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游戏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15例)及对照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Wii(任天堂)虚拟现实游戏训练,对照组则辅以常规作业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上肢部分Fugl-Meyer评定量表(FMA-UE)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量表对2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同时采用表面肌电图检测2组患者患肘最大等长屈曲、伸展时肱二头肌、三头肌积分肌电值,并计算相应的共同收缩率(CR)。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MA-UE评分、Brunnstrom分期评分、患肘屈曲时肱二头肌CR及患肘伸展时肱三头肌CR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发现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FMA-UE评分[分别为(33.5±12.6)分、(30.9±15.6)分]、Brunnstrom分期评分[分别为(4.1±1.0)分、(4.0±1.2)分]、患肘屈曲时肱二头肌CR[分别为(14.6±5.7)%、(13.7±6.0)%]及患肘伸展时肱三头肌CR[分别为(27.4±8.2)%、(30.3±9.5)%]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Wii虚拟现实游戏训练在促进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以及改善患肘屈伸运动协调性方面与常规作业治疗具有相同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并探讨全身振动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2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14)和对照组(n=14)。试验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与全身振动训练,方案为常规康复训练每次45min,每日2次,全身振动训练每次30min,每日1次,每周5天,治疗周期为3周。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每次60min,每日2次,每周5天,治疗周期为3周。治疗开始前采集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以及表面肌电图(sEMG)测定的肘关节屈、伸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积分肌电值(IEMG)及由此计算的协同收缩率(CR)来评定患者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一般情况、FMA-UE评分、WMFT评分及肘关节屈、伸MIVC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CR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3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上肢FMA、WMFT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肘关节屈、伸MIVC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CR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3周后,试验组患者FMA和WMFT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肘伸展MIVC时肱三头肌CR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肘屈曲MIVC时肱二头肌CR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身振动训练在提高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拟证实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并通过分析上肢执行功能性活动时相关肌群的表面肌电活动,进一步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研究组给予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虚拟游戏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作业治疗。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评分(FMA-UE)、改良巴氏指数(MBI)及动作活动记录量表(MAL)对2组患者进行运动功能和活动能力评估,并采集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在肘关节做屈伸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同步记录肱二、三头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值(RMS)。治疗结束后1个月对2组患者均进行MBI随访评价。结果:治疗2周后,2组FMA-UE及MBI、MAL运动频率及运动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研究组FMA-UE、MAL运动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随访时,2组MBI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结束时(均P<0.05),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iEMG和RMS值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虚拟现实技术训练能有效改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运动质量,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虚拟厨房上肢训练结合常规作业治疗对不同类型脑卒中(脑出血和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作业治疗,治疗组在常规作业治疗基础上增加虚拟厨房上肢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进行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UE)及以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记录患肘屈曲/伸展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肱二、三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计算相应的协同收缩率(CR),并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FMA-UE和MBI评分分别为(45.97 ±6.30)分和(70.03±10.62)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的(40.33±8.23)分和(61.87±10.85)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患肘屈曲肱二头肌和患肘伸展肱三头肌CR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按病变性质分型比较,治疗后,2组中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的各项指标与组内同型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卒中和脑梗死患者的FMA-UE和MBI评分与对照组同型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中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的患肘屈曲肱二头肌和患肘伸展肱三头肌CR组间同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虚拟厨房上肢康复训练结合常规作业治疗可显著改善不同病变性质脑卒中(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分级运动想象(GMI)疗法联合常规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 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3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例和GMI组1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常规物理治疗和常规作业治疗(每日1 h),GMI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常规药物、常规物理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将常规作业治疗由每日1 h降为每日30 min,另增加每日30 min的分级运动想象疗法。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UE)、组块测试(BBT)、上肢和手Brunnstrom分期量表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同时采用表面肌电图检测2组患者患肘最大等长屈曲、伸展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积分肌电值,并计算相应的共同收缩率(CR)。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评分、上肢Brunnstrom分期、手Brunnstrom分期、BBT以及患肘屈曲时肱二头肌CR和患肘伸展时肱三头肌CR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GMI组治疗后的FMA-UE评分、上肢Brunnstrom分期、手Brunnstrom分期、BBT以及患肘屈曲时肱二头肌CR和患肘伸展时肱三头肌CR分别为(40.53±5.48)分、(3.67±0.72)分、(3.00±0.54)分、(4.47±1.13)个、(14.97±4.09)%、(29.42±6.04)%,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分级运动想象疗法联合作业治疗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其对患者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康复医学科病房住院治疗的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单盲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收集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量表(MAS)、肘关节主动伸展角度、肱二、三头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和协同收缩率(CR)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ADL、FMA-UE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肘关节主动伸展角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伸展角度变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肘关节屈曲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伸展肱三头肌iEMG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肘关节伸展肱二头肌iEMG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屈肘时的肱三头肌和伸肘时的肱二头肌CR值显著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屈肌痉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缓解上肢屈肌痉挛,增加肘关节主动伸展角度,协调上肢系统张力平衡。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改良镜像疗法的效果。方法:选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治疗的78例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将使用改良镜像疗法的39例患者作为镜像组,将使用常规治疗方法的39例患者作为常规组,对比镜像组和常规组治疗前后上肢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协同收缩率、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抑郁评分、焦虑评分。结果:治疗后患者上肢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协同收缩率镜像组为(14.53±5.31)和(24.16±8.11),比常规组的(16.91±5.11)和(31.46±8.83)低(P<0.05);治疗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镜像组为(36.91±4.12)分,比常规组的(28.64±3.41)分高(P<0.05);治疗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镜像组(3.37±0.31)分比常规组的(2.02±0.27)分低(P<0.05);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镜像组比常规组得分高(P<0.05);治疗后抑郁、焦虑评分镜像组(44.02±9.11)分和(42.83±10.62)分比常规组(56.53±10.28)分和(51.74±12.76)分低(P<0.05)。结论: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改良镜像疗法的效果比常规治疗法好,能够提高患者上肢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协同收缩率,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减轻疼痛,缓解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无锡市同仁康复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临床、护理及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手摇车训练,而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手摇车训练的同时辅以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患者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进行表面肌电图测试,并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index,MBI)对所有患者进行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协同收缩率(co-contractionratio,CR)以及FMA-UE、MBI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上肢肱二、三头肌RMS值、CR值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P0.05),FMA-UE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4周后观察组各评分值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通道FES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上肢的肌张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各关节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的表面肌电(sEMG)信号变化,定量分析异常协同运动模式,为上肢肌肉协调性的康复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选取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和10例健康成人纳入研究,在进行屈腕、屈伸肘及肩外展MIVC时,记录尺侧腕屈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三角肌的sEMG信号,计算协同收缩率(CR)和共激活比值,对两者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屈伸肘时,病例组患侧肱二头肌CR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肱三头肌CR大于对照组(P<0.05),患侧、健侧及对照组肱二头肌CR均大于肱三头肌CR(P<0.05),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CR差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屈肘时,患侧尺侧腕屈肌、肱三头肌、三角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尺侧腕屈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肱三头肌(P<0.05);伸肘时,患侧尺侧腕屈肌、肱二头肌、三角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尺侧腕屈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肱二头肌(P<0.05);屈腕时,患侧肱二头肌、三角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肱二头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三角肌及肱三头肌(P<0.05);肩外展时,患侧肱二头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 结论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常表现为屈肌痉挛和典型异常的协同运动模式,在康复治疗中,应注重抑制屈肌痉挛,改善上肢异常协同运动模式,促进上肢肌肉整体协调性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虚拟现实技术(VR)用于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肱二肌、肱三头肌康复训练中的效果。方法收集脑卒中偏瘫上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康复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康治疗,观察组另进行虚拟厨房上肢训练治疗,行前瞻性研究。两记录两组治疗前后患侧肘关节最大屈曲和伸展程度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表面肌电图,计算肘关节屈伸最大等长收缩时力矩和协同收缩率(CR)。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改良Barthel指数分值。结果力矩比较:两组治疗后肘屈伸力矩均明显提高,治疗前后肘伸展力矩差值方面,观察组差值较对照组更大,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CR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肘屈曲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CR均明显降低;观察组肱三头肌CR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改良Barthel指数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开展虚拟现实技术厨房模拟康复训练能提高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患肢肘伸展力量,增强肘关节屈伸运动肌肉协调性,有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智能上肢多功能磨砂板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智能上肢多功能磨砂板训练,对照组则增加传统磨砂板训练。2组患者磨砂板训练均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运动部分(FMA-UE)、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改良的Ashworth分级评价量表(MAS)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疼痛程度和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肌张力。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各项评定指标均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MA-UE、MBI、VAS评分分别为(26.27±7.51)分、(78.13±11.62)分和(0.67±0.47),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MAS评分均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增加智能上肢多功能磨砂板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疼痛程度,其疗效优于传统磨砂板训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VR)结合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 O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即常规药物及运动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传统OT训练,每次50min,每周5次,疗程4周;试验组予VR联合传统OT治疗,其中传统OT训练每次20min,VR治疗包括BioMaster数字OT训练及Flextable数字OT训练每次各15min,共50min,每周5次,疗程4周。采用简化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和香港版偏瘫上肢功能测试(FTHUEHK)、Barthel指数(BI)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评估各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以判断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FMA-UE评分、FTHUE-HK分级、BI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FMA-UE评分、FTHUE-HK分级、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作业治疗比单侧传统作业治疗更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结合运动想象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与手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4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24)与对照组(n=24)。研究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作业疗法结合运动想象治疗,对照组仅增加作业疗法。在治疗前与治疗后2个月,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定上肢与手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FMA、MBI评分(研究组:24.5±8.31分,62.32±10.35分;对照组:24.99±6.87分,63.45±11.23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评分均能出现提升(研究组:38.51±7.76分,85.62±8.98分;对照组:32.22±7.54分,76.56±7.98分)。研究组治疗后FMA和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结合作业疗法较单纯作业疗法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与手的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主动功能性电刺激转车对中重度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40例中重度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功能性电刺激转车结合常规治疗组(19例)或常规治疗组(21例)。治疗前后应用上肢Fugl-Meyer (FMA-UE)运动评分(包括近端肢体、腕、手、协调)、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定上肢运动功能、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肌张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治疗前,以上各项评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除肱三头肌MAS及FMA(腕)评分外其余指标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试验组仅FMA(近端)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但试验组FMA-UE评分超过最小临床重要差异值的比例较对照组多(P<0.05)。 结论:主动功能性电刺激转车可促进中重度偏瘫患者上肢近端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结合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增加镜像疗法和运动想象相结合的作业治疗,对照组则增加常规作业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Brunnstrom分期、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和Barthel指数(BI)评分分别评价其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以及ADL能力.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Brunnstrom分期、FTHUE-HK评分和BI评分分别为(4.55±0.86)级、(5.73±1.03)级和(73.50±10.89)分,对照组则分别为(3.90±1.02)级、(4.55±1.34)级和(67.05±12.03)分,2组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镜像治疗结合运动想象训练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训练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5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运动想象组(32例)、CIMT组(31例)及联合组(3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体位转换训练、关节主被动训练及牵拉训练等), 待常规康复训练结束后运动想象组患者辅以运动想象疗法, CIMT组患者辅以CIMT训练, 联合组患者则辅以运动想象疗法及CIMT训练, 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易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E)、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量表(UE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FMA-UE、UEF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 并且联合组治疗后其FMA-UE评分[(43.50±6.22)分]、UEFT评分[(35.79±6.15)分]及MBI评分[(71.74±5.92)分]均显著优于运动想象组及CIMT组水平(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CIMT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虚拟现实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给予rTMS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评估两组上肢Brunnstrom分期、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上肢部分(simple Fugl-Meyer Assessment,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odif ied Bar thel index,MBI)以及简易上肢功能评价(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STEF)。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上肢Brunns t rom分期得分为4.19±0.75,对照组为3.29±0.71;研究组FMA-UE评分为51.10±8.24,对照组为37.14±7.88;研究组MBI评分为63.10±6.01,对照组为49.76±7.49;研究组STEF评分为66.62±7.34,对照组为54.90±9.63,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虚拟现实技术联合rTMS能够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间歇性θ节律刺激(i TBS)对脑梗死患者偏瘫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RMS、CR)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梗死偏瘫患者43例,随机分成刺激组(22例)及对照组(21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刺激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于病灶侧大脑M1区实施为期2周的i TBS刺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集偏瘫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均方根值(RMS)、协同收缩率(CR)及上肢Fugl-Meyer (FMA-UL)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数据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RMS值、FMA-UL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CR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刺激组RMS、CR值、FMA-UL及MBI评分变化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与单纯常规康复相比,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联合i TBS刺激更能提高脑梗死患者偏瘫侧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均方根值,降低其协同收缩率;同时也更有利于脑梗死患者偏瘫侧上肢及整体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上肢运动游戏对轻度认知障碍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11月在北京博爱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作业疗法训练,对照组增加功能性作业治疗,试验组增加上肢运动游戏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MoCA总分、FMA-UE评分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t|> 3.354,|Z|> 4.379, P <0.01)。对照组MoCA 5个认知维度(除命名和抽象思维外)较治疗前提高(|Z|> 2.000, P <0.05);试验组MoCA 6个认知维度(除命名外)较治疗前明显提高(|Z|> 2.646, P <0.01)。试验组治疗后MoCA总分及5个维度评分(除命名和抽象思维外)以及FMA-UE评分较对照组改善(|Z|> 1.982, t=3.565, P &...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偏瘫患者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和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最大等长收缩(MIVC)过程中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图的特征,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训练提供电生理依据。方法 选择18例轻偏瘫或处于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在进行肘关节屈、伸肌MIVC时,检测其力矩和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结果 MIVC状态下,肘屈曲时肱二头肌健侧的积分肌电值(iEMG)明显大于患侧(P〈0.05),肱三头肌健、患侧iE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肘伸展时肱三头肌健侧iEMG明显大于患侧(P〈0.01),肱二头肌患侧iEMG明显大于健侧(P〈0.05)。肱三头肌患侧协同收缩率明显大于健侧(P〈0.01),肱二头肌患侧协同收缩率有大于健侧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屈肌收缩还是伸肌收缩,患侧的峰力矩均明显小于健侧(P〈0.01)。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肘关节痉挛以屈肌为主,提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康复治疗应以训练伸肌侧肌力和抑制拮抗肌协同收缩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