,多考虑良性肿瘤。行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左肺上叶舌段,大小约2.0 cm×1.5 cm×1.3 cm,质硬,与局部胸膜无粘连。术后病理:镜下见瘤组织呈小乳头状排列,被覆柱状上皮细胞(图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p(+)、Vim(+)、TTF-1(+)、CEA(-)、Syn(-),Ki-67(阳性细胞数2%)。病理诊断:肺乳头状腺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