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20例心房颤动的病因及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心房颤动(下称房颤)是一种较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基础病因也较多。本文收集了我院近20年来房颤病人的有关资料,主要就其病因及心电图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820例房颤病人均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证实。其中男性1080例,女性740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91岁,平均年龄56.5岁。阵发性房颤368例,持续性房颤1452例。1.2心电图表现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的颤动波,R-R同期绝对不等。颤动波又可分为细颤和粗颤。结合超声心动图检查,86%的病人均有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2.
46例心房颤动心电图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心电图特征及临床类型。方法 分析46例心房颤动心电图的f波、心室率、RR间距的变化范围及QRS形态。结果 f波的粗细形态有助于评估转复窦性心律成功率的高低;房颤时发生宽大畸形的QRS波,可以鉴别是室上性搏动伴有室内差异传导或是心室的异位搏动;连续成串发生时,判断是室上性本质、抑是室性心动过速,根据心室率快慢诊断房颤的性质。结论 应当重视心房颤动心电图所提供的各种心电现象,发挥其诊断和治疗决策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心电图特征及临床类型.方法分析46例心房颤动心电图的f波、心室率、RR间距的变化范围及QRS形态.结果 f波的粗细形态有助于评估转复窦性心律成功率的高低;房颤时发生宽大畸形的QRS波,可以鉴别是室上性搏动伴有室内差异传导或是心室的异位搏动;连续成串发生时,判断是室上性本质、抑是室性心动过速,根据心室率快慢诊断房颤的性质.结论应当重视心房颤动心电图所提供的各种心电现象,发挥其诊断和治疗决策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心房颤动(Af)患者的病因分布特点与临床类型。方法2004年01月01日一2007年12月31日对我院因甜住院患者共22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析表明,冠心病、高血压痛、风湿性心脏瓣膜痛(风心病)是Af的主要原因。冠心病引起的舡占病因学的首位。其中,陈发性Af33例(14.6%);持续性Af63例(27.9%);永久性Af130例(57.5%)。结论冠心病、高血压病、风心病是盯的主要病因,关注Af病因及临床分型,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仅次于期前收缩。本文总结我科近七年期间住院的,经心电图证实,资料较完整的156例房颤,经超声心动图,X线,病因学诊断明确者列入病因分析。临床资料一、性别与年龄:156例中男124例,女32例。年龄17~81岁,其中小于30岁24例;30~59岁85例;大于60岁47例。二、房颤病因:156例中风湿性心脏病(下称风心病)64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下称冠心病)58例,特发性房颤14例,高血压心脏病(下称高心病)11例,甲状腺功能亢 相似文献
6.
7.
8.
心房颤动 (房颤 )时由于P波消失 ,R R绝对不等 ,所以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Ⅱ°AVB)不易诊断。有人提出R R大于 1.5s做为诊断指标 ,但意见不一。为此我们应用 2 4h动态心电图对一组房颤病人进行了监测 ,并就其长间歇进行了观察 ,以进一步探讨该诊断指标的实用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全组共 46例 ,男 34例 ,女 12例 ,年龄 46~ 72岁。房颤类型 :阵发性 18例 ,持续性 2 8例。其中 10例应用洋地黄 ,36例未用洋地黄。1.2 检查方法 使用美国BIOSONSOR动态心电监测仪连续记录 2 4h ,然后进行回放 …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对本院近 1 0年住院老年女性房颤患者1 0 5例作系统回顾分析 ,以探讨其病因、房颤类型、心功能等之间的关系。1 资料及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 1 0 5例均选自本院近 1 0年余住院病人。年龄 55~ 82年 ,平均 64.5± 7.5岁。1 .2 诊断标准年龄≥ 55岁女性患者 ;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示房颤。房颤分型 :持续时间≤ 3个月为阵发性 ,>3个月为持续性房颤。1 .3 方法所有病人都进行常规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心脏三位片、血糖、血脂等检查 ,部分病人进行踏车或平板试验及二维超声检查、甲状腺功能测定等。观察房颤持续时间、心功能情况、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动态心电图(DCG)记录到的30例房颤伴>2.0s长R-R间期者进行相关分析,对心室率低于60次/min患者行重复检查动态心电图,统计长R-R间期发生的时间、年龄、阵次、平均心率及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房颤病例中伴长R-R间期发生率高龄患者高于低龄患者。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心室率越快,长间期越少,心室率越慢,长间期越多。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出现长间期持续时间长,且出现比较频繁。结论:房颤时凡心室率较慢,平均心室率<60次/min,长R-R间期出现次数明显增加并与睡眠不相关,出现室性或交界性逸搏或伴交界性逸搏心律,出现头晕或晕厥病史者,应考虑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男女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为明确诊断重复检查动态心电图对了解房颤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及指导临床用药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 作者近年来从208例预激综合征(WPW)的心电图中,检出合并心房颤动(Af)者36例(17.3%),现将有关资料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4例,女12例;年龄15~66岁,平均40.5岁。其中17例(47.2%)未查出心脏有器质性疾病,11例(30.5%)伴有器质性心脏病,8例(22.2%)伴有心外疾病。发作时症状有心悸、气短者90%,胸闷60%,心前区不适36%,头晕30%,血压下降46%。从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30分~3天不等,多数在3小时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5年—2009年门诊和住院78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冠心病占35.9%,高血压占23.1%,风湿性心脏病占19.2%,其他如糖尿病性心脏病等只占一部分比例;阵发性心房颤动占12.8%,持续性心房颤动占21.8%,永久性心房颤动占65.4%.结论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是引起心房颤动的主要病因,对心房颤动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192例心房颤动患者心电图特征及临床基础病因。方法:192例患者行12导联体表心电图检查,回顾性分析基础病因与心电图检查特征。结果:在192例心房颤动患者中,182例存在心血管疾病,如风心病、冠心病、高血压及心肌病、甲亢性心脏病等,而仅有10例是特发性房颤。结论:不同基础疾病心电图表现不尽相同,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病因做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15.
老年心房颤动相关病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老年房颤发生的相关病因。方法 对经心电图和/或动态心电图确诊为房颤的150例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病因分析。结果 老年房颤以风心病和冠心病最为常见,分别为68%和52%。结论 房颤是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且与多因素共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Af)是成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国内外报道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Af发作除了导致常见的心悸、胸闷和乏力等症状外,其更大危害是诱发或加重心衰;促进血栓栓塞事件发生。为探讨Af的病因分布特点,指导Af的治疗,对我院208例Af患者做了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在临床工作中常可见心房颤动并发长R-R间期(>1.5 s)现象,对其是否可以诊断为心房颤动并发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观点不一。为此对本院42例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对其>1.5 s的长R-R间期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发生于各种心脏病、非心脏病及正常人.发生机制十分复杂,是目前心律失常和电生理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难点,自主神经系统的失衡、局灶性房性早搏的触发作用、局灶驱动源驱动心房的活动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Af的发生和维持[1],因此治疗方法有很大区别,24 h动态心电图(AECG)监测能为不同机制的Af提供一定的线索,为Af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电图在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颤动时的特征及诊治.方法 选择我院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颤动的患者20例,对其心电图特点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0例患者,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患者7例,均给予针对性的综合治疗,其窦性心律分别在应用乙胺碘呋酮、普罗帕酮及电复治疗后转复.对13例无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分别应用乙胺碘呋酮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48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心房颤动48例合并长RR间期的患者检测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结果以及发生时间和症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房颤病例中伴长R-R间期发生率男性患者略高于女性患者.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心室率越快,长间期越少,心室率越慢,长间期越多.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出现长间期持续时间长,且出现时间比较频繁.室性逸搏或交界性逸搏多出现于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后.结论:房颤时凡心室率较慢,有长的R-R间期>2.5 s,且长R-R间期出现次数明显增加并与睡眠不相关,又出现头晕或晕厥病史者,应考虑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频发的持续性较长的长R-R间距,同时伴有脑缺血的症状,以及减慢心室率药物引起的症状性心动过缓,而该药物又不能停用则都是起搏器治疗的指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