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发生HIV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应急对策。方法对医院2011年1月发生的一起严重的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事件进行应急处理以及临床干预。结果同一暴露源共发生HIV职业暴露4人,均为护理人员,经半年随访,未发生HIV医院感染。结论低年资护理人员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主要原因是安全防护意识差、操作不规范及应变能力欠缺所致;应加强医务人员卫生职业安全教育、加强自身防护、落实标准预防等措施减少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保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IDS诊疗护理工作中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置方法及其效果。方法收集了我院2004年~2013年发生的13例艾滋病病毒(HIV/AIDS)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的相关资料,对其暴露的过程、原因及暴露后的应急处置及得到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13例职业暴露人员发生HIV/AIDS职业暴露后,均采取了预防措施(PEP)的实施,经跟踪观察发现没有一例感染HIV。结论临床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发生生HIV/AIDS职业暴露后,应尽快进行应急处置以降低感染风险,同时也应强化医务人员对相关防护知识的培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诊外伤合并HIV感染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及职业防护,以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病死率及职业暴露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急诊外伤合并HIV感染患者的护理临床资料,总结该类患者所给予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120例急诊外伤合并HIV感染患者,经过积极抢救并配合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115例抢救成功,成功率高达95.83%,5例由于术后脏器严重损害死亡,仅占4.17%,均未发生职业暴露,取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有效的职业防护。结论急诊外伤合并HIV感染患者在围术期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及防护,能够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职业暴露风险,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HIV)职业暴露现状及暴露后处理情况,完善HIV职业暴露的防控措施,减少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及暴露后感染HIV的风险。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至2012年报告的职业暴露案例,分析其应急处理、预防用药及血清学检测情况。结果2009年至2012年,我院共报告发生HIV职业暴露17例,其中医师8例,占(47.1%);护士6例,占(35-3%);实习生3例,占(17.6%)。暴露方式以针刺等锐器伤为主。所有暴露者均实施了应急局部处理,有6例进行了预防性用药,有11例未用药或用药情况不详。所有暴露者经医学观察,均未发现HIV抗体阳转。结论医务人员容易发生HIV职业暴露且防护意识淡薄,应加强HIV职业暴露的宣教工作,减少因职业暴露而感染HIV的危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现状,为维护医务人员的执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感染艾滋病病毒,总结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2004~2009年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我院近年来采取的职业暴露防范措施进行总结。结果 5年中我院职业暴露共26例,职业暴露后检测HIV抗体均为阴性,随访一年,HIV抗体仍为阴性,期间,我院积极开展了职业防护教育及培训,落实标准预防等措施,职业暴露人次逐年递减。结论加强HIV职业暴露防范措施学习,可减少职业暴露机会,重视暴露后的预防,是降低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危险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HIV职业暴露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做好标准预防。方法通过对HIV职业暴露途径和因素的分析,了解其传播给手术医护人员的途径和危险性,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结果通过加强隔离措施、术中规范手术护理人员的操作以及被污染后的应急处理等,杜绝和减少HIV职业感染的发生。结论手术室护理人员加强平时模拟训练和手术过程标准防护,是减少HIV职业感染的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马碧蓝 《中国医药指南》2013,(2):251+292-251,292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及发生职业暴露的护理人员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情况,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采用ELISA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10089例患者及7例发生职业暴露的护理人员行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实验室检测,并统计阳性结果。结果 10089例患者中初筛检测阳性数为86例,确诊数为76例;其中男性多于女性,比率为2.17∶1;从年龄角度考虑,以31~50岁年龄段为最多见;从科室分布角度考虑,以普外科、血管外科、呼吸内科、血液科分布较多;从职业角度考虑,以打工者为数最多,占所有感染者的75%。7例发生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中1例被确诊为艾滋病。结论常规对住院患者进行HIV抗体检测可以预防医源性感染,对于防止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而引发感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及干预。方法选取市级医院曾从事产科工作的60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调查采用主动登记上报的方式,把自己在产科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的的原因、次数、程度、损伤后如何处理等情况进行登记。结果有18名产科护理人员发生过医疗锐器伤,发生率为30%。21名曾经发生不同程度的血、羊水污染情况,发生率为35%。结论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高,因此,产科护理人员在进行接产及其他任何护理操作时,都应该严格执行"标准预防",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主动阻断锐器伤及其他职业暴露途径,把职业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在降低HIV患者致手术科室护士职业暴露中的预防效果及对HFMEA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来我院手术科室:进行住院治疗的HIV患者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1月成立手术科室医护人员HIV职业暴露防范组。对2015年1月前收治入院的HIV患者给予常规护理,2015年1月后收治入院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HFMEA,绘制预防HIV致护士职业暴露流程图;进行HIV致护士职业暴露失效模式及潜在风险原因的分析;对优先风险指数(RPN)进行计算,对预防HIV致护士职业暴露的方法进行优化与改进。比较HFMEA应用前后外科护士职业暴露认知度、防护知识掌握程度、操作规范程度和暴露发生率。结果成立手术科室医护人员HIV职业暴露防范组前收治HIV患者18例,造成外科护士职业暴露5例,其中血源性暴露4例,黏膜暴露1例;成立手术科室医护人员HIV职业暴露防范组后,共收治HIV患者20例,未造成手术科室护士职业暴露。实施HFMEA后,手术科室护士的职业暴露减少,进行HFMEA前后HIV手术科室护士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97,P=0.040)。结论在HIV患者中应用HFMEA能显著降低手术科室护士的职业暴露的发生和风险,减少手术科室护理人员因职业暴露所致的HIV。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引起戒毒所对有关艾滋病职业暴露风险的相关人员重视,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对我所三起职业暴露发生的原因、处理措施及跟踪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职业暴露后跟踪检测HIV抗体均为阴性。结论:重视相关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知识培训,暴露后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职业性感染。  相似文献   

11.
吴蕾 《家庭医药》2016,(12):112-113
目的:探讨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完善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保障护理人员的健康,保证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安全.方法:通过对职业暴露危害影响因素的探讨及原因分析,总结其防护对策.结果:完善职业防护规章制度并完善培训教育可以降低职业风险.结论:加强对护理职业暴露的知识培训,增强护理的个人防护意识,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原因,制订有效防护对策。方法回顾调查2011年本院护士发生职业暴露情况。结果2011年本院在职护士共358人,发生职业暴露22例,暴露种类均为针刺伤事件,发生率为6.1%,暴露源中HIV阳性2例,乙肝病人2例,丙肝病人1例。结论护理人员是针刺暴露的高危群体,必须加强培训,提高职业防护意识,规避危险行为,降低针刺伤事件发生,维护自身职业健康和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相关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为提高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提供保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就职于手术室的60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相关影响因素。结果:60名护理人员中存在职业暴露感染24名(40.00%),无职业暴露感染36名(60.00%)。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性别、从业时间、职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暴露感染组各种气溶胶造成环境污染、传递锐器时刺伤、整理锐器时刺伤、电离辐射损伤、手术刀坠下扎伤、有毒性微粒吸入、术区血液喷溅比例高于无职业暴露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各种气溶胶造成环境污染、传递锐器时刺伤、整理锐器时刺伤、电离辐射损伤、手术刀坠下扎伤、有毒性微粒吸入、术区血液喷溅是手术室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针对各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预防,以降低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风险,保障其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供应室护理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通过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供应室护理工作人员20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职业暴露相关危险因素问卷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提出相关对策。结果统计结果显示,在供应室护理职业危害中,护理人员利器刺伤为20名(100.0%),紫外线损伤为18名(90.0%),明显高于其他职业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471,P<0.05)。结论加强供应室护理人员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树立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安全意识,对保护护理人员人身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职业危害知识和防护行为。方法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2月62名护理人员资料,所有护理人员均实施职业危害知识和防护行为培训。结果培训后62名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知识认知能力情况明显优于培训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供应室工作具有高风险性,应充分重视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护对策,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知识培训、建立并遵守规范化的供应室操作程序,以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HIV阳性孕产妇母婴阻断工作中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探讨预防措施,增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尽可能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推进和提高母婴阻断工作的深度和质量。方法依据龙陵县人民医院2005年至2009年开展母婴阻断工作以来,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统计数,暴露后采取的处理措施。研讨采取的方案,修改完善安全防护规程。结果阻断37例医务人员无HIV感染。结论增强防止职业暴露的意识,良好的防护措施对推进HIV阳性孕产妇母婴阻断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HIV感染患者的手术护理配合和职业防护的良好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5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25例,按照不同护理实施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12例、13例。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方法加改进后护理方案。从护理人员的操作、预防普及观念、操作的培训、暴露后的处理、患者的满意度等方面对其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各方面均有显著提高和改善,P<0.05。结论我院对HIV患者的手术护理配合的改进方案能够降低医护人员被感染的风险,为医护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1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产妇住院分娩过程中的护理措施及职业暴露情况,总结分娩过程中的护理经验,预防职业暴露.方法:选取2011年8月住院分娩的1例HIV阳性产妇,对其分娩过程中护理措施及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娩顺利,母婴安全,无职业暴露发生.结论:掌握特殊感染分娩的预防知识,做好分娩前后各种准备,具有熟练的业务技术,做到医护配合默契,才有利于分娩的顺利进行,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实施预防措施的过程。方法对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7例事件过程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进行暴露后的预防措施(PEP)的实施,经过6个月的随访观察后,均未发生HIV病毒感染。结论临床医务人员有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风险,进行暴露后的预防措施(PEP)可降低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HIV阳性孕产妇住院分娩护理时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住院15例HIV阳性孕产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病例在住院护理过程中护士无1例职业暴露。结论加强护士职业暴露知识培训,规范护士行为,与患者沟通良好取得合作是防止HIV母婴传播中护士职业暴露感染HIV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