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无论言生理或病理,几乎均涉及五行之火,足见火在其理论中颇具重要作用。如能就火的有关问题系统地加以阐明,则是很有意义的。 少火与壮火的关系 中医学中的火,不仅指六淫之火与五志之火,而且有关某些生理活动的现象人们也常以火来形容其动力作用。如《内经》谓:“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相似文献   

2.
火的概念火与热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热极便是火,为六淫之一,其性质属阳,病证都表现为热性。生理上的火是生命的动力,为阳气所化,如“君火”、“相火”。君火指心火,相火与君火相对而言。相火来源于命门,即肾阳,是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又是其它脏腑之阳的根源。用现代医学的话讲即是人体热能的发源地,有推动全身各脏腑活动的作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正六气淫胜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亢盛。六气有司天、在泉的不同,司天之气主司上半年的气候变化,在泉之气主司下半年的气候变化,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由于每年六气的盛衰不同,所以每年的气候、物候及疾病各具特点,故治亦不同。现将少阳火气、阳明燥气、太阳寒气淫胜的用药规律浅析如下。1少阳火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岁少阳在泉,火淫所  相似文献   

4.
李杲脾胃观重视脾胃元气在人身的主导地位;强调阳气当升,阴火糟粕当降;病因病机重视元气虚损为病;症以倦怠乏力、纳呆食少及阴火上冲诸症为主;治疗要点在于益气升阳,重视脾胃阳气的上升,脾胃多同治。叶桂脾胃观在李杲的基础上,重点阐发了脾宜升而胃宜降,脾以气为主而胃以阴为要;病因病机着重阐发了脾胃阴阳病证之异同;明确胃阴不足之典型表现为饥而不欲食;治疗要点在于甘凉濡润以养胃阴、降胃气,力主脾胃分治。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硬化中医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六淫、内伤劳倦等病理因素.现代研究多根据发病特点,将多发性硬化病病机概括为肾气亏虚、湿邪浸淫、阴阳两虚等.李东垣《脾胃论》认为,阴火应是脾胃气衰,不能正常推动气的运行,气虚郁而化火.故多发性硬化核心为本虚标实,虚因脾气衰败,实因阴火内生.急性期与缓解期均可见阴火夹杂风湿、血瘀、水饮,阴火贯...  相似文献   

6.
谈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果创立脾胃学说的初衷与依据。探讨了《脾胃论》中的内伤热中证的病机即“阴火”所致,而阴火产生总属气火失调,详细阐述“阴火”产生的机理。提出治疗内伤热中证的两大法则即甘温除热与升阳散火,并取其代表方剂附以分析。简述李杲脾胃学说的沿袭与继承。  相似文献   

7.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饱读《内经》、《难经》,通晓《易经》,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立了补土派。其对阴火论治尤具特色,其中对风药的运用,更是匠心独具,现就此试析之。1阴火之病机1.1脾虚气陷,阴火上乘东垣创立了阴火学说,其内容散见于《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等著作中。李东垣创立这一学说的理论依据是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之论立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发展。李东垣运用了《内经》中“气”、“火”这两个相互联系又…  相似文献   

8.
在祖国医学中,“火”包括有下列几方面的含义:一是“火热”,指一种致病因素;二是指人体正气之一,即人体生理功能动力,具有温煦生化作用。正如《志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少火生气”,三是指疾病的病理状态,如发热、舌赤、口渴等功能亢进表现,故说:“壮火食气”、“气有余便是火”。可见“火”对于机体具有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如何治疗“火”证?历代医家有许多论述。用阴阳辨证观可将火证分为“阴火”与“阳火”两大类。“阳火”宜“热者寒之”或“苦寒泄火”,“阴火”属于虚火,宜“滋阴降火”或“甘温除热”。  相似文献   

9.
张承坤  崔为 《中医学报》2022,37(1):78-81
"阴火"最初为自然界真实存在的事物,如海火、地热等。宋代开始,理学思想兴盛,大量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被征引来解释人体。金代名医李杲将"阴火"的概念植入人体中,形成了中医的阴火理论,完成一次中医学术创新。李杲所论之"阴火",是脾胃气虚、升降失常引起的下焦病理之火,但明清医家将之与朱丹溪的"相火"理论混淆,形成内容相互冲突的阴虚之火说和命门之火说两种理论,并且各自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代中医教材《中医各家学说》为了消弭观点冲突,并基于临床实际情况,先后将"阴火"的概念进行范围扩大,最终形成"阴火"是指一切内伤引起的虚性火邪的观点,完成中医学术史上的又一次创新。  相似文献   

10.
李杲在《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中论及“阴火”、“相火”、“包络之火”、“与元气不两立”等,后世对此多有争议。本文拟就此采摘现代各家之言,结合温习《内经》、《难经》等古典著作,谈谈个人浅见,求正于同道。 心火、阴火、相火、下焦包络之火浅析 对于李氏所论阴火、相火等概念,许多学者纷纷撰文加以阐释和发挥。倪康兴提出李氏的“相火,下焦包络之火”中的“下焦”,当为“上焦”之误。万友生说:李氏“阴火是指心火而言”。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所编《<脾胃论>注释》则说:  相似文献   

11.
《内经》虽无六淫之名,但有六淫之实。六淫病因学说依据天人相应、四时五脏、阴阳理论,因六气太过淫胜、人体正气不足而形成,有关其致病性质和特点的论述,奠定了病因学说研究的基础,有效地指导临床辩证论治。  相似文献   

12.
阴阳五行学说从《内经》开始就引用到医学中来。火是五行之一。《内经》提到火的地方很多。用以说明季节气候的有“君火”“相火”,用以说明生理病理的有“少火”“壮火”。脏腑五行配属心为火脏,小肠为火腑。火是“六淫”之一。病机十九条火证与热证共占其十。金元时代出现了以刘完素(河间)为代表的火热专家,由此而促进了温热学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内经》"阳明"二阳、三阳之说的本来意义。[方法]梳理《内经》与"阳明"相关的篇章,探析"阳明"二阳、三阳之说的真正含义。[结果]"阳明"在《内经》中的二阳之说有两种含义:一是阳气在五运六气中主气出现的次序,阳气最初的状态叫少阳为一阳,其次的状态叫阳明为二阳,最后的状态叫太阳为三阳;二是两种阳性脉象同时出现的状态叫二阳,此时的二阳并不是指阳气量的多少而是二种脉象。"阳明"在《内经》中的"三阳"之说,是指人体阳气盛极的状态。[结论]"阳明"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是《内经》、《伤寒论》六病模型的重要基础概念,理清经典中"阳明"二阳、三阳的真正涵义,对认识中医理论体系与指导临床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阴阳、脏腑、虚实三方面探讨了李杲提出的“阴火”本质。其一从阴阳角度来分析,阴火是相对阳火而言的;其二从脏腑角度来看,阴火并非单指某一脏腑之邪火,而是“气虚有火”———凡有气虚表现,又有内脏偏亢之火的种种邪火统属“阴火”范畴;其三从病理的虚实方面来探讨“阴火”本质。认为须从多方位、多脏腑分析才有可能揭开“阴火”本质,从而有助于分析气虚发热之机理,更好地指导临床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15.
到底是阳常有余还是阳常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金元以来,围绕阴阳盈亏问题,展开过激烈争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阳常不足,阴常有余”。彼此是非,迄今尚无定论。朱丹溪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认为人身之气为阳,血为阴,以天大举地,地小而居其中,日实月缺作比,引《内经·上古天真论》等篇,以精血来迟早衰,难成易亏为证,以证明“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丹溪还认为,阳主动,阴主静,动皆属火。把人身之阳气称为相火,说人非此火不能生。相火极易妄动,煎熬真阴,阴虚则病热。张介宾认为丹溪之说缪误。他以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立论,指出“阳非有余”。进一步强调了  相似文献   

16.
阴旺则多寒,能受热药; 阳旺则多火,能受凉药。阳虚则易生湿;阴虚则易交燥。《医门棒喝》此条言人体内的寒、热、燥、湿四气与阴阳盛衰的关系。人身阴湿之气偏盛,则阳气偏衰而多寒,故能受温热之药,以热药能益气而散寒;人体阳热之气偏旺,  相似文献   

17.
气化学说来源于《内经》的运气学论,经过伤寒学家们发掘与移植,它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说明六经六气标本中见之理和六经六气阴阳气化之理,反映六经六气为病的生理病理特点,指导六经证治,充分体现了气化学说湛深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针对李东垣"阴火"的内涵,从其生理"心火"、"君火"、"相火"观到病理"心火"、"君火"、"相火"观展开论述。认为"阴火"的实质是妄动之相火,并归纳了阴火产生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9.
针对李东垣"阴火"的内涵,从其生理"心火"、"君火"、"相火"观到病理"心火"、"君火"、"相火"观展开论述。认为"阴火"的实质是妄动之相火,并归纳了阴火产生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20.
<正>六气淫胜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亢盛。六气有司天、在泉的不同,司天之气主司上半年气候变化,在泉之气主司下半年气候变化,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由于每年六气的盛衰不同,所以每年的气候物候及疾病各具特点,而治亦不同。现将厥阴风气、少阴热气、太阴湿气淫胜的用药规律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