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滥用氯胺酮所致腹部泌尿系统及肝胆系统等器官损害的CT征象及诊断价值.方法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认可,回顾性分析10例有吸食氯胺酮史(1~10年)患者的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资料,分析氯胺酮相关性腹部器官损害的CT表现.结果 10例CT表现为膀胱容积不同程度缩小,膀胱壁增厚,增厚达3~14 mm,其中5例两侧壁增厚呈束腰状.3例双侧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双侧输尿管管壁较均匀增厚.4例出现多灶性肾乳头坏死,其中2例双肾实质呈多灶性缺血改变.3例表现胆总管扩张,其中2例合并肝内胆管扩张.结论 氯胺酮相关性腹部脏器损害中膀胱及肾实质的CT表现可能具有一定的特征,如结合临床资料及病史有利于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2.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CT表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CT表现特点,提高对XGC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XGC的CT检查资料.结果术前诊断为胆囊癌15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14例.2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胆囊壁增厚,其中局限性胆囊壁增厚8例,弥漫性胆囊壁增厚21例;增厚的胆囊壁内见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结节15例;伴发胆囊结石26例;肝-胆界面较清楚者24例,肝-胆界面不清者5例;增强后增厚的胆囊壁在动脉期仅有轻度强化,门脉期至延迟期强化逐渐明显,胆囊壁内低密度结节影强化不明显,增强后显示密度较高的黏膜线9例.结论增强后增厚的胆囊壁延迟强化,增厚的胆囊壁内低密度结节,胆囊轮廓及黏膜线的存在对本病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检查在肝脏包虫病诊断中的价值,并进行误诊分析。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8例肝脏包虫病病例,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回顾分析患者的CT影像特点,并评估CT检查诊断肝脏包虫病的价值。结果:18例肝脏包虫病患者中,经CT检查准确诊断者为14例,CT诊断准确率为77.8%,另4例患者分别被误诊为肝囊肿2例,血管瘤1例,肝癌1例。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为17例,其中单纯囊肿型9例,CT图像上表现为肝内囊性低密度灶,单发或多发,呈圆形或类圆形,其中2例可见囊壁弧形或蛋壳样钙化,长短、厚薄不一;1例囊内钙化,CT图像上表现为类圆形或球形钙化灶;1例为多发钙化,既可见囊壁钙化型,也可见球形钙化灶型;含子囊型6例,表现为囊中囊、轮状或蜂窝状改变;混合型1例,可见钙化型病灶及含子囊型病灶。合并感染后,患者的CT表现为囊内密度增高,囊壁增厚。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1例,CT平扫表现为密度不均匀,边界模糊的斑片低密度影,并伴肺播散,该例CT表现为肝内病灶范围广泛、两肺多发类似病灶,被误诊为原发性肝癌伴两肺转移。另有2例患者的CT表现为病灶单发囊性病灶,无囊壁,增强CT图像上未见强化,被误诊为肝囊肿;1例患者的CT表现可见球形钙化,被误诊为硬化性血管瘤。结论:CT检查能准确显示肝包虫病的类型、发生部位、范围和程度,但表现为单纯囊肿型时,需要与肝囊肿鉴别;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影像学表现复杂,需与原发性肝癌鉴别。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胆囊癌与慢性化脓性胆囊炎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与慢性化脓性胆囊炎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胆囊癌及12例慢性化脓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及CT资料。结果:两组病例临床表现类似。CT显示胆囊癌的胆囊壁增厚6例,突入胆囊腔内肿块16例及肿块占据整个肿囊7例。肝内胆管扩张18例。病灶均有轻度至中度强化。慢性胆囊炎均表现胆囊增大,壁增厚;5例壁内存在低密度区;增强后明显强化。肝内胆管扩张1例。结论:CT显示胆囊癌主要表现为局部肿块及肝内胆管扩张;胆囊炎表现为胆囊壁增厚、边缘模糊,尤其CT可以发现壁内低密度小脓肿。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总结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腹部并发症的临床及螺旋CT表现征象.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因SLE病人并发腹部症状行螺旋CT检查的临床资料和扫描重建图像,有3例做了增强扫描,其余6例因肾功能不良而未做增强.主要观察肠道、肠系膜及其血管的异常CT表现,同时还要观察邻近脏器的改变.结果:肠壁水肿、增厚7例,肠壁“靶征”8例,肠管扩张6例,肠系膜水肿和脂肪混浊9例,肠系膜血管“梳状”排列3例.其它有胸腹水,肝脾肿大、肾周筋膜增厚等.结论:肠缺血是SLE腹部并发症的最重要病理改变,而肠系膜及血管和肠壁异常影像改变是最常见CT征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累及消化道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确诊为SLE累及消化道患者,均接受CT平扫,其中15例接受增强扫描,记录病变累及消化道的具体部位、肠壁厚度、CT征象及伴随表现。结果 SLE累及胃8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9例,回肠9例,升结肠9例,横结肠1例,降结肠6例,乙状结肠8例,直肠8例。15例CT表现为肠壁肿胀增厚,12例可见"同心圆征",11例见"靶征",肠腔扩张伴积气、积液13例,其中4例肠道假性梗阻;肠系膜"梳征"或"栅栏样"改变11例,肠系膜脂肪间隙模糊9例。伴随征象包括腹腔及盆腔积液15例,胸腔积液12例,心包积液3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脾大3例,5例存在泌尿系病变(输尿管炎性狭窄、膀胱壁增厚、双肾或输尿管积水等),肠脂垂炎3例。结论 SLE累及消化道典型CT表现为消化道壁及肠系膜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和分析成人嗜酸性膀胱炎(EC)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方法:对12例经病理证实的成人EC的病因、临床及CT表现进行回顾性研究,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临床主要表现尿频、尿急11例,合并血尿9例,嗜酸性细胞比率增高2例,排尿困难和尿潴留3例,无明显症状1例。9例CT平扫示广基底局灶性膀胱肿块,其中伴钙化1例;3例示膀胱壁局限性不均匀增厚。12例增强扫描以轻中度不均匀强化为主,乳头状隆起病变强化的周边伴不同程度低密度灶7例,病灶随时间延时呈渐进性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能清楚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依据其强化的特点,结合相关的临床资料可提示EC的诊断,但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盆腹部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SRCT)的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盆腹部DSRCT的临床及CT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CT表现.结果 6例盆腹部DSRCT的CT表现可分三种类型:①腹膜单发或多发肿块型3例,表现为腹膜腔内单发或多发肿块,密度不均匀,内可见小斑点状钙化;②腹膜弥漫增厚型1例,表现为腹膜弥漫不规则增厚,无明确肿块或结节形成;③腹膜后或盆腹腔脏器源性单发或多发肿块2例,表现为腹膜后或腹腔脏器原发性肿块,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内可见小斑点状、斑片状钙化.结论 盆腹部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CT表现多样,不易与其他盆腹部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9.
王罡  王俭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4):4847-4847
对肝门淋巴结结核2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例1:女,24岁。反复中上腹部持续性疼痛2个月余,加重6d入院,其间伴有发热,并厌油腻。外院CT提示胰腺占位病变。在我院行CT动态增强扫描示:肝门部可见一大小约4.2 cm×6.5 cm的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边缘欠清,内可见气液平面,病灶与十二指肠粘连紧密,增强后可见壁厚薄不等的多个环状强化影,并相互融合,呈多房状改变,其内见低密度坏死灶。胃小弯及腹主动脉旁也可见多个小淋巴结,呈环状强化表现。CT诊断肝门部占位炎性包块可能性大。临床行腹腔镜取材活检病理:淋巴结核。例2:男,33岁。反复上腹部隐痛近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钙化性胃癌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对19例钙化性胃癌术前行CT扫描,分析其CT表现的特点,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9例钙化性胃癌Borrmann分型均为弥漫型,病理类型为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及富含黏液的低分化腺癌。CT表现为病灶胃壁弥漫性增厚,增厚的胃壁内见带状低密度灶或全层呈带状低密度,低密度灶内可见弥漫性分布、大小不一的钙化颗粒。低密度带的CT值为(22.34±3.24)HU,CT值经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理表现为肿瘤组织及间质内含有丰富的黏液,其内可见多发钙化灶弥漫分布。结论:钙化性胃癌具有特征性的影像表现及病理基础,其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这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肝脓肿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肝脓肿的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特点。方法:分析25例经临床确诊的细菌性肝脓肿的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表现。三期延迟时间分别为25s,60s和120s。结果:肝脓肿增强扫描的典型CT表现为:①动脉期及门脉期灶周正常肝组织出现高灌注征象;②病灶周边和/或内部出现单个或多个完整或不完整强化环;③病灶内有宽窄不等的不规则分隔;④灶周低密度水肿带门脉期显示最清晰;⑤延迟期脓肿壁、分隔及水肿带均呈等密度,仅坏死区无强化呈低密度。肝脓肿亦有CT表现不典型者。肝癌可合并肝脓肿。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肝脓肿具有特征性,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晚期血吸虫病的腹部CT表现和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对晚期血吸虫病腹部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86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腹部CT表现。结果:38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特征性表现为:(1)肝实质内钙化364例,形态不规则,如地图状,直线状、团块状及蟹爪状钙化。(2)肝包膜钙化347例。(3)门1静脉系统钙化185例。(4)结肠壁增厚钙化21例。(5)汇管区低密度灶62例。(6)合并肝癌47例。结论:CT表现具有特征性,能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婴儿及少儿型常染色体隐性多囊性肾病(ARPKD)的CT、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婴儿及少儿型ARPKD患者腹部CT及MRI上肝叶比例、双肾体积改变以及胆管与肾脏囊样病灶的表现。结果 11例婴儿及少儿型ARPKD患者中,5例(5/11,45.45%)肝叶比例失调。5例(5/11,45.45%)中央区域肝内胆管以梭形扩张为主、3例(3/11,27.27%)肝边缘部胆管扩张明显、3例(3/11,27.27%)沿门静脉周围可见多发囊样灶。2例(2/11,18.18%)肾脏体积增大。8例(8/11,72.73%)双肾髓质可见多发小囊样灶、3例(3/11,27.27%)双肾皮髓质多发囊肿。8例(8/11,72.73%)门静脉增粗、脾大。2例(2/11,18.18%)腹部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5例(5/11,45.45%)MR平扫T1WI显示双肾皮髓质分界不清。结论 婴儿或少儿型ARPKD以肝胆改变为主,特征性CT及MRI表现为肝叶比例与肾脏体积的改变合并胆管扩张及双肾囊样灶。  相似文献   

14.
我院收治胆总管环状结石l例,现将其CT和MRI表现总结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患,女性,70岁。因上腹痛伴恶心、呕吐6h入院。腹部B超检查提示胆囊多发结石,胆囊炎,胆管扩张,未发现胆管结石。腹部CT检查显示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下段环状结石梗阻胆管。环状结石由边缘高密度环(CT值66~84Hu)与相对的中心低密度区(CT值22~36Hu)构成(图1),其周围似有低密度(胆汁)影环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肝结核CT动态增强的CT表现,探讨CT动态增强在肝结核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肝结核CT动态增强表现。结果 11例中粟粒性肝结核1例,局限性肝结核5例,结核瘤型肝结核4例,肝包膜结核1例。粟粒性肝结核:(1)肝密度偏低不均匀,(2)增强在正常肝组织对比下可见弥漫性大小不一粟粒状、小结节状低密度灶;局限性肝结核:(1)平扫单发或多发结节状、片状低密度灶,(2)增强病灶各期边缘轻到中度强化,(3)中心不均匀轻度强化或无强化;结核瘤型肝结核:(1)平扫呈结节状低密度灶,(2)增强动脉期无或轻度周围强化,(3)门脉期病灶周围环形轻到中度强化(4)均有延迟强化,(5)病灶中心各期均无强化。结论 CT动态增强对肝结核诊断有较高诊断价值,结合临床和肝外结核病史多可以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6例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CT表现。结果:在6例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中,CT表现为胆囊壁弥漫型增厚4例。局限型增厚2例。增厚的囊壁内见类圆形低密度小结节影4例,伴胆囊内结石5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增厚的胆囊壁轻度强化。门脉期至平衡期强化逐渐明显,囊壁结节强化不明显,出现较高密度的连续性黏膜线2例。胆囊周围浸润3例。肝侵犯1例,3例胆管扩张,肝门肿大淋巴结1例。误诊为胆囊癌4例,一般慢性胆囊炎伴结石1例。结论:通过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CT资料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  相似文献   

17.
结核性腹膜炎CT特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及特点。方法搜集12例经临床证实且CT扫描资料完整的结核性腹膜炎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渗出型7例,黏连型4例,干酪型1例。主要表现有:1.壁腹膜增厚:均匀增厚6例,不规则增厚3例,8例增厚的腹膜有强化;2.腹水:大量腹水7例,少量腹水3例;3.大网膜、肠系膜增厚9例,表现为絮状增厚4例,结节样增厚2例,饼状增厚3例;4.淋巴结增大6例;5.肠瘘破渍形成脓腔1例。结论CT对诊断结核性腹膜炎有较大的价值,结合临床,大多数病例可作出正确诊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部实质性脏器急性闭合性外伤CT表现的特点及其在临床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对2009年1日至2013年4月就诊的21例腹部外伤患者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部实质性脏器挫裂伤CT表现为脏器内不规则模糊的低密度形和线形或斜形的低密度区;脏器内血肿CT表现为实质性脏器内的圆形或椭圆形高密度区;脏器包膜下血肿CT表现为实质性脏器包膜下新月形等或低密度区;腹腔积血是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诊断的另一重要征象。本组10例经手术证实,11例经保守治疗后复查证实:脾挫裂伤10例,脾内血肿2例,脾包膜下血肿1例;肾挫裂伤2例,肾包膜下血肿3例;肝挫裂伤2例;胰挫裂伤3例;复合伤2例,1例为脾胰复合伤,1例为脾肾复合伤。结论 CT对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的程度和范围可作出较准确的判断,从而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肝脾外伤破裂的CT分析(附3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肝脏及脾脏外伤性破裂的CT诊断水平。方法:39例经CT扫描诊断的肝脾外伤破裂病例,将CT所见与手术、临床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肝脾外伤的CT改变主要分两种,肝脾撕裂伤表现为肝脾实质片状高密度灶7例,带状低密度影4例,片状不规则低密度区18例,其内可见多发斑点状高密度影11例;肝脾包膜下血肿表现为肝脾缘等或低密度新月形灶15例,部分新鲜血肿可为高密度灶。结论:肝脾外伤性破裂有诊断价值的CT征象主要有:①肝脾脏内不规则形高、低密度出血灶;②肝包膜下新月形低密度血肿;③腹农会内积血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腹膜假黏液瘤(PMP)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治疗水平. 方法:检索CHKD全文数据库,对285例PMP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MP患者均以腹痛、腹胀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理来源以阑尾为主,其次是卵巢.腹部B超检查具有以下特征:不均质腹腔积液并有分隔,腹腔积液流动性差,腹腔多发蜂窝状无回声区,肝脾受压或肝脾多发囊性改变,腹腔或盆腔囊实性肿物.CT表现为腹腔积液CT值12~21 Hu,肝脾扇形受压或囊性占位,腹腔多发蜂窝状低密度灶或腹腔积液分隔,网膜增厚,肠管聚集,腹腔或盆腔肿块密度不均.结论:PMP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影像学检查结合腹腔穿刺有助诊断,确诊需病理检查.手术及术后腹腔内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阑尾及卵巢手术时加强周围脏器保护为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