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视网膜静脉阻塞可由多种外邪或内伤邪气侵袭导致脉络瘀阻,血溢脉外,其继发的黄斑水肿为常见并发症且易反复发作。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RVO-ME)是由外感或内生邪气侵袭,伏于体内,累及脾、肝、肾诸脏,以脾胃虚弱、肝肾亏虚等正气虚弱为本,痰湿、气滞、瘀血等积聚于黄斑为标,其本虚标实是伏邪的关键。因此基于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结合八纲、脏腑、三焦辨证,从伏邪理论探讨RVO-ME的治疗,从健脾祛湿、疏肝养肝、益气活血、温补肾阳等方面论治,以期促进RVO-ME消退,减缓RVO-ME复发,提高患者视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从血管性痴呆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伏邪内生,损害元神;脏气亏虚,痰瘀阻窍;浊毒壅塞,败坏脑络),中药治疗(从痰瘀论治、从肾论治、从肝论治、从络病辨证、从热毒论治),针灸治疗(单纯针灸、电针疗法)对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作了综述。指出:血管性痴呆本虚是发病的基础,标实是致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吴美琴  高嘉玮  阮诗玮 《河南中医》2023,(10):1502-1506
阮诗玮教授通过梳理伏邪的定义,认为伏邪的致病特点包括:伏邪致病,隐匿难除;伏邪所藏,病位多端;伏邪所发,正虚邪盛。伏邪在慢性肾脏病中,可伏藏于如下病位:邪伏少阴、邪伏膜原、邪伏营血、邪伏肾络、邪伏三焦。慢性肾脏病的病机在于脾肾亏虚,三焦气化无权,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湿毒瘀互结所致。其病机总以正虚邪盛为主,常兼有多焦、多脏腑之病变,正虚为伏邪致病之本,邪盛为其标,治疗以扶正祛邪为大法,以透发为贵。阮教授擅从伏邪角度治疗慢性肾脏病,提出的正邪辨证法,在该病的治疗上起到提纲挈领之作用,临床上需掌握扶正与祛邪之法度,切不可过于攻伐,以伤正气。正虚之处,亦是容邪之处,故阮老师临床上以顾护先后天为要,在病情稳定之时,以固本培元为主,兼以祛邪;发作之时,可扶正祛邪兼顾,或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阮老师治疗慢性肾脏病还常伍以风药,重视顾护津液、截断病邪传变、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中医辨证观点认为,糖尿病作为一种以气阴两虚最为多见的慢性代谢紊乱疾病,符合中医久病"多虚、多瘀"的观点。历代医家有从脾虚论治,有从气阴两虚兼血瘀、肝失疏泄、痰湿、痰热等论治。关于糖尿病病因的研究也逐渐丰富为先天禀赋不足、脏气虚弱、饮食不节,积热伤津、情志失调,郁火伤阴、房劳过度,肾精亏损、过服温燥药物、耗伤阴津等方面。临床采用辨证论治、分型治疗。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者以调补气血、益气活血通络、补肝益肾等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5.
伏邪理论为中医病因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指导临床治疗外感内伤等多种疾病颇有意义.从中医伏邪理论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机为正气不足、邪伏胞宫,鼓舞正气、祛邪而出为治疗的根本原则.其中正虚以脾虚不健、肝阴不足为主,伏邪以湿火内伏、气郁内滞为主;扶正以健脾升阳、养肝滋阴为要,祛邪以化湿消瘀、行气清火、通络透邪为法.  相似文献   

6.
杨同广 《陕西中医》2005,26(1):54-55
中医辨证治疗成人 Still病根据发病形式和主要临床表现 ,急性期发热为主多从温病、六经论治 ;以关节痛为主从痹证论治 ;缓解期发热正气未虚 ,邪实为主从伏邪、湿温论治 ;正气亏虚从内伤发热论治 ;并提出相应的治法、常用方剂和中药。  相似文献   

7.
陈玉  肖海娟  王惠玲  司海龙  赵静 《陕西中医》2022,(12):1760-1762,1767
伏邪理论认为伏邪致病具有伏藏于内,过时而发的特点,其隐匿性与多数肿瘤发现即晚期的特点高度吻合。正气亏虚,六淫邪气或痰湿瘀邪伏藏成积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病机,治疗肿瘤需秉持“藏于内而象于外”的认识。伏邪潜藏之时见微知著,及时对恶性肿瘤“伏邪期”即稳定期进行干预,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因此从伏邪理论出发探讨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对提高恶性肿瘤的中医辨治准确性及治疗效果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8.
罗向霞教授认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气虚,失于健运,湿邪困阻,滞于黄斑,引起黄斑区水液潴留,水湿之邪通过病变的色素上皮进入视网膜,造成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发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危害患者视力,据此确立“温阳健脾、渗湿利水”为脾虚湿困型CSC基本治法,从脾虚湿困论治本病,结合辨证思维遣方用药,可取得较好疗效,为临床改善CSC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治疗新思路、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伏邪     
伏邪是一种潜在的致病因素,人体感受邪气,若正气不足,未能及时清除,或邪气藏伏于体内正虚之所不易祛除,则致邪气留连,不立即发病,待时而发,待机而作,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都与伏邪有密切关系。分为外感伏邪(伏风、伏寒、伏暑、伏湿、伏燥、伏火、伏毒)和内生伏邪(伏风、伏寒、伏湿、伏燥、伏火、伏痰、伏瘀、伏毒)两大类。用伏邪观点分析疾病,不仅可以治疗已发症状,对伏而未发的症状可以起到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伏邪理论"论治病毒性心肌炎。方法基于"伏邪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认识,归纳整理各家学说理论对病毒性心肌炎病因病机及治法进行分析。结果病毒性心肌炎以本虚为主,伏邪(热、瘀、痰、毒)等积于心为要,逾时而发或复感新邪发病,伏邪(伏瘀、伏痰)为病毒性心肌炎病程演变过程中重要病理要素。结论在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当以清透伏邪之法贯穿始终,兼滋阴益气顾护正气,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效。  相似文献   

11.
“伏毒”新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伏邪"及"苛毒"发病说为依据,提出"伏毒"论,认为"伏毒"以伏而不觉,发时始显为特点,正虚是毒伏的基础."伏毒"既可外受,亦可内生,涉及外感内伤多类疾病,特别是对急难病症的辩治,"伏毒"论更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临床多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甚或失明,已成为成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疗法存在不良反应多、适应证严格等诸多不足,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理念有助于医者从多角度论治疾病。本文以络病学说为基础,从“虚气留滞”理论探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病机变化,并借此拓展临床治疗思路。“虚气”是病机之本,发病之因,根据病情轻重程度可分为气阴两虚、肝肾亏虚和阴阳两虚。“留滞”为病机之标,“虚气”之果,且“留滞”之瘀血、痰湿等病理代谢产物与现代医学的病理表现有一定相关性。“虚气”与“留滞”相互影响,形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临床治疗中应以“补虚通滞”为法,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采取益气通络、滋补肝肾、健脾补中、调肝通络、活血化瘀、祛湿化痰等治法,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耐药菌肺炎是临床中的难治病、多发病,属于中医学温病范畴,其反复发病、迁延不愈、新感触发等特点与中医伏邪的发病特点相似。依据伏邪学说,认为耐药菌肺炎的伏邪性质为风、痰、湿、热,病名可归属于伏邪风温病,病机是气阴亏虚、遇感触发、风痰湿热壅肺,临证可按初发期、酿毒期、恢复期进行施治,总结各期的证治验方,并附医案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阐述肝脾肾三脏生理、病理特点,浅析肝脾肾三脏亏虚与气滞、痰湿、湿热、脂浊、瘀血等实邪的因果关系,说明肝脾肾三脏亏虚与脂肪肝的形成关系密切,是脂肪肝的病机关键,提出从虚论治脂肪肝的观点,即祛邪同时辨证补虚,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临床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动脉阻塞等大量病例与血液流变学、血液动力学、心脑血管影像学等多项指标的观察,探讨视网膜动脉出现硬化的分期、分级及并发症严重程度在心脑血管系统出现变化的规律;并从气血理论论述眼底血管与气血津液相关的生理功能、血管病变与气血痰湿相关的病理变化。为进一步了解脉络瘀阻与眼底血管病变的关系以及指导用药,将血管病变转归分为四个阶段,从分期论治、辨病论治方面,以痰瘀互结为例介绍黄斑水肿的各期用药规律与体会。同时提出中医诊疗仍需传承创新,如何通过中医大数据及仿真模型可视化平台,直观展现中医的脉络瘀阻机制,是中医创新的方向,对提前预警心脑血管病变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属于中医"脉痹"范畴,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房事不节、劳欲过度等病因导致水液代谢失常,痰浊、瘀血阻滞脉络,致使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中医的"伏邪"是指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致使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病的痰浊、瘀血是伏邪的主要物质,经脉是伏邪隐匿之所,正气亏虚是伏邪致病的必要条件。而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在未发病之前,痰浊、瘀血之邪已经伏于脉络,伏邪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正邪的平衡被打破,终致痰瘀痼结,损伤脉络。因此,在伏邪引而未发之时,应予以积极防治,以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谢春光教授应用具有养阴益气活血功效的参芪复方以补虚为主,化痰活血为辅,使"痰瘀"伏匿之邪消散,阻滞其对血管的持续损伤,达到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阮诗玮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与伏邪关系密切,总体病机为“正气虚损,邪气深伏”,正气虚损为伏邪蛰藏之夙根,具体可分三类:正虚精亏,伏邪羁藏;外伤淫邪,伺机而发;内生伏邪,蜇机而动。故治疗上以透邪为法,扶正透邪为基本原则,扶正贯穿始终。重视三焦分治:上焦用药以轻宣为法,祛邪务尽;中焦用药以芳香透达、苦燥健运、淡渗利泄为法;下焦用药以固涩收敛、厚味填精、虫蚁捜剔为主。此外,强调病后调护对透达邪气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多发性硬化当属奇经八脉病变,因正气先虚、元阳大衰、中气失运,浊阴僭居阳位,败痰死血,深伏督脉要冲,形成三阴冰凝之态势。李可老中医认为:“三阴统于太阴”“运中土溉四旁”,故从元阳、中气论治本病,治以益元阳、健中气、托透伏邪为主,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9.
肿瘤干细胞是肿瘤发生、复发及转移的根源,具备自我更新、无限增殖、高致瘤性、强耐药性及多向分化的"干性"特点。伏邪致病之"毒自内生,深伏血道,内藏脏腑,流注全身,伺机为患,正盛则伏而不发,正虚则出而为病"即是对肿瘤干细胞"干性"的极致描述。引发了笔者在"肿瘤干细胞"视角下探析"伏邪-肿瘤发生"病机关联,以期为肿瘤中医发生学提供新认识,进一步为阐释中医"扶正祛邪"治疗肿瘤提供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变部位、发病机制均有所不同,但现代中医学者认为二者均属中医"痹证"范畴,其病因包括风寒湿邪侵袭、气血亏虚、气滞、血瘀、痰湿、跌扑、劳损等。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均为气虚血瘀的本虚标实之证,可运用异病同治理论以调和气血法从痹论治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