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与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2010 年8 月至2012 年1 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93例,根据超声心动图测量指标计算所得的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分为左心室肥厚(LVH)组与无LVH 组;再根据24 h 动态血压监测获得的结果分为血压晨峰组与无血压晨峰组,杓型血压组与非杓型血压组.分析比较24 h 血压、白昼和夜间血压均值、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及晨峰与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结果 ①与无LVH 组相比,LVH 组24 小时收缩压(24 h SBP)、24 小时舒张压(24 h DBP)、白昼收缩压(dSBP)、白昼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和夜间舒张压(nDBP)均升高,P<0.01;LVH 组24 小时平均收缩压标准差(24 hSSD)高于无LVH 组,P<0.05,但两组24 小时平均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无差别;与无LVH 组相比,LVH组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和夜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升高,P<0.01;但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和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无差别.②血压晨峰组LVMI 高于无血压晨峰组,P<0.05;血压晨峰组LVH 比率也高于无血压晨峰组,P<0.01;与无血压晨峰组相比,血压晨峰组24 h SBP、dSBP 和nSBP 均增高,P<0.05,但两组24 h DBP、dDBP 和nDBP 无差别.③杓型血压组LVMI 低于非杓形血压组,P<0.05;杓型血压组LVH 比率低于非杓形血压组,P<0.01;与非杓形血压组相比,杓型血压组nSBP、nDBP 均降低,P<0.01;而两组24 hSBP、24 h DBP、dSBP、dDBP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VH 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晨峰密切相关.具有血压晨峰的患者和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更易出现LVH.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者的昼夜节律(CR)、血压变异性(BPV)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 运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64例进行监测,根据左室重量将其分为LVH组(A组)28例和无LVH组(B组)36例,进行分析.结果 A组的CR及BPV均小于B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H者BPV及CR对预测高血压性LVH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动态血压节律变化与左室肥厚伴劳损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态血压监测(ABPM)能定量揭示血压的总体水平,波动状况和昼夜变化[1].本文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和常规12导心电图方法观察并比较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节律对心肌肥厚和劳损的影响,旨在探讨动态血压波动节律与左心室肥厚和劳损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高血压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谈志强,庞振瑶综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杜传礼审校高血压病(EssentialHypertension,EH)是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患病率高达10%...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52例高血压病患者均经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来观察昼夜节律,并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重量指数(LVMI)。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变化而分组,结果:血压昼夜节律消失15例,LVH7例,占46.6%,血压昼夜节律正常37例,LVH8例,占21.6%。结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室左室肥厚检出率显著高于血压昼夜节律正常组;而夜间收缩压(SBP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焦虑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将112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高血压合并焦虑(HPT-A)组和单纯高血压(HPT)组,比较两组患者24 h动态血压及左心室后壁及室间隔的厚度。结果 HPT-A组白天及夜间收缩压、舒张压明显高于HPT组(P<0.05);HPT-A组左室肥厚发生率高于HPT组(P<0.05)。结论焦虑能使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消失,更易导致左室肥厚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压负荷(BPL)与高血压靶器官损伤程度的关系,以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与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ABP)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对30例正常血压者,1级和2级高血压患者各25例进行了动态血压监测,同时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重量指数。结果(1)正常组与1级高血压组之间血压负荷(SBP:4.83±2.95%vs59.75±22.12%;DBP:3.75±2.05%vs 61.75±18.24%)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1级高血压组昼夜负荷差较大,呈杓型改变。2级高血压组的血压负荷(SBP:94.94±5.08%vs59.75±22.12%;DBP:91.75±10.08%vs61.75±18.24%)明显高于1级组(P均<0.01)。昼夜负荷呈非杓型改变。2级组左室肥厚(LVH)异常检出率76%明显高于1级组20%(P<0.01)。(2)高血压组LVMI与夜间SBP和DBP均显著正相关(P均<0.01),与夜间SBP和DBP下降率均显著负相关(P均<0.01)。结论 血压负荷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程度的评价和预测有临床价值。夜间SBP与LVMI的相关性比DBP与LVMI的相关性更佳。  相似文献   

8.
老年高血压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服厚(LVH)的关系。方法:对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以观察血压昼夜节律,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重量指数(LVMI),然后分析二相关关系。结果:血压昼夜节律减弱的70例中LVH有41例,占58.8%,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50例均有LVH(100%)。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左室肥厚率显的高于血压昼夜节律减弱的(P<0.01)。结论: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率与左室肥厚呈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反映血压波动程度的新参数曲线平滑指数 (SI)与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左室重量指数(LVMI)的关系。方法 :选择 10 9例EH患者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 ,分析SI、动态血压变异性 (ABPV) ;二维超声测定LVMI ,以男 >12 5、女 >12 0为左室肥厚 (LVH)。结果 :LVH组LVMI、夜间收缩压ABPV(nSABPV)、2 4h收缩压SI(2 4hSIS)、夜间收缩压SI(nSIS)、夜间舒张压SI(nSID)明显高于无LVH组 (P <0 .0 5 )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LVMI与nSABPV、2 4hSIS、nSIS之间直线相关。结论 :SI可以作为一种反映血压波动的新监测指数 ,其与ABPV联合观察可以更好地反映血压的波动与LVH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及主动脉根内径与动态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魏玲  综崇德 《高血压杂志》1997,5(3):208-209
目的探讨ABP与左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膈厚度(IVST)及主动脉内径(AOD)之间的联系。方法对8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及动态血压计同时测定其LVPWT、IVST、AOD及动态血压各参数值。结果左室肥厚(LVPWT或/和IVS)者50例,主动脉根扩张者60例。相关分析显示LVPWT、LVST及AOD、动态血压各参数平均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与24h平均收缩压、最高收缩压及夜间平均收缩压相关最密切(P<0.01),此外LVPWT,IVST及AOD与24h最高收缩压与最低收缩压之差(ΔABPs)及24h最高舒张压与最低舒张压之差(ΔABPs)亦呈正相关(P<0.05),其中与ΔABPs相比更密切(P<0.01)。结论血压波动性是左室肥厚及主动脉根内径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比索洛尔对高血压左室肥厚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高血压左室肥厚 (LVH)与血压昼夜节律关系及比索洛尔对其影响。方法 :4 5例原发性高血压 (EH)伴LVH患者服药前行动态血压及超声心动图检测 ,并于服药后 8周进行复查比较。结果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 30例 ,血压昼夜节律正常组 15例。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 2 4h收缩压、夜间血压、血压负荷均高于血压昼夜节律正常组。昼夜节律消失组服用比索洛尔 8周后 ,昼夜节律、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重量指数、舒张晚期血流峰速、等容舒张时间均有明显改善 ,血压昼夜节律正常组左室功能也有改善。结论 :高血压LV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多见 ,索他洛尔可使血压昼夜节律趋于正常 ,可使左室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2.
13.
氨氯地平的抗高血压及对左室肥厚逆转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邢华  汪家瑞  华琦  冯明 《高血压杂志》1996,4(3):202-204
目的观察长期氨氯地平治疗对肥厚心肌的逆转作用。方法用动态血压仪记录经过4周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病人的降压效果,用M-型超声仪测量20例有心室肥厚患者的左心肥厚的改善情况。结果3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接受氨氯地平治疗,4周后,ABPM值平均下降11.2±7/8.8±4.9mmHg(P<0.001),治疗前后血压节律和心率均无显著变化(P>0.05)。20例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的患者接受氨氯地平治疗24周,左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室心肌质量和左室质量指数较治疗前显著减低(P<0.001)。结论氨氯地平治疗能有效地控制血压的升高,对心肌肥厚有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原病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选择21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关系。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比较,年龄、性别、24h平均血压和血糖、血脂水平无显著差异,但左室肥厚组的24h收缩压变异性(16.8±1.9VS14.3±2.3),白昼(14.9±2.5VS13.8±2.4)和夜间(10.8±3.7VS9.7±2.9)收缩压变异性均显著大于无左室肥厚组(P〈0.05)。结论 老年高血斥患者收缩斥波动与左室肥厚密切相关,可能预测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和不良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5.
老年与非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室肥厚对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年龄大、病程长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是否重于其他人群及其意义。方法 正常血压对照组(正常组)老年高血压病组(老年组),非老年高血压病组(非老年组)行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计算左室重量指数( L V M I)。结果 老年组高血压患病时间超过非老年组的 3 倍。老年组平均收缩压( M S Bp)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P = 0005),但平均舒张压( M D Bp)低于后者( P< 0000 01)。老年组与非老年组 L V M I均大于正常组( P = 0000 07 和 0000 006),老年组 L V M I较非老年组略小,但两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并不因其年龄大和病程长而左室肥厚重于非老年患者,提示左室肥厚在老年前期已达高峰。  相似文献   

16.
张湘  王秀敏 《高血压杂志》1998,6(4):278-280
目的观察高血压左室肥厚(LVH)与血压昼夜节律关系和苯那普利治疗的效果。方法37例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治疗前行动态血压及超声心动图检测并与治疗后8周的复查作比较。结果入选病例中12例仍保存血压昼夜节律关系,消失者占25例。消失组夜间血压、24h平均收缩压、血压负荷、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左室重量指数(LVMI)、舒张晚期血流峰速(Ap)、等容舒张时间(IRT)显著高于保存血压昼夜节律关系者,而舒张早期血流峰速比值(Ep/Ap)显著降低。治疗后25例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13例恢复正常节律(52%),其IVST,PWT,LV-MI,Ap,IRT等指标显著下降,Ep/Ap显著上升。未逆转的12例中仅IVST下降。结论高血压伴LVH者约有67.6%患者有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这些患者的夜间血压、24h平均收缩压及血压负荷值均上升,及存在较重的左室肥厚及舒张功能减退。苯那普利治疗能有效地降压和逆转左室肥厚和改善舒张能和使52%的血压昼夜节律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治疗后的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脏结构改变的关系。方法 根据诊所血压控制水平将179例患者分为3组:Ⅰ组患者诊所血压控制满意(血压〈140/90mmHg);Ⅱ组患者诊所血压未控制(血压≥140/90mmHg)但自测血压正常;Ⅲ组患者为顽固性高血压。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观察并比较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脏结构、功能的特点。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勺型组,≥10%为勺型组。结果 Ⅲ组的非勺型患者(66.7%)较Ⅰ组(44.4%)及Ⅱ组(48.0%)显著增多(P〈0.01)。Ⅲ组的左室肥厚患者(62.7%)较Ⅰ组(11.7%)及Ⅱ组(34.1%)显著增多(P〈0.01)。3组勺型和非勺型患者间的左室肥厚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治疗后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血压控制水平、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脏结构改变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中风患者血压节律改变对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 中风患者64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结果,按照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10%为非杓型组与≥10%为杓型组.测量左心室质量指教(LVMI),男性>134 g/m2,女性>110 g/m2诊断为左室肥厚.结果 在非杓型组中夜间平均血压、LVMI及左室肥厚的发生率均高于杓型组(P<0.05或P<0.01),非杓型组的夜间血压下降率低于杓型组(P<0.01);LVMI与夜间收缩和舒张压下降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教分别为-0.41、-0.38,P<0.05).结论 血压节律异常的中风患者左室肥厚的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20.
刘新禾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1):1085-1085
脉压(PP)作为心脑血管病发生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已越来越多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回顾性观察并比较老年高血压患者24h平均脉压(ABPP)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分析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