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刘伟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1):1427-1428
本文综述了新型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的用药经验及治疗进展,包括各种新型抗抑郁剂的药理、临床用药特点及效果和药物经济学等。  相似文献   

3.
蔡业清 《当代医学》2014,(10):131-132
目的:探讨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抑郁症提供有利依据。方法将广东省东莞市新涌医院收治的30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均分为利培酮组、奥氮平组与对照组(n=100),分别采用利培酮、奥氮平与氟西汀结合治疗与单纯使用氟西汀抗抑郁类药物治疗。结果利培酮组、奥氮平组的显效率(76%、84%)与有效率(96%、97%)均高于对照组(5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组与奥氮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在治疗前的HAMD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14±4.72)、(28.85±5.17)、(29.07±4.93)];而奥氮平组从治疗第1周末HAMD评分有显著下降(P<0.05);利培酮组患者则是从第2周末开始HAMD评分才显著下降(21.73±4.21)(P<0.05);在治疗第1、2周末时,利培酮组HAMD评分[(25.09±5.14)、(20.49±4.58)]下降显著低于奥氮平组[(21.73±4.21)、(15.38±4.16)](P<0.05);利培酮组、奥氮平组的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5.82±5.39)(P<0.05)。结论采用奥氮平或利培酮与抗抑郁类药物结合治疗方案远比仅用抗抑郁药物的临床疗效好,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自行选择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
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MD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严重困扰患者并影响其生活质量,并对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药物治疗作为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手段,在抑郁症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对抑郁症研究的深入,抗抑郁药物的类型与治疗理念也在不断发展。现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及研究资料,对抑郁症药物治疗的进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4例抑郁症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单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观察组47例在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心理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抑郁症状(HAMD)评分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后6 w、12 w,两组 HAMD 评分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5)。结论:抑郁症患者给予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治疗效果显著,值得采纳应用。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医学》2017,(2):111-112
目的研究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在抑郁症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来自2015-01—2016-09间收治的郑州市精神病防治医院住院和门诊抑郁症患者102例。102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和药物+心理组。药物组单纯给予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药物+心理组给予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抑郁症治疗总有效率、起效时间;治疗前和治疗4个月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结果药物+心理组相较于药物组抑郁症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心理组相较于药物组起效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月药物+心理组相较于药物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在抑郁症临床治疗中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抑郁症的临床研究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尿病与抑郁症的关系及抗抑郁药对其的疗效。糖尿病病人也和许多内科疾病一样,易患抑郁,焦虑等情感性精神障碍,新型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百优解)因同时改善血糖而成为糖尿病伯首选抗抑郁药,方法:对20例糖尿病合并抑制症患者无关 原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加用5-羟色胺再摄取制剂-盐酸氟西汀(百优解)剂量20mg/日晨服,疗程8周。观察疗效。结果:糖尿病患者易患抑郁症,单一用降血糖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者加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有效。盐酸氟西汀(百优解)抗抑郁症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安全性高,服用方便,结论:糖尿病抑郁症与精神心理因素相关。普遍存在抑郁和焦虑情绪,用抗焦虑药治疗能显著改善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  相似文献   

8.
李小军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1):1156-1157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合并利培酮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将54位抑郁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7人。研究组在使用抗抑郁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利培酮;对照组则不加用利培酮。观察时间为6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l)、副反应量表(TESS)在治疗前及治疗2、4、6周末时各评定1次。结果:治疗后第2、4周末研究组HAMA和HAMD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第2、4、6周末两组HAMA和HAMD总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周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副反应量表评定显示各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利培酮辅助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抑郁症是一种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疾病负担率及高自杀率的精神疾患,抗抑郁症药物种类繁多,且疗效近似,药效学作用部位主要是对突触以多种方式改变神经递质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抗抑郁症药物种类、剂量、疗程及联合用药等相关内容的概述,避免某些副作用和药物相互间作用,期望更安全、有效、合理应用本类药物。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观察盐酸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副反应,将其与阿米替林进行了对照研究.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样本来源于我院近3年来住院病人和具备研究条件的门诊病人共50例.符合CCMD-2-R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标准,Hamilton抑郁量表(HAMD)24版本评分≥20分.其中帕罗西汀组24例,阿米替林组26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发病诱因、遗传史、病程、治疗前HAMD分值等方面均无显著性意义.入组前均没有使用或已停用抗抑郁剂10天以上.  相似文献   

11.
三环抗抑郁药与其合并氯酯醒治疗抑郁症疗效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抑郁症的治疗方法。方法:从1999—2001年所有收住院病人的病例中,选取符合条件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氯酯醒治疗抑郁症有效,三环抗抑部剂合并氯酯醒治疗抑郁症可降低三环抗抑郁剂的用量,且副反应较轻。结论:三环抗抑郁剂合并氯酯醒治疗抑郁症优于单用三环抗抑郁剂,此联合用药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某院首次住院抑郁症患者药物使用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首次住院抑郁症患者应用抗抑郁药及合并用药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2003年6月住院的300例首发抑郁症患者临床应用抗抑郁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首次住院的抑郁症患者在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中,第二代抗抑郁药物使用频率远远高于第一代抗抑郁药物。联合丁螺环酮占18%,SSRI类药物合并阿米替林占49.3%,苯二氮Zhuo类药物应用较普遍占61.7%。结论:第二代抗抑郁药物越来越多地被临床医生和患者接受。我院对首次住院的抑郁症患者抗抑郁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应减少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13.
马学森  李凌  曾珍 《当代医学》2016,(14):81-82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结合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60例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给予对照组单纯的抗抑郁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音乐治疗,治疗疗程为8 w。用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测评,同时采用不良反应表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7%,明显高于对照组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后第2、4、6、8周末HAMD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4周末,观察组HAMD减分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6、8周末,观察组HAMD减分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安全性评分为(6±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4±2)分的安全性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音乐疗法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抑郁症的方法,结合抗抑郁药对抑郁进行治疗,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类肠道菌群调节剂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培菲康组、舍曲林+培菲康组、米氮平+培菲康组、艾司西酞普兰组、舍曲林组和米氮平组,各50例。治疗前和治疗1、2、4周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简明精神病(科)量表(BPR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社会功能量表(SFRS)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估,再采用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1、2、4周时评估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周后,联合应用培菲康的三组患者各量表评分与未联合应用培菲康的三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和4周后,联合应用培菲康的三组患者的HAMD、HAMA、BPRS、MoCA和SFRS评分均优于未联合应用培菲康的三组患者(P 0.05);随着疗程的延长,各组TESS评分均逐渐下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之间治疗1周和治疗4周后HAMD、HAMA、BPRS和SFR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2周后,艾司西酞普兰+培菲康组和米氮平+培菲康组的HAMD、HAMA、BPRS和SFRS评分均优于舍曲林+培菲康组(P 0.05),但这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各时间段MoCA、TE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抗抑郁药物基础上联合应用肠道菌群调节剂对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不良行为、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改善作用优于单用抗抑郁药物,且起效快,安全性好,司西酞普兰和米氮平联合培菲康的起效速度比舍曲林联合培菲康快。  相似文献   

15.
在精神科临床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在应用药物治疗和辅助心理治疗下,显现出了很好的疗效,但是一段时间后(如治疗3~5个月),在没有改变用药剂量的情况下,患者病情突然加重、复燃.很快进入精神病状态,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状态或重度抑郁状态(罪恶妄想、反复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上述现象称之为治疗中发作.  相似文献   

16.
吴赛  王振田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5):1708-1709
目的:探讨抗抑郁剂合并使用利培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方法:随机将47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23例,有原抗抑郁药不变的同时合并使用利培酮;对照组24例,维持原抗抑郁药不变,治疗4周,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周末时研究组HAMD减分率显示有8.7%的患者(2例)获临床痊愈或显著进步,而对照组减分率无统计学差异;4周末,研究组临床痊愈或显著进步为39.1%(9例),进步为17.4%(4例),总有效率为56.5%;而对照组相应为12.5%(3例),8.3%(2例),总有效率为20.8%。结论: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在常规使用抗抑郁药的同时合并使用利培酮是一种有效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7.
极化液为心血管科常用之治疗方案。由于该治疗方案在临床的反复应用 ,它在其他方面的治疗作用也逐步显示出来。本资料观察了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联合极化液治疗抑郁症的情况 ,现将结果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入组病例为 1997年 8月~ 2 0 0 0年 7月在本院就诊者 ,符合CCMD 2 R抑郁症诊断标准 ,共 6 3例 ,其中男性 2 9例 ,女性 34例 ;年龄 2 0~ 36岁 ,平均 (34.7± 11.2 )岁 ;文化程度 :小学 12例 ,初中 36例 ,高中及以上 15例。抑郁症 2 4例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 3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为三环类抗抑郁药联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采用单纯药物治疗与抗抑郁药治疗联合认知行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对比,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在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9月住院治疗的抑郁症男性患者7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为抗抑郁药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为单纯的抗抑郁药物治疗,连续治疗12周后,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完成治疗共39例,痊愈22例,明显好转11例,显效5例,无变化1例。对照组完成治疗37例,痊愈13例,明显好转15例,显效7例,无变化2例。两组疗效比较痊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治疗组整体治疗比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更加明显。结论:抗抑郁药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要优于单用抗抑郁药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抑郁症状,使患者自知力恢复效果佳,提高治疗依从性,远期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9.
睡眠剥夺在抑郁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71年 ,Pflug和Tolle对一例伴有严重失眠的抑郁症患者进行了试验性的全睡眠剥夺 (totalsleepdeprivation ,TSD) [1] ,令人惊奇的是 ,在睡眠剥夺后的第二天 ,患者的情绪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无论是三环类抗抑郁药还是新型的选择性五羟色胺受体阻滞剂 ,亦或心理治疗 ,其起效均至少  相似文献   

20.
舒必利是苯甲酰胺类药物,对抗抑郁具有较好疗效〔1〕,显效率达79.2%〔2〕,尤其对治疗妄想性抑郁症效果较佳〔3〕。我们将舒必利与三环抗抑郁药合并使用和单独使用三环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作一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均符合C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