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甘精胰岛素联用西格列汀治疗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门冬胰岛素30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将98例60岁以上口服降糖药物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甘精胰岛素联用西格列汀组(观察组)52例和门冬胰岛素30特充组(对照组)46例,根据血糖情况调整用药剂量,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血糖发生率及体质指数(BMI)。结果:观察组FBG和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2hPBG、HbA1c和BMI等指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与西格列汀联用对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且方便的治疗方案,低血糖发生率低,通过糖尿病教育的实施,将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舒适护理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的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护理+舒适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39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76.92% (P <0.05).护理前两组FBG、2hPBG和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FBG、2hPBG和HbA1c均显著低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FBG、2hPBG和HbA1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舒适护理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中应用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血糖,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海东 《中国药业》2012,21(7):41-42
目的 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医院2008年10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FBG)不低于10 mmol/L],给予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格列美脲治疗12周,根据FBG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治疗目标为5.5 mmol/L0.05).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好,低血糖发生率低,安全性好,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地特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地特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组,B组为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NPH)联合格列美脲组。观察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FBG、2hBG、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二者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地特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降糖效果好,低血糖发生率低,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口服降糖药治疗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联用地特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但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HbA,c〉7%),随机分为地特胰岛素组和甘精胰岛素组。在原有口服降糖药的基础上,采用每天一次注射地特胰岛素或甘精胰岛素,观察治疗前后的FBG、2hBG、HbA,c,血糖达标所需时间、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BG、2hBG、HbA.c均较基线下降,在血糖达标所需时间、每日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方面,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地特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在控制血糖方面同样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在降糖药口服控制不理想的情况下改用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95例2型糖尿病患者(之前均有口服降糖药),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方法,对照组使用低精蛋白胰岛素治疗方法,跟踪随访3个月观察各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HbA1c(糖化血红蛋白),FPG(空腹血糖浓度),2hPG(饭后2 h血糖浓度)均有所下降;观察组中低血糖患者出现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对使用降糖药口服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效果显著,且安全有效,具较高的临床价值,在治疗2型糖尿病时值得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将64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以糖尿病教育、控制饮食、运动疗法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同时注射甘精胰岛素和口服瑞格列奈,对照组注射预混胰岛素.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等变化,并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后FBG、2 h PBG、HbA1c、Homa-IR、Homa-β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且HbA1c、Homa-IR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轻微,未发生低血糖事件.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安全、有效,是临床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艾塞那肽与甘精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用药依从性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艾塞那肽组和甘精胰岛素组,在原有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艾塞那肽和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以控制血糖,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控制情况、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体重变化情况,同时对两组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及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26周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血糖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甘精胰岛素组显效率略高于艾塞那肽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FBG、2hPG、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甘精胰岛素组FBG水平较艾塞那肽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艾塞那肽组2hPG、HbA1c水平较甘精胰岛素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艾塞那肽组HbA1c<7%的达标率明显高于甘精胰岛素组(P<0.05),而HbA1c<6.5%的达标率高于甘精胰岛素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塞那肽组患者体重呈进行性降低,甘精胰岛素组患者体重呈进行性增加,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塞那肽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低于甘精胰岛素组,恶心、腹泻发生率均高于甘精胰岛素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塞那肽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明显优于甘精胰岛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塞那肽与甘精胰岛素均能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虽然治疗期间艾塞那肽恶心、腹泻发生率较高,但往往症状较轻,低血糖发生率较低,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体重压力,且能更好地降低HbA1c水平,同时具有良好的用药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艾塞那肽的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9.
傅嘉颖 《海峡药学》2012,24(2):155-156
目的 观察使用2种降糖药仍然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T2DM),联合应用地特胰岛素或甘精胰岛素后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 在临床上选择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使用两种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仍然不达标的基础上再联合应用地特胰岛素(Det)或甘精胰岛素(Gla)治疗,疗程为期一年,观察治疗前后以及治疗后一年FBG、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结果 一年后,两组HbA1c、FBG、2hPG均较之前下降.但是两组在降低血糖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地特胰岛素在显著改善血糖的同时,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与使用甘精胰岛素相比减少2.0次/(患者·年).结论 使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加用地特胰岛素或者甘精胰岛素均能有效控制血糖,但是地特胰岛素在降低低血糖发生率以及体重增加少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李祖宙 《海峡药学》2010,22(9):109-111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FBG)≥10mmol.L-1〕随机分为诺和灵30R治疗组20例(A组),甘精胰岛素治疗组20例(B组),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组20例(C组)。根据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治疗目标值FBG〈7.0mmol.L-1,治疗时间12周。观察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各组水平(P〈0.01),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诺和灵30R治疗组(P〈0.05),低于甘精胰岛素治疗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组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低于治疗前,并且明显低于其他两组治疗后水平(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能较好控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且低血糖发生率低,胰岛素抵抗改善明显,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是一种安全、方便、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