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小肠病变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小肠病变的CT表现,并与18例正常病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小肠病变CT表现:8例肠壁和肠系膜有异常改变;6例肠系膜有异常改变,但肠壁未见明显异常;2例CT检查阴性.结论 CT可以判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小肠病变受累情况及程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累及消化道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确诊为SLE累及消化道患者,均接受CT平扫,其中15例接受增强扫描,记录病变累及消化道的具体部位、肠壁厚度、CT征象及伴随表现。结果 SLE累及胃8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9例,回肠9例,升结肠9例,横结肠1例,降结肠6例,乙状结肠8例,直肠8例。15例CT表现为肠壁肿胀增厚,12例可见"同心圆征",11例见"靶征",肠腔扩张伴积气、积液13例,其中4例肠道假性梗阻;肠系膜"梳征"或"栅栏样"改变11例,肠系膜脂肪间隙模糊9例。伴随征象包括腹腔及盆腔积液15例,胸腔积液12例,心包积液3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脾大3例,5例存在泌尿系病变(输尿管炎性狭窄、膀胱壁增厚、双肾或输尿管积水等),肠脂垂炎3例。结论 SLE累及消化道典型CT表现为消化道壁及肠系膜异常。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NPSLE)患者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对28例NPSLE患者进行临床与影像分析。结果:临床表现:头痛、癫痫、脑血管意外、颅神经病变、颅内压增高等神经症状,多合并有精神综合征等。全部患者脑脊液检查存在异常。影像表现:CT扫描阳性率为85.71%(24/28),MRI扫描阳性率为90.48%(19/21),MRI较CT敏感性高。二者表现:①脑内灰白质弥漫性及局灶性低密度;②脑萎缩;③脑内小灶性出血;④基底节钙化;⑤正常。结论:NPSLE影像表现特异性不强,但CT与MRI对NPSLE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提供重要参考价值,对NPSLE的诊断必须密切结合其它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4.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患者的rCBF显像与CT/MRI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简称狼疮脑病)患者rCBF显像结果并与CT/MRI比较,探讨rCBF显像对狼疮脑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狼疮脑病患者根据神经精神表现程度分为两组:严重神经精神疾病表现组20例(严重组),轻度神经精神疾病表现组20例(轻度组)。所有受试对象均进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局部脑血流灌注(rCBF)显像和CT/MRI脑扫描。结果严重组20例患者rCBF显像阳性20例(100.0%),其中19例局部脑血流降低,1例局部脑血流增加;20例患者CT/MRI头部扫描阳性4例(20.0%),与rCBF显像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轻度组20例患者rCBF显像阳性18例(90.0%),均表现为局部脑血流降低;CT/MRI扫描20例患者未见异常,同rCBF显像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rCBF显像与CT/MRI比较,诊断狼疮脑病更灵敏。狼疮脑病患者rCBF显像有脑血流改变,多表现为局部脑血流降低。rCBF显像对狼疮脑病的诊断、治疗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CT特征及诊断价值,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HAML的各期CT表现,其中8例动脉期、门脉期加做薄层CT扫描,5例加做MRP、MIP、VR等后处理技术.结果 12例中女性10例,右肝7例,左肝5例,其中2例呈外生性.CT平扫12个病灶皆为低密...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早期放射性肝损伤CT影像的认识.方法回顾7例三维适形放疗腹部肿瘤患者的完整影像资料,观察患者放疗前、后肝脏CT影像改变.结果放疗后CT平扫复查,5例患者受照肝脏显示为界限清晰的低密度改变,2例合并脂肪肝改变患者照射区显示为界限清晰的高密度改变.增强CT检查中,正常肝脏与肝硬化肝脏放射性损伤的动态表现不同.结论放射性肝损伤CT影像改变与肝脏原发疾病相关.  相似文献   

7.
系统性红斑狼疮肝损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摘要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肝损害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及免疫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452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有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与无肝脏损害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452例SLE患者中有肝损害53例(11.7%), 有肝损害组与无肝脏损害比较,两组临床和免疫学特点等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LEDA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3例患者中谷丙转氨酶(ALT)升高51例,谷草转氨酶(AST)升高48例,黄疸3例(5.7%)。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同时予护肝治疗,绝大多数患者恢复良好。无1例死于SLE肝损害。结论:SLE本身所致的肝损害发生率并不低,与病情活动有关,对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敏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及MRI征象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CT和/或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CT及MRI平扫共8个病灶,CT显示6个病灶中,5个呈稍低密度,1个病灶大部分呈低密度,其内可见小片状等密度。MR显示的4个病灶中,2个脂肪抑制T2WI呈低信号,T1WI呈较均匀低信号,1病灶未显示脂肪信号特点,病灶内未见囊变、血肿、坏死等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7个病灶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1个病灶呈均匀强化;3个病灶呈"快进快出"强化改变,5个病灶呈持续强化改变;3个病灶内部见粗大畸形血管,5个病灶可见引流静脉。结论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肝损害7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张红卫  黄英伟 《新医学》2002,33(1):23-24
目的:研究SLE肝损害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其实验室免疫学的特征、误诊及治疗情况。方法:对明确诊断为SLE的260例病例中合并肝损害的不合并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0例SLE中合并肝损害79例,占30%。大部分均在病情的活动期,54例无明显的临床症状;8例误诊;有肝损害者血清自身抗体: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抗RNP抗体的异常率以及IgG、γ-球蛋白检测与无肝损害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治疗反应好。结论:SLE肝损害并不少见,多发生在病情的活动期,临床表现不特异,易误诊和漏诊。必要时辅以肝穿刺有助鉴别诊断和指导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肺胸膜损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岫岩  容中生 《新医学》1997,28(2):105-106,108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肺胸膜损害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510080)杨岫岩容中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肺胸膜病变常见而复杂,其中不少是致命性的,如狼疮性肺炎、肺泡出血、肺栓塞、肺动脉高压和肺部感染等。临床上常常成为鉴别诊断的难题,而延误诊断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其与病理学基础的相关性,以进一步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08年11月2010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HAML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平扫及动脉期、门脉期增强检查,重点观察HAML的分型及其相应CT表现及影像-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16例患者共20个病灶,19个为稍低密度病灶,其中11个病灶内可见明显的脂肪密度影;1个为稍高密度病灶。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表现,15个病灶内可见到较明显条状及扭曲的血管影。门脉期15个病灶有持续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能准确反映HAML的分型及其病理特征,对临床表现不典型患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探讨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 FH) 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MFH,并结合文献分析肝脏MFH的CT表现特点.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果:6例中,5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病灶位于肝左叶1例,肝右叶4例,同时累及左右叶1例.病灶最大径在55~126 mm之间,CT平扫呈低或略低密度,多呈类圆形及不规则形.本组病例中2例呈略低密度,3例呈囊实性混杂密度,1例呈多囊状低密度,4例病灶内可见网格状、轮辐状略低密度.6例均未见钙化,合并肝内胆管扩张的1例,肝内转移1例,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5例病灶实质部分均轻度强化,4例较大病灶边缘不均匀强化,1例多囊状低密度病灶壁结节轻度强化;门脉期6例病灶实质部分强化均较动脉期略升高,4例病灶可见由边缘向中心呈片絮状、网格状、轮辐状强化较动脉期显示更为清晰;延迟期5例病灶实质部分及囊性病灶的壁结节强化程度略低于门脉期,1例延迟强化与门脉期强化相近;囊性病灶及病灶内液化坏死区始终无强化,与轻度强化的实质部分界限更清晰.1例并发肝内转移病灶平扫呈结节状略低密度,环形强化4个,结节状轻度强化2个.本组6例术前均未能明确诊断,5例诊断为肝癌,1例诊断不除外转移瘤.结论:肝脏MFH的CT表现多样,掌握不同病理类型肝脏MFH的CT表现,可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病例女,31岁。面部和双手双前臂发皱,皮肤变硬3~4月余,进食发噎、声音嘶哑半月余;无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症状。双肺底闻及湿性啰音,双上肢痛触觉减退笛槭壹觳椋貉?5mm蛐小时,类风湿因子1∶128,心肌酶升高;抗RNP抗体(+),抗Sm抗体2829KD,抗RNF抗体>3327.5KD,抗核抗体(+)S1押640。诊断:系统图1,2为肺窗,图3为纵隔窗,示两肺下叶后基底段磨玻璃状和细性疾病,也叫硬皮病,特点为广泛纤维化和脉管炎,主要累及皮肤、食管和肺。皮肤损害多局限于面部、手部,表现为面、手等部位皮肤增厚变硬,症状特异。食道出现功能障碍,病史较长者可出现…  相似文献   

14.
肝脏CT灌注成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CT灌注成像是基于核医学计算器官血流量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技术.它能反映组织、器官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属于功能成像的范畴.对肝脏的灌注参数进行定量有助于在形态学变化之前发现肝脏的病变,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肝脏CT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各种肝脏病变的灌注成像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心脏受累的临床特点以及发病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40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SLE患者中22例具有心脏损害,心脏损害表现在心电图(ECG)异常13例,心包积液9例,肺动脉高压7例,心肌损害8例,瓣膜病11例。心脏损害组与无心脏损害组之间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P>0.05),心脏损害组起病至免疫抑制剂治疗前的时间、开始误诊率、确诊后开始未予免疫抑制剂治疗所占比例高于无心脏损害组(P<0.05)。结论:SLE可以累及心脏各个部分,其中以心包积液以及瓣膜返流以及ECG异常最为常见。SLE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防治SLE心脏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全模型迭代重建(IMR)技术不同参数设置对肝脏低剂量增强CT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需要接受肝脏增强CT检查的患者40例,分别行上腹部平扫和3期动态增强扫描,其中延迟期采用低剂量扫描,管电压80 kV,管电流150 mAs。对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反投射(FBP)重建和IMR技术重建,IMR采用不同参数,以获得不同水平(Level 1~3)的常规和软组织重建图像,分别记为R1、R2、R3亚组和S1、S2、S3亚组。对各组图像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价并比较,主观评价包括低对比分辨率(LCD)、图像失真(ID)和诊断信心(DC)评分,客观评价包括肝脏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结果 不同参数组图像的LCD、ID和DC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不同参数组图像间噪声、SNR及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除S1与R2亚组、S2与R3亚组3项指标(P均>0.05)外,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全迭代重建IMR技术可提高肝脏低剂量增强CT扫描的图像质量,推荐参数为软组织重建、Level 1或常规重建、Level 2。  相似文献   

17.
系统性红斑狼疮对血液的损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继道 《临床荟萃》1992,7(5):204-205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常损害多种脏器也累及血液。表现复杂,根治困难。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将大大改善疾病的予后。本文复习有关文献。拟就SLE对血液的损害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肝脏血管成像最佳扫描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比传统方法与自动团注追踪法在确定肝脏多期扫描动脉早期时间上的价值,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血管成像的最佳扫描时间.方法将66例行腹部CT扫描的患者(男50例,女16例,年龄15~73岁,中位年龄49.5岁)分为三组,均行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及肝实质期三期扫描,动脉早期的扫描时间分别采用常规延迟方法(20 s)及两种不同阈值/间隔时间(100 Hu/3 s;75 Hu/6 s)的团注追踪延迟方法确定.利用动脉早期及晚期数据分别进行肝动脉及门静脉的CT血管成像(CTA),并评价三组间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两组团注追踪法及一组传统方法扫描获得的肝动脉及门静脉CTA三组间无显著差异.肝动脉及门静脉CTA质量最佳组延迟时间分别为(23.74±4.32) s及(41.78±3.68) s.结论团注追踪法确定扫描时间在获得血管成像方面与传统方法间尚无显著差异,传统延迟方法仍然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动脉早期及动脉晚期的扫描时间可分别定为注药后22~25 s及41~43 s.  相似文献   

19.
动脉期短暂性肝实质强化的螺旋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动脉期短暂性肝实质强化(THPE)CT表现类型、病因和形成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动脉期THPE CT表现的肝脏螺旋CT检查资料,观察其形态、位置及与肝脏内病灶的关系,并对其CT表现进行分类.结果肝内肿瘤性病变23例,炎性病变8例,梗阻性黄疸、肝硬化和腹膜病变各2例,Budd-Chiari综合征、上腔静脉综合征和肝内未见明确病变各1例.THPE典型CT表现为肝动脉期肝内楔形或三角形高密度区,常位于肝脏边缘部位;门静脉期恢复正常肝脏密度.根据THPE的形态、数目、位置及与肝脏内病灶的位置关系,分为四种类型:Ⅰ型,楔形或三角形,伴或无肝内病灶;Ⅱ型,病灶周围型;Ⅲ型,外压型,表现为受压部位肝实质表面不规则形态THPE;Ⅳ型,多发多形态型.结论 THPE是螺旋CT增强扫描于肝动脉期表现的肝脏短暂性灌注异常,反映局部肝脏双重血供的重新分布,与原发性和继发性肝动脉血液供应增多或肝脏变异血供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CT、MRI表现。方法 对15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EAML患者的CT(n=10)、CTA(n=2)、MRI(n=7)、MRA(n=1)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肝内单发病灶14例,多发1例。10例CT检查平扫均呈低密度。7例MR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1例病灶内T1WI、T2WI呈高信号,脂肪抑制为低信号,3例反相位T1WI肿瘤内信号较同相位降低;T2WI呈环形高信号假包膜4例。CT、MRI表现为"中心明显强化血管征"的患者为7、3例,表现为"快进慢出"、"延迟强化"、"快进快出"的患者数分别为6、2、2例,1、6、0例。2例CTA、1例MRA均表现为动脉供血、肝静脉或肝静脉分支引流入下腔静脉。结论 肝脏EAML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了解其特征性的表现有助于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