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小粱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手术方法以及临床效果。方法 82例(82眼青光眼患者,均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前房、眼压、视力、并发症情况。结果 82例(82眼)患者术后1 d前房开始形成,术后1~5 d, 14例患者出现Ⅱ度浅前房,经调整缝线后恢复。术后1周内眼压≥21 mm Hg(1 mm Hg=0.133 kPa) 10眼,眼压11~20 mm Hg 50眼,眼压6~10 mm Hg22眼,行眼球按摩, 77眼眼压维持在12~18 mm Hg, 5眼眼压≥21 mm Hg。术后视力保持不变29眼,提高1~3行50眼,视力下降2~3行3眼。术后前房出血5眼,虹膜睫状体炎3眼,经药物保守对症治疗1周内消退。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操作简便,创伤小,安全性高,临床疗效较好,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同时保证了手术的成功率,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患者术后眼压和预后。方法选取我院青光眼患者一共(102例),患者收取时间在2016年1月5日至2017年1月1日,将102例青光眼患者按照电脑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51例,观察组使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使用常规手术。结果观察组青光眼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3.92%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观察组青光眼患者的术后6 h眼压(27.12±5.13)mm Hg、术后12 h眼压(20.15±3.27)mm Hg、术后48 h眼压(10.11±1.28)mm Hg与对照组具有差异(P <0.05)。结论通过对青光眼患者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取得显著效果,能改善患者眼压,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复合小梁切除术和经巩膜二极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对硅油眼继发性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32例硅油眼继发性青光眼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组(15例)和睫状体光凝手术组(17例)。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组患者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睫状体光凝手术组患者行经巩膜二极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眼压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组患者术前眼压为(42.2±7.3)mm Hg(1 mm Hg=0.133 kPa),术后1周眼压为(30.1±3.5)mm Hg,术后1个月眼压为(26.2±2.1)mm Hg。睫状体光凝手术组术前眼压为(44.3±6.7)mm Hg,术后1周眼压为(22.2±2.1)mm Hg,术后1个月眼压为(18.3±1.4)mm Hg。两组术前眼压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睫状体光凝手术组术后1周、1个月眼压水平均低于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组术后发生早期浅前房2例,对症治疗后好转;术后发生轻度前房积血3例,经治疗后吸收;术后出现高眼压2例,经药物治疗及局部按摩后眼压控制正常。睫状体光凝手术组术后发生早期浅前房0例;术后发生轻度前房积血1例,经治疗后吸收;术后出现高眼压1例,经药物治疗后眼压控制正常。睫状体光凝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6.67%显著低于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组的11.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睫状体光凝术操作简单,方便学习和掌握,对硅油眼继发性青光眼可以得到与其他手术效果相同的结果,是治疗硅油眼继发性青光眼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4.
张红芳  马琴 《贵州医药》2023,(2):241-242
目的 探讨不同眼球按摩方式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4月至2022年5月在本院眼科确诊并治疗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患者72例,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36例(60只眼)和对照组36例(62只眼)。对照组由家属协助按摩,研究组则由专业人员指导后,自行按摩眼球,对比两组手术前后视力、眼压的变化,并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两组视力及眼压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周至术后3个月,两组视力均呈升高趋势,眼压有明显下降(P<0.05),但研究组2周至术后3个月的视力、眼压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P<0.05);术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由专业人员指导后患者本人规范性进行眼球按摩,能够提高视力和眼压的恢复效果,使滤过泡保持通畅,有助于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且更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患青光眼白内障在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超乳三联术组)的患者74例(92眼),和行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囊外三联术组)的患者40例(52眼),记录手术前、后的视力和眼压,记录手术并发症和滤过泡情况。结果超乳三联术组术后平均眼压为(13.72±2.72)mm Hg,囊外三联术组术后平均眼压(12.92±5.35)mm Hg,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且两组下降值差异无显著性(t=0.166,P>0.05)。超乳三联术组术后视力显著提高(χ2=18.254,P<0.01),囊外三联术组手术前后视力差异无显著性。术后3个月随访,眼压≥21mm Hg者,超乳三联术组2只眼,囊外三联术组4只眼,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超乳三联术组明显低于囊外三联术组,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可安全有效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且效果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难治性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26只眼)难治性青光眼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疗后20眼形成功能性滤过泡;16眼不用任何药物眼压<21 mm Hg,8眼加用1~2种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 Hg.手术前平均眼压(38.2±5.6) mm Hg,手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7.9±3.1)mm Hg、(13.5±3.7)mm Hg、(18.2±3.8)mm Hg、(18.1±3.5)mm Hg、(19.1±4.8)mm Hg,治疗前后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早期眼球按摩对眼压的近、远期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的影响.方法:将小梁切除术后的青光眼患者30例(38眼)随机分为按摩组和非按摩组,按摩组行小梁切除术后早期予眼球按摩,非按摩组术后不做按摩.结果:按摩组近、远期眼压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均显著优于非按摩组(P<0.05,P<0.01).结论:小梁切除术后早期眼球按摩对近、远期眼压控制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早期眼球按摩对眼压的近、远期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的影响.方法:将小梁切除术后的青光眼患者30例(38眼)随机分为按摩组和非按摩组,按摩组行小梁切除术后早期予眼球按摩,非按摩组术后不做按摩.结果:按摩组近、远期眼压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均显著优于非按摩组(P<0.05,P<0.01).结论:小梁切除术后早期眼球按摩对近、远期眼压控制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远 《河南医药信息》2010,(15):120-121
目的通过对具有手术失败高危因素青光眼患者术中加入抗增殖药物及可调节缝线的控制,抑制或减轻该类患者术后滤过道粘连瘢痕化及阻塞,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采用复合小梁切除术。结果 39眼眼压〈21mm Hg,成功率为70%。9眼用药物治疗眼压〈30mm Hg,总有效率为84%。8例手术失败。并发症持续性低眼压发生率7.1%,低眼压性黄斑变性1.7%。结论对具有手术失败高危因素青光眼的复合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相比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黄文荣 《河北医药》2012,34(17):2592-2593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38例(46眼)青光眼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的34例(38眼)青光眼患者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术后眼压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及1年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具有手术成功率高、术后不良反应少等诸多优点,疗效肯定,可作为目前治疗青光眼的一种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改良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采用现代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42例(49眼).结果 49眼手术顺利,无脉络膜下爆发性出血等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4-12月,20眼眼压控制在6~21 mm Hg),其中8眼需局部加用降眼压药物.手术成功率83.33%.结论 现代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94例青光眼患者,按频率匹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小梁切除术,实验组患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浅前房发生率、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眼压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成功率78.72%高于对照组的5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917,P<0.05)。实验组浅前房发生率4.26%低于对照组的1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49,P<0.05)。实验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87.23%高于对照组的6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651,P<0.05)。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实验组患者眼压分别为(17.27±12.37)、(15.92±5.65)mm Hg(1 mm Hg=0.133 kPa)均低于对照组的(22.35±9.37)、(20.21±6.35)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8.51%低于对照组的27.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167,P<0.05)。结论青光眼患者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有效改善患者眼压,安全性高,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宾蓉 《现代临床医学》2012,38(6):429-432
目的:对比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玻璃体抽吸术或前房穿刺术缓慢放出房水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在本院就诊,经最大剂量降眼压药物紧急处理后眼压仍≥5.33 kPa的126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病例纳入观察对象。根据患者术前前房深度分为2组:玻璃体抽吸组52例62眼,术前前房深度<2.0 mm,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玻璃体抽吸术;前房穿刺组74例82眼,术前前房深度≥2.0 mm,术中行前房穿刺缓慢放出房水,待眼压降低后再完成小梁切除手术。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术前、出院时眼压水平,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情况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经小梁切除术联合玻璃体抽吸或前房穿刺放液后高眼压及眼痛迅速缓解。玻璃体抽吸组患者出院时眼压平均为2.02±0.67 kPa,前房穿刺组患者出院时眼压平均为2.24±0.72 kPa,2组患者出院时眼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分别为98.39%、96.34%,无显著性差异(P>0.05)。玻璃体抽吸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61%)低于前房穿刺组(7.3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中联合玻璃体抽吸或前房穿刺均可迅速降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患者眼压,但前者更加安全,可降低持续高眼压状态下接受手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57例(76眼),分为治疗组(复合小梁切除术组)40眼和对照组(常规小梁切除术组)36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滤过泡情况、眼压变化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手术成功率(87.5%)显著高于对照组(6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疗组浅前房发生率7.5%显著低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功能型滤过泡发生率85.0%于对照组8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1年治疗组眼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青光眼采取复合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及低眼压发生率低,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式对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效果,为其今后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住院处进行手术治疗的难治性青光眼病患38例(62眼),使用抽签方式将这些病患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共有病患19例(31眼),为对照组中的病患提供植入物引流手术,为治疗组中的病患提供移植羊膜与小梁联合手术。手术后对两组病患进行624个月的随访,检查两组病患视力恢复、过滤泡、术后并发症、眼压等基本情况。结果随访过程中,治疗组中病患术前眼压为(40.06±7.81)mm Hg(1 mm Hg=0.133 kPa),术后眼压为(17.29±7.36)mm Hg,对比手术前后治疗组病患的眼压下降程度,P<0.01,具有显著地统计学差异意义;对照组中病患术前眼压为(42.36±8.79)mm Hg,术后眼压为(20.94±8.35)mm Hg,对比手术前后对照组病患眼压下降程度,P<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意义。治疗组术后总成功率为94.7%明显高于对照组64.5%的术后总成功率,P<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意义。结论在临床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病患时,使用移植羊膜与小梁联合手术,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过滤到产生的瘢痕,同时还能使手术成功率得到有效提高,是现阶段难治性青光眼最有效、最安全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可调缝线在青光眼滤过术中的应用及术后效果.方法 对不同类型的青光眼65例65眼(其中慢性青光眼20例,急性青光眼30例,开角型青光眼10例,难治性青光眼5例)采用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巩膜瓣可调缝线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出院时眼压平均在12.63 mm Hg左右,术后随访2个月至1年,2个月复查眼压平均在14.44 mm Hg左右,6个月至1年复查眼压均稳定在14~18 mm Hg之间.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能有效的降低眼压,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袁梅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0):75-76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32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超声乳化联合改良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15眼经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术并植入折叠型硅胶人工晶状体,另17眼经巩膜隧道切口行超声乳化术,植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人工晶状体,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视力变化。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3个月眼压11.4~19.50mm Hg(1kPa=7.5mm Hg),平均(14.21±2.13)mm Hg。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改良小梁切除术术后患者视力恢复快,眼压控制良好,手术并发症轻微,是一种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86例青光眼患者,采取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采取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视力范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5%,视力为(0.28±0.10),眼压为(15.25±4.17)mm Hg(1 mm Hg=0.133 k Pa);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05%,视力为(0.22±0.09),眼压为(21.41±4.35)mm Hg。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视力、眼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确切,有助于改善患者视力范围和眼压,并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张为中  孙红  袁志兰  杨勤 《江苏医药》2012,38(6):696-698
目的观察三枚可调整缝线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复合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4例(3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取三枚(A组,11例)或两枚(B组,13例)可调整缝线的复合小梁术,比较两组术后眼压、前房深度及滤泡等。结果 A、B组术后2周眼压[(11.9±2.2)mm Hg vs.(12.6±2.4)mm Hg]和术后2个月眼压[(13.3±2.4)mm Hg vs.(14.1±2.3)mm Hg]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内A组浅前房发生率5.6%,明显低于B组的10.0%(P<0.05)。术后2个月时,A组功能滤过泡(I型和Ⅱ型)形成有18眼(100%),明显多于B组的18眼(90%)(P<0.05)。结论与两枚可调整缝线法相比,三枚可调整缝线法术后早期浅前房更少,功能滤过泡形成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前房穿刺在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28例青光眼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两组患者均实施小梁切除术,对照组术前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术前接受前房穿刺处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观察组患者平均眼压为(12.17±1.81)mm Hg(1 mm Hg=0.133 k Pa),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05±2.56)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低于对照组的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为青光眼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为其行前房穿刺处理,可有效降低眼压和术后并发症,对提高患者术后视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