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由Th1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因而减少T细胞产生γ-干扰素(IFN-γ)或增加白细胞介素-10(IL-10)的产生将会达到治疗MS的目的。通过计数分泌细胞因子IFN-γ和IL一10,检测多发性硬化(M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地塞米松(Dex)影响下的IFN-γ和IL-10的分泌细胞水平。方法: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暴露于中枢神经系统髓鞘索抗原髓鞘碱性蛋白进行体外短时间培养,然后用Dex作对比试验,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IL-10和IFN-γ分泌细胞,同时检测其它神经病组(OND)及健康对照组。结果:显示MS患者IFN-γ分泌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Dex使MS患者IFN-γ分泌细胞减少,对IL-10分泌细胞无明显影响。结论:MS患者存在Th1/Th2细胞因子的失衡,Dex能抑制MS Th1类细胞因子IFN-γ,恢复其两类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而对MS患者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多发性硬化(MS)患者分泌γ-干扰素(IFN-γ)及白介素-10(IL-10)的细胞数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比较MS患者、其他神经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髓鞘碱性蛋白(MBP)、乙酰胆碱受体(AChR)、植物血凝素(PHA)反应性及自发性分泌IFN-γ和IL-10的细胞数。结果:MS患者周围血单个核细胞中自发性分泌IFN-γ的细胞数和自发性分泌IL-10的细胞数多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经过MBP刺激后,MS患者分泌IFN-γ和IL-10的细胞数明显多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MS患者周围血细胞对MBP存在特异性反应。MS患者分泌IFN-γ的细胞数多于分泌IL-10的细胞数。结论:Th1类细胞因子(IFN-γ)分泌大于Th2类细胞因子(IL-10)与MS活动密切相关。MS患者的淋巴细胞对MBP存在特异性反应。  相似文献   

3.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常见的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由IFN-γ(Th1细胞)或IL-17(TH17细胞)为特征的CD4+T细胞介导发病。流行病学观察到多发性硬化存在疾病活动的季节性变化,轮班工作等环境因素改变对疾病活动产生影响,因而昼夜节律有可能影响MS发病机制、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本文主要阐述核心昼夜节律基因对MS的影响,与昼夜节律相关的时间治疗方案可能成为治疗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髓鞘反应性CD4+T淋巴细胞分泌γ干扰素(INF-γ)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水平,并探讨钾通道阻滞剂对其分泌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方法(ELISPOT)对12例急性期MS患者、12例缓解期MS患者(经INF--β1b治疗)和10名健康对照的CD4+T淋巴细胞在有无髓鞘抗原和钾通道阻滞剂作用下分泌细胞因子INF-γ和IL-4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MS急性期外周血CD4+T细胞以分泌IFN-γ为主;MS急性期及缓解期的CD4+T淋巴细胞经髓鞘碱性蛋白(MBP)刺激后分泌IFN-γ的水平较未加抗原组均增高(P<0.05),加入Kv1.3通道阻滞剂海葵毒素(Stichodactyla helianthustoxin,SHK)后,MS急性期和缓解期的MBP反应CD4+T淋巴细胞IFN-γ分泌明显减低(P<0.05),而对IL-4无明显影响。结论 Kv1.3钾通道阻滞剂SHK能减少MS患者MBP反应CD4+T细胞分泌IFN-γ,提示髓鞘反应性CD4+T细胞上Kv1.3通道有可能作为治疗MS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细胞因子与多发性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因子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所产生的小分子蛋白质(分子量约8~80kDa),在免疫调节、免疫细胞的分化发育、炎症反应等众多环节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主要由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CD4+的Th1型T细胞的过度增殖可能是MS发病的重要因素[1].实验进一步证明:通过测定脑脊液和血液中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可了解机体免疫功能的状况;通过补充或拮抗细胞因子可产生调节免疫的生物学效应.本文就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和效应机制等方面与多发性硬化(MS)的发病、转归和治疗的内在联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由CD+4T细胞介导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炎症改变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病,迄今为止病因不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为MS的动物模型.起初,研究者普遍认为由白细胞介素(IL)-12诱导的辅助T细胞1(Th1)是MS发生的主要原因.然而,近来一种新型的CD4+效应T细胞,即Th17细胞的发现动摇了Th1细胞在MS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多发性硬化 (M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地塞米松 (Dex)影响下的 IFN- γ和 IL- 10的分泌细胞水平。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 (EL ISPOT)检测体外培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MNC)在 CNS髓鞘素抗原 MBP刺激下的地塞米松对照试验 ,检测 IFN -γ和 IL - 10分泌性 T细胞水平 ,并与其他神经疾病 (OND)组及健康对照组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显示 MS患者 IFN- γ分泌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 ,Dex使 MS患者 IFN- γ分泌细胞减少 ,对 IL- 10分泌细胞无明显影响。结论 MS患者存在 Th1/ Th2细胞因子的失衡 ,Dex能抑制 MS Th1类细胞因子 IFN- γ,其治疗作用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9.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常见的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由IFN-γ(Th1细胞)或IL-17(TH17细胞)为特征的CD4+T细胞介导发病。流行病学观察到多发性硬化存在疾病活动的季节性变化,轮班工作等环境因素改变对疾病活动产生影响,因而昼夜节律有可能影响MS发病机制、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本文主要阐述核心昼夜节律基因对MS的影响,与昼夜节律相关的时间治疗方案可能成为治疗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辅助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子痫前期女性胎盘及外周血中表达的价值。方法选自本院于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子痫前期患者79例(观察组);另正常妊娠孕妇42例作为对照组。采取胎盘组织和外周血清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法测定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及干扰素-γ(IFN-γ)蛋白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2、IL-4、IL-10及IFN-γ含量。结果子痫前期重度组外周血T细胞辅助细胞1(Th1)高于子痫前期轻度组和对照组,而T细胞辅助细胞2(Th2)细胞频数表达低于子痫前期轻度组和对照组,且子痫前期轻度组外周血Th1细胞频数表达高于对照组,而Th2细胞频数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重度组血清IL-2和IFN-γ含量高于子痫前期轻度组和对照组,而血清IL-4和IL-10含量低于子痫前期轻度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轻度组血清IL-2和IFN-γ含量高于对照组,而血清IL-4和IL-10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重度组IL-2、IL-4、IL-10及IFN-γ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子痫前期轻度组和对照组,且子痫前期轻度组IL-2、IL-4、IL-10及IFN-γ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辅助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子痫前期女性胎盘及外周血中表达具有重要研究意义,Th1表达增加,Th2表达降低,Th1与Th2表达失衡可能是子痫前期发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多发性硬化(M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地塞米松(Dex)影响下的IFN-γ和IL-10的分泌细胞水平.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检测体外培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在CNS髓鞘素抗原MBP刺激下的地塞米松对照试验,检测IFN-γ和IL-10分泌性T细胞水平,并与其他神经疾病(OND)组及健康对照组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MS患者IFN-γ分泌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Dex使MS患者IFN-γ分泌细胞减少,对IL-10分泌细胞无明显影响.结论MS患者存在Th1/Th2细胞因子的失衡,Dex能抑制MSTh1类细胞因子IFN-γ,其治疗作用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2.
他汀类药物对多发性硬化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3羟-3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目前证明他汀类在多发性硬化(MS)发病的多个免疫环节发挥治疗作用,如抑制抗原递呈,改变Th1/Th2细胞平衡,以及影响MHC-Ⅱ分子、粘附分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受体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等蛋白分子的表达,可能有助于他汀类在MS等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应用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泼尼松治疗前后外周血Tc1、Tc2、Treg、Th1、Th2及Th17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方法 选取本院45例MS患者(病例组)和35例同期于本院行常规体检的健康人员(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治疗前与对照组体检之日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浆细胞因子的水平,并比较病例组治疗前和泼尼松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浆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 病例组Tc1,Treg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Th1,Th17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Th17/Treg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 病例组与对照组Tc2,Th2细胞百分率及Th1/Th2细胞比例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与治疗前比较,病例组治疗1个月后Th1,Th17细胞百分率均明显降低,Treg,Tc1,Tc2细胞百分率均显著增高,Th17/Terg细胞比例显著下降(P<0.01); 病例组治疗1个月后Th2、Th1/Th2细胞比例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病例组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白细胞介素-17A(IL-17A)和 SymbolgA@ -干扰素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1); 与治疗前比较,病例组治疗1个月后IL-4和IL-10水平均明显增高,IL-17A和 SymbolgA@ -干扰素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 MS的发生可能与Treg下调、Th17上调密切相关,推测可能通过MS靶向提高Treg与降低Th17细胞百分率来维持Th17/Treg细胞比例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多发性硬化(MS)是中枢神经系统(CNS)的一种广泛脱髓鞘性自身免疫疾病。目前认为是一种CD4+的Th1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疾病。Th1/Th2细胞平衡在其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寄生虫感染(特别是血吸虫虫卵)可引起Th1/Th2平衡的偏移,对MS有潜在的治疗意义,引起人们对此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多发性硬化治疗进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发性硬化(M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MS是CD4+Th1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综述在MS中细胞因子、基因、针对抗原等方面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6.
背景:支架再狭窄的机制尚未阐明,炎症失衡在多种疾病中起重要做用,可能与支架再狭窄有关。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支架内再狭窄患者辅助T细胞亚型Th1样细胞因子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和Th2样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在血清中的分布特点。 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2例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后合并支架内再狭窄患者血清标本中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的浓度(实验2组),并与未行支架置入但排除冠心病患者30例(对照1组)、未行支架置入的冠心病患者30例(对照2组)及行支架置入但是无支架内狭窄患者30例(实验1组)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对照2组血清中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的水平与对照1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实验1组各指标与对照1组相比,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实验2组患者血清中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水平高于其他3组(P < 0.01);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水平则低于对照1组和实验1组(P < 0.01)。结果表明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存在Th1、Th2炎症水平的失衡,Th1型细胞因子上调,Th2型细胞因子下调,提示Th1/Th2失衡可能是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支架;冠心病;T淋巴细胞;辅助诱导;干扰素Ⅱ型;白细胞介素  相似文献   

17.
2012年2月J Neurol Sci在线发表了日本学者Kira研究组基于证据提出的特应性脊髓炎(atopic myelitis,AM)诊断标准[1].AM是指在有特应性疾病(定义见下面描述)的患者出现的脊髓炎.AM最早于1997年由Kira报道,其后在韩国和欧洲国家均有报道.日本的全国性调查和韩国的病例系列报道显示患者颈/胸髓受累,以后索为主,可出现四肢感觉障碍,伴有哮喘的患者还常见无力和肌萎缩,1/4的患者伴有周围神经受累.Kira研究组还发现AM患者脑脊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CL11)和白细胞介素-9(IL-9)水平显著增高,但在多发性硬化(MS)、干燥综合征、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I型(HTLV-1)相关脊髓病等均未增高,且其水平与AM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表明这两个指标为AM的特异性生物学标志物[2].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恶化,特应性疾病的患病率逐渐增加,AM患病率也将相应增高.AM与脊髓受累为主的MS在临床上难以区分.干扰素或格拉默治疗可促使细胞因子网络向Th2类细胞反应方向偏移,而Th2类细胞反应是AM发病的重要机制[3],干扰素或格拉默可能使AM病情加重.因此对AM和MS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Th17型细胞因子IL-17和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维甲酸受体相关孤儿受体γ的胸腺异构体(RORγt) mRNA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模型中的表达,以探讨Th17细胞在EAN中的作用.方法 用P253-78aa肽段免疫Lewis大鼠,建立EAN模型,观察大鼠发病情况和组织病理改变,并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用RT-PCR技术检测IL-17和RORγt在大鼠发病高峰期脾脏、淋巴结和坐骨神经中的表达.结果 EAN组大鼠在第14-16天发病高峰期时平均临床评分为(7.5±1.2),病理学检查可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对P253-78aa的刺激产生强烈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与对照组相比,IL-17和RORγt mRNA在脾脏、淋巴结和坐骨神经中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01).结论 IL-17和RORγt表达上调与EAN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9.
记忆性T细胞在多发性硬化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忆性T细胞(memory T cells,Tm)是具有免疫记忆功能的T细胞亚群,参与介导机体二次免疫应答.根据表面标志和归巢受体的表达与否,可分为CD45RO+CCR7+的中枢性Tm(TCM)和CD45RO+CCR7-的效应性Tm(TEM)[1].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esystem,CNS)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代表,具有时间、空间上的多发性,其经典病理模型为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由于MS主要为T细胞介导发病,且近期研究提示CD4+TEM是主要的Th17细胞.通过产生IL-17介导自身免疫病[2],则Tm与MS发病和治疗特别是复发的关系,越来越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几种细胞因子的检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和方法 为研究细胞因子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EAE)及多发性硬化 (M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用 CTL L细胞株滴定法检测了 EAE动物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 - 2 (IL- 2 )的生物学活性 ,用EL ISA分别检测了白细胞介素 - 4 (IL - 4 )及干扰素 -γ(IFN-γ)水平。结果  EAE组 IL - 2活性及 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均为 P<0 .0 5) ,而其 IL- 4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 1)。结论  IL- 2、IFN- γ等细胞因子参与了 EAE的发病 ,并对 IL- 4的产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