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的特点。方法对24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脑动脉颅内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其分布情况。结果在243例缺血性脑卒中180例(74.07%)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前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82例(45.46%),后循环52例(28.89%),前后循环均有46例(25.56%)。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48例(26.67%),颅外动脉86例(47.78%),颅内、外动脉均有46例(25.56%)。180例中共发现狭窄血管356支,单支血管病变82例,多支血管病变98例。颅外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颅内血管狭窄以椎动脉颅内段和大脑中动脉为多。结论脑血管造影可以准确地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及其程度,为临床提供了诊治依据。  相似文献   

2.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是以脑血管造影发现双侧颈内动脉虹吸部及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起始部严重狭窄或闭塞,伴脑底异常团块状血管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脑血管闭塞性疾病;该病血管造影呈烟雾状,故又称烟雾病.  相似文献   

3.
1例以复发性左侧肢体无力为主要症状的烟雾病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烟雾病( moyamoya disease),指脑血管造影时,脑底部颈内动脉虹吸部末端和大脑前或中动脉近端的狭窄闭塞并伴有脑基底部的异常血管网形成,此网形如吸烟时所喷出的烟雾,故称脑血管烟雾病.  相似文献   

4.
作者测定了48例脑血栓亚急性期的血小板聚集性。根据脑血管造影和 CT 检查,评价了血小板增高,血管狭窄程度和脑梗塞发病之间的关系。根据病史、体征、脑脊液、脑血管造影和 CT 检查,确诊并选择了48例脑血栓形成病人,对造影片上的主要颅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的 M1段、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近端)进行了测量分析。其中25例有上述某些大血管腔75%以上的缩窄,称为严重狭窄组,该组男19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0岁;余23例其狭窄程度在75%以下或无狭窄,称为非狭窄组,男性15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8岁。按 Born 氏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性(ADP 激发用1μm 或以下),测量前7天内不服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非狭窄组23例中有13例(57%)血小板聚集力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对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采取256层螺旋CT机对300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CTA检查,观察脑血管狭窄、闭塞情况及责任血管。结果根据256层螺旋CT检查显示,有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268例,正常32例,检出率为89.3%。有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中,轻度狭窄64例(23.9%),中度狭窄83例(31.0%),重度狭窄45例(16.8%),闭塞76例(28.3%);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15例(5.6%),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72例(26.9%),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或闭塞181例(67.5%)。268例存在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脑梗死患者中,222例(82.8%)可以判断责任血管。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12例(5.4%),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41例(18.5%),颅内外动脉串联狭窄或闭塞169例(76.1%)。结论采用256层螺旋CT机进行头颈部CTA检查可明确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狭窄程度及责任血管,可作为其诊断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临床颈动脉系统TIA患者的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以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为手段,分析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分布、程度以及侧枝循环建立情况。方法:颈动脉系统TIA患者70例均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包括主动脉弓上造影及至少双侧颈总及锁骨下动脉四根血管造影。明确有无脑供血动脉的狭窄、狭窄的位置、程度及侧枝循环情况。结果:62例患者存在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共检出病变132处,轻度狭窄40处(30.3%),中度狭窄34处(25.8%),重度39处(29.5%),闭塞19处(14.4%)。可判断责任血管者58例(85.0%):单纯前循环45例,前后循环联合病变有13例。以颈内动脉狭窄80处为对象,研究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侧枝循环情况。汇总邻近可能引起同一侧枝循环通路的病变,共分析病变58处,发现合并侧枝的病变有23处,有侧支数量36处。各种侧支循环中,Willis环出现频度最高,包括前交通代偿13处和后交通代偿5处。其次为软膜血管代偿13处。结论:颈动脉系统TIA患者,颅外血管病变多于颅内血管病变。责任血管不单纯是在前循环,还可以是前后循环联合病变。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最常见的侧枝循环是Wlliis环和软脑膜血管,严重的脑供血动脉狭窄更易引发侧枝循环建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的分布特点,分析并比较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6例连续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与血管造影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动脉病变类型患者间的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206例患者中,131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脑动脉狭窄的好发部位主要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和椎动脉起始部,颅外动脉病变(EAD)的发生率为71.0%,颅内动脉病变(IAD)的发生率为67.9%.青年患者大部分为单纯IAD,主要累及大脑中动脉(MCA);而中年及老年患者以颅内外病变并存比例最高,病变最好发于颈内动脉起始部.吸烟对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影响较大,血脂异常、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于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较大,高龄、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对颅外动脉狭窄的影响较大.结论 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病变的发生率高于颅内.不同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类型患者的危险因素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闭锁综合征临床与脑血管造影结果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所致闭锁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与全脑血管造影的情况。方法:对13例经MRI证实的双侧桥脑基底部梗塞的闭锁综合征患者行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术,观察脑供血障碍的情况,并给予静脉和动脉溶栓治疗。结果:13例患者死亡8例,存活5例,超早期静脉溶栓4例,效果不佳,早期动脉溶栓4例,2例闭塞的基底动脉再通,恢复较好。脑血管造影示双侧椎动脉起始部严重狭窄并扭曲2例,优势供血的椎动脉起始部严重狭窄1例,椎动脉V3段闭塞波及基底动脉下段2例,基底动脉起始段闭塞4例,基底动脉中段闭塞3例,基底动脉全程狭窄1例。结论:椎一基底动脉不同部位闭塞或严重狭窄可引起双侧桥脑基底部梗塞,表现为闭锁综合征,死亡率高,早期动脉溶栓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9.
13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和分布,探讨TIA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138例符合TIA诊断标准的患者,行数字减影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明确有无脑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及分布.结果 138例患者中有116例共185支血管狭窄.其中闭塞血管48支,占25.9%,重度狭窄血管42支,占20.9%,中度狭窄血管52支,占32.8%,轻度狭窄血管43支,占25.3%;颅外段狭窄占60.2%,颅内段占39.8%;颅外段狭窄动脉中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常见,占28.9%,而颅内段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常见,占19.9%.结论 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斑块形成伴狭窄是TIA的主要发病原因,数字减影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可以确定TIA患者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斑块形成及狭窄情况,对TIA治疗方案的选择起非常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的第2位死因,椎基底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引起的脑梗死往往较高的死亡率(52%~70%)或致残率.如果血管狭窄后侧支循环建立充分则临床症状轻微.现将我院收治的4例有甲状颈干吻合供血的椎动脉闭塞患者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对重型颅脑创伤早期监测及预后判定的作用.方法 对58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术前及术后使用128层螺旋CT行头颅CTA动态检查.结果 重型颅脑创伤后CTA显示脑血管主要发生五种变化:血管移位、动脉痉挛或闭塞、动脉穿支减少、脑深静脉狭窄或闭塞、大脑浅静脉狭窄或闭塞.大动脉痉挛或闭塞者预后差,大脑深静脉如大脑内静脉和基底静脉同时闭塞者预后极差,大脑浅静脉的狭窄或闭塞反映了颅内压的变化.结论 CTA可用于重型颅脑创伤的早期监测及预后判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对178例TIA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脑动脉颅内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其分布情况。结果在178例TIA患者中,124例(69.66%)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前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50例(40.32%)、后循环为44例(35.48%)、前后循环均有病变为30例(24.19%);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9例(23.39%),颅外动脉为72例(58.06%),颅内、外动脉均有病变为23例(18.55%)。发现狭窄血管共237支,其中单支血管病变58例、多支血管病变66例。颅外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为81支,颅内血管狭窄以椎动脉颅内段最多为41支。结论 TIA患者常伴有脑血管狭窄,准确地评价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及其程度,为临床提供了诊治依据。  相似文献   

13.
Moyamoya病又称烟雾病,脑底异常血管网病,是以脑血管造影发现双侧劲内动脉虹吸部及大脑前、中动脉起始部严重狭窄或闭塞,伴有脑底异常血管网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脑血管闭塞性疾病。现将1例Moyamoya病反复脑室出血的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26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评价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中的意义。方法对265例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于发病后2h~6个月行全脑血管造影,明确有无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明确血管狭窄部位及责任动脉,并测定狭窄长度及狭窄程度。结果 26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为72.1%。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好发部位依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16.4%)、大脑中动脉水平段(13.9%)、椎动脉开口处(12.3%)。单发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88例(46.1%),多发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103例(53.9%),其中颅内外动脉串联病变43例(41.7%),颅内外非串联病变60例(58.3%)。责任动脉的检出率为77%。结论对反复卒中及患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应行DSA以明确患者有无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以制定包括药物及支架置入术等更为有效的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术中脑电图(EEG)监测和吲哚菁绿(ICG)血管荧光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术中闭塞载瘤动脉时的作用.方法 2008年5月至11月,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中遭遇载瘤动脉闭塞或拟牺牲载瘤动脉,2例只应用了EEG监测,1例只应用了术中ICG脑咀管荧光造影,2例同时应用了EEG监测和术中ICG脑血管荧光造影,对牺牲载瘤动脉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1例术中EEG监测提示脑侧枝循环不良者行脑血管重建;1例闭塞载瘤动脉者,术中ICG脑血管造影提示侧枝循环不良,术后出现了脑缺血并发症;3例EEG监测和(或)ICG脑血管荧光造影提示侧枝循环良好者,单纯行闭塞载瘤动脉,术后无相应脑缺血后遗症.结论 术中EEG监测和ICG脑血管荧光造影可以作为术中闭塞载瘤动脉安全性的评价手段,联合应用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卒中70例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动脉的主干或其分支血管痉挛,狭窄或闭塞,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但也常有血管闭塞而无临床症状者称为无症状性脑梗死。而利用股动脉穿刺进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特点及脑动脉狭窄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0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住院期间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的影像学特点及脑动脉狭窄分布情况。结果 102例患者中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85例,占83.3%;仅前循环受累占52例,占61.1%;仅后循环受累占18例,占21.1%;前后循环均受累15例,占17.6%。结论 TIA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脑血管狭窄,前循环病变较后循环多,颅内病变较颅外多。  相似文献   

18.
作者等对14例具有神经系统局灶或多灶体征的细菌性脑膜炎患儿作了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12例有大的或中等大的脑动脉狭窄或闭塞。12例男女各6例,年龄在18天至4岁11个月,8例在6个月以下。脑膜炎的症状和体征与平常所  相似文献   

19.
烟雾病12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烟雾病,即牟雅牟雅病(Moyamoya disease,MMD),是一组原因不明的慢性脑血管闭塞性疾病,常见为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和/或大脑前动脉和/或大脑中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所出现的代偿性丰富的侧支循环,在脑底部形成密集、增生的毛细血管网,在脑血管造影片上形似颅底升起的袅袅青烟[1].1960年铃木医生用Moyamoya(日语烟雾的意思)命名此病.现将自1999年以来收治的12例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作者报告了4例由亮光所致发作性双侧视觉丧失的病人。脑血管造影证明为双侧颈内动脉高度狭窄或闭塞。例1,男性,61岁。1987年5月开始出现亮光下双侧视力丧失,特别是在太阳光下易发作。发作持续至病人进入黑暗环境,约1小时后视力恢复正常。为避免发病,患者外出戴太阳镜和棒球帽。病前进行数字减影检查示两侧颈总动脉闭塞。口服阿斯匹林9个月症状无改善。例2,男性,68岁,1983年初出现发作性视物完全模糊,仅在亮光下发生,尤其太阳光。亮光消失后1~2秒钟视力恢复。典型发作开始时整个视野布满斑点,视力亦呈急性减退,戴太阳镜后发作减轻。脑血管造影示双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高度狭窄。右椎动脉终止于小脑下动脉,左椎动脉有不规则粥样硬化斑,致远端约40%狭窄。行左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后21个月未再发生视力丧失。例3,男性,82岁,1985年7月始接触亮光即出现双侧视物模糊不清,半数以上情况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