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排气过程中预防微小气泡的技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静脉输液在排气过程中往往因液体流速太快,乳头内的液体直接冲击茂菲氏滴管内的液面,产生微小气泡,随液体下流造成排气失败,为提高一次性排气成功率,我们采用三种方法预防微小气泡产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静脉输液在排气过程中往往因液体流速太快,乳头内的液体直接冲击茂菲氏滴管内的液面,产生微小气泡,随液体下流造成排气失败,为提高一次性排气成功率,我们采用三种方法预防微小气泡产生,现报告如下。方法:采用8号头皮针,头皮针胶管长30.8cm。①甲组:将输液瓶挂在输液架上,输液器各部连接紧密,插入输液瓶内,一手倒转茂菲氏滴管,另一手持头皮针,当茂菲氏滴管内液面流入1/3~1/2时,将头皮针胶管折紧,使茂菲氏滴管顺转倾斜30~60°,随后松开头皮针,排气。②乙组与丙组步骤同上,分别以茂菲氏滴管液面流入2/3~3/4与1/3~1/2时,以看清滴速为宜,将茂…  相似文献   

3.
随着静脉营养(脂肪乳、氨基酸混合液)在临床的开展,3L袋(一次性使用静脉营养输液袋)已成为护理人员输液的常用工具之一。然而,在临床输液过程中我们发现,3L袋在排气过程中特别容易产生气泡,原因是茂菲氏滴管转正呈垂立状态时,袋内液体呈直线流人液面,由于袋内负压加重力的作用,液体在快速下坠时可形成冲击力,而茂菲氏滴管内的液体容量不能有效地缓冲其冲击力,导致液体带着气泡快速而直接地流向下段滴管,故容易产生气泡。  相似文献   

4.
静脉输液一次排气成功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冯海霞  孔贺利 《护理研究》2005,19(30):2788-2788
静脉输液排气时,有时会有小气泡混在液体中进入茂菲氏滴管以下,影响一次排气成功.针对该现象,护理人员经过反复试验,发现茂菲氏滴管内液面水平在1/3时[1],输液管内容易产生气泡并直接影响了一次排气成功.茂菲氏滴管内液面升高至2/3时,输液管内不容易产生气泡,可一次排气成功.……  相似文献   

5.
在临床上,静脉输液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常规操作是:第1次排气时,当液体流至输液器末端,关闭调节夹,接头皮针后打开调节夹第2次排气,进行穿刺,这样操作不易排除附着在橡胶管内的小气泡。原因是:为避免液体流出管端,减慢流速,使橡胶管内附着微小气泡。我们在临床中应用了一种新的排气方法,经临床使用1000余例,一次性排除输液器管内存在的微  相似文献   

6.
在临床工作中,护士经常要排除头皮针末端的气泡.而输液时液体内气泡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1],它导致"气泡"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我们从2006年7月开始对以往常规2种处理方法进行了改进,即直接在头皮针软管与针栓接口处(简称:头皮针针栓部)的下方夹闭,阻断液体和气泡向近心端行进,继而排气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在输液过程中,尤其是冬春季节,输液器莫非氏滴管下软管内,常缓慢有微小气泡产生,并以此引发护患纠纷。有报道,输液液体的温度过低,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减少静脉输液过程中产生气体的一些技巧,如减少和避免加药过程产生气泡,排气时输液瓶的适宜高度,输液器内减少气泡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9.
输液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操作中,经常遇到排气不畅,不能一次性排气成功;或未能及时更换液体;或者管壁留有许多小气泡,或者有气泡随液体下行等。要排出这些气泡,传统的方法是将气泡向上弹出或分离输液管与头皮针放出液体,这样既浪费药液又延长了排气时间。实践工作中,我们对排气方法进行了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 方法 先将输液调节器关紧,然后将有气泡的某段输液管  相似文献   

10.
在做静脉输液操作时,输液管排气是一个重要环节.在临床实际中经常遇到加液不及时等,造成输液途中液体下滑至莫菲氏滴管以下,产生少量的气泡,若不及时处理,进入患者身体中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身体伤害。息者会因为不了饵这种气泡进入身体后会被毛细血管吸收,而精神高度紧张,对静脉输液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影响患者疾病的治疗及身心的健康。  相似文献   

11.
第二代输液器应用技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第二代输液器从80年代初期起已逐渐在我国推广使用,我院采用第二代输液器多年,在临床应用中经常会出现如下问题。11有时排气不容易一次成功,茂菲氏管下端输液管内一旦留有气泡,不易往上弹;有时管壁会留有许多细小的气泡,虽由于气体的表面张力作用不会随液体...  相似文献   

12.
刘丽娟 《全科护理》2013,11(15):1427-1427
临床输液排气的方法是:倒置莫非氏滴管,并挤压滴管使输液瓶内的液体流出,当莫非氏滴管内的液面达到滴管的1/2~2/3满时,迅速转正滴管,打开调节器,使液体缓慢下降,直至排尽导管和针头内的空气。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小气泡难以排出,有时会引发纠纷。笔者在临床操作中观察到气泡产生的原因是:当迅速转正滴管,完全打开调节器时,莫非氏滴  相似文献   

13.
王国卿 《护理研究》2006,20(12):3261-3261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是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如果操作方法不当,往往会造成排气不易一次性成功,药液浪费多,甚至有时有小气泡随着液体输入病人体内。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反复实践,改进操作中的细节,可使静脉输液时排气一次成功。方法:将输液器针头尽量深地插入液体瓶塞中,若插入深度不够,可能造成气体屡排不尽。当茂菲氏滴管流入约2/3液体时,用一手拇指和食指紧捏挨着茂菲氏滴管下的输液器段,使其形成一个负压,然后将茂菲氏滴管下垂,这个负压形成的吸力使液体顺利流下,中间不会产生气泡,排气一次性成功,既省时又不浪费液体。  相似文献   

14.
郑璇  张玉环  史雪勤 《护理研究》2006,20(5):381-382
介绍了减少静脉输液过程中产生气体的一些技巧,如减少和避免加药过程产生气泡,排气时输液瓶的适宜高度,输液器内减少气泡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15.
使用一次性输液器静脉输液时,传统的排气法效果差。我们从1996年1月开始,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次排气成功的技巧,现介绍如下。1方法将输液瓶倒挂于输液架上,输液器插于瓶塞内,左手持头皮针及下端输液管,右手食拇指将滴管倒置,液体缓缓流入滴管内,如无液体流入时,可挤压滴管数次,液体流人滴管内1/3-l/2时,随即右手拇食指反折滴管下端与滴管相连部分,注意反折要严密,速转正涵管与地面垂直,轻轻晃动滴管下半部分,使积气上浮于液面以上。然后松开反折的输液管,下段输液管呈弧形,流动的液体推动管内空气前进,一般管壁元气泡粘…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遵守操作规程的基础上,改进静脉输液操作方法,现介绍如下。1排气一次成功排气过程中输液管内产生气泡和断层、过滤器内存气泡、头皮针管壁挂泡,在操作中较常见。处理异常排气,既浪费药液又延误操作时间,易使患者产生不信任感。对策:(1)排气过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一次性软包装液体以其无空气污染、重量轻、携带运输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也不尽完善,使用过程中发现如下问题:(1)袋装液体的外包装不统一、不规范,致使使用不方便。如袋包装与一次性输液器不配套。为了便于临床使用,建议袋包装要统一留有加药孔。(2)给患者输液时,同样室温下袋装液体比瓶装液体容易产生微小气泡,微小气泡附着在输液管内壁一般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但当患者输液肢体活动振动了输液管,小气泡容易融合成大气泡,造成空气栓塞,导致严重后果。护士必须加强巡视,及时排除危险因素,同时嘱患者尽量少活动输液肢体。(3)…  相似文献   

18.
三言二语     
使用一次性输液器排气时,用右手将输液排气管尾部抬高,使之产生负压,随即右手横持茂菲氏滴管,液体即快速而下,以后按常规操作,这样排气既省力又不存在输液管内有间断气泡现象。静脉穿刺时在茂菲氏滴管  相似文献   

19.
超声血管损毁术(Angiotripsy)是用超声波破坏靶组织的血管,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内皮的连续性中断,暴露血管内皮下组织,引起凝血机制的激活,从而导致血栓形成,阻断局部组织血供,致组织缺血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其治疗机制主要与超声空化有关,空化作用为液体中存在的微小气泡,也即空化核,在声波作用下产生振荡、扩大、收缩至内爆等一系列的动力学过程。在气泡内爆的瞬间,气泡内聚集的能量迅速释放,致使局部呈现出发光、5000K以上的高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进排气方法在静脉输液中的效果。[方法]将门诊输液病人500例,单日输液病人归为观察组,双日输液病人归为对照组,观察组250例采取改进排气方法输液,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输液;比较两组一次排气成功率、微小气泡进入血管的例数、排气时间、失液量。[结果]观察组改进排气方法进行静脉排气输液,两组一次排气成功率、微小气泡进入血管的例数、排气时间、失液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用改进排气方法进行静脉穿刺,能明显缩短排气时间,提高一次排气成功率,减少排气丢失液量,减轻病人心理压力,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