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结”最早见于《素问》,张仲景在此基础上扩大了“结”应用范围。通过对《伤寒论》中相关问题的本质探讨,认为《伤寒论》之“结”是一个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完整的病征体系。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若干病证今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成书年代久远,文字古奥,书中提到的有些病证属古代病名,其确切涵义往往不甚明了,当今临床上不常使用,然其所描述的症状与相应方药仍为临床辨证所沿用,故探究这些古病证的病位与性质,对正确辨证论治,提高临床疗效有较大价值。本文试举五例,拟从文字意义、证候表现。病位病性及治疗用方等方面作肤浅探讨。一、痞"痞"的原义在《说文解字》中说:"痞,痛也"。但(伤寒论)149条云:"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巨(伤寒论)讲到痞发生的部位都在"心下"。后世对痞的理解大都宗仲景,如(请病源候论》说:"痞者,心下满也。"因此…  相似文献   

3.
倪喆鑫  白玲玲 《河南中医》2016,(11):1864-1865
《伤寒论》中"热入血室"者大致可分两类:一者,男子或女子病阳明,下血,血室空虚,邪热乘虚进入血室;二者,妇人病伤寒,经水适来,血室空虚,热入血室,或与血结。然就"下血"与"经水适来"都会导致血室空虚,邪热乘虚而入,或与血结,发展为"热入血室"证,故可知"血室空虚,邪热内乘"是其病机所在。张仲景治热入血室有二法,一者热在血分、在脏,或可刺期门,或等其自血出,热随血出而病能愈;二者热在半表半里、在经者予小柴胡汤和解之。  相似文献   

4.
张海荣  赵红 《河南中医》2013,33(4):478-479
《伤寒论》中热入血室证病因有邪气从太阳传入者,有邪气从阳明传入者,发病时有轻重缓急之分,故临证时应明辨疾病病因病机,根据同证异治的原则,分别采取“当刺期门”“小柴胡汤主之”“必自愈”的不同治法,方可体现仲景辨证之精细,治法之谨微.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在《内经》基础上发展了血证证治理论。诸血证病因病机不同,治疗各异。既立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法为《伤寒论》治血明训,又示透热解表、温经固摄固脱止血、疏迭表里调血及针刺疗法亦为治血良法,这些重要原则对血证的临证辨治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  相似文献   

6.
陈林榕 《中医药学刊》2006,24(2):320-320
蓄血证始载《伤寒论》,由太阳之邪化热内传与瘀血相结,称为太阳蓄血证;由阳明邪热与瘀血互结,称为阳明蓄血证。由于后世医家对蓄血的部位意见不一,蓄血证蓄血的部位成为学者争论和探讨的课题之一。笔者就有关资料进行探讨时发现,历代医家通过将蓄血证的病位具体到人体某一个部位的方法来认识蓄血证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相似文献   

7.
何新慧 《河南中医》2012,32(8):949-951
《伤寒论》中所述蓄血证或发于太阳病阶段,或发于阳明病阶段,均因外邪化热入里,与血互结而成.临证时可将蓄血证分为太阳蓄血轻证、太阳蓄血重证和阳明蓄血证.太阳蓄血轻证者,治疗当先解表,表邪外散后再用桃核承气汤活血化瘀,通下瘀热;太阳蓄血重证者,当先治里,用抵当汤破血逐瘀,通下瘀热;阳明蓄血证的治疗应以祛邪为主,方用抵当汤破血逐瘀.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对于结胸证的论述,可分为大陷胸汤证、大陷胸丸证、小陷胸汤证的热实结胸以及白散方的寒实结胸两大类.在此,笔者想着重讨论一下关于大陷胸汤证的机理、脉象以及大陷胸汤证与大承气汤证的鉴别等3个方面的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中述及坏证病位涉及上中下三焦,证型包括热都胸膈的栀子豉汤证、邪热壅肺的麻杏甘石汤证、脾阳虚水饮内停的苓桂术甘汤证、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水热互结的大陷胸汤证、痰热互结的小陷胸汤证、寒热错杂的泻心汤证等.如此众多证型各异的坏证条文,一方面是表明其对太阳表证失治、误治成坏证这一阶段治疗的重视,另一方面是欲使后学通过这些条文的学习,掌握太阳表证失治、误治成坏证的治疗方法.学习太阳病篇应将太阳表证、传经证、坏证的内容看成一个协调统一、变化发展的整体,才能深刻了解太阳病篇论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明确的合病条文共7条,包括第32、33、36、172、219、256、268条,并病条文共5条,包括第48、142、150、171、220条.论述了合病并病的受邪情况、发病时间、证候轻重、证候类型及证候传变等.认为合病是外邪侵袭一经后影响他经或外邪分别侵袭两经或多经,同时出现多经证候;并病是外邪在传经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宋天彬 《世界中医药》2007,2(3):131-132
张仲景不愧为伟大的医学家,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潜心研究,身体力行,总结了当时整个时代的医疗经验,其著述《伤寒杂病论》可以说是集古代中医学之大成,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其伟大之处,在于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革新创造的勇敢精神;在医德方面,更有高尚的情操,曾愤慨地斥责“当今居世之士……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我们研究仲景学说,不但要继承发扬他的学术思想,同时也要学习他的医德,更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在科学史上从来就没有终极的真理,再好的理论或学说,也要经受实践和时间的考验,要不断地完善…  相似文献   

12.
陈明 《河南中医》2007,27(1):3-5
太阳温病属于广义的伤寒范围,是太阳病的主要证型之一,治当辛凉解表,如误用辛温发汗,以温治温;或过早使用下法,使表邪内陷等,可导致风温、结胸等病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纲,以方证为目,首创方证辨证,有很好的客观性和通用性。在《伤寒论》,教学实践中围绕“方-方证-辨方证”展开方证教学,以方证为中心,认真讲解经方的组方理论、药物配伍规律,使学生全面掌握各个方证内在的应用指征,深入理解仲景方证的“辨证心法”、“辨证思路”实质,深刻掌握仲景的“六经方证体系”精髓,融会“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辨证方法,突出方证“辨”的特色,培养学生树立方证的概念和以方证为核心的临床辨治思维。  相似文献   

14.
畅达 《山西中医》2006,22(6):1-4
《伤寒论》中与误治相关的107务原文既论厦误治变证的成因,又阐述了变证的救治和预防。误治变证的成因包括误汗、误下、误吐、误火和误利小便。变证的救治原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预防误治,一是详列禁忌,免于方药误投;二是认真调护,汤方煎服变化有章;三是以知为度,不可过剂伤正;四是试探用药,避免盲目投药。认真总结《伤寒论》中与误治相关的内容,不但对继承和发展《伤寒论》具有一定意义,而且对研究中医医源性疾病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尚论篇》谈喻嘉言对《伤寒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琳 《国医论坛》2004,19(6):20-21
喻嘉言名昌,江西新建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1585年~1664年)。通晓临床各科,擅长疑难杂证的诊治,与张璐、吴谦并称为清初三大名医。喻氏学本经旨,推崇仲景,深究医理,博采众长,颇多创见。著《医门法律》、《寓意草》、《尚论篇》,其中《尚论篇》成书于公元1648年,原名《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是研究《伤寒论》的一部重要著作。该篇分为前后两篇共八卷,包括《尚论张仲景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四卷(附卷首一卷),详论六经证治,  相似文献   

16.
汗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可谓广矣,凡有表证且里不虚者皆可考虑应用汗法。然不当汗而汗或汗而太过.每又可致正气受挫.变证丛生。虽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但这其中必有一定规律可循,具体而言:误汗或过汗伤人正气者,无非阴阳。伤阴者,多耗人营阴,治皆取芍药甘草汤之意;伤阳者,则分伤心阳、脾阳、肾阳之不同,治分别取桂枝甘草汤、甘草干姜汤和附子甘草汤之意。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法进行了整理研究,分析了影响煎煮工艺的一些因素如药物的加工炮制、煎药用水、浸泡、煎煮次数、特殊煎煮法及加水量、煎取量、煎煮时间,并与现代汤剂煎煮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认为《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法可以为现代汤剂煎煮工艺的标准化提供一些依据,使汤剂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满足大规模煎药要求的同时保证汤剂的质量与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喘证浅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中关于“喘”的条文论述有十七条,按照证候分类有无汗而喘,汗出而喘,喘而汗出,喘而胸满,腹满而喘,微喘,喘冒等;按照证治分析,症状同中有异,机理异中有同,辨证精细准确,治法灵活多样,可以推断转归预后。  相似文献   

19.
大多数人认为,舌诊与脉诊相比,舌象相对脉象来说比较直观。所以舌诊比较具有客观性,对于同一个病人来讲,不同医生的诊断结果差异性不大,而对于脉诊而言,则由于个人的主观性较强,所以诊  相似文献   

20.
毛德西 《河南中医》2006,26(7):9-11
张仲景在阴阳学说指导下,将伤寒证候分为两纲,即三阴三阳,然后在两纲之内辨其六目,即表里部位、寒热之性、虚实之体,这就是后世人们所概括的“六经辨证”。在具体分析方法上,张仲景用比较分类法、考论虚实法、设喻达旨法、对偶举证法等,对397条进行了交叉印证、反复推论,使得这些条文井然有序,病证分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