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药治疗骨肿瘤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骨肿瘤在临床中已成为常见病,属中医“骨疽”、“石痈”、“石疽”等范畴。治疗上仍以手术、化疗、放疗治疗为主。一般骨的良性肿瘤和肿瘤样改变,只要切除彻底,均能根治。而对于骨的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化疗、放疗等在预防和治疗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副作用相当大,并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所以药物、针灸、基因和免疫等治疗途径与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医中药在骨肿瘤的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笔者就目前中医药治疗骨肿瘤的现状及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在查阅整理大量古代医学著作后,总结古代医家对骨肿瘤病名的沿革,有"骨睢""骨疽""石痈""石疽""骨瘤""石瘤""肉瘤"等。而主要的病因病机则以"寒邪之气积聚肌肉、经络""肾气虚损,毒邪凑骨""气血凝滞于骨""热毒积聚"为主,治法以"温经散寒法""补肾壮骨法""清热解毒法""行气活血法"为主。  相似文献   

3.
在中华民族的悠悠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瑰宝,中医骨伤科也有悠久的历史,且疗效独特。骨肿瘤作为骨伤科的一部分,在治疗方面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中医药发展的历史条件限制,始终未见完整而系统的著述,记述多散在于各种中医古籍的有关章节或医案中。对其进行挖掘、整理、总结,并且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现把中医古籍中有关骨肿瘤治疗的记载加以整理论述。鉴于古代的技术条件限制和古人对肿瘤认识不足,骨肿瘤常与骨结核、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等骨病相混淆,根据中医古籍中记载的症状体征,  相似文献   

4.
岩者 :癌也 ;古岩、癌、、通用 ;《康熙字典》查无癌字 ;岩多以表现在人体各部位 ,坚硬如石 ,形态不规则的肿物命名。古籍所述之岩 ,大多为现代之恶性肿瘤 ,它包括 :知岩、失荣、茧唇、肾岩、癌疮、翻花疮、石疽、石瘿、乳岩、锁肛痔等。据中医古籍出版社王沛著《中医外科学》载 :“中医学有关文献有关外科恶性肿瘤记载 ,最早称石痈 ,首见于随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亦有记载。《诸病源候论》谓石痈之状 ,微强不甚大 ,……结核如石 ,其肿结坚石 ,至牢有根 ,核皮相亲。从其描述上看 ,可以肯定是指体表之岩…  相似文献   

5.
方坚 《中医正骨》2004,16(3):54-56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理、法、方、药皆有其独特的体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瑰宝.然而,骨肿瘤作为较独立的学科面世,是20世纪中叶才趋于完善的,加之中医药发展的历史条件限制,虽然经几千年锤炼的中医药宝库积累了不少诊治骨肿瘤的经验,但终未有完整而系统的专著,且其记述多散在于各种中医古籍的有关章节或案例中.兹将中医古籍中有关骨肿瘤的病名、病因病机、证候、治法、方药等的记述作一粗略阐释.  相似文献   

6.
"痈"和"疽"是中医外科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灵枢·痈疽》所载二者的区别被历代医家奉为圭皋,但后世医家在实际运用中却常混淆不清。通过对先秦至隋唐时期相关医学文献进行整理与分析,梳理"痈""疽"二者概念演变的大致脉络,发现此二者的区别除《灵枢·痈疽》所述内容外,还在于二者词性和字义不同,即"疽"仅用于疾病的名称使用上,均为名词;而"痈"字通过假借的方式使其字义逐渐丰富,除表示病名外,还用于特指某具体病灶、表肿胀、表壅滞和浮肿之意,既可为名词,亦可为形容词。二者在古籍中有着看似混乱,实则规律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10):49-53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临床常表现为:上睑下垂、视力模糊、复视、斜视,或眼球转动不灵等眼部症状,中医古籍中均有与之相应的记载与论述。上睑下垂,在古籍中称为"睢目""侵风""眼睑垂缓""目睑垂重""睑废"等;视力模糊,古籍中称为"目暗不明""目茫茫""瞻视茫茫""目昏""视瞻昏渺""云雾移睛""蝇翅黑花""目暗生花"等;复视,在古籍中称为"视歧";斜视,古籍中称为"偏视"或"斜视";眼球转动不灵活,古籍中称为"目直"。上述病证病机近似,多为肝肾亏虚或脾肾两虚,而且多伴有风邪侵袭,或外风、或内风,以外风居多,往往夹杂湿热之邪。古籍中所涉及的方药,至今仍用于重症肌无力临床治疗。上睑下垂是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特有症状,眼肌型重症肌无力中医病名对应"睑废"。对照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从中医古籍中挖掘与之相近的文献记载,提炼具有中医学特色的症状术语及古籍论述,可为中医临床诊治重症肌无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维德是中医外科"全生派"的代表人物,其痈疽理论,尤其是关于疽的理论观念、治则治法在中医外科界影响深远。今人多以色白定疽,对王维德疽认识有失偏颇,本文对《外科证治全生集》疽病证进行研究,将疽病证分为一般疽病证和特殊疽病证,并对疽病证治疗中的用药、刀针、饮食禁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正>国医大师李今庸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也是中医古籍研究专家。李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五十二病方》等中医古籍进行研究整理,在其漫长研究整理过程中首创以治经学方法研究中医古籍,其研究成果被多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和中医古籍校释本采纳,被誉为"中医训诂一代宗师"[1,2]。现将李老研究整理中医古籍常用方法概括如下。1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以辨内容真伪,中医古籍源远流长,在其流传的过  相似文献   

10.
骨肉瘤也称成骨肉瘤,是指肉瘤性成骨细胞及其骨样组织为主要结构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好发于青少年,多发于四肢长骨干骺端,以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中医文献中虽然未见到骨肉瘤之病名,但有不少类似症状的记载.—般而言,骨肉瘤归属中医“骨疽”、“石疽”、‘骨瘤”的范畴. 古代有文字记载骨肉瘤及其治疗方法,如唐·孙思邈《千金翼方》:“陷脉散主二十、三十年瘿瘤及骨瘤、石瘤、肉瘤、脓瘤、血瘤、或大如杯盂,十年不差.致有痿溃,令人骨消肉尽,或坚或软或溃.令人惊惕寐卧不安”,提出了以陷脉散为主方,并记录了恶性骨肿瘤破溃、晚期全身衰竭的症候.  相似文献   

11.
<正>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没有膝骨关节炎的病名,经现代医家据其临床症状表现考证、推敲应属于"痹证"、"骨痹"、"鹤膝风"等范畴,这些病症各类古籍中并没有专门论述,而多散见于各古籍篇章。鉴于此,临床中医医师认识、治疗本病就要在挖掘中医传统宝库的同时也借鉴现代医学的解剖、影像、生理病理等知识,从而形成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西医并重的现代中医治疗模式。依据此模式,现将古今中外医家对膝骨关  相似文献   

12.
刘衡如(1900-1987年),著名中医文献学家.曾发表"中国医学阴阳五行的起源"、"试论六经血气多少之常数"等多篇论文,参与整理、校注或审定中医古籍<本草纲目>、<灵枢经>、<针灸甲乙经>等20余部,纠正了古籍中大量错误.正如钱超尘先生所说,刘先生的"研究工作,把中医古籍的整理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在版本、句读、训诂、考据等诸多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采用思辩性科学研究方法中的系统分析法,以史实与公认文献依据立论。简要阐说古籍文献目录的发端、含义、称谓与目录学的形成,为中医文献学及古籍文献目录学的教学、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阮国治教授1961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毕业后留院从事中医外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笔者有幸侍诊于阮国治教授左右,学习其临床经验,受益匪浅。现将阮国治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肾结石之经验总结如下。肾结石是泌尿系结石中最常见的一种,属中医"腰痛""石淋"等范畴。结合中医古籍论述及临床诊治经验,阮国治教授指出,本病的发生多以肾虚为本,湿热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金芷君女士主编的《中医古籍与藏书文化》一书做全面梳理,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为中医古籍的基本知识,包括早期文献的基本载体、古籍版本及中医古籍中的命名避讳常识等内容,旨在让读者通过掌握其中的中医古籍基本知识,得以在浩瀚的书海中有方向、有目的地选择相应的文献,指点一二入门途径;下篇为明清官私藏书、主要大型丛书类书的相关内容的介绍,将中医古籍置身于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中予以展示,期冀达到开拓视野的目的。《中医古籍与藏书文化》围绕通识教育特点,以体现中医药院校学科特色为宗旨,在语言风格上力求雅俗共赏,体现"学习尽在其中,情怀尽在其中,故事尽在其中"的写作特色。《中医古籍与藏书文化》一书为读者打开中医古籍的一扇窗,让读者看到别样的风景,并更好地利用中医古籍这一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6.
王蓉  赵戈蕾 《光明中医》2012,27(12):2541-2541
鼻咽癌是鼻咽黏膜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属于中医"鼻渊"、"控脑砂"、"上石疽"、"失荣"等范畴,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为放射治疗。在鼻咽癌放疗后,唾液腺分泌功能减退出现口干症状是最常见的不可逆放射性损伤所致,目前现代医学尚无明确、行之有效的治  相似文献   

17.
肿瘤大致属于中医的积聚、乳岩、石疽、石瘕等范畴。癌毒结滞、蓄而不化是肿瘤发病的根本原因.《中藏经·卷中·论痈疽疮肿》指出“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则生矣.”来·杨士没更是明确指出:“癌者……毒根深藏。”然而不难发现,医家在运用中多把癌毒归为热毒,解毒也常指清热解毒,而忽略了部分痛毒的阴寒之性。从阴阳依存互立的角度讲,有热毒,必有寒毒。金·宾汉卿《疮疡经验全书》中说:”乳岩,此毒阴极阳衰。”已说明了癌毒的阴寒之性.隋·巢元方在《请病源候论》中指出石疽:“此由寒气客于经络,与气血相搏,血涩结而…  相似文献   

18.
骨髓炎属中医学中的"附骨疽"范畴。是一种病邪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千金方》说:"以其无破,附骨成脓,故名附骨疽。"在中医文献中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尚有不同的名称,如生在大腿内侧的叫咬骨疽;生在大腿外侧的叫附骨疽;生在手、足、腿、膊等处,溃破后出腐骨的叫多骨疽。病名虽异,病因、证治大致相同,故统名附骨疽。本病特征是好发于儿童,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肿胀,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久不收口。可成窦道,损伤筋骨。本人治疗本病疗效满意,总结如下。内治法1.急性期: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方以仙方活命饮  相似文献   

19.
淋巴瘤是血液系统常见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细胞类型,可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现代医学对淋巴瘤的治疗通常采取化疗兼放疗等手段,但多数亚型淋巴瘤长期生存率及预后较差。中医学将淋巴瘤归于"石疽""阴疽""恶核"等范畴,本文对淋巴瘤中医诊疗研究进行综述,旨为淋巴瘤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正阴疽病名最早载于南北朝伤科医书《刘涓子鬼遗方》:"阴疽发髀,若阴股始发,腰强,内不能自止,数饮不能多,五日坚痛不治,三岁死",意指发于大腿部的皮肤疮疡性疾病,属于中医外科疽病范畴。随着中医外科的发展,阴疽的概念被分为2类,一类是以虚寒证为主的外科阴性疮疡疾病的总称,如阴性的流注、脱疽、贴骨疽、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