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治疗眶内及眶壁病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48例眶壁病变的临床资料。观察组23例采用经鼻内镜手术,术中未行眶壁重建。对照组25例采用传统结膜下径路并使用钛网及多孔聚乙烯板植入物(MEDPOR)进行眶壁重建,随访6个月以上,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未见明显差异;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经鼻内镜治疗眶内及眶壁病变疗效良好且具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以眶尖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鼻窦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使其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01-2012-03期间收治6例以眶尖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鼻窦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中,真菌性蝶窦炎2例,蝶窦囊肿2例,筛窦囊肿2例。所有病例术前行鼻内镜、CT或MRI检查,并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结论:以眶尖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鼻窦病变临床上少见,临床医师尤其是眼科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易致误诊、漏诊。CT或MRI检查对本病诊断有较高价值,可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尽早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已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鼻内镜手术对治疗孤立性蝶窦良性病变进行效果观察。方法 2015年3月—2020年3月间在我院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孤立性蝶窦良性病变的患者32例,对患者窦内的病变组织进行清除并保持引流通畅,并对术后的蝶窦新生物送检。结果所有患者在行手术时均无严重的并发症出现,1例患者出现轻度的眼睑出血。术后一周左右患者的头痛、视力、眼球突出及运动障碍均得到有效改善,嗅觉障碍、脓涕、血涕现象消失。8例有鼻塞患者中仅有1例无效。鼻内镜术后4个月后发现有2例患者1侧的蝶窦口后发生闭锁,随之再次手术,其它的病例预后良好。结论鼻内镜手术对治疗孤立性蝶窦良性病变的效果良好,并发症少,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4.
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完善,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良性病变已日趋成熟.但对处理上颌窦前壁、前内下壁及底壁的病变,仍有局限性.目前多采用传统Caldwell-Luc径路联合鼻内镜手术治疗上颌窦病变[1].  相似文献   

5.
我科自1997年以来,开展了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大部分病例均进行了半年至一年以上的随访,现将资料完整的39例患者临床效果做一总结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9例中,男24例,女15例;年龄19~72岁。其中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33例,慢性单纯性鼻窦炎6例,所有病例均进行鼻窦CT扫描及鼻内镜检查,根据1997年海口标准进行临床分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筛前动脉损伤所致眶内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处理及预防。方法分析2例鼻内镜手术筛前动脉损伤所致眶内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处理方法及预后,进行相关文献复习,分析筛前动脉损伤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结果2例患者术后均出现眶压增高、球结膜水肿、视力下降,考虑为筛前动脉损伤致眶内血肿,经过及时行眶减压、电凝止血,一例患者术后视力逐渐恢复正常,另一例患者视力未能得到有效恢复。结论鼻内镜术前需仔细阅片,对于筛前动脉游离度大的病例,以及肿瘤破坏骨质包裹动脉的患者,术中需注意仔细辨认,避免损伤筛前动脉;如术中动脉损伤应及时电凝止血;术后出现眶压增高、视力明显下降者,应考虑筛前动脉损伤导致眶内血肿可能,应及时进行眶减压及筛前动脉电凝止血。  相似文献   

7.
蔡立平  李宝源 《耳鼻咽喉》2003,10(3):157-157
我科自1997年以来。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279例。术后进行定期随访观察,其中随访6个月以上,有完整记录240例。男157例。女83例;年龄14~69岁,平均37.8岁。病程6个月~22年。按照1977海口会议标准进行分型分期:I型93例(1期16例,2期59例,3期18例);Ⅱ型132例(1期50例,2期75例,3期72例);Ⅲ型15例。均参考  相似文献   

8.
由于慢性鼻窦炎发病的升高,影响着上百万人的生活质量,因此,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是必不可少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FESS)对病人的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分五个等级进行评估。作者对1995年至1999年279例接受鼻窦手术的病人进行分析研究,女性103例,男性176例,年龄15~80岁,平均年龄50.7岁,生活质量受影响者术前占94%,  相似文献   

9.
对喉部的良性病变,如声带息肉、小结、声带囊肿或喉乳头状瘤等,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的办法。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可使用喉内镜、纤维喉镜或者支撑喉镜联合显微镜下手术,基层医院由于受设备及技术水平的限制,不一定能开展此项手术。2002年2月~2005年4月我科使用鼻内镜联合支撑喉镜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轮廓化后半周膜鼻泪管在治疗上颌窦病变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及手术方法和适应证。方法 30例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均行鼻科常规术前检查及鼻窦影像学检查。患者均采用轮廓化后半周膜鼻泪管手术,该术式通过去除鼻泪管骨管后半周骨质及依附其上的黏膜组织,从而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保留鼻泪管膜部,进入窦腔,去除病变。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彻底清除病变,完整保护鼻泪管膜部,术后恢复良好,窦腔上皮化良好,病变均无复发,无鼻周局部麻木、鼻翼塌陷、溢泪等并发症。结论 轮廓化后半周膜鼻泪管手术通过保留鼻泪管膜部,可扩大手术视野,增大手术操作空间,从而减小手术损伤,避免并发症,对于处理上颌窦的良性病变有巨大优势,并可最大限度保留鼻腔、上颌窦的生理功能,防止窦口狭窄,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鼻窦内镜手术治疗未成年人慢性鼻窦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96年2月~2001年1月未成年慢性鼻窦炎患者52例(82侧),年龄12~17岁,男30例(49侧),女22例(33侧)。按海口标准:Ⅰ型1期15例(23侧),Ⅰ型2期13例(25侧),Ⅰ型3期8例(9侧),Ⅱ型1期5例(10侧),Ⅱ型2期3例(5侧),Ⅱ型3期5例(7侧),Ⅲ型3例(3侧)。合并鼻中隔偏曲11例,腺样体肥大3例,支气管哮喘4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213例单侧鼻腔鼻窦占位性病变的回顾性分析,研究该类病变的临床诊断及其误诊情况,为临床医生对此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通过对213例单侧鼻腔鼻窦占位性病变患者的诊断及误诊资料作临床分析,对被误诊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作回顾性研究。结果:213例患者中,鼻息肉65例,鼻窦囊肿66例,真菌性鼻窦炎20例,良性肿瘤31例,恶性肿瘤28例,鼻腔异物3例;左侧鼻腔鼻窦116例,右侧鼻腔鼻窦97例。误诊情况:213例中,将恶性肿瘤误诊为鼻息肉12例,误诊率5.63%;鼻腔异物误诊为鼻窦炎2例,误诊率0.94%;内翻性乳头状瘤误诊为鼻息肉6例,误诊率8.45%;真菌性鼻窦炎误诊为化脓性鼻窦炎5例,误诊率2.35%;鼻窦囊肿误诊为鼻窦炎8例,误诊率3.75%。结论:详询病史,仔细专科检查,包括鼻内镜、鼻窦三维CT、鼻窦三维MRI及活组织病理检查等对判断该类病变的部位和性质至关重要,有助于早期诊治,并减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3.
尹兆富  刘思越 《耳鼻咽喉》2003,10(5):271-272
目的 探讨鼻腔及鼻窦病变与眼部症状的关系,明确其相关性,减少误诊率。方法 分析91例鼻腔及鼻窦病变引发的眼部症状及误诊原凶。结果 本组病例的眼部症状主要表现为眼球突出及移位、眼球活动受限、内眦肿块、视力下降、眼胀痛等,56例首诊于眼科,占61.5%。结论 鼻腔及鼻窦病变可以导致眼部症状,特别是额、筛、蝶窦囊肿及筛窦癌,其误诊率较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镜鼻窦手术一期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222例内镜鼻窦手术中182例伴鼻中隔偏曲患者一期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结果 经随访6个月~2年,全部病例经门诊内镜检查,无如鼻中隔穿孔、鼻中隔血肿、脓肿和鼻腔粘连等严重并发症;总有效率100%。结论 临床实践证明:内镜鼻窦手术一期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容易操作,对治疗鼻窦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经鼻内镜筛窦纸板进路眶内手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筛窦纸板进路手术治疗眶内各种疾病的可行性并确立临床处理的基本原则。方法 经鼻内镜进路眶内手术10例:眶内异物取出术4例,球后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1例,眶内侵犯或转移的恶性肿瘤切除术5例。结果 眶内异物取出术3例,1例失败;球后海绵状血管瘤1例完整切除;鼻咽癌眶内转移1例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后随访4年无复发,视力恢复至0.6;其他眶内恶性肿瘤4例,手术后随访1-4年健在。10例手术后1例视力损伤,9例均保留原有视力,其中3例失明病例中2例视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结论 位于神经内侧的某些占位性病变可以经鼻内镜筛窦纸板进路完成。当代先进的放射治疗技术对眶内恶性肿瘤的保守性手术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鼻内镜鼻窦手术后应用香菊片对粘膜转归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内镜鼻窦手术后应用香菊片对术腔粘膜转归的影陶。方法 Ⅱ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180例作为治疗组,行内镜鼻窦手术后,在常规辅助治疗基础上加用香菊片口服,并设ll0例Ⅱ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术腔清洁时间、术腔上皮化时间及术后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术腔清洁时间平均为:Ⅰ期1.5周,Ⅱ期1.8周,Ⅲ期2.1周;对照组Ⅰ期2.0周,Ⅱ期2.5周,Ⅲ期3.3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术腔上皮化时间平均为:Ⅰ期7.0周,Ⅱ期7.5周,Ⅲ期7.8周;对照组Ⅰ期8.0周,Ⅱ期8.4周,Ⅲ期9.0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复发率为4.4%,明显少于对照组7.3%。结论 内镜鼻窦手术后,应用香菊片对鼻腔功能的恢复具有良好的疗效,并能减少复发率,可做为常规药物应用临床。  相似文献   

17.
上颌窦的良性病变主要包括炎性病变或良性肿瘤性病变, 在鼻内镜技术出现之前, 治疗方式主要为Caldwell-Luc术式, 即经典上颌窦根治术。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应用, 一些上颌窦良性病变手术可经下鼻道或中鼻道完成, 临床上已经基本上代替了Caldwell-Luc术式, 一些开放性的手术也在鼻内镜辅助下有所改进。鼻内镜技术优势在于有良好的手术视野及对患者所造成的创伤小, 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下鼻甲、鼻泪管等生理结构组织。在鼻内镜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 许多术式在不断的发展创新, 该文通过文献复习, 对鼻内镜下上颌窦病变的手术入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累及眼眶的鼻腔鼻窦骨良性病变鼻内镜下手术处理方法,分析手术运用特点、手术并发症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耳鼻咽喉科2014年1月—2018年7月收治的13例累及眼眶的骨良性病变,其中骨瘤7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4例,骨化纤维瘤2例。2例筛窦骨瘤突入眶内,其余11例均有眶壁不同程度受累。所有患者均经鼻内镜手术,部分患者结合运用影像导航技术、鼻中隔开窗及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术中准确定位病变界限,对突入眶内病变及受累的眶组织予以彻底切除。所有手术操作均以保护并不突破眶筋膜为原则,除1例突入眶内巨大筛骨骨瘤外,其余术毕均未予眶壁重建处理。结果所有患者均经鼻内镜完成手术,受累眶壁及眶内骨性病变均切除彻底。5例患者术后第1天出现眶周轻度肿胀,取出鼻腔填充物后消除,无眼球功能障碍。术后复查CT显示眶内解剖结构及位置正常。随访11~65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相关鼻窦引流通畅、上皮化良好,无远期并发症。结论彻底切除骨良性病变的眶受累解剖结构有利于减少术后复发,鼻眼相关解剖及手术视野和操作角度是手术成功的要点,经鼻内镜手术处理累及眼眶的骨性病变具有微创和疗效好等优势。  相似文献   

19.
内窥镜鼻窦手术中鼻腔相关病变处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盖锡球  许庚 《耳鼻咽喉》1999,6(4):245-245
  相似文献   

20.
目的慢性鼻窦炎即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有鼻塞、流涕、头疼及嗅觉减退等,其发病率高,常合并下呼吸道疾病,如哮喘,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工作,现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经鼻内镜鼻窦手术已经成为规律保守治疗12周后效果不佳的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对合并鼻中隔偏曲或鼻甲病变的慢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鼻窦手术时是否处理及如何处理仍有不同意见。本文就上述问题及不同处理策略对慢性鼻窦炎术后疗效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