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发展至脑梗死的各类危险因素,为临床上脑缺血的治疗和脑梗死的预防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间收治的23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列回顾性调查,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并引发脑梗死,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61例)与非脑梗死组(169例),并详细记录下两组相关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230例TIA患者中有61例为脑梗死组;其中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53例中有32例(20.9%)发展为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77例中有29例(37.7%)发展为脑梗死;两个系统的脑梗死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第一次TIA发作后没有立即接受治疗、发作多次以后才接收到治疗及发作超过30min或3个月内发作超过5次的TIA患者发展为脑梗死的概率显著升高(0.01相似文献   

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颈内动脉系统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短暂的、可逆的、反复的急性脑缺血发作,常导致短暂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24h。其临床病状和体征多为短暂性或多变性,如不及时治疗,有1/3患者可发展为脑梗死。据统计,有TIA病史的患者患脑梗死的机会是无TIA史患者的13倍。故有效控制TIA发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至脑梗死的风险因素.方法 对25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性别、饮酒、吸烟、有冠心病、脑卒中病逝以及高血脂病等因素与TIA进展至脑梗死无相关性(P>0.05);而高血压、高龄、脑动脉狭窄、糖尿病与TIA进展至脑梗死密切相关(P<0.05);TIA发作的而持续时间>30min、发作的次数超过3次以及首次发作时间距离治疗时间超过24h的患者,脑梗死发病率显著增高.结论 TIA进展至脑梗死是多种因素和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持续时间与后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首次入我院的脑梗死患者490例,男性260例,女性230例,按患者脑梗死前是否发TIA,将其分为无TIA组(312例)和TIA组(178例),TIA组又按持续时间分为<5min组,5~20min组,21~60min组和>60min组。采用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后,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持续时间与后继脑梗死的关系。结果与非TIA患者比较,TIA患者的轻度神经损伤比例上升,中重度神经损伤患者比例下降,且以5~20min组最为明显;Ⅰ级预后也明显高于非TIA组,也以5~20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TIA的后继脑梗死的发生情况TIA发作持续时间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至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共30例,分析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发作次数、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为脑梗死的影响。结果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 min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发生时间为10~30 min患者及发作时间〈10 min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频率:发作频率每天超过3次患者发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每天发作1~3次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次数:发作次数〉5次患者发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发作1次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24 h患者发展为脑梗死发生率高于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为6~24 h患者以及〈6 h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发作次数、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为脑梗死有着密切关系,是导致发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步长脑心通与拜阿司匹林合用与单用拜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40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治疗组每日口服拜阿司匹林和步长脑心通;对照组每日口服拜阿司匹林,服药3个月,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6个月内再发TIA或脑梗死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步长脑心通与拜阿司匹林合用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奥扎格雷联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TIA)的临床疗效,探讨短暂性脑缺血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 6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32)常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n=32)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治疗30d,监测治疗前后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记录TIA发作次数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而且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访评价临床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88%,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奥扎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效果满意,能够短期控制TIA发作并降低脑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被认为是脑血管病的危险信号。未经治疗的TIA患者约1/3发展为脑梗死[1]。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我们应用巴曲酶治疗急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1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ABCD2评分法结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60例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ABCD2评分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分,根据CTA的检查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血管狭窄≥50%组。对患者出现TIA后7 d之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进行观察。结果血管狭窄≥50%组出现脑梗死的概率明显高于血管狭窄低于50%组(P<0.01)。并且ABCD2评分处于低危组患者中血管狭窄≥50%组出现脑梗死的概率同样明显高于血管狭窄<50%组(P<0.01)。结论 ABCD2评分能够有效预测患者出现TIA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再结合头颈部CTA检查能够进一步提升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后继脑梗死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方法根据脑梗死患者梗死前有无TIA史分为脑梗死Ⅰ组(梗死前无TIA)和脑梗死Ⅱ组(梗死前有TIA),分别从TIA持续时间、与脑梗死间隔时间及发作频次与梗死前无TIA患者比较,应用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评定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梗死前患者TIA持续时间≤10min、与梗死时间间隔≤7d及发作频次2~3次与梗死前无TIA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Ⅰ级预后较好。结论脑梗死前已发作TIA可能使大脑产生缺血耐受,对后继脑梗死有神经保护作用,且与TIA持续时间、脑梗死间隔时间及发作频次有关。  相似文献   

11.
王丽  唐旭  杨月君  刘艳丽 《安徽医药》2022,26(3):536-540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和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保定市第二医院200例TIA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进展为脑梗死作为观察组,160例未进展为脑梗死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ABCD2评分、血清PAF水平、TIA不同持续...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并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临床表现,探讨患者在2d和7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因素。方法对176例2012年1月~2014年1月入院治疗TIA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TIA患者脑梗死发病率评分系统ABCD2对TIA患者2d和7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因素进行评分,统计学分析风险因素与TIA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TIA患者年龄≥60岁(P0.05)、有高血压史(P0.05)、TIA发作次数≥3次(P0.05)、TIA症状持续时间≥10min(P0.05)、DWI异常(P0.05)和颅内动脉病变(P0.05)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显著相关;其中抗血小板(P0.05)和抗凝治疗(P0.05)是TIA短期发生脑梗死的保护因素。ABCD2评分越高,TIA后2d和7d内(r=0.957,r=0.975,P0.05)脑梗死发生率越高。结论年龄、高血压史、发作次数、TIA持续时间等是TIA后2d和7d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适当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可减少脑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短期预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艳  郑峥 《海峡药学》2007,19(11):68-69
目的观察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短期预后。方法将102例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49例,治疗组加用0.9%生理盐水500mL 克林澳32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14d,其余治疗同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后1个月内TIA发作频率、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及有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1个月时显效43例,有效9例,对照组显效27例,有效16例,两组疗效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8.1%,高于对照组的87.8%,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有1例进展为脑梗死,对照组4例。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益于其短期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14.
桑雄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252-253
目的分析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导致一过性偏瘫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本院2007年5月~2011年12月3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导致一过性偏瘫患者为观察组,同期6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未出现一过性偏瘫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病因、预防性药物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椎一基底动脉系统TIA症状,症状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患者有所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发作频率、持续时间、MRI特点、脑卒中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暂性缺血发作导致一过性偏瘫患者虽早期即可合并颈内动脉系统、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症状,但通过积极有效的药物治疗能达到临床无差别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后继脑梗死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选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首次因脑梗死入住包头市第四医院的患者218例。按患者脑梗死前是否发生同侧TIA将其分为TIA组与非TIA组,前者按发作持续时间又分为两组,持续时间不超过20min为A组(54例),持续时间超过20min为B组(42例),非TIA组为C组(122例),记录三组患者发病当天与病程两周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梗死病变体积,进行比较。结果发病当天及病程两周时A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发病当天及病程两周时A组梗死病变体积小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且其有一定的缺血时间限制。  相似文献   

1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血管病的一种表现形式,持续时间长、发作频繁的TIA更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现分析我院4年来28例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探讨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的、可逆的、反复的急性脑缺血发作。是脑梗死的预警信号,如不及时治疗有1/3患者发展为脑梗死,所以有效控制短暂脑缺血发作非常重要。吉林市中心医院自2007年2月至2008年11月使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57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梗死发生的先兆和重要危险因素,我们2004年3月-2007年2月应用奥札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反复发作TIA在我院住院80例患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短期预后.方法 将138例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1例和对照组67例,治疗组加用通心络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连服4周,其余治疗同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后一个月内TIA发作频率,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及有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一个月时显效56例,有效12例;对照组显效41例,有效16例;两组疗效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5.8%,高于对照组的85.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1例进展为脑梗死,对照组4例.结论 通心络胶囊有益于TIA短期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王齐荣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5):17+19-17,19
目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发展至出现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回顾2007年10月~2009年6月本科收治的100例TIA患者临床资料,经2010年回访获悉,其中40例发生脑梗死。结果:患者TIA的发作时间大于30min,并且24h内发作大于3次,和首次发作后大于24h,并且发作大于5次的患者患脑梗死危险性明显提高(P〈0.05)。而发生脑梗死40例TIA患者其血压与血糖以及总胆固醇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如果每次TIA发作的持续时间较长,并且次数较多,未予及时治疗,特别是伴高血压与高血糖以及高脂血症的患者,极易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临床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