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原发性高血压血管内皮损伤与TM、VWF、PAI-1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宏  张七一 《中原医刊》2005,32(19):3-5
目的 探讨内皮损伤的分子标志物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生血栓性疾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36例健康对照者血浆TM、VWF、PAI-1的水平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2、3级高血压组VWF、PAI-1水平显著增高(P<0.05),2、3级高血压组TM水平显著增高(P<0.05),与1级高血压组比较,2、3级高血压组TM、VWF、PAI-1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的血管内皮损伤、抗凝作用减弱、血小板粘附与聚集、纤溶活性的下降,可能是其并发心、脑血管血栓性并发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管内皮损伤与凝血纤溶指标变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宏  张七一 《齐鲁医学杂志》2005,20(6):485-486,488
①目的探讨内皮损伤的分子标志物与原发性高血压血栓性疾病发生的关系。②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98例不同分级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和36例健康对照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水平,并进行比较。③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2、3级高血压组VWF、PAI-1水平显著增高,2、3级高血压组TM水平显著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F=4.39~6.66,q=2.93~7.06,P〈0.05);不同分级之间比较,2、3级高血压组TM、VWF、PAI-1水平显著高于1级组(q=2.82~6.37,P〈0.05)。④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存在的血管内皮损伤、抗凝作用减弱、血小板黏附与聚集、纤溶活性下降,可能是其并发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皮损伤的分子标志物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生血栓性疾病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36例健康对照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水平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2、3级高血压组VWF、PAI-1水平显著增高(P<0.05),23、级高血压组TM水平显著增高(P<0.05),与1级高血压组比较,2、3级高血压组TM、VWF、PAI-1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的血管内皮损伤、抗凝作用减弱、血小板粘附与聚集、纤溶活性的下降,可能是其并发心、脑血管血栓性并发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陈杏红  张煜 《中外医疗》2012,31(5):109-10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血小板P选择素及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1)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注物的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注物的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血栓的形成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阿司匹林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6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均为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异常患者,在基础降压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用阿托伐他汀钙(立普妥)10mg和阿司匹林0.1g,每日1次,口服;对照组用阿司匹林0.1g,每日1次,口服。治疗4周后监测全部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水平有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水平有显著下降(P〈0.05)。但治疗组间治疗前后变化值与对照组间治疗前后的变化值更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阿司匹林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干预有显著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6.
李艳芳 《实用医技》2008,15(1):24-25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血压控制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患者尿蛋白的影响。方法:60例血压控制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患者随机分为氟伐他汀组(30例)或对照组(30例),分别给予氟伐他汀(40mg)或安慰剂治疗6个月,观察血压(SBP/DBP),血脂(TG、TC)、肌酐(Cr)、24h尿蛋白(U-Pro)变化。结果:治疗6月后,氟伐他汀组的TC.U-Pro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而两组间的SBP/DBP、TG、Cr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氟伐他汀可减少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的尿蛋白。  相似文献   

7.
孙蓓  张冬梅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0):299-300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短期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RP及TNFα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5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对照组(52例)和氟伐他汀治疗A组(53例)及氟伐他汀治疗B组(53例),对照组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一般治疗,不予任何降脂药物;氟伐他汀治疗A组上述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每日40mg,氟伐他汀治疗B组加用氟伐他汀每日80mg。测定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CRP及TNFα的变化。结果氟伐他汀治疗A组及氟伐他汀治疗B组在治疗1周后其血浆CRP及TNFα水平均下降,对照组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但仅氟伐他汀治疗B组差异较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氟伐他汀短期干预可阻滞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病变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灵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的120例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氯吡格雷+拜阿司匹灵)和对照组60例(拜阿司匹灵),治疗4周,观察心绞痛缓解程度,心电图变化,有无副作用。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度、程度明显减少,缺血性ST段下移明显改善(P<0.01),副作用无增加,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灵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疗效优于单用拜阿司匹灵,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氟伐他汀治疗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 CRP、PAI-1、Fib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口服氟伐他汀后血脂和CRP、PAI-1、Fib的变化,探讨氟伐他汀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不稳定心绞痛患者46例,常规治疗20例,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口服氟伐他汀26例。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抽血查血脂、CRP、PAI-1、Fib,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脂情况改善,同时,治疗组治疗后CRP、PAI-1、Fib较治疗前得到改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应用氟伐他汀即影响CRP、PAI-1、Fib,建议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尽量早期口服氟伐他汀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波立维联合拜阿斯匹灵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74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患者用波立维75mg/d和拜阿斯匹灵100 mg/d,对照组单用拜阿斯匹灵100 mg/d。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30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11%)明显高于对照组(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期间出现丘脑出血2例,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波立维与拜阿斯匹灵联合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拜阿司匹灵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2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分为对照组81例和治疗组81例。对照组:拜阿司匹灵0.1,1次/天,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2次/天;一个疗程为14天。治疗组:拜阿司匹灵0.1,1次/天,依达拉奉30 mg/次,加入生理盐水100 ml稀释后静脉滴注,2次/天;一个疗程为14天。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18%,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两组都能改善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治疗组临床效果更显著,未发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①目的 观察丁咯地尔(意速)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②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病人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治疗组用意速注射液15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滴治疗,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16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滴治疗,每天1次,疗程均为15 d,治疗前后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③结果 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平均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3.14、4.58,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t=2.31,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uc=2.801,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01~2.26,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除血细胞比容无差异(t=1.24,P>0.05)外,其他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显著差异(t=3.56~4.36,P<0.01)。④结论 意速注射液能有效改善脑梗死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雷贝拉唑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6例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实行LBMT方案,即雷贝拉唑40 mg(1次/d)、胶体次枸橼酸铋220 mg(2次/d)、甲硝唑400 mg(2次/d)、四环素750mg(2次/d),口服10 d.对照组实行LAC方案:雷贝拉唑40 mg(1次/d)、阿莫西林1.0g(2次/d)、克林霉素500 mg(2次/d),口服7d.疗程结束1月后行14C尿呼气试验测试.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对照组为7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x2=4.69,P<0.05).治疗组14C尿素呼气试验转阴率为97%,对照组转阴率为76%,两组HP转阴率比较有显著差异(x2=4.63,P<0.05).结论 在传统三联疗法HP根除率低的情况下,雷贝拉唑、铋剂、甲硝唑和四环素的四联疗法可为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慢性肺心病心衰患者血栓前状态标志物P-选择素、D-二聚体、vWF的影响。方法将75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血必净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2次,d,10d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P-选择素、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浆P-选择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D-二聚体水平自身前后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能明显改善慢性心衰临床总有效率及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有保护作用,在慢性心衰的治疗过程中起重要辅助治疗作用,在肺心病血栓前状态的防治中有积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方法 对EH组 ( 4 0例 )及对照组( 2 0例 )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D -二聚体 (D -dimer)、抗凝血酶Ⅲ (AT -Ⅲ )进行检测 ,同时测定血小板 (PLT)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 (FIB)。并对EH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EH患者的VWF、D -dime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AT -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VWF与D -dimer之间不具有显著相关性 (r =0 .0 47,P >0 .0 5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 ,可能是其易并发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汪维忠 《河北医学》2003,9(9):799-802
目的 :探讨来适可 (氟伐他汀 )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机制。方法 :将 12 4例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来适可每次 2 0mg ,每晚 1次 )和对照组 (舒降之每次 5mg ,每晚 1次 ) ,分别于治疗后 4周、8周、12周后观察其血脂的变化和用药反应。结果 :两组有明显的降TC、TG、LDL作用 ,在升高HDL方面 ,来适可显著优于舒降之 (P <0 .0 5 ) ,未见明显毒副作用。结论 :来适可对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有较好的疗效是一个十分良好的调脂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芪明颗粒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有效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早期DN病人10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治疗组(53例)。两组均应用降糖药物治疗,并坚持糖尿病饮食、运动锻炼,空腹血糖(FBG)〈7.0mmol/L、餐后2h血糖(PBG)〈8.5mmol/L后,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芪明颗粒每次4.5g每天3次开水冲服,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病人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蛋白/尿肌酐(ACR)、胱抑素C(CysC)、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UAER)、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FBG、HbA1c、TG、TC、LDL-C、ACR、CysC、UAER、β2-MG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FBG、HbA1c、TG、TC、LDL-C、ACR、CysC、UAER、β2-MG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以上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t=12.706-63.657,P〈0.05),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65-31.599,P〈0.05)。结论芪明颗粒能显著改善早期肾脏损伤以及血脂、血糖等指标,在早期DN治疗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原发性高血压(EH)和冠心病(CHD)患者血中CNP、NO、CGRP和ET的含量,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EH患者42例,CHD患者33例为实验组,正常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中CNP、CGRP、ET含量,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含量。结果EH和CHD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CNP、ET含量明显增高(P<0.01,0.05),NO、CGRP则明显降低(P<0.01);两组患者的血CNP与CGRP具有显著正相关(EH组r=0.569,P<0.01;CHD组r=0.425,P<0.05)。结论检测EH和CHD血中CNP、NO、CGRP、ET含量变化,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及其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β-七叶皂甙钠在大鼠实验型胰性脑病中对脑组织的作用,为胰性脑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60只大鼠经颈内动脉注入磷脂酶A2(Phospholipases A2,PLA2)(1000u/100g,1000u/0.1mL)后复制成大鼠胰性脑病模型(n=60).随机分为A(对照)组(n=30)和B(治疗)组(n=30).治疗组腹腔注射β-七叶皂甙钠(1mg/100g)1次/d.分别于造模后1d,3d,7d随机处死对照组及治疗组大鼠各10只.检测脑组织含水量,大鼠脑组织匀浆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脑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白介素10(IL - 10)的含量,观察脑组织光镜下病理损害表现.结果:治疗组大鼠脑组织较对照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减少;大鼠脑组织匀浆TNF -α的含量降低(P<0.05)、IL - 10的含量升高(P<0.05);脑组织光镜下脱髓鞘病理损害减轻.结论:在大鼠实验型胰性脑病模型中β-七叶皂甙钠有明显减轻脑组织炎症性反应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