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目的:观察腰椎后入路手术时骶棘肌不同程度创伤的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将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实验组(低张力组、高张力短时间组和高张力长时间组)。每组分别于术中骶棘肌牵开前,术后即刻,术后2d,1、2周,1、2月,取压力感应片下的深层骶棘肌肌肉,行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各后路手术实验组呈现变性、坏死和修复的演变顺序。在损伤早期,不同程度的横纹肌细胞间水肿、炎细胞浸润和核内移。在高张力组可出现频率逐渐加剧的“靶纤维”、“破碎红纤维”等病理改变,严重者可出现腊样变性及液化性坏死,腊样变性肌细胞。从术后第1周起,肌组织的坏死越来越明显,并逐渐向修复反应过渡,后期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并替代大片萎缩的肌纤维。电镜观察,后期见大量的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有大量脂滴聚集现象。结论:不同程度的骶棘肌剥离、牵拉,造成不同程度的骶棘肌损伤,其牵拉力和持续时间的大小与组织学反应相一致;多种损伤机制(压迫、缺血、代谢紊乱、失神经支配)参与了手术时对骶棘肌的损伤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骶棘肌肌腹入路治疗胸椎和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6月至2009年8月间经骶棘肌肌腹入路手术治疗的45例胸腰椎疾病患者,其中11例为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为腰神经根鞘膜瘤,1例为腰2横突骨样骨瘤,其余31例为胸10~腰4椎体骨折.结果 45例患者术后得到6~32个月随访,平均15.5个月.优27例,良13例,可5例,优良率为88.9%.结论 熟悉骶棘肌解剖和掌握手术技巧,运用骶棘肌肌腹入路治疗胸腰椎疾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并不少见的并发症是骶棘肌疝,往往为临床医师所忽视;而对于青壮年患尤其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而言,腰椎间盘突出术后骶棘肌疝比较常见。骶棘肌疝一旦出现,对患的体力劳动影响较大,而且骶棘肌疝现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故临床上应特别重视腰椎问盘突出术后骶棘肌疝的预防。我们收治21例,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5.
<正> 臀大肌是稳定髋关节最重要的肌肉。在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中,臀大肌瘫痪非常多见。常常导致髋关节生物力学改变,造成髋关节不稳及行直困难。为了加强该肌肌力,调节髋关节的骨力平衡,临床上常利用其他肌肉代替瘫痪的臀大肌。最常用的是骶棘肌加骼胫束代替臀大肌。因骶棘肌强大,替代术后力线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对比研究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小切口与传统开放术式对脊旁肌损伤的情况,为小切口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宁陵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78例单节段下腰椎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均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观察组患者行小切口术式,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放术式,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肌酸激酶水平,对两组患者进行1~2 a的术后随访,并对患者进行MRI或CT扫描复查,观察患者的多裂肌脂肪化程度和萎缩情况,并对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肌酸激酶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1~2 a随访中,观察组的VAS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多裂肌横截面变化不大,脂肪化不明显,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的ODI分数相差不大。结论:小切口手术相对于传统开放术式,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对脊旁肌损伤小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对81例脊髓灰质炎下肢后遗症(儿麻后遗症)的患者,施行了骶棘肌代臀肌的手术。结果,在增强臀肌肌力的同时,纠正了患者髋关节松弛性摆动,全部起到了髋关节稳定性加强的作用,对髋关节半脱位也有不同程度改善。手术操作较简单,适应证宽,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9.
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早期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患者邻近节段影像学指标的测量,探讨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发展情况.方法:随访组为本院脊柱中心2004年~2007年间21位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患者,对照组A为本院门诊行腹部CT扫描的患者,对照组B为本院门诊行腰椎侧位片的患者.随访组患者术后无邻近节段病(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发生,亦无渐进的神经症状.测量患者邻近节段黄韧带厚度、小关节间隙宽度、侧隐窝宽度、小关节极性、椎板角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和对照组相比,随访组部分节段黄韧带明显增厚(P<0.05),但尚未达到黄韧带肥厚的诊断标准.小关节极性:部分节段随访组大于对照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小关节间隙宽度:和对照组相比数据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椎板角:和对照组相比数据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侧隐窝宽度: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后路融合术后,由于力学分布的变化,邻近节段出现渐进式的改变,这些改变包括韧带增生,小关节退变等.连续、动态地观察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患者黄韧带的厚度、小关节极性等数据,可为评估邻近节段退变的进展和防治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顾仕荣  张明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1):1205-1207
腰椎后路手术是治疗腰椎疾病最常用方法之一,但存在椎旁肌的广泛剥离从而形成瘢痕组织,而容易发生腰椎术后综合征(FBSS)。随着操作技术的提高、医疗资源的共享及手术指征的放宽,各级医院广泛的开展腰椎后路手术,而术中对椎旁肌的保护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11.
脑脊液漏 (CSF) 是腰椎手术常见的并发症.过去10 a中, 在理解脑脊液漏的基础上,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护理和治疗技术取得重大的进步.回顾以前腰椎手术术中或术后导致脑脊液漏的不同因素及治疗技术的相关文献, 提出可供选择的护理和治疗方法及各种技术, 并重点强调目前的治疗趋势.讨论介绍了脑脊液漏的发生因素, 基本概念和实践治疗方法.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各种管理技术以及不同预后在本文中做了很好的陈述.然而, 目前并没有最理想的治疗技术可供选择, 在每一种具体情况下, 每种治疗技术的选择依赖于每个外科医生的经验, 对患者病情的认识, 脑脊液漏的性质和部位, 以及依赖现有的设施和设备.  相似文献   

12.
贾红伟  马文海  程增银 《医学综述》2014,(12):2292-2294
目的评估微创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结合关节突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治疗退行性变腰椎疾患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1年10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应用单侧椎弓根螺钉结合关节突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治疗的12例腰椎节段性不稳和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模拟视觉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结果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腰腿痛VAS及JOA评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167,161.332,P<0.05),随术后时间的延长患者VAS逐渐减低,术后12个月时最低,JOA评分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术后3个月与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0例患者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83%)。结论微创单侧椎弓根螺钉结合关节突螺钉固定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行性变腰椎疾患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后路360°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和不稳症的远期疗效,并对该术式的优缺点进行探讨&#65377;【方法】 2001年开始使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辅助360°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和不稳症共228例,选择获得2年以上随访&#65380;仅行单节段融合术的手术患者102例进行分析,其中腰椎滑脱症75例,腰椎退变性不稳症27例;应用X线评价植骨融合情况,视觉疼痛评分(VAS)&#65380;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表&#65380;侯树勋标准评价腰腿痛程度及社会和生活功能情况&#65377;【结果】 随访24 ~ 84个月,平均43个月,102例中99例获骨性融合,骨融合率97.1%&#65377;下腰痛VAS术前为6.82 ± 1.33,术后为3.11 ± 1.05;腿痛VAS术前为8.25 ± 1.84,术后为4.32 ± 1.08&#65377;ODI术前为(68.6 ± 14.7)%,术后为(13.7 ± 1.6)%&#65377;侯树勋标准:优40例,良46例,可13例,差3例,优良率84.3%&#65377; 【结论】 后路360°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和不稳症的远期疗效满意,是一种可获得高融合率和良好临床疗效的积极手术方式&#65377;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脊柱骨折治疗中选择后路手术内固定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 此次以2014年1月-2016年12月间进入该院骨科治疗的脊柱骨折患者作对象,随机从中抽选出61例进行分组观察,比对组30例选择常规手术,而治疗组31例则选择后路手术内固定方案,对2组疗效﹑VAS分数以及椎体状况等进行评定.结果 比对组30例有效率70.00%(21/30),治疗组31例是93.55%(29/31)(P<0.05);比对组VAS分数(3.05±1.60)分,治疗组(2.00±1.23)分(P<0.05).结论 对于出现脊柱骨折的患者,选择后路手术内固定方案对其进行治疗,不仅能提升手术效果﹑改善VAS分数,而且还能防止断钉问题出现,应用效果突出,可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清丁酰胆碱酯酶与腰椎退行性变的相关性。方法在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用速率法测定了42例未手术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和35例正常体检者的血清丁酰胆碱酯酶。对研究组随访,询问其疼痛感,在痛感明显时采血。其中28例在使用麻醉剂后再次采血测定血清丁酰胆碱酯酶。用配对t检验处理数据。结果42例未手术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的血清丁酰胆碱酯酶(16945;SD=163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0831;SD=1096;P<0.001)。28例研究组病人在使用麻醉剂后血清丁酰胆碱酯酶明显下降(12742;1958,P<0.001)。结论血清丁酰胆碱酯酶测定或可用于腰椎退行性变的诊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MRI诊断方法与效果,分析胸腰椎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2年4月~2015年4月选择在笔者医院骨科诊治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都进行MRI诊断与手术探查确诊。结果 MRI诊断为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28例,手术所见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30例,为此胸腰椎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MRI诊断敏感度与特异性分别为93.3%和100.0%。随着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程度的增加,脊髓损伤百分比明显增加,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腰椎间盘病变和骨赘为导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发生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胸腰椎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比较常见,体重指数、腰椎间盘病变和骨赘为主要的危险因素,MRI诊断具有很好的敏感度、特异性,能有效反应损伤程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腰椎生物力学失衡与椎问盘退变之间的关系.方法:设计并建立了大白兔腰椎的生物力学失衡的实验模型后,处死实验动物,暴露出相应椎间隙,切下L3、L4、L5椎问盘,分别进行腰椎阍盘组织形态学观察、炎性介质测定、胶原酶活性测定.结果:静力失衡组和动力失衡组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评分值高于对照组;动静力失衡组椎问盘炎性介质含量明显高于单纯动力失衡或静力失衡组;动静力模型组椎问盘胶原酶活性较动力组和静力组均高.结论:腰椎生物力学失衡导致腰椎间盘退变,故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所致疾病的关键在于恢复患者腰椎的动力平衡,代偿其静力平衡.重建腰椎正常的生物力学系统.是防治腰椎间盘退变所致疾病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柯兴病手术前后内分泌激素的改变及激素测定对预后的预测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65例柯兴病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测定的血皮质醇(F)、尿F、血ACTH、卵泡刺激素(FSH)、黄体成激素(LH)等激素的水平。结果:65例尿F均升高,在治愈组,术后血F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3个月的测定值较术后1周明显降低,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大小剂量均不抑制的患者预后差,柯兴病术后1周,FSH、LH、促甲状腺素(TSH)分泌下降的人数比例较术前明显升高。结论:血F、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对柯兴病的预后有预测意义。手术能影响柯兴病的垂体前叶激素分泌。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柯兴病手术前后内分泌激素的改变及激素测定对预后的预测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65例柯兴病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测定的血皮质醇(F)、尿F、血ACTH、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等激素的水平.结果65例尿F均升高,在治愈组,术后血F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3个月的测定值较术后1周明显降低.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大小剂量均不抑制的患者预后差.柯兴病术后1周,FSH、LH、促甲状腺素(TSH)分泌下降的人数比例较术前明显升高.结论血F、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对柯兴病的预后有预测意义.手术能影响柯兴病的垂体前叶激素分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