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肠癌普查互补筛检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减少贯普查便隐血试验大肠癌筛检的漏检率,我们联合采用人血红蛋白抗血清包被的含A蛋白葡萄球菌进行免疫便隐血试验和直肠粘液T抗原检测用于大肠癌普查初筛,以验证两者的互补效果,在7740例无症状人群中,阳性率SPA试验为11.1%,Shams试验为8.9%,共1498例阳性者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检出大肠癌11例,腺瘤88例,其中SPA试验中仅9例癌,55例腺瘤呈阳性结果,Shams试验中8例癌,51例腺  相似文献   

2.
高龄人群连续性大肠肿瘤普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龄人群结肠癌普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 对1638 名无症状老年人(60 - 90 岁) 连续11年每年行粪便序贯隐血筛检(SFOBT) 一次,SFOBT 阳性者予全结肠肠镜检查。结果 每年普查率约为80 % ,计1310 人。共检出大肠癌12 例,大肠腺瘤130 例,其年发病率分别为66-60/10 万及72-15/10 万。在11 年连续筛检的个体中,检出大肠癌3 例。未连续检查的个体中,检出大肠癌9 例。130 例大肠腺瘤均于结肠镜下切除,随访11 年无1 例癌变。结论 高龄人群是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大肠癌普查可提高可愈癌和腺瘤的检出。因此提高筛检的敏感性和依从性是可治愈大肠癌检出的关键因素。切除大肠腺瘤可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序贯粪隐血大肠肿瘤筛检方案"应用价值的再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通过自然人群大肠肿瘤普查了解近年北京市大肠癌发病情况,进一步探讨“序贯粪便隐血大肠癌筛检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选定15家医院医疗责任区内48100自然人群为本次普查靶人群。对其中30岁以上的社区或企业职工26827人进行普查登记,并连续进行3d序贯粪隐血检查。隐血阳性者接受结肠镜检查。符合高危条件者,全部接受隐血和肠镜检查。结果 预计普查人为26827人,实际普查人数为19852人,普查率为74%。男女比例为1.05:1。中位年龄50岁。序贯粪隐血阳性率为5.6%,检出大肠癌12例,其中DukesA期4例,B期7例,C期1例。Dukes A B共11例,占全部检出癌的91.66%。40岁以下人群未检出大肠癌,50岁以上人群中,检出大肠癌的比例随年龄升高而逐渐增加。高危人群中检出2例大肠癌,占该人群的0.28%,一般危险人群中检出10例大肠癌,占该人群的0.05%。结论 普查靶人群的大肠癌患病率为36.57/10^5,提示北京市城区有较高的患病率。采用“序贯粪隐血筛检方案”检出了91.66%的早期和较早期癌。提示该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高危人群和50岁以上的一般危险人群为大肠癌的重点普查对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无症状人群普查中大肠癌的检出率,降低普查费用。方法:在既往序贯烘陷血筛检方案(S方案)、粪隐血与微量白蛋白互补方案(SA方案)的基础上,探索了互 序贯筛检方案,即烘陷血与微量白蛋白互补→肠道脱落细胞序贯方案(SAD方案)。结果:经392例已知患者验证,SAD方案大肠癌检出敏感性显著高于S方案(P〈0.01),与SA方案无显著差异(P〉0.01),特异性显著高于SA方案(P〈0.0  相似文献   

5.
以血清IgG刺激培养的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患者甲状腺细胞,通过测定cAMP的释放值确定甲状腺刺激抗体(TSAb)的活性。结果显示:①老年Craves病(GD)未治组TSAb活性显著高于GD缓解组与缓解停药组,3组患者TSAb的阳性率分别为88.9%、47.8%和45.5%,甲状腺腺瘤组和对照组TSAb均为阴性。②GD缓解停药时5例TSAb阳性者中4例(80.0%)于1年内复发,而6例阴性者仅1例(16.7%)复发。③TSAb活性与血清T3、T4浓度无明显相关关系。提示TSAb测定对老年GD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直肠粘液T抗原检测及大便潜血试验对肠道病变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和方法:对74例住院病人分肠癌组、肠病组、出血与非出血四组,将化学潜血检测(FOB)与SPA免疫潜血试验(SPA)对检测消化道出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对比,并将潜血试验与直肠粘液T抗原对大肠癌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结果:结果表明T抗原诊断大肠癌阳性预告值100%,阴性预告值为84.6%而SPA诊断大肠癌的阳性预告值及阴性预告分别为63.2%和80%,证实T抗原对大癌的诊断效率(91.7%)检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EGF受体(EGFR)在大肠癌中表达的意义,并探讨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86例大肠癌组织EGFR,PCNA的表达.结果在86例被检组织中,EGFR阳性表达44例(512%),低分化癌(800%,40/50)、淋巴结转移癌(688%,22/32)较高分化(389%,14/36)、淋巴结未受累大肠癌(407%,22/54)有更高的EGFR表达(P<005).DukesA,B,C期大肠癌的EGFR表达率分别为320%,483%,688%,C期与A期比较差异显著;EGFR阳性大肠癌较阴性癌有更高的PCNA标记(两者PCNAⅠ,Ⅱ,Ⅲ,Ⅳ级的例数分别为4,8,17,15;14,16,7,5;P<005).结论EGFR过表达与大肠癌恶性程度、转移趋势密切相关,并可促使癌细胞过度增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分泌细胞(EC)在大肠癌及癌旁的表达意义.方法应用LSAB免疫组化法,对117例大肠癌及85例癌旁粘膜中嗜铬蛋白A(CGA)及几种激素进行检测,13例大肠癌行电镜观察.结果EC阳性大肠癌46例(393%),检测到一种以上激素692%(27/39),癌旁粘膜EC数高于正常肠粘膜.电镜观察8例有含内分泌颗粒的癌性EC.在中低分化癌中EC(++)的表达(255%)高于高分化癌(69%)(χ2=754,P<005),含有EC的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680%)高于不含EC者(437%)(χ2=623,P<005),且预后不良;5HT,βHCG,Glu,Gas阳性癌分化及预后较差(P>005).结论含EC的大肠癌具有更恶性的生物学行为,可能与EC中某些激素,通过旁分泌等途径促进肿瘤的生长转移有关,癌旁EC增生与周围肿瘤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9.
隐血珠、内镜病理双盲随机对照初筛上消化道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隐血珠在高发区筛查上消化道癌时的漏检率.方法由国家“85”肿瘤攻关课题组资助,1994/1995在河南省汤阴县肿瘤医院协助下,对部分乡村农民进行食管癌、胃癌普查,年龄限制在30岁以上常在居民,有4970人非随机地自愿参加筛查,隐血阳性者中有817人接受内镜检查,检出40例癌,其中早期癌占30例.为准确了解漏检率,必需做随机对照研究,作者选两个小村庄,给予全部免费,作为双盲随机对照研究试验材,要求凡在家的30岁以上的人都来参加普查,有208人接受隐血珠、内镜、病理系列检查.结果在自愿参加普查的4970人中,胃液隐血阳性者有817人接受内镜检查,检出40例癌,其中早期癌占30例;在双盲随机对照研究组,208人全部接受隐血珠、内境、病理检查.检出4例癌.2例为早期,2例为中晚期.癌全部落在隐血球阳性组里,无漏检.总癌检出率为0.8%,内镜、病理癌检出率为4.9%.结论用上消化道隐血珠初筛食管癌-胃癌,可以筛出85%~90%的胃液隐血阴性人群,只留下10%~15%的阳性人群体内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时再取活组织送病理检查.从中发现早期痛,使癌检出率由0.8%提高到4.9%,显示隐血珠对筛查上消化道癌有肯定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验证T抗原检测对结直肠癌普查的价值,用Shamsuddin和Elsayed介绍的半乳糖氧化酶法,对156例不同对象的直肠粘液标本进行T抗原检测。结果发现,32份结直肠癌和55份结直肠息肉病人的标本中,T抗原阳性率分别为84.4%和29.1%,与69份对照组标本的阳性率(7.2%)相比,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01和P<0.01)。T抗原检测在已确定的结直肠癌中,敏感性为84.4%,特异性为92.8%。T抗原检测方法简便,结果易重复,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颇具潜在的结直肠癌筛选普查的应用价值,同时也为结直肠息肉的筛选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