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分离正常Wistar大鼠脾脏DC后置于96孔培养板(1×10~5/孔),采用HMGB1刺激,观察HMGB1刺激与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表达的时间-效应关系及剂量-效应关系。结果HMGB1刺激后,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MHCⅡ表达分别于24~72 h明显上调(P<0.05,0.01),其中以作用48 h后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上调尤为显著(P<0.01);0.1μg/ml、1μg/ml、10μg/ml的HMGB1刺激均可诱导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MHCⅡ表达增强(P<0.05,0.01),其中HMGB1的浓度在1μg/ml时,大鼠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MHCⅡ的表达增强最明显(P<0.01)。结论HMGB1能诱导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增强,HMGB1可能是诱导DC成熟的免疫刺激信号。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鼠冲击伤复合缺氧对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合成的影响。方法 健康SD大鼠38只,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冲击伤复合缺氧1、3、6小时组。用Western blot法榆测大鼠伤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SP-A含量变化,用RT-PCR法检测大鼠伤后肺组织SP-AmRNA的改变并观察其与BALF中SP-A变化间的关系。结果 复合伤组BALF中SP-A在伤后1小时即显著降低(P〈0.01),3、6小时较1小时仍呈下降趋势(P〈0.05);肺组织中SP-A mRNA在各时相点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各时相点间比较无差异,亦无明显变化规律。结论 肺冲击伤复合缺氧后,可引起SP-A合成障碍,是导致肺内SP-A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1在哮喘小鼠肺组织的表达及其与哮喘气道炎症的关系。方法实验分为3组,随机将30只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N)、哮喘组(A)、原矾酸钠干预组(S),每组10只。哮喘组采用OVA腹腔注射致敏、长时间反复OVA雾化吸入复制慢性哮喘动物模型。对照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雾化吸入。原矾酸钠组早期同哮喘模型组一样采用OVA腹腔注射及OVA雾化吸入,在动物处死前末周采用原矾酸钠溶液腹腔注射。末次激发后24h内处死动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作细胞计数测小鼠的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免疫组化测IL-4R的表达,逆转录PCR测小鼠肺组织SHP-1mRNA的表达。结果细胞总数A组(7.35±0.589)×105/ml与N组(1.35±0.369)×105/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7.55±0.925)×105/ml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4RIODA组(149.221±11.154)与N组(92.676±16.4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150.337±10.832)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HP-1mRNA含量积分光密度A组(0.0763±0.018)与N组(2.728±0.1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0.064±0.011)与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肺组织中IL-4R与SHP-1mRNA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A组r=-0.963,S组r=-0.909,N组r=-0.956。结论 SHP-1mRNA的表达与哮喘小鼠炎性细胞及IL-4R的表达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支气管哮喘豚鼠模型肺泡灌洗液(BALF)中IL-4、IFN-γ水平及肺组织中NF-κB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地塞米松治疗组。用卵白蛋白(OVA)致敏、激发建立哮喘豚鼠模型。ELISA法检测豚鼠BALF中IL-4,IFN-γ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NF-κB在豚鼠支气管上皮的表达。结果:哮喘组BALF中的IL-4、IFN-γ含量及PC20水平都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别(P〈0.05),而地塞米松治疗组豚鼠BALF中IL-4含量明显低于哮喘模型组(P〈0.05),其IFN-γ含量和PC20水平较后者显著升高(P〈0.05)。哮喘模型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豚鼠气道中NF-κB阳性细胞百分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地塞米松能有效降低豚鼠BALF中IL-4水平,升高IFN-γ含量,同时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和NF-κB在哮喘豚鼠支气管上皮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树突细胞作用的受体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大鼠脾脏树突细胞(DC)作用的受体机制.方法 分离正常Wistar大鼠脾脏DC,置于96孔培养板(1×105/孔),HMGB1刺激后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的表达强度.同时观察抗RAGE抗体对HMGB1刺激后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表达的影响.结果 1μg/ml HMGB1刺激48h后,DC表面受体RAGE表达明显上调(P<0.01);在1:50、1:100、1:200稀释度的抗RAGE多克隆抗体作用后,HMGB1刺激诱导DC表面CD80、CD86和MHC Ⅱ表达减弱(P<0.01),其中1∶100稀释度时表达减弱最明显.结论 HMGB1能诱导DC受体RAGE表达增强,RAGE可能是参与HMGB1诱导DC成熟分化的重要受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氨溴索(AMB)对内毒素(LPS)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ALI)的防治作用。方法观察AMB对ALI大鼠动脉氧分压(PaO2)、肺组织湿/干比值(W/D)和肺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并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AMB对ALI大鼠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表达影响。结果AMB可显著提高ALI大鼠PaO2、减小肺组织W/D、减轻ALI大鼠肺组织损伤、促进肺组织SP-A表达。结论AMB可能通过促进SP-A表达对ALI有一定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患儿血中细胞黏附分子CD11a、CD62L、CD54表达水平及化疗和中药联合治疗对其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动态检测50例恶性淋巴瘤患儿细胞黏附分子在各种治疗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化疗加中药舒肝溃坚汤治疗组与单纯化疗组相比,外周血中CD11a(t=3.58)、CD62L(t=3.02)、CD54(t=2.78)水平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联合治疗可明显提高患儿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增加机体免疫功能。结论细胞黏附分子与肿瘤免疫密切相关,在恶性淋巴瘤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舒肝溃坚汤对其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细胞表面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情况。方法:采集骨髓中白血病细胞大于70%的27例初诊或复发息者骨髓细胞。荧光抗体标记。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HLA—DR、CD80(B7-1)和CI)和(B7—2)免疫标记检测。结果:27例病人除M3型表达明显低于其他各型外。HLA—DR抗原的表达均较高。其中M2型最高为90%;CD80阳性率很低,最高为M1型只有5%。其余均在l%~3%之间。CD86的表达高于CD80,最高为M5型为48%,最低为M6型为11%。结论:白血病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以CD80缺乏为主。  相似文献   

9.
观察哮喘豚鼠模型哮酸细胞和淋巴细胞与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率,探讨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在豚鼠模型血清孵育下的功能变化及淡症细胞与其粘附的分子基础,设豚鼠哮喘模型及对照组观察分 离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哮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率,RT-PCR法测定内皮细胞VCAM-1及eotaxin mRNA的表达强度,EMSA法测定NF-κB的AP-1的DNA结合活性,与组血清孵育相比,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在模型组血清刺激下;(1)与两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及仅与模型组哮酸细胞的粘附率显著升高(P<0.01);(2)VCAM-1和eotaxin mRNA表达量显著增多(P<0.01或P<0.05),NF-κB和AP-1的DNA结合活性也显著升高(P<0.01),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可被哮喘模型血清激活,使粘附分子,趋化因子及核转录因子的合成和分泌显著增多,从而显著提高其与炎症细胞的粘附率,哮酸细胞的粘附需其自身及内皮细胞两者激活,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及NF-κB的和AP-1的DNA结合活性增高在哮喘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赤芍对内毒素(LPS)性急性肺损伤(ALI)时肺诱导型血红素氧化酶(HO-1)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内毒素组(LPS组)、赤芍治疗组、赤芍预防组和血晶素组,每组8只。采用大鼠内毒素ALI模型,于LPS滴注后6h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测定肺组织中HO-1和iNOS的表达,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比、蛋白含量,血清一氧化氮(NO)及肺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同时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PS组HO-1和iNOS表达显著增强(P〈0.01),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比、蛋白含量、肺组织MDA和血清NO显著增加,而PaO2和HCO3^-明显降低(P〈0.01);与LPS组比较,赤芍治疗组、赤芍预防组和血晶素组HO-1表达明显升高,而iNOS表达明显降低(P〈0.05),病理学检查显示肺组织损伤程度较LPS组明显减轻。结论肺组织HO-1表达增强是内毒素性ALI的重要应激保护机制,赤芍对内毒素性ALI的防治作用可能与诱导HO-1的表达和抑制肺组织iNOS异常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多聚胺胆固醇阳离子脂质体(PCL)与CpGODN复合物(CpGODN/PCL复合物)对哮喘小鼠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EOS)的影响。方法采用卵蛋白激发法建立哮喘小鼠模型,并设置正常对照组、哮喘对照组、CpGODN/PCL干预组、CpGODN干预组,每组6只。在雾化PCL介导转染CpGODN 48h后,分离小鼠左肺组织,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检测EOS浸润情况,同时检测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浸润情况。结果用卵蛋白激发法成功地制备了哮喘小鼠模型。哮喘对照组肺组织肺泡腔黏液分泌增加,支气管及血管周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EOS、淋巴细胞为主,与正常对照组比较,BALF中细胞总数、EOS数目和百分率均明显增加(P<0.01)。而与哮喘对照组比较,CpGODN干预组细胞总数,EOS数目和百分率显著下降(P<0.01)。CpGODN/PCL干预组与CpGODN干预组比较,细胞总数无统计学差异,EOS数目、百分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哮喘小鼠肺组织EOS浸润和气道黏液分泌,雾化介导CpGODN干预哮喘小鼠模型可减轻以EOS为特征的炎症反应,利用PCL为转染载体包裹CpGODN,可提高转染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对哮喘模型小鼠气道黏液高分泌的抑制作用。方法取BABL/C小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哮喘组、SB203580治疗组、地塞米松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高碘酸希夫(AB-PAS)特染法检测各组小鼠小支气管杯状细胞的数量,ELISA法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黏蛋白MUC5AC含量,RT-PCR法检测小鼠肺组织MUC5AC mRNA表达水平,并采用图像分析法进行灰度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哮喘组的上皮杯状细胞数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MUC5AC含量、肺组织MUC5AC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1)。经过SB203580和地塞米松分别干预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哮喘组(P<0.01),而且SB203580对杯状细胞、肺组织MUC5AC mRNA的抑制能力比地塞米松更强(P<0.01)。结论p38 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杯状细胞增生与MUC5AC合成,在哮喘气道黏液高分泌的防治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哮喘小鼠模型,探讨CD8+T细胞在哮喘中的作用。方法将32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哮喘组,哮喘组小鼠建立哮喘模型。测定两组小鼠的气道反应性,对肺泡灌洗液(BALF)行细胞学分类和计数,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用免疫磁珠纯化柱纯化两组小鼠脾、肺组织的CD8+T细胞,加入卵蛋白(OVA)刺激,用ELISA法检测培养96h后CD8+T细胞上清中IL-4、IL-10及IFN-γ的水平。结果哮喘组小鼠存在气道高反应性,证明模型构建成功。哮喘组BALF中的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巨噬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哮喘组肺间质中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气道上皮损伤,杯状细胞肥大增生,有大量黏液分泌,黏膜下胶原纤维沉积。对照组无明显的炎症改变。哮喘组肺CD8+T细胞分泌的IL-4(203.20±16.59pg/ml)较对照组(3.29±1.61pg/ml)明显增加(P<0.05),IL-4在两组脾CD8+T细胞培养上清中均未检出。哮喘组脾CD8+T细胞分泌IFN-γ水平(4997.05±189.07pg/ml)较对照组(4509.73±378.10pg/m...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癌影像学表现与其癌细胞 C D44 表达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方法 L S A B 法测定46 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 C D44 的表达强度,分析其表达强度与影像学征象的相关关系。结果:肿块毛刺征、三级支气管受累及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在 C D44 表达阳性组的出现率明显高于阴性组( P< 0 .01 ) ;而肿块大小、分叶征及胸膜凹陷征在两组之间的出现率无明显差异( P> 0 .05) 。结论:外围型非小细胞癌之肿块毛刺征、三级支气管受累及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与癌细胞 C D44 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也察人参总皂甙对放、化疗因素所致骨髓抑制小鼠红系造血所依赖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及相应受体的影’向。方法采用Co^60照射、注射环磷酰胺、氯霉素复合造模,建立骨髓抑制模型小鼠,随机分为给药组和莫型对照组,另设正常对照。检测外周血和骨髓有核细胞,并应用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和RT—PCP技术,检测血清Epo和脾脏的EpoRmRNA。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模型小鼠的外周血、骨髓有核细胞和脾EpoRmRNA明显下降,而血清Epo升高(P〈0.01)。TSPG组骨髓抑制小鼠的外周血、BMC、血清Epo水平(P〈0.01)及脾EpoR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人参总皂甙可以通过促进机体分泌Epo,并在转录水平调节造血组织相应受体的表达,促进红系造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小鼠脾脏树突细胞(DC)中负性共刺激分子(PD-1、PD-L1)和CD86、MHC-Ⅱ的表达情况,探讨DC在脓毒症末期免疫抑制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1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6h、12h、24h、48h、5-7d、10-12d组和对照组,前6组实验小鼠采用腹腔注射酵母多糖法复制脓毒症-MODS模型(每组20只),对照组(10只)不做处理。观察各组脾脏的病理形态学改变,使用BDIMagTM树突细胞富集磁珠分离出脾脏DC,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DC中PD-1、PD-L1、MHC-Ⅱ分子(I-Ab)及CD86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与病程的关系。结果24h、48h组和10-12d组实验小鼠脾脏组织结构明显破坏。脾脏DC中PD-L1的表达在病程早期(6h)即明显升高(78.4%±34.5%,P<0.05),而后迅速下降,至24h时恢复至正常水平,5d后再度升高,持续至病程终末的MODS期(10-12d)达到高峰(81.7%±31.8%,P<0.01)。PD-1在脾脏DC中表达量较低,但具有与PD-L1相同的变化趋势。MHC-Ⅱ分子(I-Ab)与CD86在致伤早期(6h)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瘤体内输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光免疫疗法(photody-namic immuno-therapy,PIT)对小鼠Heps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免疫效应。方法体外培养昆明小鼠骨髓源性DC,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荧光染色液标记DC备用。128只昆明小鼠皮下接种Heps肝癌细胞建立肿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PDT组、DC组和PIT组。对照组小鼠瘤体内注射生理盐水,PDT组单纯PDT治疗,DC组小鼠瘤体内注射DAPI标记的DC,PIT组PDT联合瘤体内注射DAPI标记的DC细胞。治疗后定期测量各组肿瘤体积,记录各组小鼠生存时间,荧光显微镜下计数DC组及PIT组小鼠淋巴结中荧光细胞数目,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小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LDH释放法测定各组小鼠脾细胞杀伤活性。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PDT组与PIT组治疗后肿瘤生长明显受抑;(2)PDT组与PIT组小鼠生存时间延长;(3)高倍镜视野下DC组较PIT组荧光细胞数增多(P〈0.05);(4)治疗后72 h,PDT及PIT组小鼠外周血CD8+T细胞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DC组(P〈0.01、P〈0.01),其中PIT组较PDT组增高明显(P〈0.01),(5)PDT组与PIT组小鼠脾脏细胞杀伤活性较对照组和DC组明显增强(P〈0.01,P〈0.01)。结论 PDT疗法能够抑制肿瘤生长并激发宿主免疫应答,联合输注DC可增强PDT对小鼠Heps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ACMP)后小鼠血小板膜糖蛋白 CD31、CD6 1和 CD6 2 p的变化及高压氧 (HBO)对其影响。方法 雄性昆明小鼠共 4 2只随机分成 7组 ,正常对照组、HBO(ACMP后 HBO治疗 )第 1、3、5天组及 ACMP第 1、3、5天组 ,每组各 6只。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膜上 CD31、CD6 1的平均荧光强度及 CD6 2 p的阳性率。结果  ACMP第 1天组和 HBO第 1天组 CD3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ACMP第 1、3、5天组和 HBO第 1、3、5天组 CD6 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或 P<0 .0 1) ;HBO第 3天组 CD6 1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同天 ACMP组 (P<0 .0 5 )。 ACMP第 1、3天组和 HBO第 3天组 CD6 2 p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 ) ;HBO第 1、3天组 CD6 2 p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同天 ACMP组 (P<0 .0 5 )。结论  ACMP可显著增加CD31、CD6 1和 CD6 2 p在血小板膜上的表达 ,提示血小板活化反应增强 ;早期行 HBO治疗可显著减少CD6 1和 CD6 2 p的表达水平 ,而 CD31的表达水平无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抗氧化剂N-乙酰-L-半胱氨酸(NAC)对酵母多糖诱导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模型肺树突细胞(DCs)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BALB/c小鼠腹腔注射酵母多糖复制MODS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酵母多糖组、酵母多糖+NAC组(n=20).建模后48h处死动物,采用生化法检测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及CDllc+免疫磁珠分离肺DCs,流式细胞术检测DCs表面MHC-Ⅱ/Ⅰ-Ad分子及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达;Annexin V/7-AAD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DCs凋亡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酵母多糖组肺组织MPO活性显著升高(P<0.05),肺组织损伤明显,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肺DCs表面MHC-Ⅱ/Ⅰ-Ad、CD86阳性表达及细胞凋亡比例均显著增高(P<0.05).与酵母多糖组比较,酵母多糖+NAC组肺组织MPO活性明显下降(P<0.05),肺损伤程度减轻,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肺DCs表面MHC-Ⅱ/Ⅰ-Ad、CD86阳性表达及细胞凋亡比例显著下降(P<0.05).结论 NAC可以减轻MODS模型小鼠的肺损伤,抑制肺DCs活化诱导的细胞凋亡,对肺DCs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白介素22(IL-22)在哮喘模型中的作用,研究黄芪甲苷(AS-Ⅳ)对哮喘小鼠模型气道炎症及IL-22的调控作用,探讨AS-Ⅳ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 32只4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布地奈德(BUD)组和AS-Ⅳ组4组,用卵清蛋白(OVA)致敏、激发小鼠以制备哮喘模型.小鼠肺组织行HE及AB-PAS染色,进行气道炎症评分,ELISA法检测4组小鼠肺泡灌洗液(BALF)中IL-22的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小鼠肺组织中IL-22 mRNA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单细胞悬液中Th22的比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哮喘小鼠肺组织炎症评分增加(P<0.05),BALF中IL-22水平增高(P<0.01),肺组织中IL-22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脾单细胞悬液中Th22比例增加(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给予BUD及AS-Ⅳ治疗后,小鼠气道炎症评分降低(P<0.05),IL-22 mRNA的表达水平及Th22细胞的比例均较哮喘组降低(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S-Ⅳ对哮喘气道炎症发挥治疗性作用,这可能与AS-Ⅳ通过抑制Th22细胞分化、抑制IL-22的表达和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