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脑电波形显示出脑细胞群自发而有节奏的电活动,一般用波幅、频率和相位等特征来描述。全身麻醉时,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频率随麻醉加深或变浅呈顺序变化,与麻醉药浓度呈函数关系,因此能被用来反映麻醉深度。但在早期,多采用EEG的时域特征来反映麻醉深度,主要分析EEG波形的几何性质。随着快速傅立叶变换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EEG频域特征可用来反映麻醉深度,将  相似文献   

2.
脑电双频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0年6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36例。观察患者在不同丙泊酚靶控浓度时反应熵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情况及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血压变化情况。结果脑电双频指数与丙泊酚靶控浓度存在负相关且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在插管时、停药时、拔管时患者的血压变化分别为(23±6.4)mmHg、(25±6.9)mmHg、(15±7.2)mmHg,血压变化波动较小,患者的血压在麻醉中保持平稳。结论脑电双频指数麻醉监测方式与丙泊酚靶控浓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能较好地反映患者的麻醉深度,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陈正斌 《中外医疗》2014,33(1):55-55,57
目的探讨考察脑电双频指数(BIS)在临床腹部手术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现选取该院2012年4月-2013年5月间收治的76例胸腹外科手术患者,对其手术过程中应用BIS进行麻醉深度监测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诱导时两组患者心率、血压及BIS值均有明显下降;插管时两组心率、血压均有明显上升;切皮与缝皮时两组患者心率、血压均无明显变化.BIS明显下降。切皮时丙泊酚组患者的平均脉动压明显高于七氟醚组。当BIS在(50±5)范围内时,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都较为平稳。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能够提供数字化的麻醉深度监测,较传统的心率,血压等生命征监测更直观,作为成人腹部外科手术中麻醉深度监测指标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脑电双频谱指数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健康状况属ASAI-Ⅱ级手术病人72例,其中42例剖胸手术病人,随机双盲法平分为两组;30例下肢,下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双盲法平分为两组。A组为全麻组,B组为硬膜外阻滞——气管内插管联合麻醉组,C组为硬膜外阻滞组,D组为蛛网膜下腔阻滞组。所有病人均放置脑电双频谱指数电极,记录入室后、术中、出室时BIS值。结果 同一组内病人人室后、术中平均值、出室时BIS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各组间在入室后基础值和出室时的BIS值均无差别(P>0.05)。术中BIS平均值:A组明显低于B组(P<0.05),C组与D组无明显差别,A组和B组均低于C组和D组。结论 脑电双频谱指数是监测临床麻醉深度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5.
赵抗美  潘妙君  冯智英  祝胜美 《浙江医学》2005,27(2):148-149,F003
全麻中由于普遍地应用大剂量镇痛药和肌松药,麻醉深度的监测又不完善,发生术中知晓的问题日益突出,其发生率为0.1%~2%,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创伤.因此,麻醉深度监测越来越受到重视.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是目前最好的无创监测方法.本文旨在比较BIS、AAI监测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时麻醉深度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1S)在小儿心内直视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实施心内直视手术60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非BIS组,停跳组和不停跳组.其中停跳组和不停跳组手术中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麻醉深度监测指导麻醉药量.设立观测点为麻醉前(T0)、气管插管后5 min(T1)、切皮时(T2)、体外循环开始后2 min(T3)、鼻温谷值(T4)、停机后5 min(T5)、手术结束时(T6)的血流动力指标CVP、MAP、HR,停跳组和不停跳组同时记录BIS值.结果:使用BIS监测麻醉深度的停跳组和不停跳组比非BIS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P<0.05),停跳组和不停跳组比较血流动力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BIS监测指导下麻醉用药控制麻醉深度,血流动力学更稳定,BIS监测指导麻醉用药在停跳和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都可获得安全满意的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评价脑电非线性指数(ENI)作为一种新的监测麻醉深度指数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方法 纳入30例行择期开腹手术患者.每一患者同时监测ENI和经典脑电参数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用预测概率Pk值分别比较ENI、BIS、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区分不同麻醉状态(清醒、睫毛反射消失、反应消失、稳态麻醉、麻醉苏醒时第一反应及气管拔管)的能力.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评价整个麻醉过程中ENI和BIS的相关性.比较ENI和BIS临床性能指标(成功率、反应率和恢复时间).结果 ENI和BIS区分不同麻醉状态的能力优于MAP和HR.麻醉过程中ENI与BIS有很好的相关性(r=0.93).ENI与BIS的成功率和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NI的恢复时间短于BIS(P<0.05).结论 ENI可提供与BIS相似的反映麻醉深度的信息,能准确区分不同麻醉状态,其临床性能指标优于BIS.ENI是一个有效的、能准确反映麻醉深度变化的脑电参数.  相似文献   

10.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瑞婷  方才 《安徽医学》2003,24(3):67-70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普及和脑电分析技术发展,无创性脑电监测技术在临床麻醉中倍受青睐.由脑电分析技术所衍生出的各种脑电参数如脑电双频指数、边缘频率、中间频率等[1~2],尤以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能便捷、客观、及时地反映大脑生理功能变化,据此监测或判定麻醉深度和镇静程度,并得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本文结合近期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 用于婴幼儿七氟醚麻醉深度监测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择期全麻手术的患儿60例,按月龄分为3组:A 组(1~6个月,n=20)、B 组(7~12个月, n=20)和C组(13~36个月, n=20)。3组均给予8%七氟醚诱导,逐步调节七氟醚呼气末浓度(CETSev),分别维持在最低肺泡有效浓度1.0 MAC(Ⅰ组);0.75MAC(Ⅱ组)和0.5 MAC(Ⅲ组)至少15min, 随后记录BIS、HR、SBP、DBP、RR和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结果:3组患儿的BI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BIS在不同CETSev均低于B组、C组(P<0.01);B组BIS在不同CETSev低于C组(P<0.01);随七氟醚呼气末浓度从1.0 MAC降至0.5 MAC, A组Ⅲ组BIS高于Ⅰ组、Ⅱ组(P<0.05)。B组、C组的Ⅱ组、Ⅲ组BIS明显高于Ⅰ组(P<0.01);Ⅲ组BIS明显高于Ⅰ组、Ⅱ组(P<0.01)。患儿的BIS均与CETSev浓度负相关。A组回归方程为Y(BIS)=54.742-8.914X(CETSev) (r=-0.431,P<0.01);B组回归方程为Y(BIS)=77.528-12.684X(CETSev) (r=-0.689,P<0.01);C组回归方程为Y(BIS)=88.863-14.395X (CETSev)相关性(r=-0.714, P<0.01),A组相关性低于B组与C组。结论:七氟醚全麻时,3组患儿BIS与CETSev 呈一定剂量的负相关,7~12个月和13~36个月患儿BIS相关性较好, BIS可用于七氟醚麻醉深度的监测,6月龄以下婴儿使用BIS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etral index,BIS)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全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深度的监测和调控作用.方法 择期行LC患者60例,ASA Ⅰ~Ⅱ级,根据术中丙泊酚输注的调节方法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T组),每组30例:C组维持SBP100~140mmHg,DBP60~89mmHg;T组维持BIS40~60.分别记录两组各时点SBP/DBP、HR、BIS值及丙泊酚用量、拔管和离室时间,并于拔管和离室时进行警觉/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OAA/S),术后评定有无术中知晓.结果 与C组比较,T组麻醉诱导后、气腹期间、术毕及拔管时SBP/DBP及BIS值均较高,而丙泊酚用量减少、拔管和离室时间缩短、OAA/S值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HR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 BIS调控LC术TIVA可避免麻醉过深,减少全麻药用量,加快麻醉恢复,防止术中知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不同年龄患儿全身麻醉中用脑电双频指数仪监测麻醉深度的可行性。方法患儿40例,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为Ⅰ或Ⅱ级,接受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和择期手术。麻醉用静脉注射丙泊酚/瑞芬太尼诱导,持续静脉输入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患儿按年龄分为4组(每组10例):A组(≤3月),B组(>3月,≤2岁),C组(>2岁,≤6岁)和D组(>6岁,≤12岁)。诱导前(T1)、诱导后(T2)、插管时(T3)、切皮时(T4)、停药时(T5)、自主呼吸恢复(T6)和拔管时(T7),做密西根大学镇静评分(University of Michigan Sedation Scale,UMSS),并记录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BIS)值。记录麻醉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T5~T6),麻醉后气管拔管时间(T5~T7)。结果(1)各组患儿,T1镇静评分为0~1分;T2时上升,T4为4分,T7回到T1时水平(0~1分)。与此对应,(2)各组患儿T1时的BIS值在96以上,T2时BIS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7回到T1水平。(3)A组患儿与B、C、D组患儿相比,麻醉后气管拔管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4组患儿麻醉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不同年龄全身麻醉患儿中,脑电双频指数仪可以有效监测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监测定量脑电图双频指数 (BIS)在全麻深度判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ASAI -Ⅱ级 ,全麻行上腹部手术 10 0例 ,全麻诱导用芬太尼 4μg/kg、氟哌定 0 0 8mg/kg、维库溴胺 0 1mg/kg、异丙酚 2mg/kg。吸入 1 5 %氨氟醚 ,静脉持续泵注异丙酚 3~ 4mg·kg-1·h-1来维持。用HXD -Ⅰ型多功能监测仪进行连续监测 ,并记录时间点基础值 (T1)至清醒时 (T8)的生命体征和BIS ,均由计算机存储分析。全麻深度用SBP控制。清醒标准判定 :睁眼、正确回答年龄、床号、住址、工作单位。结果 :SBP、DBP分别在插管前 (T2 )、切皮前 (T4)低于基础值 (T1)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且超过 2 0 % ,插管后 (T3 )与插管前 (T2 )相比、切皮后 (T5)与切皮前 (T4)相比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BIS在T2 至拔管前 (T7)降低与基础值 (T1)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清醒时 (T8)接近基础值 (T1)。SBP和HR在体动时升高与体动前、给肌肉松弛药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而BIS在体动前后及给肌肉松弛药后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定量脑电图BIS可以预测全麻中的镇静程度  相似文献   

15.
脑电双频指数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平超 《医学综述》2013,(19):3645-3646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来汉川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实施全身麻醉的老年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维持脑电双频指数在40 ~60、对照组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70 ~100 mm Hg实施全身麻醉,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在T0、T1、T2、T3、T4、T5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脑电双频指数值及麻醉药用量,拔管和苏醒室留观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麻醉药用量显著减少,平均动脉压、脑电双频指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显著缩短了苏醒室留观和拔管的时间(P<0.05).结论 依据脑电双频指数实施全身麻醉能减少老年患者麻醉药用量,准确评估麻醉深度,加快麻醉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熵指数监测下不同浓度七氟醚在小儿麻醉深度监测中的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5例下腹部手术患儿,ASA I级,随机分为3组(n=15),最低肺泡内吸入七氟醚有效浓度(MAC)分别为A组:1.0;B组:1.2;C组:1.5。观察并记录3组患儿手术麻醉过程中熵指数(反应熵RE、状态熵SE)变化。结果诱导后RE、SE值均显著性下降(P<0.01);术毕RE、SE值逐渐回升,患儿术后呼之睁眼时RE、SE值均接近基础值,RE值回升最快。结论小儿吸入不同浓度七氟醚全麻期间,熵指数作为麻醉深度监测指标,对于研判麻醉深度变化,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