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法"属于中医治则八法之一,是中医独具特色的治疗大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的思想在中医辨证治疗中的体现,为其提供了辨病辨证思路,并指导临床用药。现代中医"和法",多侧重于其理论和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半表半里、脏腑气血失和、寒热往来、虚实夹杂的病证。  相似文献   

2.
王醊恩  杨毅 《光明中医》2010,25(7):1141-1142
<正>"和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之和法是清·程钟龄提出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中医学八大治法之一。其源流,后人多归溯到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金·成无己首先在理论上明确提出和法。他在《伤寒明理论》中指出:"伤寒邪气在表者,必  相似文献   

3.
对中风病古代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中风病的描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最早提出"中风"病名,隋唐将中风、风癔、风偏枯等归为中风,元代王履首次分为"真中风"与"类中风"。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可归纳为风邪致病、火邪致病、痰湿致病、血瘀致病、因虚致病,证候常非单独存在,而是互相兼见。中风病治法也历经了一个探索完善过程,概括有祛风通络法、通腑泄热法、镇肝熄风法、涤痰化浊法、活血化瘀法、滋补肝肾法与扶正祛邪法等。  相似文献   

4.
探病法论要     
探病法最早载于《黄帝内经》,是中医诊断的一种辅助性辨证方法,多用于"虚实有难明,寒热有难辨,病在疑似之间,补泻之意未定"之时。本文从探病法的沿革、探病内容、探病方法、临床病例四个方面对探病法的基本内容进行阐述。灵活运用中医探病法可弥补四诊的不足,有助于内痈、疮疡、妇科等疑难病及新发的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清法"是中医治则治法体系中重要组成之一,现代医学广泛运用于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各种疾病的防治。临床把清法归纳为清解、清透、清化、清利、清下、清补、清引八法。中医清法理论经历不同的发展演变过程,现代医学在此基础上通过医学气候学、应用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蛋白组学的研究技术,从整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从更高的层次水平来探讨中医"清法"理论的现代研究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花  卜海龙 《光明中医》2010,25(4):561-563
中医治法千变万化,但以八法为根本,作为八法之首的"汗"法,临床应用极为广泛,这在《伤寒论》中体现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对中医"汗"法应用理论的探索与诠释,旨在引导中医师加深对"汗"法的理解,以便更准确灵活地运用"汗"法,减小误"汗"误治概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血液系统疾病常常起病急骤,病情疑难,运用常规的补益法(如健脾补肾、益气养血)、攻邪法(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痰)诊治,疗效局限,难以令人满意,有必要寻求新的治法。将立足于整体调节的和法运用到血液病是一种大胆探索,有望增效。文章总结了以柴胡汤类、桂枝汤类为代表"和法"方药的临床应用现状、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和法方药施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介入围造血干细胞移植期等方面已经获得初步疗效,提示"和法"方药在血液病治疗中的地位已凸显,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CBL教学法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本文通过在中医内科黄疸教学中运用自主探究法、问题教学法、比较法、理论联系实际、小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板书设计法等,激发学生学习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临床思维模式,在提高创新精神、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地意识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1脉诊概说1.1诊脉方法1.1.1布指医生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1.1.2运指①举法:指医生的手指较轻地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又称为"浮取"。②按法:指医生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又称为"沉取"。  相似文献   

10.
陈凯佳 《中医研究》2005,18(5):13-14
张子和,号戴人,金元四大家之一,著有<儒门事亲>十五卷,主张并擅长用"汗吐下"三法治病.他的汗法囊括范围很广,"凡解表者,皆汗法也",除通常认为的辛散解表药物之外,灸、熏蒸、渫洗、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熨法均属于汗法的范畴.他认为汗法适用于邪气侵袭、尚未深入,风邪诸疾.笔者细读子和<儒门事亲>汗法,并体会其"在表者,皆宜发汗"的含义,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1.
刘忠文  刘迎辉  杜红 《新中医》2010,(9):128-129
<正>汗法又称为解表法,是通过开泄腠理,发汗逐邪外出的治法,属中医学"八法"之一,临床多用于外感病治疗。但汗法的使用临床不仅局限于外感病,《金匮要略》所记载如痉证、湿证、黄疸病、妇人产后病、水气病、咳嗽上气病、腹满病、寒疝病、痰饮病等杂证中,既有单纯使用"汗法",亦有与其他治法合用者,为杂病使用"汗法"治疗提供了翔实的理论依据。本文就杂病"汗法"应用规律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补法为中医治疗八法的方法之一,临床应用得当,能够治疗多种疑难杂病,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独特优势。补法的动态运用,已不止于单纯的"补虚",更有"驱邪"、"固脱"等之意。从甘温除热、扶正解表、拯危救脱三方面浅析了补法的临床应用,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自主学习法"通常会让学生以分散形式或集体形式自行设计学习方案,选定学习内容、方式、时间,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教学设计常以小组形式围绕"问题"展开。通过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应用"自主学习法",探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实施"自主学习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相长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无名热"是不同于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的一类特殊的热证。根据临床实践,其核心病机以湿热郁蒸,少阳枢机不和,邪在半表半里者多,治疗当以和解清化为基础,临证有和解清化法、调和营卫法、甘温除热法、清热除蒸法、疏泄郁火法、行气逐瘀法、清心泻肾法、引火归元法八大常用治法。附验案4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5.
摸法是中医骨伤科检查和诊治疾病的常规方法之一,它是凭医者双手通过触诊感觉,检查确定某种疾病诊治。清代医者吴谦在《医宗金鉴》中提出了以"摸"为先的正骨手法,阐明了"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的系统理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腰突症)引起的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我们正骨先辈们在同此类腰腿痛长期斗争中,探索出一套准确可行,操作性强,兼有治疗作用的摸法。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普遍使用着各种先进检查仪器,但仍要注重摸法,依据"手感"来进行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乃至于指导临床治疗,为广大中医正骨医务工作者所推崇。下面对"摸法"在腰突症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作大致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医"三同步"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4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4例和对照组71例,治疗组给予"三同步"法治疗,对照组仅进行针灸和康复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5%.对照组为67.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三同步"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高辉  刘怀栋  赵晓东  李焕丽 《河北中医》2012,34(12):1855-1856
玄府一词源于《内经》,眼科玄府学说始创于金元医家刘完素,明清医家对其也均有论著,已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庞赞襄先生法从刘完素、楼英先贤,发挥了玄府学说,提出了"目病多郁论";刘怀栋教授结合李东垣的气机升降学说、朱丹溪的郁证论治和对风药的临床发挥,完善了眼科玄府学说的辨治体系,认为"玄府气机的出  相似文献   

18.
王维轩 《环球中医药》2012,5(6):465-468
王氏中医踩跷遵循传统中医"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的思想,施术讲究自然,符合人体是天然对称性的这个突出特点,尊重人体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修复的社会的有机的整体。王氏中医踩跷包含三个部分:(1)王氏中医踩跷床;(2)王氏中医踩跷法;(3)王氏中医踩跷正骨整脊法。王氏中医踩跷法核心特点是对称、产热,有力、持久,技法讲究对称均匀、细腻和顺,在"吸附力"的作用下,产生"安全"的"强渗透力和热感"。施展技法点、线、面俱到,发力可以对称均匀地"点"到穴位,"线"循经络,"面"盖皮部(经络的组成部分)、力透筋经。踩跷20分钟相当于徒手推拿40分钟,且具有持续稳定的疗效和力道。只要患者可以安全地、无功能障碍,趴在王氏中医踩跷床上,基本上不分年龄段都可以踩跷。根据人体的对称性和患病时人体代偿性地对称出现症状,医生在患处"均匀对称发力",脊柱两侧均匀对称地受力,可标本兼治,也更易适合外国人体型高大厚壮者。针灸、踩跷、推拿、整脊、理疗可以在专属的王氏中医踩跷多功能床上共同使用,方便和解决社会就业。是一项绿色环保的实用疗法。  相似文献   

19.
"胃不和则卧不安"是《黄帝内经》中的名言,肇启了后世"调理脾胃治疗失眠"的大法。虽然"胃不和则卧不安"一语的原来出处不单是指失眠,但与书中其他对脾胃在睡眠机制的作用的论述相符合,因而引申为论治睡眠障碍的重要法则。历代医家在完善、丰富和发扬这一治法方面有许多论述。文章试从《黄帝内经》论述睡眠与脾胃的关系、后世医家对调理脾胃法治疗失眠的发展两方面进行探讨。并将后世医家从脾胃论治失眠的观点自发病机制的角度梳理为脾胃气虚导致失眠,胃气上逆营卫不和致失眠,饮食积聚、气机不畅致失眠,胃中痰、热(火)内扰致不眠几方面,从而对临床从脾胃论治失眠起进一步的明晰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20年10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了《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0版)》。新版诊疗方案的"中医治疗"部分,在2019年旧版基础上进行了多处修订。本文结合中医治疗流感的理论认识和临床实践,对新版方案"中医治疗"部分进行解读,强调轻症应分"寒""温",三因而制宜,辛温法不可偏废;重症重在"毒热",因"毒"而生热,解毒要兼顾扶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