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单独采用功能锻炼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将98例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DVT发生率观察组为8.2%,对照组为24.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患肢肿胀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功能锻炼能明显减少髋部骨折术后患者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髋部周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探讨其致病因素、保护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441例髋部周围骨折行大型手术的患者,男223例,女218例;年龄22~87岁,平均65.7岁.以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麻醉方式、输血、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及合并症为自变量,DVT的发生率为因变量,进行Logstic回归分析. 结果 44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7.2个月(3个月~4年7个月)随访.其中69例发生DVT,发生率为15.6%.经分析进入Logstic回归方程的因素是:手术时间、麻醉方式、输血、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及合并症(P<0.05).其中手术时间、全身麻醉、输血、合并症(原发性高血压及糖尿病)是DVT的危险因素,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是保护因素.年龄、性别和手术方式对发生DVT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髋部周围骨折术后易并发DVT.围手术期仔细评估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避免全身麻醉或输血,缩短手术时间,控制合并症,术后积极采用物理及药物预防措施,高危患者相应延长抗凝治疗时间,对降低DVT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2009年7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6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A组)33例,男14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72.6岁;达肝素钠注射液组(B组)32例,男15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73.4岁。A组术后12h开始每日口服10mg利伐沙班片,至术后2周。B组术后12h开始每只皮下注射达肝素钠注射液5000 U,至术后2周。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D-二聚体变化值。术后复查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确定有无血栓形成。 结果 65例患者共有8例发生DVT,总发生率为12. 3%。A组3例发生无症状性DVT;B组5例发生DVT(其中症状性DVT 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 642,P=0.422)。两组患者出院后共有5例发生DVT。两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较术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以及两组患者之间血小板计数、PT、APTT、D-二聚体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1例术后发生伤口局部血肿。 结论口服利伐沙班片可以有效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DVT,服用方便且不增加术后出血风险,出院后仍有相当比例的DVT发生,术后使用2周的抗凝时限仍不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渐进式功能锻炼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将6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按入住病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4例.干预组于术后第1天至出院后3个月给予渐进式功能锻炼方案,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门诊随访.比较两组骨折前、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的Harris评分.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Harris髋关节总评分和疼痛维度、功能维度及关节活动度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全髋置换术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预后水平高于内固定手术患者(P<0.01);不同组别和不同手术方式之间在髋关节总评分和各维度评分方面无交互作用(P>0.05).结论 渐进式功能锻炼可有效促进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渐进式功能锻炼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6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按入住病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4例。干预组于术后第1天至出院后3个月给予渐进式功能锻炼方案,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门诊随访。比较两组骨折前、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的Harris评分。结果干预后,干预组Harris髋关节总评分和疼痛维度、功能维度及关节活动度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全髋置换术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预后水平高于内固定手术患者(P〈0.01);不同组别和不同手术方式之间在髋关节总评分和各维度评分方面无交互作用(P〉0.05)。结论渐进式功能锻炼可有效促进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髋部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及相关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人髋部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和发生时间,以及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对DVT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112例65岁以上(包括65岁)髋部骨折患者,男47例,女65例;年龄65~90岁,平均75.5岁.以D-二聚体、FIB、PLT作为特异性纤溶过程标记物,采用实验室定量检测.分析老年人髋部骨折DVT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和分布;分析D-二聚体、FIB、PLT与老年人髋部骨折DVT的相关性,以及性别和骨折类型对D-二聚体浓度的影响. 结果通过下肢超声检查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其中18例被证实有DVT,老年人髋部骨折DVT的发生率为16.1%(18/112).DVT发生时间集中分布于伤后2~6 d,平均(5.4±0.8)d,明显短于手术时间[(11.6±1.3)d)].老年人髋部骨折DVT(+)组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髋部骨折DVT(+)组FIB、PLT浓度与DV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对D-二聚体浓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类型对D-二聚体浓度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人髋部骨折DVT发生率较高,且发生时间明显短于手术时间,存在急诊手术指征.D-二聚体浓度正常对排除老年人髋部骨折DVT具有临床意义,但 D-二聚体浓度升高对诊断老年人髋部骨折DVT不具有临床意义.FIB、PLT浓度对诊断老年人髋部骨折DVT不具有临床意义.骨折类型对D-二聚体浓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法预防老年患者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02例60~85岁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预防组52例,男25例,女27例,年龄(70.55±6.73)岁。术前3d至术后7d每天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加丹参注射液;对照组共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69.63±5.84)岁。术前12h,术后12、24h至术后第7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LMWH)。两组均常规应用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基础治疗。比较两组DVT发生率、出血情况、血红蛋白(HGB)含量、血小板(PLT)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变化,出现并发症和用药不良反应等情况来综合评定两组的防治效果。结果:两组术后DVT发生率为6.90%(7/102),其中预防组7.69%(4/52),对照组6.00%(3/50),两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术前HGB含量、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多于预防组,而预防组术后血红蛋白含量的回升较快(P<0.05)。两组PT术后均延长(P>0.05),而APTT无变化(P>0.05)。FIB含量术前与术后各时点相比,预防组无变化(P>0.05),而对照组有所减少(P<0.05)。预防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组均能有效预防老年髋部手术患者DVT的发生,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益气活血组少于抗凝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对有高出血风险患者,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下肢静脉泵预防髋部周围骨折手术(HFS)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根据有高出血风险入选标准选择HFS患者32例,采用基本预防、下肢静脉泵物理预防。主要观察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和双下肢肿胀、疼痛等病症。结果对有高出血风险不能使用抗凝药物预防,采用IPC下肢静脉泵物理预防的32例HFS患者中有7例DVT,发生率21.88%,较本课题组之前未用物理预防与药物预防的对照组研究的发生率33.87%低。结论对于有高出血风险的HFS患者,选择IPC下肢静脉泵预防下肢DVT,能有效地降低DVT发生率,减少并发症,对于预防HFS术后DVT发生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是否为髋部人工关节术后DVT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自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人工髋关节手术的患者,排除不适合纳入研究病例,其余为候选病例。候选病例均在术前经B超检查除外DVT,在围手术期接受了规范的预防DVT治疗。对术后出现DVT或肺栓塞(PE)症状、体征者,通过相应影像学检查进行确诊。选取术后发生症状性DVT的患者作为病例组,以年龄、性别、体重作为匹配条件选取对照组病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以股骨颈骨折为暴露因素,计算比值比(OR)并比较其暴露率,验证其关联强度。结果:在670例接受人工髋关节手术的患者中,408例为候选病例。其中13例术后发生症状性DVT作为病例组,男4例,女9例,平均年龄77岁(57~91岁),全部为股骨颈骨折患者。对照组52例中男18例,女34例,平均年龄76.98岁(57~91岁);其中39例因股骨颈骨折接受手术。病例组中股骨颈骨折的暴露率为100%(13/13),对照组为75%(39/52),2组暴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尚不能认为股骨颈骨折是髋部人工关节术后症状性DVT的独立危险因素。股骨颈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决定了其患病人群既是DVT的高危人群,也是接受人工髋关节手术的主要人群。人工髋关节手术可以降低股骨颈骨折的DVT风险,与手术本身的DVT风险增加相平衡,故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DVT风险较非股骨颈骨折患者并未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1.
麻醉方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不同的麻醉方法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84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硬膜外麻醉组、全麻组:术后4~7d内通过静脉造影,了解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硬膜外麻醉组有4例发生DVT,未见症状性DVT和肺栓塞(PE)患者。全麻组有11例发生DVT,有2例症状性DVT,未见症状性PE患者。结论:硬膜外麻醉能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是全髋关节置换术首选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2.
高龄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方法21例高龄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时立即进行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术后死亡1例,20例中出现深静脉近端血栓6例,远端血栓14例,无全静脉血栓。经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使用弹力袜,抗凝溶栓治疗好转。结论高龄患者多伴有心血管或呼吸系统疾病,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和规范细致的手术操作可以减少和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措施。方法:65例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患者,29例术后用弹力袜,36例口服法华林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第6d行双下肢彩色多谱勒超声扫描,分析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及两种措施的作用效果。结果;共有3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均来自弹力袜组,1例为前路手术,2例为后路手术。结论:小剂量口服法华林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优于弹力袜(P<0.05)。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患者年龄、体重、手术入路、手术时间、吸因史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检索自建库至 2021年 5月 17日,搜集所有关于中西医结合组对比单纯西医组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研究,由 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根据 Cochrane偏倚风险指标进行质量评价,采用 RevMan 5.4软件进行 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 20篇文献, 1714例患者。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组 DVT的发生率为 [RR=0.19,95%CI(0.11, 0.32), P<0.001];D-二聚体水平 [SMD=-1.59,95%CI(-2.09,-1.09),P<0.001]、血小板计数 (PLT)水平 [MD=-9.45,95%CI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方法静脉给药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静脉给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效果.方法 将9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每组各30例.三组患者于患肢末梢静脉给药溶栓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1组采用止血带压迫浅静脉;观察2组采用弹力绷带压迫浅静脉.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63.3%,观察1组96.7%,观察2组93.3%,观察1、2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观察1、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压迫浅静脉行患肢末梢静脉给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显著.而用止血带压迫浅静脉行患肢末梢静脉给药溶栓治疗,因其护理观察直接,操作方法简单、取材经济方便,且可根据需要随时调节,是一种理想的静脉给药的辅助溶栓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选择素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2例,健康对照组20例,比较两组血浆P-选择素水平(ELISA方法)、血小板计数。结果:深静脉血栓形成组血浆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计数略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选择素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其早期诊断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静脉给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效果。方法将9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每组各30例。三组患者于患肢末梢静脉给药溶栓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1组采用止血带压迫浅静脉;观察2组采用弹力绷带压迫浅静脉。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3.3%,观察1组96.7%,观察2组93.3%,观察1、2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观察1、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压迫浅静脉行患肢末梢静脉给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显著。而用止血带压迫浅静脉行患肢末梢静脉给药溶栓治疗,因其护理观察直接,操作方法简单、取材经济方便,且可根据需要随时调节,是一种理想的静脉给药的辅助溶栓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In Western countries,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and pulmonary embolism (PE), are relatively common after THA and many surgeons recommend routine pharmacologic thromboprophylaxis. There is some suggestion in the literature that the incidences of DVT and PE may be lower in East Asian patients. Therefore, it would be important to establish the incidences in a large number of East Asian patients who did not receive pharmacologic thromboprophylaxis.  相似文献   

19.
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术后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49例高龄髋部骨折术后患者进行多系统综合监测,结果术后出现心律失常15例,低血糖昏迷2例,脑梗死2例,均经对症处理存活;1例并发全身感染,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余129例无并发症,康复出院.提示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进行严密监测与护理,保持有效供氧,加强循环系统监护和呼吸道管理,控制血压和血糖,重视基础护理.早期预防和治疗术后并发症,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