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年龄增大,大动脉弹性减退,顺应性下降,老年人的血压有所变化。为此,选择70岁以上的老年人140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以探讨他们的血压的总体高度、波动状况和昼夜变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老年脑梗死患者动态血压变化。方法本文对216例中老年脑梗死者(A组)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昼夜血压均值、日间最高均值、日间最低均值、日间均值、夜间最高均值、夜间最低均值、夜间均值、血压负荷值、血压波动差值均有显著差异性(P〈0.01),与200例正常体检者24hABPM作对照发现A组24h血压的昼夜变化已失去正常人(B组)呈“杓型”变化的规律。血压负荷值明显增大,夜间血压持续升高,无血压低谷时间,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不明显。结论ABPM可以了解其血压变化情况,预测与血压相关的心脑血管事件以及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测定高血压患血压昼夜节律。方法 选择11例高血压病(EH)患24h动态血压(ABPM)记录资料,求得日间6-22时,夜间22-6时2个时段的平均血压及每小时的血压均值,比较昼夜时段间的血压差异,描记24h ABPM曲线。结果 (1)夜间血压明显低于白天,(2)动态血压曲线呈“长柄勺”形状。结论 表明测定24h ABPM对EH的诊断和并发症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150例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研究高血压(EH)者24h动态血压(ABPM)变化的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150例患者进行24h ABPM,观察血压水平、波动幅度及昼夜变化规律.结果 150例中杓型组62例,非杓型组55例,白大衣高血压组33例;前两组的24h昼夜均值、日间均值、夜间均值、夜间血压下降率均明显异常,且以非杓型组为著.结论 ABPM可较准确地帮助诊断高血压病,并对血压分型有指导意义,对临床治疗用药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8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特点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高血压是影响80岁以上老年人(又称老老年)主要疾病的重要背景基础或危险因素。1991年全国血压普查的结果.≥75岁年龄组,男、女高血压患者分别达42%与51%,而关于老老年高血压的研究资料为数不多。动态血压监测(ABPM)可提供24h或更长时间的多个血压测值,较偶测血压有更好的重复性,更好地了解高血压程度、波动、夜间及睡眠时血压等。本文采用ABPM监测老老年高血压患者24h血压变化,观察研究老老年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特点。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是人类常见疾病之一.可以引起严重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伤。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可较客观地了解血压昼夜变化规律,较偶测血压有明显的优越性。现对2004年9月-2005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126例患者行24hAB—PM。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动态血压节律变化与左室肥厚伴劳损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态血压监测(ABPM)能定量揭示血压的总体水平,波动状况和昼夜变化[1].本文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和常规12导心电图方法观察并比较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节律对心肌肥厚和劳损的影响,旨在探讨动态血压波动节律与左心室肥厚和劳损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 随着对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简称ABPM研究的深入,发现过高的血压负荷和异常的昼夜血压节律有发生脑卒中的较大危险,并有高的心血管发病率.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证实,但国内鲜有报道其对24h动态血压的影响.为此,利用ABPM,观察氨氯地平(Amlodipine,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简称ALD)对25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血压及血压节律的影响,以进一步评价ALD降压情况.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动态血压监测的相关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应用,成为临床高血压诊断、指导和评价降压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ABPM能够提供24h期间多达数十次到上百次的血压测量数据,为了解患者全天的血压波动水平和趋势,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信息。老年是高血压的高发人群,动态血压的节律变化与老年各个系统器官病变密切相关,在治疗上存在多方面的困难和矛盾,本文将对老年人ABPM变化特点及与靶器官的相关性以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者动态血压变化与靶器官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80例伴或不伴有靶器官损伤的高血压病(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探讨ABPM变化与靶器官损伤的关系,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80例EH者,病程均在3年以上。全部经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血尿常规、胸透、心电图、心脏彩超等  相似文献   

11.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7):13-613
高血压与高血糖是糖尿病人大血管与微血管病变的已知危险因子。糖尿病人如有夜间血压不降(非杓型)或餐后高血糖,心血管危险更高。该文研究糖尿病人昼夜高血压与高血糖的关系。107名高血压2型糖尿病人做24h血压监护(ABPM),同时也做昼夜血糖监测:早餐前、早餐后2h;午餐前、午餐后2h;晚餐前、晚餐后2h、10:00PM、午夜;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的昼夜规律及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昼夜规律及血压波动程度即变异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65例EH患者24 h动态血压(24 h ABPM)监测报告.将65例EH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大(LVH)30例,另一组为高血压不伴左心室肥大35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为正常血压对照组.对下列参数进行分析:①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与舒张压(24 h DBP);②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与舒张压(dDBP);③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与舒张压(nDBP);④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与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⑤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与舒张压标准差(dDSD);⑥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和舒张压标准差(nDSD);⑦夜间/白昼平均收缩压比值(nSBP/dSBP)与舒张压比值(nDBP/dDBP).结果 高血压伴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或高血压无LVH组比较,24 h各时间段的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昼夜(清醒/睡眠)规律性不明显,nSBP/dSBP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无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压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大多有较明显昼夜(清醒/睡眠)变化规律,血压变异性比较除白昼收缩压变异性有明显差异外,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不合并靶器官损害时,血压的变异性不显著,有明显昼夜规律性;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时,血压的变异性增大,无明显昼夜规律性,nSBP/dSBP比值明显增高.利用这些指标可评估高血压患者是否有靶器官损害,以便更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的动态血压监测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研究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的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5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其昼夜变化规律。结果 250例患者中杓型组63例,非杓型组145例,反杓型组42例。结论 24h动态血压监测可以确定高血压分型,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与心电的动态变化关系,我们对患者进行了24小时动态血压和心电同步监测,现报告结果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18例高血压病(HT)患者系1997年1月~1998年10月的住院病人,男12例,女6例;年龄40~80(平均58.6)岁;≥160/95mmHg(1mmHg=0.133kPa),其中期高血压13例,期5例;病程小于2年9例,2~5年6例,大于5年3例。疾病诊断符合WHO及我国制定的有关高血压病诊断标准,排除症状性高血压。正常血压者1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46~65(平均59.1)岁;均排除心、脑、肾疾病。1.2 方法1.2.1 24小时动态血压监…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发作性低血压的病因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3例发作性低血压进行动态血压(ABPM)监测,分析参数:24h及昼间/夜间平均血压;24h平均脉压差;24h及昼间/夜间最高血压;24h及昼间/夜间最低血压;24h及昼间/夜间血压负荷%;24h血压趋势图(Dippers曲线),并结合临床用药(药物、剂量、用药时间)及症状发作的规律性。结果2例低血压参数分布与服降压药及发作性临床症状相关;1例低血压结合立位耐力试验阳性与血管迷走张力过强相关。结论ABPM是分析发作性低血压病因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心、脑、肾)损伤诊断方面的敏感性。方法50例原发性高血 压患者均行24小时监测,同时做心脏超声、心电图、经颅多普勒检查及验尿常规、血尿素氮、肌酐。结果合并靶器官损伤者夜间血压均值 及血压负荷值增高,血压变异性增大,呈非勺型昼夜模式。结论ABPM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伤的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厄贝沙坦降压效果。 方法 选择1级至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5例给予厄贝沙坦150mg每日一次,早晨7∶00口服,共4周。ABPM用药前后24小时血压变化情况。 结果 厄贝沙坦治疗后24小时血压显著下降(P<005),总有效率为82%,白天与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大致相同,保持正常血压昼夜节律变化。 结论 厄贝沙坦对1~2级高血压是较为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最近研究证明,糖尿病(DM)患者餐后血糖水平对其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变化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DM患者餐后状态血压的变化特点,2003年1~12月我们对80例DM患者进行了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ABPM)。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昼夜血压变异对心血管的影响。方法选取齐鲁医院高血压患者20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症状、并发症、心血管情况、24 h动态血压监测资料,了解昼夜血压变异对患者心脏、血管的影响及危害性。结果 200例患者血压监测分析,杓型血压84例,正常人均为杓型血压,高血压患者杓型血压比例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高血压患者中具有左室肥厚、ST段改变、颈动脉血管壁增厚(P<0.05)。结论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和血压负荷值升高是反映心脑血管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24 h动态血压监测对于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早期发现和干预血管病变,评估危险因素,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上游防治具有重要意义[1-3].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不仅可以提供24 h的平均血压,而且还可以了解这段时间内血压的变化情况.一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即为血压变异性(BPV).通常用动态血压标准差(SD)与变异系数(CV)动态血压标准差与平均值的比值(SD/mean)来表示血压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发生的变异性[4].本实验探讨动态BPV与冠心病关系,为临床预防冠心病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