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脑保护在脑缺血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缺血后全脑保护作用非常重要,将脑缺血后脑白质的保护作用:胶质细胞和轴突的保护作用;全脑保护治疗及远隔脑缺血部位损伤的保护和治疗的新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脑外伤与脑微循环障碍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脑外伤后,不论是局灶性脑挫伤还是广泛性轴索损伤,均可导致脑微循环障碍,而引起脑组织继发性缺血改变。因此,对脑外伤患者应及早采取措施维持脑灌注压,疏通微循环,以防治脑缺血。  相似文献   

3.
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脑梗死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4例颅脑损伤术后病人发生脑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保守治疗19例,开颅减压5例,死亡7例。结论颅脑损伤后如手术指征明确则须及时手术。术后注意病情变化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应积极保持脑灌注压、维持血压及血氧,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管痉挛,早期扩管改善微循环,有利于降低死残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前很多体内体外的实验研究了新型抗癫(癎)药物的脑保护机制,本文将脑缺血和癫(癎)对脑的损伤机制以及新型抗癫(癎)药物的脑保护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脑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几个概念: 1983年澳大利亚皇家儿童医院Duncan医师在北京作了一次题为《脑复苏》的学术讲演,他在讲演中首先解释了三个容易混淆的术语:1.脑保护(Cerebral protection):指的是预料有可能发生脑损害之前所采取的保护性措施。2.脑复苏(Cerebtal resuscitation):指的是脑受损后减轻神经功能缺陷的一些操作措施。3.脑保养(Cerebral preservation):只作为保存脑的病理标本时使用。我们所说的脑保护当然是对前二者而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严重脑膨出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重度颅脑损伤术后并发严重脑膨出的病例。结果36例治愈出院,5例重残,2例因颅内感染死亡,2例因并发肺部感染死亡。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严重脑膨出的原因主要是严重挫伤后脑水肿、弥漫性脑肿胀、脑积水和颅内感染。有效运用药物和采取各项措施减轻脑水肿,解除脑积水,预防感染是解决重度颅脑损伤术后并发顽固性脑膨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围麻醉期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围麻醉期处理资料.对60例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采取过度换气、控制性降压等一系列脑保护措施.结果 45例急性脑膨出得到明显改善,10例无效,切除脑组织减压,5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合理选择麻醉药物,采取脑保护措施,可有效改善及预防重型颅脑手术中急性脑膨出.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指出"时间就是大脑",早期脑保护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尤其对防治脑血管病后癫痫至关重要.脑电图是评价脑功能状态的一个敏感指标,可能为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元损伤提供诊断依据.本文探讨脑电图在脑梗死早期脑保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损伤的脑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综述了缺血性损伤时脑保护的主要措施改善缺血灶的血流、增加缺血灶能量物质供给、提高组织抗脑缺血损伤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脑缺血后适应对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与MMP-9的关系。方法:应用线栓法制做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1h和48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48h后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和脑水肿程度;4h、8h、24h、48h后免疫组化定位定量MMP-9水平。结果:缺血后适应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水肿程度、术后神经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各时间点后适应组大鼠基底节区MMP-9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梗死侧皮层MMP-9表达无显著改变。结论:缺血后适应能减少脑缺血后MMP-9的表达,缩小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程度,改善术后神经功能。MMP-9下调可能是缺血后适应脑保护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脑红蛋白是血红素蛋白家族的新成员,与氧具有高度亲和力,主要表达于代谢活跃、耗氧剧烈的脊椎动物神经细胞。在缺血缺氧、氧化应激、毒物损伤等广泛的病理状态下,脑红蛋白作为一种内源性神经保护因子,通过调节线粒体功能、协助氧的转运、清除自由基、抑制凋亡、与细胞色素C等蛋白相互作用等多种途径增强组织对缺血/缺氧性损伤的耐受,发挥了神经保护作用,是一种备受期待的神经元损伤修复介质,为脑缺血缺氧性损伤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脑缺血低温脑保护与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低温脑保护作用的研究已经历了数十年,近十年的研究证明亚低温能充分逆转脑卒中后期神经细胞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亚低温是指体温降低3-4度,而深低温是指体温降低至28度以下,深低温副作用较多,而亚低温不仅副作用轻微且脑保护作用令人满意,具有广阔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比较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组与常温治疗组的预后来证实亚低温治疗的脑保护作用. 方法 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6例(GCS≤8分),分为亚低温治疗组(36例)和常温治疗组(40例).常温治疗组患者应用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止血、抑制胃酸分泌、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亚低温治疗组患者除常规治疗外,合并应用冰毯实行亚低温治疗(患者躺在冰毯垫上,通过体表散热使中心体温和脑温降至所需温度,通常为32~34℃,并根据病情需要维持3~14 d).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患者预后优于常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具有脑保护作用,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缺血预处理的脑保护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缺血预处理(cerebral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CIP)是指对脑预先进行短暂的亚致死性缺血预处理,以减轻随后发生的致死性脑缺血再灌注所造成的损伤,产生脑保护作用。1990年Kitagawa等在沙士鼠前脑缺血模型中首次观察到脑的CIP现象[1]。近年来众多学者建立了各种动物模型,从多种角度对此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就缺血预处理的脑保护机制作一综述。1 CIP现象的特点1.1CIP的脑保护效应 CIP的脑保护作用,主要体现在缩小局部脑缺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硫酸镁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ATP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镁剂在动物实验性急性脑缺血再灌注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CIR)过程中对 ATP酶的影响。方法 选用 Wistar大鼠 ,按改良的 Pulsinelli法建立了大鼠颈总动脉 CIR损伤模型 ;CIR损伤 1 5 min后 ,断髓处死鼠 ,取额叶脑组织测定 ATP酶含量。结果 急性 CIR早期 ,脑中 Na -K -ATP酶活性降低极显著(P <0 .0 1 ) ,Mg2 -ATP酶和 Ca2 -ATP酶活性降低显著 (P <0 .0 5 ) ;预先应用 Mg SO4 能稳定 ATP酶的活性(Mg2 -ATP酶 ,P <0 .0 1 ;Ca2 -ATP酶、Na -K -ATP酶 ,P <0 .0 5 )。结论  Mg SO4 对大鼠 CIR损伤的脑保护作用与防止脑内多种 ATP酶活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牛磺酸(Tau)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全脑保护作用。方法应用血栓栓塞法制作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研究神经元核周体损伤。应用免疫组组化学方法检测大鼠类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和微管相关蛋白tau—1表达,定量研究轴突和少突胶质细胞损伤。结果牛磺酸能减小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核周体损伤体积(P<0.01),保护灰质。牛磺酸能减小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侧脑组织总的APP分数(P<0.01)和含tau—1免疫反应阳性少突胶质细胞体积(P<0.01),对轴突和少突胶质细胞有保护作用。结论牛磺酸可减轻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脑缺血区灰质和白质的损伤,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全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卒中后脑损伤的机制十分复杂,涉及钙超载、兴奋性毒性、氧自由基损伤等。近年来随着膜片钳电生理技术的广泛应用,脑缺血早期Na 通道的下调对神经元的保护机制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大量研究证明:Na 通道阻滞剂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现就Na 通道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综述如下。1Na 通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Na 通道为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是一种跨膜糖蛋白,由α和β亚基组成,α为主要亚基,是其功能性单元,由4个高度相似的同源结构域组成(、、、),4个结构域围绕一个中心形成离子通道的中央孔,每个结构域有6…  相似文献   

18.
神经外科术中脑保护技术浅谈-手术操作与脑保护(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神经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效果与脑保护观念的建立和技术措施完善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应充分地认识到术中脑保护的重要性,在针对每一个具体病例计划手术治疗方案的同时就应考虑到术中脑保护措施的应用.本文着重介绍在神经外科手术操作中实用、有效的脑保护基本技术与原则.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亚低温脑保护应用于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12-2013-12收治的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8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均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行亚低温脑保护治疗,观察统计2组患者接受治疗期间相关指标改善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相关指标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重残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脑保护应用于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大型脑膜瘤术后易再次出血形成血肿的原因,探讨颅内静脉系统保护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自2000年5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356例巨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直径为5.8~12cm。结果32例患者术后头颅CT示瘤腔内不同程度渗血或出血,可见条索状,三角状和圆形高密度影。13例行MRI检查示脑皮质肿胀,脑实质内血肿。23例行去骨瓣减压术。死亡2例。3例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结论本资料提示术中颅内静脉损伤可能是脑膜瘤术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术中妥善保护好静脉,避免损伤,精巧的显微手术技巧,可减少术后血肿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