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患儿、女10岁。因发热,皮疹20余天入院。发现颈、颌下淋巴结肿大,全身皮疹在外院使用抗菌素及抗过敏药物治疗无效,体检:体温37.2℃、精神差、全身皮肤散在充血性皮疹,浅表淋巴结肿  相似文献   

2.
李志婷  徐力东 《河北医药》2007,29(5):526-527
患者,男,27岁,主因高热1周入院.患者于人院前1周受凉后出现发热,为稽留热,体温39~40.5 ℃,伴轻咳、咽痛,无腹痛、腹泻等.考虑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抗病毒及预防使用抗生素治疗,体温持续不退,间断使用退热药疗效不佳,以发热待查入院治疗.查体:T 39.5 ℃,P 106次/min,BP 115/75 mm Hg.热病容,精神可,全身无皮疹及出血点,颌下可触及质软淋巴结1枚(0.3×0.5)cm,表面光滑有压痛.  相似文献   

3.
病程经过:患者入院后临床曾先后考虑尿路感染、败血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变应性亚败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组织细胞病及药物过敏等病症。通过以上多种检验,除外了其中的一些疾病。当在应用先锋霉素Ⅱ再次发生皮疹后,考虑到先锋霉素Ⅱ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反应,本例很可能系青霉素与先锋霉素Ⅱ引起的药物热和药物疹,于是停用先锋霉素Ⅱ,继续用皮质激素一周并给予一般支持治疗。三天后体温降至正常。皮疹逐渐消退。一周后浅表淋巴结明显变小、消退,肝脾回缩。同时血象完全恢复正常,组织细胞消失。转氨酶也恢复常值。  相似文献   

4.
刘力  胡坚 《天津医药》2005,33(10):649-649
1 病例报告 患儿 女,8岁。主因皮疹10d,发热7d,呕吐腹痛5d,于2004年10月8日入院。入院前10d患儿全身出现风团样红色皮疹并伴瘙痒,1d后出现低中等度发热,发热与皮疹无明确关系,外院予以抗感染及糖皮质激素治疗,5d后皮疹虽逐渐减轻,但出现腹痛、呕吐,至人院前2d体温正常,双下肢出现暗红色点片状斑丘疹而来我院。入院查体躯干和下肢可见暗红色点片状斑丘疹及色素沉着,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腹部有散在压痛,移动性浊音(+),肝脾无肿大。患儿既往体健,无家族遗传病史,无过敏史。  相似文献   

5.
1病例报告患儿女,8岁。主因皮疹10d,发热7d,呕吐腹痛5d,于2004年10月8日入院。入院前10d患儿全身出现风团样红色皮疹并伴瘙痒,1d后出现低中等度发热,发热与皮疹无明确关系,外院予以抗感染及糖皮质激素治疗,5d后皮疹虽逐渐减轻,但出现腹痛、呕吐,至入院前2d体温正常,双下肢出现暗红色点片状斑丘疹而来我院。入院查体躯干和下肢可见暗红色点片状斑丘疹及色素沉着,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腹部有散在压痛,移动性浊音(+),肝脾无肿大。患儿既往体健,无家族遗传病史,无过敏史。入院后化验检查:血沉(ESR)18mm/1h,血常规血红蛋白130 ̄147g/L,…  相似文献   

6.
<正>患者,男,12岁。于2009-09-29因发热伴咽痛、颈部肿胀10 d入院。患者15 d前受凉感冒后出现发热、咽痛、咳嗽、咯少量白痰,最高体温39℃,曾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静脉滴注抗感染药物7 d(具体药物不详),体温有所下降,但未降至正常,后逐渐感觉颈部疼痛及肿胀,吞咽困难,查甲状腺激素升高,诊为"亚急性甲状腺炎",应用"泼尼松"10 mg/d治疗,症状加重。门诊专科查体:体温37.8℃,浅表淋巴结无  相似文献   

7.
病例 男,37岁。因右上腹痛、发热5天入院。腹痛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发热,体温最高达39.6℃。无恶心、呕血及黑便,无咳嗽、咳痰、心慌及胸闷。查体:体温38.6oC,血压正常。全身皮肤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无肝掌及蜘蛛痣。无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相似文献   

8.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37岁.主因咳嗽、咳痰2周,胸闷、憋气及右下肢轻度水肿3 d,于2006年6月30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周咳嗽、咳痰,经抗生素治疗后无好转.入院时查体:体温36.8℃,脉搏8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75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出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口唇及甲床发绀,伴杵状指、趾,吸氧后无改善.  相似文献   

9.
病例介绍 :患儿女 ,6岁。因全身皮疹1周 ,双下肢无力伴解小便困难1天入院。患儿入院前1周与水痘患儿接触后全身出现散在红色斑丘疹 ,单个或成对出现伴瘙痒 ,皮疹以头面部及躯干部密集 ,四肢少 ,继之出现水疱。在当地医院处理后皮疹逐渐结痂 ,未再有新皮疹出现。入院前2天出现发  相似文献   

10.
<正>例1:患儿女,6岁。因发热伴右颈部淋巴结肿胀半月入院。无咳嗽、咯血,无皮疹及关节肿痛,无乏力及夜间盗汗。生后已接种卡介苗。否认结核密切接触史。体格检查:体温38.70℃,脉搏98次/min,呼吸频率25次/min,血压90/60mm Hg,营养良好,全身未见皮疹。双侧颈部触及数枚小蚕豆大小淋巴结,右侧颈部触及一枚2.5cm×2.5cm×2.0cm大小淋巴结,质软,边界清楚,活动度好,压痛  相似文献   

11.
卡马西平致严重过敏反应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玲 《临床医药实践》2006,15(6):411-411
患儿,男,10岁,因发热伴全身皮疹15d就诊。15d前患儿因患“癫痫”口服卡马西平0.2g,每日3次,治疗4d后出现发热,体温38C左右,在外院静脉滴注青霉素等治疗4d后全身出现红斑、丘疹、疱疹等多形性皮疹,躯干部、面部较密集,遂停用“卡马西平、青霉索”等药物,给予抗过敏治疗8d,皮疹逐渐消退,体温降至正常。因抽搐再次服用卡马西平每次0.2g,口服2次后全身叉出现多形性皮疹,较前严重并伴颜面部充血、水肿,张口困难,治疗3d后转入我处。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28岁。主因产后6d,进行性少尿3d,加重伴全身浮肿入院,患者入院前6d正常分娩一女婴,出血量不详,后逐渐出现进行性少尿,追问患着孕期检查时就有贫血,但未做过任何处理,入院时体格检查:体温36.4℃,脉搏104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7/11 kPa;贫血貌,颜面浮肿,呈半卧位;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黏膜无出血点;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菊池病的临床特征和病理学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菊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以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发热入院,其颈部淋巴结活检符合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经过强的松等对症处理后体温正常,肿大淋巴结消退,强的松逐渐减量并随访3个月,无疾病复发。结论菊池病为临床少见病,患者多以发热伴浅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造成误诊误治,确诊需要依靠淋巴结活检及病理,一旦确诊,糖皮质激素为目前首选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4.
宓余强  汤新国 《天津医药》1999,27(9):565-565
患者男20岁。主因发热、腰痛、眼眶痛14天,查出血热抗体阳性,以“肾综合征出血热”于 1998年4月 20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4天始发热,体温迅速升至40℃左右,伴寒战、头痛、腰痛、眼眶痛,及全身肌肉关节酸痛。食欲不振,恶心,非喷射性呕吐数次,为胃内容物,量少。上腹隐痛,无腹泻。曾在外院治疗,先后予以头孢唑林钠、青霉素G、病毒唑等药物。体温仍波动于38℃~40℃。发病前1个月余曾到外地出差,有不洁饮食史。入院查体:体温38.7℃、脉搏88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6/10kPa。神清,精神萎靡。全身皮肤未见出血点及皮疹,浅表淋巴结未及。咽部轻…  相似文献   

15.
莫匹罗星辅治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介绍例 1,女 ,5岁 ,全身皮疹 4d伴发热 1d入院。 4d前无诱因出现头面部及全身皮肤红色皮疹 ,形如针尖至米粒大小 ,0 .3cm× 0 .3cm ,高于皮肤表面 ,疱疹液先清亮 ,后渐变浑浊 ,伴痒感 ,分批出现 ,1d前伴发热 ,体温 38.5℃ ,皮疹触及后脱皮。曾在外院皮肤科诊断为接触性皮炎 ,应用抗过敏、激素治疗 4d ,皮疹加重。体检 :体温 37.8℃ ,一般情况差 ,纳差 ,头面部及全身皮肤有水疱样红色皮疹 ,有丘疹、疱疹 ,伴结痂 ,脱屑 ,疹间皮肤正常 ,皮疹呈向心性 ,以躯干、颜面为主 ,足底、手掌也有疱疹 ,大小不等 ,四周可见轻度红色渗漏 …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23岁。因间断发热伴颈部肿块8个月于1986年8月16日入院。入院前8个月无诱因畏寒、发热、咳嗽、咯少量白粘痰,双侧颈部淋巴结逐渐肿大。曾于某医院诊断“颈部淋巴结结核”,经抗结核治疗无效。病后2个月行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诊断为“慢性淋巴结炎,组织细胞增生”,经抗生索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好转。入院前2周再次畏寒,体温持续39℃,周身散在皮疹,面色苍白,呼吸困难。无鼻  相似文献   

17.
<正>患者,男,36岁。主因"胸闷、乏力1月伴发热5 d"入院。2008-10-27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予以VDLP方案诱导化疗1周期后达CR1。此后HePer-CVADA及HD-M方案交替强化8周期后停药观察。2010-02-25因双侧乳腺肿胀1个月伴躯干皮肤皮疹1周入住笔者所在医院。查体:生命征平稳,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听诊无异  相似文献   

18.
可致剥脱性皮炎的药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雪靖 《河北医药》2004,26(1):74-75
剥脱性皮炎是指由于药物引起的严重性皮炎,表现为全身皮肤红肿、剥脱伴严重的全身症状,其常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本文就近期文献报道的病例作一介绍,以提请临床用药注意。 1 阿莫西林胶囊 施雁报道l例女性患者,因头痛、鼻塞等症状口服阿莫西林胶囊500mg治疗,于当日中午出现全身红色皮疹,立即停药,停药后症状未减轻,3d后出现发热、畏寒,皮疹呈片状分布并伴白色脱屑,无渗出,以“药物性皮炎”收住院。入院后给予5%葡萄糖500ml加氢化考的松150mg、维生素C 2g及5%葡萄糖盐水500ml加林可霉素1.8g静脉滴注,每日1次,1周后全身皮疹基本消退,体温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9.
宋雪颖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4):2180-2180
1病例介绍 患者,女,22岁,主诉以“周身皮疹2周,发热10天”入院。2周前无明显诱因颜面出现小片状红斑,无痛痒感。逐渐累及双手、双足。10天前出现发热,体温〉39℃,伴四肢关节疼痛、乏力。曾在院外就诊.给予抗生素、地塞米松10mg静脉点滴。用药时症状缓解,药效过后发热同前。  相似文献   

20.
头孢呋辛钠致药物热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因全身皮疹伴高热5 d于2006年7月25日入院。患者曾于2006年6月20日因体检发现尿酸升高,开始服用别嘌呤醇治疗,两周后先于胸颈部和足背出现散在黄豆大小的红色斑疹,伴有轻度瘙痒,自觉有发热(体温未测),当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