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脊髓损伤后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靳安民  童斌辉  闵少雄  田京  刘成龙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7):2440-2442,T004
目的 通过基因芯片全面了解组织损伤后基因表达变化情况,研究脊髓损伤后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9只,体质量300—400R,雌雄不拘,随机数字法分为无损伤组及损伤2、48h组,每组3只。以打击法制成大鼠脊髓闭合性损伤的动物模型,利用表达谱基因芯片技术,检测正常及伤后2,48h脊髓组织基因表达谱,寻找伤后发生显著差异性表达的基因。结果 有45条基因在脊髓损伤后2h发生了显著差异性表达,其中22条表达升高,23条表达下降;183条基因在伤后48h发生显著变化。包括61条表达升高,122条表达下降。结论 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多条基因发生了表达变化,提示继发性脊髓损伤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脑缺血后iNOS基因表达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脑缺血后iNOS基因表达情况。方法:在建立SHR MCAO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基础上,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观察脑缺血后不同时相iNOS m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显示脑缺血后1h、4h缺血区iNOS mRNA基因无明显改变,12h时iNOS mRNA基因表达升高(P〉0.05),24h、48h后iNOS mRNA基因表达明显增加(P〈0.01)。结论:脑缺血后中、晚期iNOS基因表明  相似文献   

3.
背景:任何生理状况的改变和表型的变化,最初的基础激发点是基因表达的改变,基因芯片技术是利用碱基配对的原理来快速、大量筛选目标基因的新方法,能整体宏观地研究生物体基因的表达及功能。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大鼠脑出血早期差异表达基因,为探讨脑出血的病理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设计:随机对照实验。 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材料:实验于2002-10/2003-12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完成。选取20只无特殊病原体级Wistar大鼠,雌雄各半,体质量220~260g,由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将全部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脑出血组,每组10只。 方法:采用Ⅶ型胶原酶立体定位法制备大鼠急性脑出血动物模型,模型建立后4h取血肿周围组织和相同部位的正常脑组织进行基因芯片对照检测,用扫描仪扫描芯片荧光信号并进行计算机分析,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来考证基因表达谱的结果。 主要观察指标:大鼠脑组织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及基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计算结果。 结果:大鼠急性脑出血后4h有差异表达基因129个,上调基因114个,下调基因15个,这些基因主要涉及到应激和免疫应答、细胞凋亡、能量代谢及信号转导。有关炎性损害的基因上调最为明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计算结果显示,基因表示水平与芯片检测结果相符,说明基因芯片所建立的基因表达谱具有相当的可靠性。 结论:脑出血早期存在多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可能在出血性脑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Fas mRNA和FasL mRNA的表达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3-01/06-30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科研中心进行。取健康Wister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即假手术组,缺血2h再灌注6,12,24,48和72h组,每组8只鼠。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及再通模型,应用RT-PCR技术检测MCAO及再通后缺血半暗带皮质Fas mRNA和FasL mRNA表达。结果:假手术组Fas mRNA,FasL mRNA均未见表达,再灌注6h起二者开始有少量表达(分别为0.23&;#177;0.02和0.06&;#177;0.01),Fas mRNA的表达高峰在再灌注24h(0.94&;#177;0.06),FasL mRNA的表达高峰在再灌注48h(0.35&;#177;0.02),再灌注72h二者的表达均明显下降(分别为0.45&;#177;0.03和0.22&;#177;0.03)。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可诱导Fas mRNA和FasL mRNA表达。  相似文献   

5.
胰岛素对大鼠全脑缺血后学习记忆力改变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李兵  章翔 《现代康复》2000,4(7):988-989
目的:探讨胰岛素中枢直接保护作用对全脑缺血后大鼠学习记忆力改变的影响。方法:在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即刻腹腔注射IU/kg胰岛素,于缺血后8周利用“Y”型迷宫测试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并对大鼠海马CA1区正常神经进行计数。结果:缺血组大鼠学习记忆明显下降,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计数治疗组明显高于缺血组。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后使用胰岛素可明显减轻大鼠的学习记忆力损害,其作用基础在于减少海马CA1区神经元坏死  相似文献   

6.
背景:任何生理状况的改变和表型的变化,最初的基础激发点是基因表达的改变,基因芯片技术是利用碱基配对的原理来快速、大量筛选目标基因的新方法,能整体宏观地研究生物体基因的表达及功能。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大鼠脑出血早期差异表达基因,为探讨脑出血的病理机制奠定理论基础。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2-10/2003-12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完成。选取20只无特殊病原体级Wistar大鼠,雌雄各半,体质量220~260g,由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将全部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脑出血组,每组10只。方法:采用Ⅶ型胶原酶立体定位法制备大鼠急性脑出血动物模型,模型建立后4h取血肿周围组织和相同部位的正常脑组织进行基因芯片对照检测,用扫描仪扫描芯片荧光信号并进行计算机分析,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来考证基因表达谱的结果。主要观察指标:大鼠脑组织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及基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计算结果。结果:大鼠急性脑出血后4h有差异表达基因129个,上调基因114个,下调基因15个,这些基因主要涉及到应激和免疫应答、细胞凋亡、能量代谢及信号转导。有关炎性损害的基因上调最为明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计算结果显示,基因表示水平与芯片检测结果相符,说明基因芯片所建立的基因表达谱具有相当的可靠性。结论:脑出血早期存在多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可能在出血性脑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海马神经元线粒体形态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以及线粒体形态改变程度及性质。方法:建立老年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正常对照组(A组)、缺血30min再灌注6h(B组)、12h(C组)、24h(D组)、48h(E组)和7d组(F组),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线粒体形态计量分析。结果:B组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与A组相同,E组和F组海马神经元损伤较重;E组和F组线粒体体密度、数密度、比表面和嵴膜密度较A组明显减少(P<0.05),线粒体平均体积和平均截面积较A组明显增大(P<0.05)。结论:老龄大鼠脑缺血后产生延迟性神经元死亡,其线粒体的形态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这些变化直接与脑缺血再灌注时程相关。  相似文献   

8.
大鼠短暂脑缺血术后行为学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大脑中动脉阻塞 (MCAO) 2h造成的短暂脑缺血大鼠 (MCAO大鼠 )行为学表现。方法 采用插线法阻塞成年SD大鼠大脑中动脉制作短暂脑缺血模型 ,分别对模型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四肢协调性及学习记忆能力检查 ;术后第 14天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进行四氮唑红 (TTC)染色鉴定模型的成功与否。对照组不进行动脉阻塞。结果 术后 1h至第 14天 ,MCAO大鼠与对照组比较 ,在神经行为学、协调性及学习记忆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的缺失和障碍 (P <0 0 1)。结论 采用插线法制作的大鼠短暂脑缺血模型操作简单 ;术后动物行为学实验是 1种半定量分析 ,具有敏感、客观的特点 ,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种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EphA受体在海马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基因表达的改变。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及全脑缺血再灌注组40只,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法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半定量RT-PCR观察假手术组及缺血组在缺血后不同时间点(6 h、1 d、3 d、7d)EphA受体m RNA含量变化的情况,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EphA4受体在海马的细胞定位。结果:EphA1-A8及EphA10 RNA在正常海马组织均有表达,EphA4受体含量多。在缺血状态下,EphA1、EphA2、EphA3、EphA6、EphA7及EphA8的mRNA表达水平一过性上调,EphA4、EphA5和EphA10的m RNA表达水平逐步上调;EphA4受体亦是缺血后变化最显著的EphA受体。免疫荧光双标显示EphA4主要分布于海马CA1-CA3区及DG区Neu N阳性锥体神经元。结论:在海马不同的EphA受体对缺血呈现出不同的应答模式,EphA4是海马正常条件下表达最为丰富的EphA受体并且在缺血条件下出现最为显著地表达变化。EphA4受体主要分布于海马CA1-CA3区以及DG区NeuN阳性锥体神经元。  相似文献   

10.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海马神经元线粒体形态计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以及线粒体形态改变程度及性质。方法:建立老年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正常对照组(A组)、缺血30min再灌注6h(B组)、12h(C组)、24h(D组)、48h(E组)和7d组(F组),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线粒体形态计量分析。结果:B组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与A组相同,E组和F组海马神经元损伤较重;E组和F组线粒体体密度、数密度、比表面和嵴膜密度较A组明显减少(P&;lt;0.05),线粒体平均体积和平均截面积较A组明显增大(P&;lt;0.05)。结论:老龄大鼠脑缺血后产生延迟性神经元死亡,其线粒体的形态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这些变化直接与脑缺血再灌注时程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从髓鞘碱性蛋白(MBP)mRNA、髓鞘少突胶质糖蛋白(MOG)mRNA等髓鞘基因表达的角度,探讨脑缺血大鼠髓鞘损伤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SD大鼠四血管闭塞急性全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2d、4d、7d、14d和28d五个时间点及假手术组,每组8只;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观察海马组织中MBPmRNA、MOG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脑缺血后2d海马组织中MBPmRNA、MOGmRNA表达水平即已降低,至7d时降低显著,并持续至28d时达到高峰。与假手术组比较,大鼠海马组织内MBPmRNA、MOGmRNA表达于再灌流后7d、14d、2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脑缺血-再灌流时间延长,大鼠海马组织MBPmRNA、MOGmRNA表达逐渐降低,呈现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2.
Asakindofselectivecalciumantagonist,Flunarizine(FNZ)iswidelyusedtotreattheischemiccerebrovasculardiseaseinclinic.WewonderwhetherFNZcanaffecttheexpressionofHSP70andapoptoticgeneornotwhileitisabletoprotectcellsfromtheischemiccerebralinjuries.Ourresearchisdescribedindetailasbelow.1Materialsandmethods1.1Thegroupingandpreparationofanimals60healthymaleGerbils(providedbyShanghaimedicalexperimentanimaladminis-trationcommittee),weightwithintherangeof(100±10)g,wererandomlydividedintoseveralgroup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乌司他丁(UTI)预处理脓毒症大鼠的脑组织基因表达,并分析推论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45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对照组、脓毒症组和UTI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复制脓毒症大鼠模型;对照组仅开腹、关腹,不行CLP.UTI组于制模前1 h肌肉注射(肌注)UTI 100 kU/kg;脓毒症组及对照组肌注平衡液5 ml/kg.采用RatRef-12大鼠表达谱基因芯片进行检测,用计算机软件筛选并分析比较脓毒症组和UTI组与对照组大鼠脑组织基因表达的变化,并初步分析脓毒症组和UTI组表达基因之间的差异.结果 在22 523个基因中,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大鼠脑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共55个,占基因芯片总点数的0.244%;其中表达下调者47个,已知功能基因23个;表达上调者8个,已知功能基因6个.与对照组比较,UTI组大鼠脑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共82个,占基因芯片总点数的0.364%;其中表达下调者66个,已知功能基因39个;表达上调者16个,已知功能基因8个.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与UTI组有同向表达的基因19个,其中下调18个,包括Adora2a、Avp、Cart、Gng7、Myh7、Oxt、Pde1b、Pdyn;Prkcd、Prkch、Rgs9、Rxrg、Six3、Slc17a6、Slco1a5、Sostdc1、Tac1、Ttr;上调1个,为S100a8.结论 脓毒症时存在脑功能障碍相关的基因表达紊乱UTI预处理可部分纠正脓毒症大鼠过度炎症反应及免疫抑制所致脑组织基因表达异常,从基因水平上对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同时脓毒症时机体可能存在一定的自我调节作用,一定程度上对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DNA修复蛋白PARP基因在大鼠缺血脑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DNA修复蛋白PARP基因表达的时空改变及其与凋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 (MCAO R) ,运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缺血再灌注PARPmRNA的时空分布 ,结合TUNEL技术观察其与凋亡的关系。结果 脑缺血 30min再灌注 1hPARPmRNA表达增加 ,随缺血或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增强 (P <0 0 5 ) ,与凋亡的时间变化规律相似 ,但范围大于并涵盖凋亡的范围 ,凋亡分布区外侧的缺血区表达也明显增加。结论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可诱导神经细胞DNA修复蛋白PARP基因的转录增强 ,PARP可能参与脑缺血损伤后的DNA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创伤性脑损伤早期基因表达谱与正常脑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差异,以期阐明脑损伤后早期基因表达的改变规律,阐明脑损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同时为法医损伤时间推断研究寻找标志物提供帮助。方法以大鼠自由落体损伤模型为对象,从损伤区脑组织和假手术对照组脑组织分别提取mRNA,经反转录成cDNA后与含有4096个随机基因的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杂交后的芯片经扫描仪扫描,并用GenePix3.0软件分析结果。结果发现有124个差异表达基因或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ion sequencetags,ESTs);其中有46个基因和26个EST表达下调;28个基因和24个EST表达上调;在这些表达有差异的基因中,有涉及细胞内信号传导、神经递质释放、参与炎症的蛋白、离子通道及其受体蛋白和参与炎症反应的蛋白等被发现。结论创伤性脑损伤的发生发展涉及多个基因的改变;研究一个或少数几个基因很难解释其损伤后分子变化机制;基因芯片是研究颅脑损伤这种多基因改变、多因素作用的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缺血期大鼠丘脑束旁核神经元5-HT1A受体mRNA不同时间点表达的变化,以探讨5-HT1A受体在丘脑束旁核痛觉整合和调制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即非冠状动脉扎闭(C组)组,扎闭冠状动脉(coronary artery occlusion,CAO)1h组(CAO1h组),扎闭冠状动脉3h组(CAO3h组)和扎闭冠状动脉6h组(CAO6h组)。对照组仅在开胸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下穿线不予结扎;CAO各组则扎闭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在预定的时点处死动物,取含有大鼠丘脑束旁核的脑片行原位杂交。杂交结果检测采用IDA-2000数码显微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CAO后1、3、6h大鼠丘脑束旁核神经元5-HT1A受体mRNA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随缺血时间延长其表达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在CAO后6h表达最强(P〈0.05)。结论 急性心肌缺血可诱发大鼠丘脑束旁核5-HT1A受体mRNA表达增强,5-HT1A 受体参与急性心肌缺血伤害性刺激在丘脑束旁核的调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fos基因在急性视网膜缺血大鼠模型中的表达。方法 SD大鼠采用前房加压灌注升高眼压的方法做成急性视网膜缺血模型,依照缺血后存活时间不同分为15min、30min、1h、2h、4h、6h、12h等七个组,每只鼠右眼为缺血眼,左眼做自身对照组,另设正常对照组。用RT-PCR方法研究缺血诱导的大鼠视网膜内c-fos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条件下在大鼠视网膜c-fos有少量的表达,缺血可诱导c-fos mRNA的表达,缺血15min后c-fos mRNA的表达水平即开始增加.在1小时左右达到最高,然后逐渐减少,12h后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 利用前房加压灌注建立的急性视网膜缺血动物模型具有可行性;在急性视网膜缺血动物模型中,c-fos基因的表达类型属于快速一过性表达。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丰富环境干预对短暂性全脑缺血大鼠海马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分组建立短暂性全脑缺血模型,进行丰富环境干预,进行大鼠海马形态学分析。结果 HE染色显示,与IS组相比,IE组海马CA1区组织的病理损伤明显减轻。锥体神经元排列较规则,肿胀、固缩及脱失神经元数目较少。Nissl染色显示,IS组海马细胞层数减少,神经元细胞间隙变大,排列稀疏,细胞形态异常,尼氏体大量脱失,染色浅谈且出现较多空白区;IE组海马区仅见少量神经元缺失及胶质增生,但细胞形态基本正常,细胞排列较为整齐,尼氏体较清晰。结论丰富环境干预可以改善脑缺血大鼠海马的病理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大鼠一过性全脑缺血后Nestin蛋白在海马中早期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手术对照组和损伤组。损伤组动物采用四管夹闭脑缺血模型,按照脑缺血术后时间不同再分为1、3、7、14和21日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Nestin蛋白及GFAP蛋白阳性胶质细胞在海马内的变化规律、计数及形态学分析。结果:细胞计数显示,脑缺血后第1日Nestin蛋白阳性胶质细胞在海马中出现,缺血后第7日达到高峰之后降低并在缺血第14日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GFAP蛋白阳性细胞在缺血后第3日略有增加,第7日达到高峰之后下调。结论:Nestin蛋白是一过性全脑缺血后大鼠海马损伤的早期敏感性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