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在长期针灸临床中发现新的穴位、上面瘫穴下面瘫穴、面痉穴、麻痹点、用这些穴位治疗面神经麻痹、取效快、疗效高、后又探讨了这些穴位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头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20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周围性面瘫未经治疗或治疗未彻底,常常会形成面瘫后遗症,如:鳄鱼泪(味泪反射)、面肌挛缩、面部僵硬、面肌痉挛等症状,其中面肌痉挛(简称HFS)为阵发性半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针灸治疗面瘫后遗症报道很多,但应用头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鲜见报道,我们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临床,收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活血止痉汤配合分期针灸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贝尔面瘫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分期针灸治疗,观察组联合中药活血止痉汤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残疾指数(FDI)、House-Brackmann(H-B)量表分级、临床症状积分的变化,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DI评分、H-B分级、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止痉汤配合分期针灸治疗贝尔面瘫效果显著,优于单用分期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4.
面部肌电兴奋点电刺激治疗周围性面瘫8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重  温忠景  魏艳君 《中国针灸》2003,23(10):604-604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有关治疗的报道较多,然而鲜见用面肌兴奋点电刺激法治疗该病的报道。自2000年以来,笔者用面肌兴奋点电刺激法治疗面瘫85例获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李柱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0):126-127
辩病是中医诊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临床运用柔肝熄风法从肝辨病治疗面肌痉挛60余例均取得满意疗效。在目前辨证论治为主流治疗手段的情况下,治疗面肌痉孪用一病一法、一法一方进行辨病治疗更具有实用性,该疗法丰富了面肌痉挛的中医治疗,并根据目前临床实际,提出以“面肌痉孪”作为中西医共用的病名。  相似文献   

6.
芍药甘草汤合止痉散为主治疗顽固性面肌抽搐验案举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芍药甘草汤合止痉散为主治疗顽固性面肌抽搐验案举偶长春中医学院全东明,王彩霞(130021)关键词芍药甘草汤,止痉散,面肌抽搐面肌抽搐是临床常见病症,治疗颇为棘手。近年来,笔者应用《伤寒论》芍药甘草汤合止痉散为主加味治疗此病,收效显著。试述如下,供同道...  相似文献   

7.
面瘫亦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的“口眼歪斜”、“喁僻”范畴.管遵惠主任医师是云南省名中医,云南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导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治疗面瘫,积累了丰富经验.现将跟师以来,学习和整理导师治疗面瘫经验,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笔者自1990年4月~1999年4月,用加味葛根汤治疗贝尔氏面瘫3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35例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50岁,平均年龄33岁;单侧面瘫34例,双侧面瘫1例。临床表现:突然发病,先有耳后钝痛或压迫感,继而出现患侧口角歪斜,面肌痉...  相似文献   

9.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2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肌痉挛多以一例面肌不自主、不规则抽搐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年女性发病率较高,每因情志因素诱发或加重。西医多采用止痉镇静类药物,如卡马西平、舒乐安定等治疗,或行封闭,或行相应面神经切断术,疗效一般,且复发率高,甚至可导致精神抑郁、面瘫等并发症。在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0.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顽固性面瘫1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顽固性面瘫13例322002浙江义乌第二人民医院王正心面瘫,俗称口眼歪斜,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多见。好发于冬春季节。顽固性面瘫指发病起二个月以后就诊的面瘫。他们都经多处多种临床治疗,恢复不明显,临床治疗颇为棘手。从九二年起我...  相似文献   

11.
周围性面瘫并发症如面肌痉挛属于慢性病,慢性病的治疗指导原则是三级预防;及早治疗面瘫是预防面瘫并发症的二级预防。本文根据三级预防的不同含义并紧密结合中医临床来阐述其对周围性面瘫并发症的具体预防与治疗策略,为保护和促进患者的健康、为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陆斌  鲍超  吴旭 《江西中医药》2008,39(11):66-67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面瘫膏治疗Bells面瘫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吴旭经验针灸方配合自拟面瘫膏穴位贴敷治疗发病7天内Bells面瘫,每周治疗3次。并与传统针灸组,每周治疗6次对照。观察患者发病1月末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95.8%,较对照组77.3%(P〈0.05)。结论:针灸配合面瘫膏穴位贴敷治疗Bells面瘫有较好疗效,并能减少患者就诊次数。  相似文献   

13.
面神经炎又称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祖国医学称为"面瘫","口角歪斜"。针灸治疗面瘫临床报道很多,疗效也比较确切,但也有一部分面瘫患者,不能完全恢复,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笔者采用针灸配合药物治疗面神经炎来对比观察临床疗效,作一初步的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小儿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和性别限制即指面肌瘫痪,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面神经受损而引起的病症.近年来,临床上小儿患此病已呈上升趋势,治疗上有别于成人.导师李绍荣从事针灸临床二十余年,在治疗小儿面瘫过程中巧用针灸半刺配合中药辨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临床中孕妇罹患周围性面瘫者较多,而由于其处于特殊生理时期的特点使得在治疗上是个棘手的问题,而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往往会对孕妇的心情及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并留下面瘫后遗症。导师在临床上仅以艾灸治疗孕妇周围性面瘫,疗效可观、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6.
浅谈面神经炎的辨证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神经炎属中医“面瘫”范畴。一般认为基本病因、病理为络脉空虚,风邪乘袭,风痰、淤血阻滞脉络。治疗上大都推崇宋代杨谈的《杨氏家藏方》中的牵正散。牵正散乃为风痰阻于头面经络而设,全方只有3味药,组方十分严谨。方中白附子辛散,祛风解痉,燥湿化痰,是善治头面之风以解痉之要药;僵蚕化痰止痉,能祛络中之风;全蝎入足厥阴肝经而定风止痉,诸药合用力专效著。再以热酒调服,取性升而善走,能引诸药入络,直达病所。  相似文献   

17.
王育勤教授是河南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首届青苗人才培养项目指导老师。王育勤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脑病工作近30年,熟读经典,对中医疑难杂症的辨证施治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在临证中善于运用经方加减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效如桴鼓。周围性面瘫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王育勤教授作多年来致力于该病的临床研究和机理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针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病因病机及症状体征,王育勤教授提出“从痹论治”的观点,把周围性面瘫概括为寒邪阻络、风热阻络、风痰阻络3种证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祛风散寒解表、活血通络解痉,祛风清热、活血通络,祛风化痰、通络止痉等治疗方法,根据耳穴分布特点通过辨证选穴,运用耳穴压豆法配合中医辨治用药的方法综合治疗,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局部血液循环及组织营养代谢,促进面部神经传导功能修复,改善患者面部症状,给患者心理、生活、学习及工作带来自信。王育勤教授提出“从痹论治”的观点并运用耳穴压豆法配合中医辨证用药的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为中医药防治周围性面瘫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值得临床借鉴运用。  相似文献   

18.
<正>难治性面瘫又称顽固性面瘫,一般指病程超过3个月且尚未痊愈,存在面肌运动障碍、眼睑闭合不全、瘫痪肌肉挛缩(倒错)、面肌痉挛、联带运动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常与早期治疗不及时、治疗措施不当、面神经损伤程度重或合并其他疾病等有关。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抗病毒药物、激素冲击疗法、半导体激光疗法等进行治疗,但临床疗效并不显著[1]。笔者采用经筋弹拨法治疗难治性面瘫3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数患者若及时治疗,临床康复效果较好,但亦有部分患者因错失最佳治疗时间,或由于治疗措施不当,或患病部位较深,虽经积极治疗,但仍留有较严重的面神经损伤症状,常被称之为顽固性面瘫,或为"难治性面瘫"、"重症面瘫"等。  相似文献   

20.
面瘫是临床常见疾病,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外感风热亦是面瘫的病因之一,而运用以透表散风、清热解毒为主的解毒扶面饮治疗,亦能获得较好的疗效,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