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青年腔隙性脑梗死与非腔隙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差异。方法选择邓州市中心医院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共50例,作为腔隙组,同时选择同期到我院接受治疗的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共50例,作为非腔隙组。观察两组患者危险因素的异同。结果腔隙组中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酗酒、吸烟因素所占比例分别高于非腔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隙组患者餐后血糖、空腹血糖均高于非腔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隙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非腔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隙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非腔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隙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非腔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酗酒及吸烟、高水平C反应蛋白均可成为中青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在腔隙性脑梗死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 lacunar cerebral infarction, L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至2009年确诊的LI患者12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高血压116例(90.6%),糖尿病43例(33.6%),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82例(64.1%),高脂血症74例(57.8%).TIA38例(29.7%),甲状腺功能减低20例(15.6%),吸烟72例(56.3%),饮酒65例(50.8%),外伤6例(4.7%);多灶性LI一般有3种以上危险因素,且多合并糖尿病。结论高血压是LI最主要且直接的原因,糖尿病是LI的独立危险因素,多灶性LI一般有3种以上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分布及个体危险因素数量与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80例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个体危险因素数量与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80例腔隙性脑梗死中有高血压162例(占90%)、合并血脂异常131例(占73%)、有糖尿病54例(占30%)、合并心脏病113例(占63%)、卒中病史29例(占16%)、COPD36例(占20%).1个危险因素组18例(占10%),2个危险因素组48例(26.7%),3个及以上危险因素组114例(占63.3).结论: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心脏病、卒中病史、COPD为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血脂异常为腔隙性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同时,个体危险因素数量越多,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的危险性也越大.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血压、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危险因素与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近期复发率的相关性。方法60岁以上首次发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07例纳入本研究,每例患者跟踪随访治疗2年,评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率和危险因素。结果207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伴高血压、2型糖尿病、单纯高脂血症分别为148例、22例、7例,三者复发率分别为8.78%、18.18%、14.29%;伴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26例,复发率34.62%,无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4例,复发率0。2年内复发腔隙性脑梗死27例,复发率13.04%。结论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同样可认为是老年腔隙性脑梗死近期复发率的高危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在临床上为常见病、多发病,二者均有共同病因: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高血脂但二者是否有因果关系,少有报道,本文对70例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合并发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腔隙性脑梗死(LAC)与糖尿病的关系。方法将215例缺血性脑卒中分为LAC组与NLAC组,将LAC组分为非糖尿病(A组)及糖尿病组(B组),糖尿病病程<10年为B1组,≥10年为B2组。结果LAC组与NLAC组糖尿病患病率无显著差异(P>0.05)。B组死亡率、多发梗死率显著高于A组(P<0.01),发病年龄显著低于A组(P<0.01)。B2组死亡率显著高于B1组(P<0.05),发病年龄显著低于B1组(P<0.05),两组多发梗死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对LAC与NLAC影响的差异不大。糖尿病病程愈长,LAC发病年龄愈早,多发梗死率愈高,预后愈差。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 1994年7月~2001年6月年我所发生的脑梗死患者18例中,男12例,女6例;年龄70~86岁,平均年龄为75岁;2例发病后发生不可恢复性全身瘫痪;1例留有面肌不自主抽搐后遗症,1例曾出现过球麻痹后经治疗恢复正常,14例均没有明显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但多有头晕、乏力、站立不稳等症状.  相似文献   

9.
腔隙性脑梗死87例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腔隙性脑梗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 ,其发病率占急性中风的 19%左右 [1 ] 。我们自 1996年 5月至今共诊治腔隙性脑梗死 87例 ,发现其相关因素较为集中 ,现就其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共 87例 ,其中男 6 1例 ,女 2 6例 ,年龄 39~ 75岁 ,平均 6 0 .5岁。诊断按美国哈佛中风登记处诊断标准诊断 ,全部病人均经颅 CT或颅脑 MRI证实。1.2 并发症 :高血压 6 8例 ,占 78% ;糖尿病 2 2例 ,占2 5 % ;吸烟嗜好 5 9例 ,占 87% ;冠心病 37例 ,占 43% ;高脂血症 2 5例 ,占 2 8% ;长期较大量饮酒 42例 ,占 48% ;以上均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4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4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中,高血压39例(84.8%),糖尿病15例(32.6%),高脂血症22例(47.8%),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9例(19.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4例(30.4%),烟酒嗜好27例(58.7%)。结论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死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凡可致动脉粥样硬化、脑小动脉硬化、血流动力学障碍及血液黏稠度增高的疾病,均是本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MRI、CT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病人进行MRI和CT检查及对照。结果 30例病人MRI检查,T_2W及T_2W/IR水压抑扫描发现病灶254个,CT扫描发现病灶37个,敏感性为MRI的14%。MRI对微小的病变,早期的病变及颅底、颅顶部的病变的显示均较CT优越。结论 MRI应作为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脂蛋白(a)[LP(a)]在腔隙性脑梗死(LI)发生中的作用;血清LP(a)水平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时的变化;LP(a)和纤维蛋白原(FIB)在腔隙性脑梗死发生发展中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90例腔隙性脑硬死患者分为三组单纯腔隙性脑梗死组、合并高血压组、合并糖尿病组,23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探讨LP(a)水平的变化;选择4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析LP(a)与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结果LP(a)水平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与正常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性(P≤0.05);不同病例组间LP(a)水平无显著差异性;LP(a)和纤维蛋白原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中无相关性。结论LP(a)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高血压、糖尿病无关;在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LP(a)与纤维蛋白原有各自的主要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对脑梗死复发的预防效果.方法 高血压动脉粥样性脑梗死患者108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2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观察两组患者的血脂改善情况,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并统计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年内脑梗死的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血脂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的76%(x2=9.488,P<0.05);对照组复发12例(复发率22%),观察组复发1例(复发率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277,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治疗和预防高血压动脉粥样性脑梗死有效、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卒中单元联合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72例)和治疗组(7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卒中单元联合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BI),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NIHSS、BI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1876、10.3567,均P〈0.01);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448,P〈0.01)。结论采用卒中单元联合长春西汀注射液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显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单个腔隙性梗死病灶的临床特点及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2 h以内发生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深穿支供血区域单个腔隙性梗死患者60例,将其根据梗死部位及载体动脉是否存在病变分为2组:腔隙性脑梗死伴有MCA病变组和腔隙性脑梗死不伴有MCA病变组,分别对这2组的病人进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性别、年龄、高血压、血压变异性、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吸烟)、临床特点(NIHSS评分、白质高信号)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3月后m RS评分比较。结果:两组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吸烟、血压变异性、NIHSS、白质高信号及抗血小板物治疗3月后m RS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根据梗死部位及MCA病变,提示了MCA深穿支单个腔隙性梗死临床特点、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多样性。因此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54例基底节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膜Fas、bcl-2、Ts含量,拟了解深穿支小动脉梗死引起腔隙性梗死的机制和早期诊治对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膜Fas、bcl-2、Ts的百分含量与皮层区脑梗死对比研究。结果基底节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膜Fas、bcl-2、Ts含量(2.67±1.30)、(1.88±0.79)、(2.97±1.02)%,高于对照组的(1.73±0.74)、(1.03±0.21)、(0.62±0.05)%(P<0.05)。而在不同部位比较中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又以(2.36±0.87)、(1.98±0.56)、(2.63±1.02)%,明显高于皮层梗死组(P<0.05)。结论基底节腔隙性脑梗死是具有较高危险预后的高发病率大脑小动脉病变。发病时存在细胞凋亡因子和粘附分子的异常改变。加强高血压、高血糖及吸烟危险因素防治,方可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ACEI类药物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反应性(cerebral vascular reactivity,CVR)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31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7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单纯高血压病患者作为对照.所有被研究者以贝那普利干预3个月,并于干预治疗前、疗程结束后通过TCD以屏气试验方法检测血管反应性(P<0构.05).通过Pearson积差分析BHI改善与血压下降的相关性.结果 2组患者BHI值改善与血压降低程度无相关性(P>0.05),说明ACEI类药物对脑血液动力学的影响独立于其降压作用之外,ACEI类药物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结论 ACEI类药物对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脑血管调节能力具有改善作用,且这种作用与其降压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2月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10 μ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天麻素注射液400 mg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DL-C水平明显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全血黏度高切变率、全血黏度低切变率、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腔隙性脑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显著,优于单用前列地尔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