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血压控制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及调整用药后的变化。方法:对133例血压控制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随后对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进行用药调整,用药调整至白昼血压稳定在正常值之内后一周,再次行ABPM。结果:第一次ABPM结果:血压昼夜节律正常(杓型)28例,占21%,血压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反杓型、超杓型)105例,占79%;第二次ABPM结果:105例再次受测者中,血压昼夜节律正常93例,占88%,血压昼夜节律异常12例,占11%。结论:依据ABPM结果,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合理的降压药物选择及给药时间调整,不但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还可以纠正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从而更趋全面地纠正血压异常。ABPM的应用对纠正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3):2990-2991
选取在我院确诊的310例高血压患者,其中105例为高血压脑卒中患者,205例为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且血压昼夜节律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分别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和动态心电图记录仪监测两组患者24h的血压变化和心率变异性。结果试验组收缩压与舒张压夜间血压平均值与白天血压的平均值的比值分别为0.99±0.05k Pa和0.96±0.05k Pa明显大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高血压脑卒中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发生改变,自主神经的功能紊乱,针对此变化,临床上应积极的采取手段治疗,减慢病情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昼夜节律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方法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研究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特点并与正常人比较。结果单纯高血压组(EH)与正常组比较,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两组无明显差异。而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组(TOD)的昼夜节律与单纯高血压组或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TO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病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无创性全自动血压监测仪对139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监测,然后计算每例患者血压变异系数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非杓形发生率(69.8%)较杓形者明显增加(χ2=43.53,P<0.01),非杓形者伴随较高的靶器官损害(targetorgandamage,TOD)及脑卒中的发生(67%和33%)(χ2=4.64,P<0.05;χ2=18.00,P<0.01)。TOD和伴随临床情况发生率与24h收缩血压变异系数、24h舒张血压变异系数呈正相关(r=0.220,0.179,P<0.01)。结论:血压变异形态和系数可以作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病情判断、预后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初诊未经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过早期正规降压治疗后能否改善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以及靶器官损伤。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于安徽省立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或体检中心初步确诊未经降压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根据每个患者的特点选用合适的药物进行降压治疗,按3个月内血压能否降至<130/80 mmHg将研究对象分为达标组(87例)和未达标组(13例)。分析入组前以及1年后两组患者的一般生化检查、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及尿微量白蛋白。结果治疗后,两组的SBP、DBP均可控制达标(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24 h SSD、dSSD、nSSD均改善,且达标组优于未达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24 h DSD、dDSD、n D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达标组杓型血压占比明显高于治疗前及未达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BaPWV、LVMI、尿微量白蛋白均改善,且达标组优于未达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标组靶器官损伤改善率高于未达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1年的降压治疗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以及靶器官损伤可被改善,早期降压,早期获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肾脏损害的关系。方法 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监测,并运用放射免疫法对其进行血、尿β2-MG、尿Alb测定。结果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高血压患者血、尿β2-MG、尿Alb明显高于血压昼夜节律正常的高血压患者(P<0.01)。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靶器官肾损害关系密切,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可加重和促进肾脏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血浆脂联素(APN)水平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24例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24hABPM)结果分为杓型组123例和非杓型组101例 ;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浆脂联素(APN)、胰岛素(FINS)、血糖(FPG),测量身高、体重,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体重指数(BMI),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①杓型高血压组血浆APN水平显著高于非杓型高血压组(P<0.01).②杓型高血压组患者BMI、IRI低于非杓型高血压组(P<0.05).③血浆APN水平与性别、收缩压(SBP)、BMI、IRI呈负相关(P〈0.05或0.01).[结论]血浆APN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相关,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较杓型高血压病患者血浆APN水平更低.  相似文献   

9.
10.
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24 h血压昼夜节律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观察了36例老年代谢综合征患的动态血压,与老年单纯性高血压进行比较,旨在探讨其24h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特点,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代谢综合征患控制血压的良好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依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变异逆转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00—03/2005—04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7例,均未经降压治疗,且不伴有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给予口服依贝沙坦(杭州诺塞菲-圣德拉堡制药)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组织多普勒成像检查,观察心室舒张功能各评价指标的变化。结果:107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根据治疗前血压昼夜节律和治疗后血压昼夜节律逆转情况分为杓型组29例、逆转组34例和未逆转组44例。①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心腔内径、室壁厚度和射血分数等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②治疗前逆转组和未逆转组的24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高于杓型压组(P〈0.05)。治疗后逆转组和未逆转组患者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未逆转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仍高于逆转组[(135.2&;#177;25.4),(125.1&;#177;29.6)mmHg;(87.4&;#177;36.1),(78.3&;#177;35.2)mmHg,P(0.05],并且血压昼夜节律仍呈非杓型。③治疗前逆转组和未逆转组的平均组织舒张早期速度和平均组织舒张早、晚期速度比值显著低于杓型组[(5.9&;#177;2.1),(6.0&;#177;2.4),(7.8&;#177;3.1)cm/s;0.68&;#177;0.56,0.67&;#177;0.49,0.95&;#177;0.39,P均〈0.05],治疗后上述指标显著升高(P〈0.05),但未逆转组仍低于逆转组(P〈0.05);治疗前逆转组和未逆转组的平均组织舒张晚期速度明显高于杓型组[(9.5&;#177;2.8),(9.6&;#177;2.7),(8.6&;#177;1.7)cm/s,P〈0.05],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但未逆转组仍高于逆转组[(9.0&;#177;1.8),(8.7&;#177;2.1)cm/s,P〈0.05]。结论:①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能与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受损有关。②通过有效的降压治疗逆转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以显著改善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80岁)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规律及通过护理干预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效果.[方法]214例高血压病患者按年龄分为高龄老年组(≥80岁),老年组(65~79岁),监测24 h动态血压(ABPM)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施有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高龄老年组24 h 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和反杓型)发生率明显高于老年组.[结论]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护士应根据其特点做好病情观察,加强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合理、规范用药,有效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均值波动的节律与临床意义。方法:对112例高血压患者根据超声心动图(ultra-sonic cardiography,UCG)检查结果分成3组,其中UCG显示左室肥大30例,均伴单纯收缩压升高(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ISH)或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miscellaneous systolic and diastolic hypertension,MDH),平均年龄(58±12.1)岁,为LVH组;UCG正常的ISH患者48例为ISH组,平均年龄(62±15.2)岁;UCG正常的MDH患者34例为MDH组,平均年龄(51±12.0)岁。另选健康体检者中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正常的30例为对照组,平均年龄(54±10.3)岁。获取4组研究对象的24 h平均收缩压(24-hour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24 hSBP)和舒张压(24-hour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24 h 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aytime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dSBP)和舒张压(daytime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ighttime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nSBP)和舒张压(nighttime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nDBP)、夜间/白昼平均收缩压比值(nSBP/dSBP)和舒张压比值(nDBP/dDBP)、收缩压负荷值与舒张压负荷值。结果:(1)正常组和ISH组血压均值波动都具有昼夜规律性,但其曲线有所不同;MDH组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减小,LVH组昼夜规律不明显;(2)ISH组、MDH组与LVH组24 hSBP、dSBP、nSBP均高于对照组,而以ISH组及LVH组更为显著(P<0.001);(3)MDH组与LVH组nDBP/dDB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LVH组nSBP/dSBP比值及nDBP/dDBP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5)SBP负荷值LVH组大于MDH组,DBP负荷值LVH组小于MDH组。结论:高血病患者应积极随访动态血压监测,以观察血压升高的水平及昼夜节律的变化,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这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 2 4h动态血压监测 ,观察 6 5例老年高血压病人和 5 0例健康老年人的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变异性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异性的特点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1 资料与方法选择本院 1 999~ 2 0 0 0年门诊和住院老年高血压病人 6 5例 ,年龄 6 3 6 5± 1 0 6岁 ,男 40例 ,女 3 5例。其中高血压Ⅰ级 1 5例 ,Ⅱ级 3 0例 ,Ⅲ级 2 0例。上述病人均为初诊或停用降压药 2周以上的确诊高血压病人。对照组 :血压正常老年人 5 0例 ,年龄 6 0 6 8± 1 1 2 ,其中男 3 0例 ,女 2 0例。所有患者停药 2周后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用德国M…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肾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放免法测定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节律正常各40例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30例正常人的血,尿β2微球蛋白。结果,两组间的临床资料,偶测血压,白昼血压无显著差异,血、尿β2-MG均较对照组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特点。方法将脑梗死恢复期患者34例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34例进行对比,比较两组24h动态血压参数,分析其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及动态血压变异性。结果两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分别为67.6%和35.3%,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应争取平稳有效降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特征。 方法将34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年龄段分为A组(60~69岁,n=77)、B组(70~79岁,n=109)和C组(≥80岁,n=160),分析3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 结果A组、B组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A组(74.85±11.11)mmHg,B组(71.88±10.52) mmHg]均高于C组[(68.80±9.06) mmHg] (1 mmHg=0.133 kPa)(F=9.95,P<0.05);A组、B组、C组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分别为76.63%、87.16%和9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P<0.05);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C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0,P<0.05)。 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24 hDBP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多数表现为非杓型和反杓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随增龄变化昼夜节律异常率增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 选择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123例和对照组124例,干预组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心内科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态血压参数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24 h SBP、24 h DBP分别为(121.6±9.7),(82.7±7.9) mm Hg,均低于对照组的(124.7±10.1),(84.3±8.1)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01,1.968;P <0.05);两组患者其他动态血压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治疗后勺型血压比例较前升高,血压晨峰发生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023,4.562;P <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勺型血压、血压晨峰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和尼群地平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120例,随机分为氨氯地平组和尼群地平组,每组各60例.氨氯地平组予氨氯地平5~10 mg,每日1次口服;尼群地平组予尼群低平10 mg,每日3次口服.均治疗6周并动态监测治疗前后24小时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结果:120例入选病例中有104例(氨氯地平组54例,尼群地平组50例)完成治疗,余16例中途退出本研究.两组降压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氨氯地平组逆转非杓型血压为杓型血压的有效率为59.3%,尼群地平组为5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氨氯地平和尼群地平在降压的同时均能有效改善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是人类常见疾病之一,可以引起严重的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大敌。为此,我科于2003年10~11月对高血压专项疗养员进行了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旨在了解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情况,稳定的降低血压,减少高血压对靶器官的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