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3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总结分析83例恶性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患者平均年龄53岁,男女之比为1.2:1,肿瘤部位依次为腮腺47.9%,颌下腺24%、腭部20%,肿瘤中恶性成份为癌型76例,癌肉瘤7例。明显影响预后的因素有(1)肿瘤部位;(2)组织学亚型,(3)肿瘤分化程度,(4)浸润状况,(5)淋巴结有无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为52.7%,恶性程度明显高地其它常见型涎腺癌。作者认为多形性腺瘤是它的癌前病变,早期切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73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根据光镜形态分为9个亚型,即腺癌型、鳞癌型、肌上皮癌、低分化癌、癌肉瘤、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癌、多形性腺癌、转移性多形性腺瘤各型。对不同组织类型和多项恶性指标及随访预后的关系进行对比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涎腺多形性腺瘤组织病理学的形态多形及术后高复发率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30例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临床病理资料,并对该肿瘤的术中快速切片的诊断进行分析。结果 良性多形性腺瘤224例,恶性多形性腺瘤6例,对良=恶生多形性腺瘤的类型,形态特点,诊断依据作了组织学研究。结论 按WHO推出的涎腺良、恶生多形性腺瘤的组织学分类。对其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组织形态学以及预后特点具有重要依据。术中快速切片诊断具有实用性和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4.
华雄 《上海口腔医学》1999,8(3):188-188
多形性腺瘤又名混合瘤。该瘤含有肿瘤上皮组织与粘液样组织或软骨样组织,因而其组织象具有多形性或混合性,故名多形性腺瘤或混合瘤。本文分析1985~1996年收集的98例涎腺多形性腺瘤,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本组病例中男性52例,女性46例。发病年龄:最小18岁,最大68岁。发病部位:腮腺73例,颌下腺区18例,硬腭2例,软硬腭处1例,舌部和唇部各2例。临床表现与诊断:本组98例均以肿块而就诊,瘤体大小由于部位不同而差异。最小为06cm直径(舌部);最大为6cm×5cm…  相似文献   

5.
何家才  颜雨春 《口腔医学》1992,12(4):195-196
本文18例涎腺恶性混合瘤(MMT),均经病理证实。初治病例12例,复治病例6例。腮腺9例,颌下腺7例,上颌窦和腭部各1例。病程2个月~22年。随访14例,随访时间2年~7年,其中无瘤生存7例,带瘤生存4例,死亡3例。镜下除可见混合瘤结构外,尚可见到不同性质的恶性成分。并讨论了MMT的诊断问题、良性混合瘤恶变的临床判断指标及临床病理和预后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病概况、手术治疗及复发等情况。方法对253例经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涎腺多形性腺瘤住院手术患者进行5~15年随访观察总结。结果男87例,女166例。20~50岁142例,发病率最高。根据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复发9例,占3.56%。结论该病多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好发部位为腮腺、颌下腺。恰当的手术可减少或避免肿瘤的复发。  相似文献   

7.
复发性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复发性涎腺多形性腺瘤(recurrent pleomorphic adenoma,RPA)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 1962~2002年间在我院因涎腺RPA住院手术治疗的患者121例,对其中随诊10年以上的38例患者进行临床与病理分析.结果 腮腺、颌下腺及腭腺最多,复发次数分别为6、12、4次.单发14例,多发24例.腮腺及腭腺复发肿瘤除原手术野、手术切口瘢痕处外,6例多次复发后向腮腺深叶、咽旁及颅底扩展.34例中,病理类型以粘液成分为主型4例,细胞密集型13例,混合型17例.结论 结合病理研究,肿瘤复发的主要原因是残留瘤芽及术中肿瘤包膜破裂种植.复发肿瘤位置表浅、单发者可手术局部摘除,多发、位置深在者需行解剖面神经的肿瘤摘除术.避免涎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的关键是第一次手术的术式,防止肿瘤包膜破裂并严格遵守无瘤手术原则.  相似文献   

8.
对120例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其中10例肿瘤和3例正常涎腺组织以KER、CEA、NSE、α_1AT、S-100和GFAP6种抗血清进行了ABC免疫组化染色观察。120例肿瘤中6例恶性(5%),3例为复发瘤恶变。根据肿瘤中主要病理成份将其分为四种亚型。腺瘤型、肌上皮型包膜多较厚而完整,浸润少,后者囊性变多。粘液型则包膜多薄弱或不完整,浸润及卫星灶多,复发和恶性瘤以此型多见。肿瘤细胞可对多种抗血清呈现不同程度和强度的阳性表达,且与正常涎腺闰管区细胞的免疫表达基本一致,说明此区可能是该肿瘤的发源地。CEA、S-100、GFAP对恶性腺瘤有较好的标记结果。  相似文献   

9.
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病理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MPA)的组织学类型、诊断标准、病理形态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等有争议的问题;介绍了应用CEA,EMA多克隆免疫球蛋白抗体有助于鉴别良、恶性多形性腺瘤及MPA与良性多形性腺瘤有类似的超微结构特征的概况。  相似文献   

10.
涎腺多形性腺瘤是常见肿瘤,虽属良性,但手术后复发率3.6~31.7%。作者近10年治疗多形性腺瘤524例,其中包括复发瘤21例,女14例,男7例,年龄18~76岁。1次复发14例,2次5例,3次1例,4次1例。复发瘤位于颌下腺3例,颊部和腭部各1例。着重分析腮腺复发瘤16例,手术后复发期限最短数月,最长15年。都是多结节性复发,结节的大小(直径0.3~4.0cm)和复发期限无关;大多数复发瘤结节为粘液样成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22 岁,蒙古族.因右下颌骨肿物2 年入院.患者于2 年前发现右下颌骨肿物,触之无痛,当时未作任何处理.近来感觉肿物增大明显并伴局部疼痛,于今年5 月在外院诊断为"下颌骨囊肿",给予病灶牙拔除及抗炎治疗,疗效不佳.我院以右下颌骨囊肿收住.专科检查:口唇红润,口腔黏膜无溃疡,右下颌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缺失,缺牙区触及一肿物,质中,压之有清亮黏液流出.X线检查:右下颌骨体内有3.6 cm×6.2 cm椭圆形密度减低区,其边缘清晰(图 1),诊断为右下颌骨囊肿.在局麻下行"下颌骨囊肿刮出术",术中见肿物为实性伴有囊性变,囊内充满无色粘稠液体.病理检查:灰红色不规则形软组织,总体积3.5 cm×2.3 cm×1 cm,实性区域切面灰白色,质软,囊壁样组织厚0.2 cm.组织学观察:肿瘤细胞为大小较为一致的圆形、卵圆形细胞,细胞胞质较为丰富,红染,排列成条索状结构,间质呈黏液样(图 2).囊壁样组织镜下为纤维结缔组织.病理诊断:(右下颌骨)涎腺多形性腺瘤.  相似文献   

12.
涎腺多形性腺瘤是涎腺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我院自1981-01~1997-01共收治涎腺肿瘤172例,经病理确诊为多形性腺瘤的136例。现将资料完整的118例病例分析讨论如下:1临床资料1.1年龄与性别118例中,男62例,女56例。年龄最大者70...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分析恶性成分为非特异性腺癌的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malignant pleomorphic adenoma,MPA)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15例原发MPA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统计学软件分析恶性成分为非特异性腺癌和其他组织学类型病例在临床病理特点方面的差异,分析恶性成分为非特异性腺癌病例的临床病理指标与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恶性成分为非特异性腺癌的65例原发MPA中,男性58例,女性7例;发病年龄23~83岁,平均57岁,50~59岁最好发;发生于大涎腺61例,小涎腺4例;组织学分级为低、中、高度恶性者分别为12、14、39例;非侵袭性、微侵袭性、侵袭性MPA分别为15、13、37例;13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恶性成分为非特异性腺癌的原发MPA组织学分级与侵袭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侵袭性与TNM分期呈显著正相关(P<0.05);侵袭性和组织学分级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MPA恶性成分组织学类型最常见为非特异性腺癌,组织学分级越高,肿瘤的侵袭性越强;侵袭性癌、组织学分级高度恶性者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of salivary malignant pleomorphic adenoma(MPA)(the subtype of the malignant component was classified as non-specific adenocarcinoma). Methods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115 salivary gland tumors histologically diagnosed as MPA were analyzed. Results In all the 65 MPA cases, there were 58 male and 7 female patients, and the mean age was 57 years(from 23 to 83). Sixty-one tumors were located in major salivary glands, and 4 in minor. Histologically the malignant components of 39 tumors were high-grade, 14 intermediate-grade, and 12 low-grade. Thirty-seven tumors were invasive carcinoma, 13 minimally invasive, and 15 non-invasive. The high-grade tumors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invasive carcinomas(P<0.05). The invasive carcinomas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NM clinical stage(P<0.05). The invasive carcinoma and the high-grade tumor had correlation with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P<0.05).Conclusions Non-specific adenocarcinoma are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subtype in MPA. The invasive and the high-grade types are more likely to metastasize to cervical lymph node.  相似文献   

14.
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也称混合瘤,含有肿瘤性上皮组织与粘液样组织或软骨样组织。临床上以腮腺最多见,其次为颌下腺,小涎腺中以腭部腺瘤较多见,而发生于颊部小涎腺的多形性腺瘤极为罕见。现将我院收治1例发生于右侧颊部小涎腺的多形性腺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恶性混合瘤(Malignant Mixed Tumor简称MMT)或恶性多形性腺瘤(Malignant Pleomorphic Adenoma)是一种恶性度较的高涎腺肿瘤,约占涎腺恶性肿瘤的15%,占涎腺混合瘤的2~10%。目前国内外对此瘤的组织来源、命名、分类及病理诊断标准等尚未统一认识,本文对18例MMT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透射电镜观察7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MPA)的超微结构特征并对19例各型MPA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着重讨论免疫组化在多形性腺瘤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结合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特征探讨了肿瘤性变异肌上皮细胞在MPA发展变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正> Eneroth等和Kawashaki等曾先后应用细针针吸方法,对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了细胞学研究,初步描述了该瘤的细胞学形态。为了进一步研究涎腺多形性腺瘤的细胞学形态,提高对该瘤的细胞学形态的认识,提高临床细胞学诊断水平,我们对36例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对12例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了电镜观察,通过观察发现该肿瘤由肌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和未分化导管上皮细胞所形成其中未分化导管上皮细胞是多形性腺瘤中最幼稚而又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上皮细胞,可能来源于闰管上皮;亦即相定于胚胎期涎腺终末小管的干细胞。它既可向腺上皮细胞分化,也可向肌上皮细胞分化,肌上皮细胞进一步间质化生而形成粘液样区,由此,构成了多形性腺瘤的多形性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