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应用CT增强扫描同时实施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就诊的需要接受CT增强扫描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1例。对照组:首先CT增强扫描然后再实施静脉肾盂造影检查;观察组:采用CT增强扫描同时实施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结果观察组检查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在检查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造影检查成功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高于对照组。结论患者实施CT增强扫描同时联合静脉肾盂造影,可提高检查成功率,建议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我院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以及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的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观察组患者在一次给药的同时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以及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对照组患者分别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以及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 观察组38例患者中,37例患者检查成功,成功率为97.37%.对照组38例患者全部检查成功,成功率为100.00%.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检查成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在行CT增强扫描的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能够使患者由于各种检查而带来的痛苦得以大大的减少,缩短了检查时间,提高成功率,值得临床对其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造影结合CT在小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108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访结果确诊为小肠梗阻患者,对其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CT检查及胃肠造影以判断梗阻病因、梗阻部位及程度。结果 108例患者经腹部CT横断平扫和静脉增强扫描显示炎性作用引起粘连性小肠梗阻82例,Crohn病伴小肠不完全性梗阻18例,小肠肿瘤及术后复发10例,肠管扭转2例,外伤后麻痹性肠梗阻2例,对比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访诊断率为96.3%(104/108)。所有病例在CT平扫及静脉加强后行胃肠造影检查,提示不全肠梗阻87例,完全肠梗阻18例,对比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访诊断率为97.2%(105/108)。结论 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小肠梗阻程度的判断上准确率欠佳,在梗阻病因诊断方面具有优势;而胃肠造影检查在肠梗阻的定位上准确率高,尤其对判断梗阻程度上具有极高的优势,二者结合诊断显著提高小肠梗阻病变的定位与定性,诊断价值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的应用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将本院自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92例行CT增强扫描及行静脉肾盂造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6例,观察组患者在行CT增强扫描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参考组患者在CT增强扫描后行静脉肾盂造影,对两组患者检查结果及检查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44例患者成功检查,成功率为95.7%,参考组46例患者均成功检查,成功率为100%,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参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增强扫描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成功率较高,有效缩短检查时间,毒副作用小,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MRI、CT用于脑梗死患者诊断中,对比联合使用与单一使用的诊断效果。方法: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某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中选出8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脑梗死,对照组(40例)为单一CT检查,观察组(40例)实施MRI联合CT检查,比较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的脑梗死总检出率为97.5%,对照组为65%,MRI、CT联合检查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单一CT检查,而且观察组在不同部位的病灶检出率也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CT在脑梗死的诊断中,联合诊断相比于单一诊断方法,诊断准确率更高,有效避免误诊漏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CT增强扫描的同时,对患者进行静脉肾盂造影的临床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0月至2010年8月期间,需要接受CT增强扫描和静脉肾盂造影的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20例,均在一次给药的情况下,同时进行CT增强扫描和静脉肾盂造影;对照组患者20例,全部先接受CT检查,之后再接受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检查结果的质量,以及检验过程中患者的痛苦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获得影像资料,且所得影像资料的均质量完好,不过相比之下,试验组患者的检查过程更加简洁,患者所受的痛苦更少。结论将CT增强扫描与静脉肾盂造影同时应用具有良好的诊断结果,且患者痛苦较少,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扫描对肺栓塞(PE)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 将PE患者26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2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2组均行CT扫描检查,以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指标,计算CT扫描检测的敏感度,比较2组栓塞指数.结果 CT扫描与肺动脉血管造影诊断PE的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栓塞指数为(55.3±19.8)%高于对照组的(20.9±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扫描速度快、敏感、无创,对肺栓塞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造影检查在小肠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拟诊小肠肿瘤患者80例, CT造影和X线气钡灌肠检查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检查时小肠充盈情况以及诊断与病理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小肠充盈扩张满意率为5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7.5%(P〈0.05),观察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T造影在诊断小肠肿瘤的临床价值相对于传统气钡灌肠具有显著提高,但其仍无法作为小肠肿瘤诊断的金指标。  相似文献   

9.
李文实 《哈尔滨医药》2021,41(6):114-115
目的 探讨CT扫描、X-线钡餐造影及两项联合检查在食管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疑似食管癌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进行CT扫描、X-线钡餐造影检查,并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诊断标准,比较CT扫描、X-线钡餐造影检查及两项联合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及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80例患者病理检查结果阳性62例,CT扫描检查结果阳性54例,X-线钡餐检查结果阳性53例,两项联合检查结果阳性61例,两项联合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Kappa=0.817)高于CT扫描、X-线钡餐造影单独检查结果(Kappa=0.685、0.662);两项联合诊断的AUC为0.889、敏感度为95.57%、特异度为87.79%、约登指数0.681均高于CT扫描检查结果(0.726、82.74%、特67.35%、0.563)和X-线钡餐造影检查结果(0.717、81.05%、63.64%、0.528)(P<0.05).结论 CT扫描与X-线钡餐造影在食管癌的临床诊断中各具优势,两项联合检查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食管癌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研究16排螺旋CT头部血管联合造影(CTA)在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脑梗死的诊治效果。方法以2012年7月1日至2013年7月1日我院收治的脑梗死102例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均使用16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联合造影(CTA)检查,观察16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联合造影(CTA)检查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同时使用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和16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联合造影(CTA)检查对患者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调查。总结脑梗死患者的16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联合造影(CTA)图像特点。结果 CTA检出脑梗死84例;CTA共65例患者检出颈动脉狭窄,超声检出38例,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16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联合造影(CTA)在脑梗死诊治中具有较好的效果,是一种较好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低管电压扫描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质量。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扫描,观察组采用64层螺旋CT低管电压扫描冠状动脉造影检测,比较两组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的CTDlvol和ED指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远段冠状动脉CT值、SNR、CNR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多方位重建图像清晰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低管电压扫描冠状动脉造影能保证冠心病患者诊断所需的图像质量,且辐射剂量明显减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结肠充气造影和螺旋CT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本院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64例结肠癌患者,术前都进行了数字胃肠造影检查以及螺旋CT扫描,术后经病理切片检查均证实诊断为结肠癌。分析所有患者影像学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结果对比结肠造影表现为:局限性不规则狭窄、肠壁僵硬、黏膜破坏及充盈缺损或龛影。术前正确诊断结肠癌61例(95.3%)。螺旋CT表现为肠腔内肿块,肠腔不规则狭窄,轻度不均强化;肠壁增厚,肿瘤向外发展则侵犯周围脏器。术前正确诊断结肠癌54例(84.4%)。根据检查结果分析,数字胃肠造影术前发现结肠癌周围浸润准确率低于螺旋CT扫描,数字胃肠造影术前诊断结肠癌准确率高于螺旋CT扫描。结论数字胃肠造影能够较准确的诊断结肠癌的局部病灶,而螺旋CT扫描能够很好的诊断结肠癌周围的浸润以及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低剂量CT扫描在泌尿系统结石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8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检查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4例),对照组行常规剂量检查,观察组行低剂量检查.观察两组检查结果,比较其诊断准确性、辐射剂量及CT图像质量.结果 经CT扫描显示,两组诊断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诊断准确性93.75%,对照组诊断准确性90.63%);观察组DLP、CTDlvol辐射剂量均比对照组少(P<0.05);两组CT图像质量优良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图像优良率93.75%,对照组图像优良率96.88%).结论 低剂量CT扫描在泌尿系统结石检查中具较高应用价值,其诊断准确性与常规剂量相当,均较高,但低剂量CT扫描的辐射剂量少,建议采取低剂量CT扫描检查,以减少对患者辐射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16排螺旋CT预扫描以及智能对比剂跟踪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CT增强扫描检查的临床患者198例,将其按照入院时问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增强扫描时接受预扫描和智能对比剂跟踪技术,对照组未采取预扫描和智能对比剂跟踪技术,对这两组患者造影成功率、图像质量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CT增强扫描造影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图像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对比剂跟踪技术在CT增强扫描中合理应用可有效提高CT图像质量,对于提高临床诊断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对非创伤性急腹症的诊断价值以及怎样合理选用CT检查。方法 :回顾分析非创伤性急腹症 ,首选腹部CT扫描检查者 319例的诊断情况及相关的CT征象。结果 :CT适用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部位的非创伤性急腹症患者 ,其诊断价值对于性别及部位无显著差异 ,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疾病的阳性率越高。结论 :随着CT技术的日趋完善 ,CT能广泛用于确定非创伤性急腹症的病因 ,将成为当今非创伤性急腹症影像学诊断中迅速、敏感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李强 《中国实用医药》2013,(25):108-109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152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在检查中一次给药时予以CT增强扫描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而对照组患者分别给以CT增强扫描检查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分析对比两组方法检查成功率。结果研究组成功率98.68%,对照组100.0%,两组检查成功率对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增强扫描和静脉肾盂造影同时检查可以减少患者因为检查而导致的痛苦,缩短检查时间,成功率较高,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CT诊断中心型肺癌的准确性及完善MRI检查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共60例中心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60例患者实施CT检查,然后对观察组患者进行MRI检测,比较两组检测方法的准确率,分析其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中,有1例误诊,1例漏诊,28例诊断准确,诊断准确率为93.33%(28/30);对照组中,有2例误诊,2例漏诊,24例诊断准确,诊断准确率为80.00%,与单纯的实施CT诊断的对照组相比,实施CT诊断联合MRI补充诊断的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显著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中心型肺癌患者实施CT诊断联合MRI诊断,能够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为后期的治疗提供依据,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非创伤性急腹症病因中的诊断应用。方法对本院2005年3月~2009年9月96例经MSCT检查的非创伤性急腹症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MSCT对非创伤性急腹症诊断的准确性很高。96例患者经MSCT扫描均能发现病变所在的区域,其中查出急腹症临床病因83例,病因诊断符合率为86.5%。结论MSCT以其快速、简便、诊断的准确性高而成为急腹症最有效的影像诊断方法,它能及时提供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数字胃肠造影和螺旋CT在胃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接收并施以治疗的胃癌患者42例,其中42例接受数字胃肠造影检查,40例接受CT胃癌诊断检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在后续经过手术及病理诊断明确。比较分析上述两种检验方式在胃癌诊断中的作用。结果数字胃肠造影检验胃癌患者39/42例(92.86%),CT诊断胃癌患者36/40例(90.00%),经统计学比较显示无显著差异(P> 0.05)。胃肠造影检验影像学特征:不规则龛影、胃肠狭小、胃肠道蠕动异常、部分充盈缺损、黏膜节样隆起、胃小区受损、幽门不完全梗阻等。CT检验影像学特征:黏膜表面凹凸不平、胃壁呈不规则状态、胃周淋巴结及胰头周围、远处内脏出现转移情况、胃腔内外均含有不规则肿块。结论在胃癌诊断中应用数字胃肠造影和螺旋CT检验优势各异,故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可联合应用以扩大胃癌诊断范围,提升诊断精准率,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CT平片与传统X线造影在腮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72例腮腺肿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予以传统的X线造影,观察组予以CT平片扫描,比较两种方法诊断的准确率。结果对照组患者腮腺肿瘤的阳性检出率为77.8%,低于观察组的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例患者经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良性腮腺肿瘤56例,恶性腮腺肿瘤16例;经传统的X线造影检查,良性腮腺肿瘤48例,恶性腮腺肿瘤24例,传统X线造影敏感性为80.4%(45/56),特异性为81.3%(13/16)。经过CT检查,良性腮腺肿瘤共有55例,恶性腮腺肿瘤共有17例,CT检查的敏感性为96.4%(54/56),特异性为93.8%(15/16)。结论与传统X线造影相比,CT平片在腮腺肿瘤诊断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以广泛用于腮腺肿瘤的临床诊断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