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任志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4):217-218
目的探讨实行根本原因分析法(RCA)在预防神经外科护理不良事件中的效果。方法对科室内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法分析,找出根本原因,采取有目的的改进措施,对比实施RCA前5年年均及实施RCA后1年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及数量。结果实行RCA前年均发生护理不良事件31.6例,实行RCA后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为10例护理不良事件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行RCA能够明显减少神经外科护理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根本原因分析法在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儿科自2018年~2019发生并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于2020年在我院儿科病房实施质量改进,比较实施前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实施根本原因分析法后,2020年我院儿科全年发生并上报护理不良事件2例,显著低于2018年发生并上报8例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根本原因分析法在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5月我院手术室的手术患者863例为对照组,2016年6月-2016年10月手术患者863例为观察组,观察组实施根本原因分析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未实施根本原因分析法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服务中实施根本原因分析法,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投诉率,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促进了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改善,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5.
《抗感染药学》2016,(6):1234-1237
目的:分析根本原因分析法(Root causes analysis,RCS)在病区患者给药错误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6月间医院住院病区患者给药错误不良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比较根本原因分析法应用前后给药错误的发生率。结果:通过分析,根本原因分析法应用前给药错误错误发生率为1.089‰(29/26 632),应用后的发生率为0.153‰(4/26 217),后者优于前者经组间数据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应用前用药错误原因分析上,主要是未落实查对制度、不熟悉药理知识、医嘱处理不规范、患者多和工作量大、交接班不仔细等。结论: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对病区给药错误不良事件进行分析与管理,能够使各项给药问题得到及时发现与纠正,提高用药安全,降低病区患者给药错误的发生率,这是保障病区患者给药准确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鱼骨图分析法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用鱼骨图分析法分析1例案例,讲述鱼骨图的实施方法及效果。结果通过鱼骨图分析法能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制定措施,避免错误重复发生。结论运用鱼骨图分析法进行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能鼓励护理人员积极主动上报不良事件,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循证小组,提出循证问题,检索证据,分析整理后应用于护理不良事件分析过程中;检索出期刊论文294篇,学位论文1篇,会议论文2篇,通过筛选,最终获得支持性中文文献30篇。整理分析68例护理不良事件,观察护理不良事件与护士职称、工作年限、护士学历、护士长任职年限的关系。结果护理不良事件的不同工作年限、护士长的任职年限的护理事件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护士的不同职称、学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采用循证护理可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科学、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安全护理管理中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0例护理缺陷事件,应用根本问题分析法(RCA法)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再针对问题拟定、落实相应的改进措施。结果 60例护理缺陷事件中有43例(71.7%)为系统原因,17例(28.3%)为非系统原因。实施RCA后,病区患者的响铃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的患者满意度(97.8%)显著高于实施前(82.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安全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RCA法可有效提高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增强护理安全性,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11.
《中国医药指南》2019,(20)
目的探讨在外科护理管理的过程中行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在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06例外科患者给予比较分析,根据抽签法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组分别53例。研究组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且对比研究组和参照组的风险事件以及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护理风险的发生概率以及护患纠纷的发生概率均低于参照组,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50例(94.34%)明显高于参照组42例(79.25%),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结论在外科护理中行护理风险管理模式,降低了护患纠纷以及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护理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13.
孙群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2,33(5):223-224
目的 研讨安全管理在老年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分析.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患者120例,依据是否进行安全管理分为两组,甲组患者60例进行安全管理护理联合常规性护理措施,乙组患者60例单纯的进行常规的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甲组患者的安全管理效果评分,投诉率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方面明显优越乙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全管理联合常规护理可有效的提高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安全性,有效的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程度及满意度,可在临床护理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与管理对策,以保证护理安全.方法 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3年1~12月护理系统非惩罚性自愿上报的84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分类、分级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前五位分别为管道滑脱、输液相关事件、跌倒/坠床、给药错误、方法/技术错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护患沟通不良,评估不足,查对不严,管理不当等方面,工作年限在3年之内的低年资护士发生护理不良事件较多.结论 护理部加强了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在各病区采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同时试行了疾病(健康)管理师专职管理,做好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有效地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16.
17.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
目的:探讨护理安全在眼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某院眼科进行治疗的患者100例,将患者进行分组观察,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50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护理;同时对观察组50例患者给予护理安全管理。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基础护理合格率、护理事故、护理管理、护理临床满意程度分别是94.5%、93.3%、87.2%、93.7%、84.2%,对照组的护理也均符合标准,但是护理差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情况五项数据的百分比分别为84.2%、80.2%、71.2%、81.7%、65.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者眼科护理过程中,加强护理安全会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5,(11)
按照JCI标准,通过建立不良事件管理小组和健全不良事件的管理机制,从不良事件的记录、处理、上报分析、追踪随访管理等环节对不良事件进行规范的管理,促进持续的质量改进,最大限度的保障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并结合作者工作经历,对本院在JCI评审中对临床试验中不良事件的管理具体做法进行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