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流行于欧亚大陆 ,在我国除新疆、西藏、台湾和海南省外 ,均有病例报告 ,但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各省 ,尤其最近几年在我省有流行趋势。对该病的预防是防止疾病发生的关键 ,我们农场除了防鼠灭鼠外主要采取了疫苗接种的方法 ,降低了该病的发病率。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5 97农场 14~ 60岁的职工和家属。1.2 方法从 1997年开始我们对农场上述人员 5 0 0 0人进行流行性出血热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的接种 ;疫苗是由杭州天元生物制品公司生产 ,第 1次接种分别于第 1、7、2 8天肌肉注射疫苗 1ml,半年后加强 …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梅河口市2000年前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Excel录入、分析梅河口市1977~2006年30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数据.结果:疫情数据分析显示,自1975年形成流行高峰以来,每隔5~6年出现一次发病小高峰,9~10年出现一次发病大高峰的发病规律.1977年至1999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呈现秋季一个高峰,2000年以来流行性出血热呈现两个高峰并以春峰为主.1999年以前基本上都在农村发病,2000年以后虽农村发病明显高于城市,但有向城市发展的趋势.结果与结论 梅河口市1999年以前发病类型为野鼠型,2000~2006年为家鼠野鼠混合型.目前梅河口市仍处于流行性出血的发病高峰期,且流行性出血热秋冬季流行高峰即将到来,应采取以灭鼠和接种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4.
目的:了解卫辉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卫辉市1983—2005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结果1983—2005年全市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535例,年均发病率7.42/10万,1986年以后呈散发。宿主动物为褐家鼠和小家鼠,健康人群存在隐性感染情况。结论春季灭鼠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卫辉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卫辉市1983-2005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结果1983-2005年全市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535例,年均发病率7.42/10万,1986年以后呈散发。宿主动物为褐家鼠和小家鼠,健康人群存在隐性感染情况。结论春季灭鼠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杜文军 《淮海医药》1998,16(3):35-35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国际上统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中的不同型病毒引起的一类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该病毒通过多种宿主携带及多种途径传播。我县自1965年建县到1984年20年仅有4年有出血热疫情,并且年度发病率很低。近几年出血热年发病率显上升,呈流行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出血、球结膜水肿、休克、蛋白尿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为特征,病情复杂多变,应抓好“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治疗上把好三关(休克、肾功能衰竭、感染),而每一关都离不开悉心护理。典型病人的病程呈五期经过,依次为发热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及其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黑河市爱辉区2010~2015年收治的59例流行性出血热资料。结果:3~6月份、10~12月份是疾病高发期,且多为青壮年(20~40岁);农民、工人等职业的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较高。结论:灭鼠、疫苗接种等综合防控手段是抑制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措施,临床中应提高对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力度,改善人们健康意识,进而降低疾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王昭孝 《贵州医药》1989,13(3):179-180
应用流行病学、血清流行病学和动物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疫区分布、流行强度和疫区类型调查;依据地理境观,主要宿主动物和病原类型不同,划分疫源地类型的研究称为地理流行病学。贵州省流行性出血热(EHF)地理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主要于1982~1988年间完成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这一结果在EHF的防制和深入研究中开始发挥作用。调查结果 1982~1988年间,在全省范围内的调查结果表明: 一、贵州省1962~1988年,在50县(市)有EHF病例发生和流行;51县(市)人群血  相似文献   

10.
林世德  陈华嘉  李宁 《贵州医药》1997,21(5):268-270
为观察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变化,用放射配体分析法检测了16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对外周血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CR)。结果发现,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发热期、少尿期和多尿期白细胞GCR分别为3743±1315、3012±1047和3854±1216结合位点/细胞,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0.05,P<0.01)轻、中、重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间白细胞GCR数相差无显著性意义。提示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糖皮质激素的生理病理作用在细胞受体水平有障碍。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区域广,死亡率高。临床以出血及肾损伤为主要特征。近年来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较为深入,但有关血液流变学方面的研究所见不多。现将我们对10例出血热的初步观察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1 病例选择:10例患者均有典型或比较典型的临  相似文献   

12.
邢延哲 《黑龙江医药》2001,14(6):471-472
临床上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学治疗,我们选用病毒唑治疗,其疗效观察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本组病例为1995年11月至2000年1月收住院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者,依次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1.2 一般资料治疗组共32例,年龄在20岁至55岁,均为男性;对照组共29例,年龄在22岁至57岁之间,均为男性。入院时平均发病日,治疗组为4天,对照组为4.5天。入院时平均体温,治疗组为38.90±0.70℃,对照组为39.1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针对54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综合治疗措施。以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为主,同时积极做好休克、肾功能衰竭、出血的处理。结果本组54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与体征消失,血常规、尿常规、生化等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在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过程中,不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而且要高度注意并发症的出现,并及时处理。根据患者不同病程采用相应的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等综合措施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总结的方法 ,对32例流行性出血热住院患者进行病情观察与护理干预的效果。结果本组32例患者治愈出院31例,死亡1例,死亡率为31%。结论细致的病情观察、及时的对症治疗和护理是提高流行性出血热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要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采取有重点地观察及护理,及时发现病情进展迹象,有预见性的实施护理干预,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多脏器损伤性急性传染病,心肾脏损害力重,全身各器官出血水肿,由于病毒感染而致患者心肌损害,并发心动过缓。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在少尿期、多尿期,至恢复期移行阶段,因活动量增加或电解质紊乱尤其是血钙降低等因素,可使受损的心肌损害加重,而并发心动过缓,本人在1991年10月—1994年12月通过了对12例心动过缓患者的护理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1 临床资料本组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20—62岁。均符合1981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引起心动过缓的原因:电解质紊乱者5例,病毒性心肌炎者2例,活动量增加者5例。12例中心率减慢在48—59次/min者4例,无明显自觉症状;45—50次/min者6例,患者头晕、乏力、胸闷、出冷汗、恶心、呕吐;心率40—44次/min2例,患者乏力、胸闷、出冷汗、心慌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出血热的辩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吕太富  王昭孝 《贵州医药》1991,15(4):201-204
近年来,用血清学方法进行流行性出血热(EHF)流行病学研究的报道不少,但在一个较大范围内进行系统的研究则不多。贵州省是本病高发地区,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及其它因素,使流行情况极为复杂。我们在进行地理流行病学研究的同时,对其血清流行病学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流行性出血热居我县传染病发病之首。为了掌握我县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特点,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现将1990年以来全县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宁德地区第一医院自1973年~1988年共发现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15例。其中4例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TFAT)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EHF-Ab)确诊,现择其典型误诊病例,加以分析,以便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避免和减  相似文献   

20.
流行性出血热的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