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得安加异搏定引起严重心律失常1例温宏伟,张力新,富伟(沈阳军区总医院北陵医院沈阳110031)患者女性,44岁,因“甲亢性心脏病,多发房性期前收缩”收入当地医院。既往患甲状腺机能亢进症10年,慢性肝炎6年,甲亢性心脏病2年,平素经常自服抗甲状腺药物...  相似文献   

2.
倪士珍 《天津医药》1992,20(7):445-448
室性心动过速(VT)和室颤(VF)是心原性猝死的常见原因。近15年来虽推出许多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根据电生理标准仅50%的病人心律失常得到有效控制,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明显的心脏和心外毒性,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对约30%的病人诱发新的或加重原有心律失常。因此许多学者探求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目前已取得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3.
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索他洛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索他洛尔属Ⅱ类抗心律失常药(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并兼有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延长动作电位时程的药物),具有作用强、抗心律失常治疗适用范围广、副作用小等优点,为抗心律失常药物中很有前途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室性早搏的药物治疗现状 早搏治疗原则:多数不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治疗对象为频发房性早搏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AF)者,室性早搏町能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者,长QT间期基础上早搏,多形性性室早搏,构成症状的早搏。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恶性心律失常复律药物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6例新生儿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病因,比较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方法及分析预后。结果:新生儿恶性心律失常复律药物治疗36例,成功24例,好转7例,死亡5例,有效率86.1%。快速性心律失常(n=29)单药治疗复律12例,9例在第2次、第3次联合用药后复律,有效率89.6%。缓慢性心律失常(n=7)有效率42.8%。8例(22.2%)心律失常易反复,5例(13.9%)需维持治疗。结论:不同的新生儿心律失常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恶性心律失常要及早选择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当出现室颤、室扑、阵发性室速,必须立即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出现阵发性室上速、房速、房扑,应尽快用抗心律失常药控制,出现早搏呈二联律、三联律、多源、并行心律和频发早搏适当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必要时可以联合2~3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及时发现及有针对性治疗恶性心律失常,有助于降低危重新生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普罗帕酮(心律平)属于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目前作为一种广谱高效抗心律失常药而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收集了近几年采用普罗帕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患者129例,并观察其终止瞬间10秒钟心电图改变,发现终止瞬间出现各种不同类型及不同程度的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5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疗临床试验显示 ,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效抑制室性异位心律 ,但并不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猝死危险。相反 ,由于这类药物负性肌力及促心律失常作用可能死亡率增高。因此对无症状、非持续性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不主张积极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持续性室性心动  相似文献   

8.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综合症之一,在人群发生率很高,且病因谱广而复杂,其中致命性心律失常是临床防治的重点。虽然介入及起搏治疗的迅速发展,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处于相对的低谷状态,但药物治疗仍是大多数患者必须接受的疗法。近年来很多循证医学及大型临床试验的发表,对如何识别药物治疗的适应证,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治疗的观念、疗法等,都有了重要的变化。1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回顾 1914年应用奎宁治疗疟疾,发现它纠正了患者合并的心房颤动(Af),于是在1918年确定奎尼了可用于Af的转复,但同时又出现奎尼丁晕厥…  相似文献   

9.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于2013年3月12日发布警告:阿奇霉素可致心电活动的异常变化,甚至引起致死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患者存在QT间期延长、低血钾、低血镁、心动过缓等危险因素或正在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更易发生。  相似文献   

10.
李海英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2):3413-3414
胺碘酮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而负性肌力作用轻,适用于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但老年人对心律失常药物耐受性差,加上常合并肝  相似文献   

11.
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4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应寻找一种既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而自身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又较低的药物.本研究试用胺碘酮,其可用于治疗各种室上性及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近年来已有较多临床研究证实:QT离散度可以反映心室肌复极化不均一的程度,而胺碘酮可能降低或不影响QT离散度,胺碘酮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确切,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低,无明显负性肌力作用等优点,逐渐被许多临床医生所采用(1).本文通过观察测量服用胺碘酮治疗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用药前后的QT离散度,探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及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兴奋秩序的异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按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目前临床上所用的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治疗心律失常的同时,又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或者可引起其它的心血管疾病.抗心律失常新药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有效的动物模型的建立是新药开发的前提.目前常用的模型有缓慢性心律失常模型、快速性心律失常模型、心房扑动和颤动性心律失常模型、心室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性心律失常模型、房室传导阻滞和房室交接区传导常性心律失常模型、窦房结心律失常模型.  相似文献   

13.
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促使心律失常发生的现象久已认识,促心律失常是指用药后诱发既往未曾发生过的心律失常,或者使原有心律失常恶化,现将16例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伴定计心律失常(VA)是否需要治疗,颇有争议。我院近几年83例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55例使用了抗心律失常药,28例未用,两组比较提示在治疗心力衰竭可逆因素的基础上,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减少患者死亡率,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病例系本院循环内村住院的CHF伴VA患者83例,男53例,女30例,年龄24~81岁,冠心病45例(陈旧性心肌梗塞12例),扩张型心肌病16例,高血压心脏病18例,其它4例。按MYHA分级,IV级30例、III级17例,II级36例。VA根据人院后首次心电图(除外详地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130例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报告,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用药途径、用药剂量、不良反应史、所用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报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在21~97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致心律失常作用及其他系统损害。结论医疗机构应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加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6.
徐蕾 《江苏医药》2006,32(6):595-595
致命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引起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临床实验显示,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致命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的作用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ICD治疗已成为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首选治疗措施。2003年12月~2005年6月我院为5例心律失常患者施行ICD,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石丰富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473-474
目的探讨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78例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快速性心律失常和慢速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对胺碘酮疗效的影响。结果本组显效36例,有效39例,无3例,总有效率96.15%。结论抗心律失常药物种类繁多,临床应用应遵循简单、有效的原则,慎重选择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的药物,以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李延昌  石秀芝 《河北医药》2002,24(8):659-660
自奎尼丁始用于复律心房纤颤以来 ,抗心律失常类药物问世已有 10 0多年历史。该类药物在防治心脏发生室颤等致死性心律失常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现将临床对某些药物的评价、药物代谢部位及影响代谢的主要因素等进行分述 ,以便借鉴。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目前 ,最广泛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是VaughnWil lians分类法 ,按此分类方法 ,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可归纳为Ⅰ、Ⅱ、Ⅲ和Ⅵ四大类 ,这些药物是通过直接或间接阻断心肌细胞离子通道或受体 ,而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这种分类方法优点是简单 ,易于为大多数心血管医生接受和…  相似文献   

19.
顾桂敏 《黑龙江医药》1997,10(5):298-298
近年来,抗心律失常药物种类虽有增加,但多数药物是有选择性的抑制某种心律失常,且成本高、价格昂贵、安全系数小,有的抗心律失常药本身就可以引起心律失常。而黄连素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具有效果显著、抗心律失常谱广、口服安全副作用小,价格低廉,所以黄连素是当前较理想易推广的抗心律失常药。  相似文献   

20.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时导致新的心律失常或原有心律失常加重,称为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其发生率在5% ̄10%,尤其左室功能不佳者发生率高。其发生机制与复极延长,早期后除极导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等有关。大多发生在开始治疗后数天或改变剂量时,通常表现为持续性室速、长QT间期与尖端扭转型室速[1]。严重者可致死,故应高度警惕其发生。1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的诊断1.1Morganroth诊断标准1.1.1凡出现以往未发生的新的室速,又无其他原因可查者。1.1.2原有室性心律失常加重①基础状态期前收缩(早搏)1~50次/小时者增加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