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42例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CT和MRI影像资料。结果:42例患者中,脑内型占69.05%,脑外型占30.95%;CT平扫脑内型均匀增强17例,轻中度增强8例,不增强4例。脑外型明显增强5例,轻中度增强6例,不增强2例。MRI平扫脑内病灶轻中度增强28例,未见明显增强1例。脑外病灶均匀增强4例,未见明显增强9例。结论:脑内与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检查,MRI优于CT,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磁敏感成像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经临床及部分手术证实的28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T1WI、T2WI、DWI及SWI图像.结果 常规MRI序列发现病灶23个,SWI序列发现病灶共45个.结论 SWI对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MRI扫描序列,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发生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MRI影像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硬膜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4例中3例位于胸段,1例位于胸腰段,1例通过邻近椎间孔向椎管外呈"哑铃"状生长,1例合并椎体血管瘤,1例合并脊柱侧弯;MRI T1加权上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加权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MRI对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能较好的显示,并准确定位,充分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了解病变范围,是手术前最为可靠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卓志平  王诚  周焜  梁郸 《贵州医药》2006,30(6):541-542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分为脑内型和脑外型,相对于脑内型,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较为少见。我们于1996年7月至2005年7月收治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10例,现将其影像学(CT和MRI)的表现分析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2例,女性8例;年龄28~46岁,平均32.5岁。临床出现癫痫症状1例,提睑无力1例,头痛2例;其余6例无症状。病程1个月至3年。1.2影像资料10例病人均行CT扫描、MRI和增强MRI检查。CT所用设备为以色列HeliCAT,均为轴位平扫,层厚10mm;MRI采用以色列P-seige,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2结果10…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诊断3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CA) 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发生率占颅内脑血管畸形的7%,分脑内型和脑外型,以脑内型多见。我们对 35例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MR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发生于颅内脑血管畸形的一种,其发生率占颅内脑血管畸形的7%,分脑内与脑外型,脑内型多见,常见于大脑半球皮层下区,脑外型以颅底部多见,若无出血,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与体征,因而确诊较难[1]。CT与MRI为诊断海绵状血管瘤提供了更为敏感和直观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材料与方法 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病人,均行16排螺旋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0例显示为球后密度均匀的肿块影,5例病灶内可见钙化;增强扫描11例显示特征性"渐进样强化",4例显示为均质持续性强化.结论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进行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时分别选择CT和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间选择我院44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CT和磁共振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性。结果磁共振成像检查准确性优于CT检查,将两种方法联合检查,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均优于单一采用一种方法检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进行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检查时可以采用CT联合磁共振成像的方法,提高诊断准确性,有利于进行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9.
曹洪明  孙亮 《云南医药》2011,(6):622-625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是一种缺乏动脉成分低流量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畸形,绝大多数为先天性的。它是由不规则的、大小不等的血管腔隙所形成的一堆紧挨在一起的血管组织。在各血管腔隙之间只有少量结缔组织,没有神经组织。脑海绵状血管瘤多见于20~50岁青壮年,儿童少见。脑海绵状血管瘤是脑血管畸形的一种,在MR问世前,无论临床、常规放射、CT或DSA均难以诊断,故也被称为隐匿型血管畸形。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脑海绵状血管瘤常规MRI与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的影像学表现,并探讨SWI对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海绵状血管瘤的常规MRI及SWI影像资料,记录常规MRI T2WI、T1WI及SWI检出病灶数并测量最大病灶的大小。结果 18例海绵状血管瘤,T2WI检出病灶共25个,T1WI检出病灶共21个,SWI检出病灶共47个。T2WI和T1WI呈"爆米花"样高、低混杂信号,周围绕以低信号环或高信号环;SWI表现为明显低信号。SWI测得的病灶范围较T2WI、T1WI测得的范围大,且微小病灶显示多。但SWI测得的病灶大小与T2WI、T1WI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敏感成像对海绵窦血管瘤的显示优于T1WI、T2WI成像。结合常规磁共振成像及SWI,可更好地显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病变范围及微小病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场MRI各扫描序列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CA 25例,所有病例除MRI常规序列外,所有病例进行了前瞻性的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弥散加权成像(DWI)。结果25例患者中,多发病灶8例,单发病灶17例;T1WI共发现海绵状血管瘤病灶32个, T2WI发现病灶65个, DWI发现病灶73个,SWI发现病灶个88个。结论 SWI序列较MRI常规序列在显示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灶方面有明显优势,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MRI影像表现。结果4例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均位于胸段,卵圆形或梭形,2例见笔尖征,2例见钳夹征, T1WI为稍低或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3例沿一侧椎间孔向外生长,增强扫描明显强化,1例合并椎体血管瘤。结论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1)PSH多见于25-60岁,以中老年女性更多见。(2)6例均表现为孤立性病灶,直径约4cm,呈圆形、卵圆形,密度较均匀,无深分叶,边缘光滑,无毛刺、无棘状突起、无胸膜凹陷、无纵隔淋巴结肿大。(3)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及延迟强化。结论:CT检查肺硬化性血管瘤有一定特征。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临床检查手段的提高,特别是磁共振(MRI)的应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临床上并非少见.我院自1998年2月至2004年6月共收治并经手术治疗11例,其中位于脑实质内9例,生长在脑外者2例,皆经病理证实,本文仅对9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叶华震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4):2207-2209
目的 探讨CT与MRI对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40例疑似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进行CT与MRI两种检查.结果 CT与MRI两种检查方式检测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瘤体直径和瘤颈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0.03、0.04,均P>0.05),MRI检测瘤壁血栓伴钙化发生率稍低于CT检测.结论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诊断应结合CT和MRI共同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提高诊断的检出率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脑内CA疑似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16排螺旋CT检查和磁共振检查(MRI),将CT、MRI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计算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率,并进行对比。结果应用16层螺旋CT检测对脑内CA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准确率与MR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6排螺旋CT诊断脑内CA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操作快捷方便、价格低、普及性强,但具体应用仍需考虑患者适应证及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17.
脑原发性淋巴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脑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和CT、MRI表现。结果本组脑内多发病变2例,单发1例。CT表现:多发者表现为双侧额、顶叶皮层下深部白质区、双侧基底节区及丘脑散在分布的大小不等稍高密度结节或肿块,均明显强化;单发者右丘脑部明显肿胀,内见高低混杂密度影,呈多结节及肿块样强化,周围见明显水肿带。MRI表现:多发者表现为稍长T1、T2信号结节,大小不等,形状不一。单发者T1/VI为等-低混杂信号,T2/WI为高-低混杂信号。呈大小不等结节及肿块样强化。结论虽然脑原发性淋巴瘤术前影像诊断困难,但其发病部位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仔细分析其特点并结合临床表现及病程,可以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均行MRI平扫,其中17例行GD-DTPA增强扫描,18例行MRA检查.结果 本组海绵状血管瘤均为单发,7例在T2WI呈高信号,5例在T2WI呈低信号,17例病灶周围呈低信号环,且病灶占位效应轻微.结论 MRI是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最好方法,T2WI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优选序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颅内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表现与病理特点的相关性,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表现,并与病理资料对照研究。结果 12例患者均为单发,8例位于大脑镰旁,桥小脑角区1例,侧脑室内1例,鞍结节2例,9例与脑膜呈宽基底相连,11例可见脑膜尾征;MRI平扫11例病灶呈较均匀稍长T1稍长T2信号,10例可见到血管流空信号,增强扫描后瘤组织均显著强化10例;仅2例出现囊变、坏死,9例见瘤周水肿。病理显示瘤组织由管径粗细不一、管壁薄厚不均的血管构成,血管分化成熟,其间脑膜上皮细胞散在分布。结论颅内血管瘤型脑膜瘤有其独特的组织成分及影像学特征,MRI具有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和数目,有助于临床制定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针对CT扫描以及磁共振成像检查在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进行诊断的效果予以分析和讨论。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诊的怀疑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症状的患者中抽取4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以CT进行检查,随后使用磁共振成像进行再次检查,将检查的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确定两种成像手段的准确性、特异性以及敏感性,在此基础之上探讨这两种检查手段的应用价值,做以讨论。结果经过检查,联合两种检查手段比起单一CT检查的结果更加准确。结论在临床当中,将CT成像和磁共振成像结果进行联合应用,效果显著,可以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