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经络学说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医临床各科尤其是针灸推拿等学科的理论基础。笔者近年来研读经络专著 ,发现《帛书·经脉篇》〔1〕中脉气流注的思想独特 ,对后世影响较大 ,以下试做探讨。1 脉气流注特点《帛书·经脉篇》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1 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 ,考古专家据其内容及历史背景推断 ,认为其早于《内经》〔2〕。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载十一条经脉均从四肢末端起始 ,渐次以上。例如 :臂泰阴温 (脉 ) :循筋上兼 (廉 ) ,以奏(凑 )内 ,出夜 (腋 )内兼 (廉 ) ,之心。《阴阳十一脉灸经》…  相似文献   

2.
《灵枢·行针》是《灵枢经》的重要篇章,主要论述了由于人的体质不同,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会出现6种不同的反应,并对不同反应的原因和机理做了深刻的探讨。本文从整体审查,调和阴阳、体质各异,针感迥然、辨证施治,指导临床等方面浅析针灸学术思想,这些为指导后世针灸临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灵枢》经脉针刺深度以及与现代尺寸的关系、《灵枢》经脉针刺深度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分析探讨,认为《灵枢》经脉针刺深度是一种很理想的防治疾病的针刺深度,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浅谈《灵枢·根结》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颜志强关键词灵枢·根结根,指四肢末端的井穴处;结,指头面躯干的有关部位。根结理论说明了经气上下内外间的密切关系。六经根据虽然只举六经,但从井穴与头面胸腹的关联意义来理解,手六经根结当然也是与足六经类同。...  相似文献   

5.
试论《脉书》与《经脉》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书》是指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所记载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本》和《阴阳本》)。《经脉》是指《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经脉})篇。通过学习、分析、比较,我们认为《脉书》与《经脉》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正经脉的数目《足臂本》和《阴阳本》均记载了11条经脉,手为二阴(大阴、少阻),缺少手厥明心包经。而《经脉》记载了手、足各三明三阳经脉,共计12条,其重大意义不单是经脉数量的增加,弥补了《脉书》中阴经与阳经的不平衡,而且纠正了《脉书附手太阴肺经与手厥阴心包…  相似文献   

6.
《灵枢.经脉》针炙治则治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从剖析《灵枢·经脉篇》十二经脉中“是动病”、“所生病”原文写作的笔法上,综观全文,全面理解,探讨“是动病”、“所生病”的含义,认为“是动病”是指疾病在外、在表、在经络,正气一般不虚,多为实证、急证,其变化较为明显,病情反应较为强烈;“所生病”是指本经脉所属的脏腑功能失调发生的疾病,是脏腑本身病变后出现的病候,一般而言,病位靠里,但不同的是,正气有盛有衰,病机有虚有实,病情或为急性,或为慢性。  相似文献   

8.
《灵枢·经脉》(以下简称《经脉》)对各经脉的论述,有循行、病候和治则三部分内容。其中的循行及部分病候,由于马王堆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阴阳》)的出土,而得以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相比之下,治则部分的研究则因缺乏有关的古代文献而近乎空白,影响着对经络理论及其临床  相似文献   

9.
寿夭刚柔篇是《黄帝内经·灵枢》的重要篇章。从“立形定气而视寿夭”、“审知阴阳,刺之有方”、“治疗应把握时间和空间上的整体性”、“治疗的共性与特性”几个方面入手,对针灸与人之寿夭的学术思想特点进行讨论。认为寿夭刚柔篇对中医针灸学理论的构成作用显著,充分陈述了人之寿夭与疾病、疾病阴阳表里与针灸治疗的关系,以及治疗与时相应和因人而异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灵枢》的许多针灸篇章中都蕴藏着一个诊脉原则。通过正确察脉,可以准确判断经络脏腑之气的虚与实,从而指导临床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1.
〈灵枢·刺节真邪〉篇说:"凡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经脉穴位除了为治疗外,首先可以帮助我们诊断疾病,司外以揣内,如何通过经脉、穴位的反应了解脏腑疾患,〈灵枢经〉对气口诊经脉之虚实,原穴段五脏之疾,络脉辨寒热虚实,六经诊痹症等方面均有论述.  相似文献   

12.
13.
《灵枢·经脉》手太阳小肠经的终段分支“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其“斜络于颧”,在《灵枢·经脉》的文字叙述中未免有些唐突,因其无论是在经脉的互相御接上,还是与该篇文字的文体上看都似无相通之处。笔者认为“斜络于颧”系衍文旁出,其根据如下。1...  相似文献   

14.
现在学者将经筋看做是经络系统的一个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本文作者通过研读《内经》后提出,《经筋篇》和《经脉篇》相比,在经脉的起始、循行走向、命名以及文体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经筋篇》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不可能是《经脉篇》的子体系。  相似文献   

15.
《本输》是《灵枢》第二篇,提出了五输穴等要穴分布的特定部位及其作用,叙述了手、足六阳经与任、督二脉在颈项间交汇之要穴,并指出四季取穴的常法及针刺动脉禁忌等,对各经的重要腧穴及临床运用作了推求本源的论述.本文将归纳整理《灵柩·本输》中所蕴含的针灸学术思想并对其内涵做一浅析.  相似文献   

16.
《灵枢·刺节真邪》中有一段关于刺五邪的内容,《针灸甲乙经·九针九变》、《针灸甲乙经·十二节五刺五邪》和《太素·五邪刺》[3]也均有所载,但这3本古籍文字互有出入,其正文与注文互相混淆,  相似文献   

17.
<灵枢·刺节真邪>[1]中有一段关于刺五邪的内容,<针灸甲乙经·九针九变>、<针灸甲乙经·十二节五刺五邪>[2]和<太素·五邪刺>[3]也均有所载,但这3本古籍文字互有出入,其正文与注文互相混淆,致历代注家断句多误,注释多望文生义.虽然近贤对此多有阐发,但鄙人认为仍有欠缺,且于临床所补甚少,故不揣简陋,择其要点略述己意,以求正于贤达.  相似文献   

18.
《灵枢·逆顺肥瘦》论述了不同体质应有不同的刺法(即因人制宜)的针刺原则,并论述了脉之逆顺的规律。文中对针刺的方法提出了"针刺必守法则,针刺宜因势利导,刺法应因人而异"的规律。对今天针刺方法的应用、发挥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论述了刺五节的适应证和针刺方法、刺五邪手法、解结法的适应证及操作、推引法的应用,并重申真气、正气、邪气概念。本文从刺有五节、随证而异,病有五邪、刺有五章,人参天地、故可为解,推引三法、寒热辨之,真正邪气、明辨性质5个方面论述了该篇的主要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3,(10):2012-2013
《邪气脏腑病形》篇为《黄帝内经·灵枢》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邪气伤人,经脉相传"、"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刺之有道,必中气穴"四点出发,就其针灸学术思想特点进行讨论。认为《邪气脏腑病形》篇对针灸学理论的构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充分陈述了邪气致病及循经传变过程,针刺与脉象之间的关系,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的针刺治疗原则及针刺补泻相关理论,这些都为后世针灸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