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房和平  龚毓华 《上海医学》2003,26(3):173-173
近年来 ,对慢性躯体性疾病伴焦虑障碍患者心理障碍的识别和及时治疗日益受到关注 ,本研究采用氟哌噻吨片(美利曲辛片 ,丹麦生产 )治疗此类患者 31例 ,现报道如下。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 :收集我院 1998年 1月~ 2 0 0 1年 2月门诊和住院的慢性躯体性疾病伴焦虑障碍患者 31例 ,男 12例 ,女19例 ,年龄 19~ 81岁 ,平均为 (6 0 .6± 10 .5 )岁。心理障碍评定采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及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 ,HAMA(14项 )评分大于 14分为伴有焦虑障碍。躯体性疾病中 ,心血管疾病 17例 (5 4 .8% ) ,脑血管疾病 8例 (2 5 .8% ) ,…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焦虑障碍的发生率及抗焦虑治疗的效果。方法 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 80例CHF患者 ,对伴有焦虑障碍者用苯二氮 艹卓 类治疗。结果  80例患者中焦虑障碍的发生率 17.5 % ;治疗好转率 85 .7% ;治疗后HAMA评分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焦虑障碍在CHF中的发病率高 ,抗焦虑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内科急性左心衰患者焦虑障碍的发病率和治疗效果。方法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估81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对伴有焦虑障碍者,用药物治疗。结果81例患者中焦虑障碍的发生率16%,治疗好转率84.6%,治疗后HA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焦虑障碍在急性左心衰患者发生率高,抗焦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4.
丁螺环酮与阿普唑仑治疗焦虑障碍120例的疗效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丁螺环酮与阿普唑仑治疗焦虑障碍的疗效。方法 :对象为 2 0 0 1年 7月~ 2 0 0 3年 6月间的住院患者 ,符合DSM -IV焦虑障碍诊断标准 ,共 12 0例 ,随机分成两组 ,甲为治疗组 ,服用丁螺环酮 ,乙为对照组 ,服用阿普唑仑 ,使用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组HAMA评分由入组时的 2 9.18± 6 .84降为 8.18± 6 .94 ,对照组由入组时的 2 9.4 5± 6 .0 2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丁螺环酮与阿普唑仑治疗焦虑障碍疗效好 ,丁螺环酮较阿普唑仑优 ,副作用较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海洛因依赖者情绪障碍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对 6 8例海洛因依赖戒断者在脱瘾后的一周内 ,测查汉密顿焦虑 (HAMA)、汉密顿抑郁 (HAMD)量表。把 6 8例随机分为二组 ,2 7例的对照组和 4 1例的药物处理组 ,对照组仅给予简单的言语解释和支持 ,药物处理组给予氟西丁 2 0mg/日治疗。四周后对所有依赖戒断者复查HAMA、HAMD量表 ,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发现海洛因依赖戒断者有明显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4 1例药物处理组使用氟西汀治疗 4周后 ,HAMA、HAMD评分明显下降 (除睡眠障碍 )并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别 (P <0 .0 1)。结论 :海洛因依赖戒断者很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障碍 ,在其脱瘾后早期使用抗抑郁药氟西汀 ,对于减少复吸率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计秀玲 《中外医疗》2009,28(5):58-58
目的探讨心内科急性左心衰患者焦虑障碍的发病率和治疗效果。方法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估81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对伴有焦虑障碍者,用药物治疗。结果81例患者中焦虑障碍的发生率16%,治疗好转率84.6%,治疗后HA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焦虑障碍在急性左心衰患者发生率高,抗焦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7.
刘荣彩 《中外医疗》2009,28(3):78-78
目的探讨心内科急性左心衰患者焦虑障碍的发病率和治疗效果。方法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估81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对伴有焦虑障碍者,用药物治疗。结果81例患者中焦虑障碍的发生率16%,治疗好转率84.6%,治疗后HA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焦虑障碍在急性左心衰患者发生率高,抗焦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8.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功能失调性认知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探讨焦虑症、抑郁症和焦虑抑郁障碍共病有无差异。方法 使用功能失调性状况评定量表(DAS)、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及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对 3 5例抑郁症、3 0例焦虑症及 3 0例焦虑抑郁障碍共病患者于治疗前后 ( 6~ 8周 )进行评定 ,并与 3 0名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  ( 1)治疗前后患者组DA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 ;( 2 )焦虑抑郁障碍共病组治疗前后的DAS总分值及大多数因子分明显高于焦虑症组及抑郁症组 (P <0 .0 5 ) ,而后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 3 )患者组治疗前后的DAS减分值与各自相应的HAMD和 /或HAMA减分值均无相关性。结论 焦虑症、抑郁症及焦虑抑郁共病患者均存在明显的功能失调性认知 ,后者较前两者严重 (P <0 .0 5 )。  相似文献   

9.
李庭富 《吉林医学》2014,(9):1868-1868
目的:探讨心内科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焦虑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估90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对伴有焦虑障碍者,采用包括常规治疗和抗焦虑治疗的药物治疗,同时辅以心理治疗。结果:90例患者中焦虑障碍患者占16.7%,治疗总有效率为86.3%,治疗后HA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治疗后有明显疗效。结论:对左心衰竭焦虑障碍患者而言,采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抗焦虑治疗,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300例内科疾病老年患者焦虑和抑郁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内科疾病老年患者的心理障碍 ,为心理康复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 ,测查 30 0例内科疾病老年患者的焦虑和抑郁障碍。结果 :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为 6 5 6 7% (197/ 30 0 )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存者为 36 87% (116 / 30 0 ) ,高于仅有焦虑障碍者 (2 7% ,81/ 30 0 ,P<0 0 0 5 )。心理障碍的发生与性别、应激因素的存在与否和病程长短有关。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产生一定影响。结论 :内科疾病老年患者应当重视心理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患者伴发焦虑和抑郁性障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焦虑和抑郁性障碍的发生率和治疗效果.方法: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量表(HAMD)评估200例脑卒中病人,对伴有焦虑、抑郁性障碍者,用苯二氮(艹)/(卓)类、氟西汀治疗.结果:200例患者中,焦虑、抑郁性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49%、37.5%,治疗好转率分别为82.3%、85.7%.治疗后HAMA和HAMD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结论:抑郁性障碍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高,抗焦虑、抑郁治疗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氟西汀治疗广泛性焦虑症(GAD)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对符合CCMD-3广泛性焦虑诊断标准的66例患者,使用20-40mg/d氟西汀治疗4周,在0、2、4周,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副反应量表(TESS)分别评定疗效和副作用。结果 有效率为72.72%副作用轻微。结论 氟西汀治疗广泛性焦虑症广泛性焦虑症(GAD)安全有效,可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抗焦虑治疗干预焦虑情绪 ,增加蒙诺的降血压效果。方法 选取合并焦虑症状的高血压病人共 86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病人均服用蒙诺 ,治疗组同时加服抗焦虑药物多塞平 ,观察用药前后的血压变化。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 ,病人血压下降显著 ,P <0 0 5。结论 焦虑情绪可能影响抗高血压药物的降压效果 ,而通过抗焦虑治疗可提高蒙诺的降压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其与脑梗部位的关系。方法:选取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无脑梗死的6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睡眠障碍发生率、类型和睡眠监测情况。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实验组的总睡眠时间(TST)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快速眼球运动睡眠相(REM)、入睡后的觉醒时间(WASO)、睡眠潜伏期(SL)和嗜睡量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年龄、吸烟、丘脑梗死、左侧脑梗死、后循环病变、HAMD评分和HAMA评分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脑梗部位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国产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国产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l)的效果和副作用。方法:将31例发病6h内的AMl患者随机分为rhPro-UK组(n=16)和尿激酶(UK)组(n=15)。rhPro-UK组取rhPro-UK20mg溶于10ml生理盐水中3min内静脉注射,另取20mg溶于90ml生理盐水中30min内静脉滴注完毕。尿激酶组取UK150万单位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30min内静脉滴注完毕。在溶栓90min时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评价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情况。评价出血并发症以及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rhPro-UK组总的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为74.9%,UK组为66.7%(P=0.041)。rhPro-UK组无颅内出血,UK组有1例致命性颅内出血;其余出血并发症以及生化指标变化情况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时应用国产rhPro-UK进行静脉溶栓成功率高,使用安全,副作用低。  相似文献   

16.
评价尿激酶和蝮蛇抗栓酶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溶栓效果,以选择有效而可靠的溶栓药物。将100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分成两组,分别用尿激酶和蝮蛇抗栓酶进行溶栓治疗。尿激酶组60例(男46例,女14例),蝮蛇抗栓酶组40例(男22例,女18例)。结果,尿激酶组明显优于蝮蛇抗栓酶组,蝮蛇抗栓酶对急性心肌梗塞早期疗效不佳。结果提示,尿激酶溶栓疗效肯定,蝮蛇抗栓酶不能作为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溶栓的首选药,但是对于入院偏晚的病人,连续应用还是能够取得一定效果的。  相似文献   

17.
苏衡  王家同  谭庆荣  张凤刚  阎其乐  吕静 《医学争鸣》2004,25(22):2097-2100
目的: 探讨认知暴露疗法对急性应激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比较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疗效差别,为运用心理疗法治疗急性应激障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连续病例63例,分成心理治疗组(A组)和药物治疗组(B组),心理治疗组采用结构化的认知暴露疗法.疗效评定采用SCL-90、BDI、HAMD、STAI和HAMA.结果: 在治疗前所有患者SCL-90总分及其各分因子分、BDI、HAMD、STAI、HAMA总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后得分;心理治疗组的时间显著长于药物治疗组;药物治疗组SCL-90总分和躯体化、强迫、焦虑3项症状较心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而抑郁、恐怖两项症状心理治疗组较药物治疗组改善明显(P<0.05);精神病性和STAI得分药物治疗组较心理治疗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HAMA、HAMD、BDI分数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结构化认知行为疗法对ASD患者有效,在许多指标上都能达到药物治疗的效果,而药物治疗的短期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在对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心电图定位诊断方面,头胸导联是否具有与常规导联一样的价值.方法 对于健康人和经冠状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确诊的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患者,同步记录常规导联心电图和头胸导联心电图各一份,由两位不知情的资深电生理医生进行分析诊断.而后由观察者将两种体表心电图的诊断结果与冠脉造影的结果、以及健康人的结果相对照,分别汁箅出两种导联系统对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的符合率和假阳性率,并作x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本实验包括山全国12家大医院提供的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患者32例,和健康人68例.常规导联心电图对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的诊断符合率为93.8%(30/32)、假阳性率13.2%(9/68):而头胸导联心电图的诊断符合率为100%(32/32)、假阳性率0%(0/32).头胸导联诊断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的符合率高于常规导联.但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P>0.05);假阳性率低于常规导联,且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对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方面,头胸导联以其较低的假阳性率而优于常规导联.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salvianolate on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related myocardial injury 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fter elective PCI in 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NSTE-ACS)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49 patients with NSTE-ACS who underwent elective PCI were enrolled.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 a 1:1 ratio to the salvianolate group (74 cases) or the control group (75 cases). After exclusion criteria of coronary angiography, 60 patients with PCI therapy remained in the salvianolate group and 68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cidence and the severity of PCI related myocardial injury 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addition to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MACEs) during 1 year follow-up after PCI were studi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independent factors for PCI related myocardial injury 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fter elective PCI.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salvianolate treatment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PCI related severe myocardial injury 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11.7% vs. 26.5%, P=0.035). The rate of MACEs or all-cause death within 1 month or 1 year after the procedure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s: Periprocedural treatment with salvianolate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PCI related severe myocardial injury 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lthough it does not influence clinical prognosis. [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 ChiCTR18000169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