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皮素 (endothelin ,ET)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活性最强的收缩血管物质 ,为脑和脊髓中的主要神经递质 ,主要分布于下丘脑、丘脑、Purkinje细胞、侧脑室、苍白球、尾状核、脑干包括脑桥等处。有报道表明 ,ET与脑损伤、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1 3] 。但有关ET与持续植物状态 (PVS ,俗称植物人 )间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本文主要通过对PVS患者血浆中ET测定 ,探讨ET与PVS发病的关系。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对照组 17例 ,为健康成人 (男 9例 ,女 8例 ) ,年龄 17~ 64岁。病例组 :PVS血浆标本全部… 相似文献
2.
大鼠脑出血后血浆内皮素含量变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脑出血的病理过程中大量释放具有生物活性的血管活性肽-内皮素与脑出血之间的关系,及其对脑出血周围脑组织缺血损害的病理学意义。方法实验动物为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脑出血组24只,用大鼠自体静脉血制造脑出血模型;对照组23只。分别于脑出血后4h,8h,12h,24h,72h,及7d取血,进行选定指标的外周血测定。按照上述时间对于不同实验组动物的外周血进行血清内皮素测定。取8h的血清测定值,两组测定值比较。所有数据均以均值±标准差表示,应用专用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在脑出血的6个时间中,4项实验指标均呈现渐升渐降的变化特征,且都在8h血样中达到高峰值,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内皮素在脑出血的早期8h呈现高峰值,提示我们脑出血后脑内ET过度表达可能是血肿周围存在水肿和继发缺血的主要因素之一。ET也可以作为估计预后的一种指标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分析不同年龄段平衡功能的不同表现,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方法 将109例受试者按年龄划分为青少年组、中青年组和老年组.使用Swaystar检查装置记录7项平衡试验中躯体前后、左右晃动的角位移和晃动总面积.结果 (1)当视觉、本体觉或前庭觉传入信息受到干扰时,老年组平衡功能明显较差;单左腿站立时,老年组躯体晃动幅度明显大于另外两组(P<0.05),然而单右腿站立时,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青少年阶段的姿势调节主要依赖于视觉.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加,本体觉和前庭觉减退会导致平衡功能的降低;而在青少年时期视觉在姿势调节过程中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内皮素(Endothelin,ET)是一种血管活性肽。Yanagaisawa等从猪的主动脉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分离出来。本文检测了2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患者血浆ET水平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一、材料及方法Wistar大鼠 30只 ,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10只。其中一组为对照组 ,另二组按照Marmarou等人建立的模型分别造成轻度及重度弥漫性脑损伤。伤后六小时取大鼠右心室血 5ml,离心 10分钟。提取血浆后置于 - 80℃冰箱中保存待检。依照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的试剂盒测量血浆NO浓度。采用北京东亚免疫技术研究所提供的ET测量放免药盒 ,测量血浆ET浓度。数据以 x±s表示 ,所有数据以ANO VA、Duncan法分析检验。α水准定为P <0 0 5。二、结果轻、重度弥漫性脑损伤后血浆中NO及ET 1均有明… 相似文献
6.
探讨ETI和ANP两种神经肽在急性脑梗塞中可能的发病机制及其相关关系。方法“:运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了4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脑脊液ETI和ANP含量。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超声波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98例随机分为超声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方案及强度一致,超声组同时接受头部超声治疗。测定入院时、入院后14d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恢复及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h、3d、7d、14d血浆内皮素(ET)的含量。结果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减轻,超声组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超声组ET含量低于对照组,且在治疗后各时间点上显著降低。结论在常规治疗脑梗死基础上加用超声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10.
11.
偏头痛患者血浆内皮素1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血管学说一直被广泛接受,并已有不少相应研究和阳性发现。内皮素(Endothelin,ET)是1988年首先由Yanagisawa等从培养的猪主动脉 相似文献
12.
13.
偏头痛病人血浆内皮素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各型各期偏头痛病人血浆内皮素的变化。方法:选取82例诊断明确的偏头痛病人,按先兆有无分为有先兆的偏头痛(MWA)组和无先兆的偏头痛(MWO)组,按发病时间分为发作期和间歇期,抽取静脉血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中的内皮素-1(ET-1)水平,对各型各期的血浆内皮素进行比较。结果:偏头痛病人血浆ET-1水平(80.89±28.70pg/ml)高于正常对照(66.55±14.97pg/ml)(P<0.01);发作期与间歇期的比较发现,发作期(89.83±33.37pg/ml)显著高于间歇期(72.46±20.32pg/ml)(P<0.05);MWA和MWO组的病人的比较发现前者(94.71±29.46pg/ml)显著高于后者(72.46±20.32pg/ml)(P<0.05)。结论:偏头痛病人血浆ET-1增高,增高的血浆ET-1在偏头痛的发病及病理生理进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脑出血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观察了71例脑出血(CH)患者血浆内皮素(ET)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CH患者血浆ET水平(110.7±44.11)较对照组(66.75±27.23)显著性升高(P<0.001).CH患者血浆ET水平与年龄无明显相关,与病情轻重、出血量的多少及是否合并其他脏器损害有关.CH患者血浆ET水平动态变化的规律为:血浆ET水平在发病后24h内即开始升高,1~3d达高峰.之后维持在较高水平直至14d,半月后开始下降,1个月后基本降至正常水平.这与CH后脑水肿的形成时程一致. 相似文献
15.
脑出血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内皮素(ET)在脑出血(CH)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我们用放射免疫分析法系统地测定观察了57例CH患者血浆ET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1.CH患者血浆ET水平(110.7±44.11)较对照组(66.75±27.23)显著性升高(P<0.001)。2.CH患者血浆ET水平与年龄无明显相关,与病情轻重、出血量的多少及是否合并其他脏器损害有关。3.CH患者血浆ET水平动态变化的规律为:血浆ET水平在发病后24小时内即开始升高,1~3天达高峰,之后维护在较高水平直至14天,半月后开始下降,1月后基本降至正常水平。这与CH后脑水肿的形成时程一致。以上结果说明ET参与了CH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内皮素和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一直是SAH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许多学者提出,内皮素(ET)可能是SAH后脑血管痉挛的重要致病因素;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具有拮抗ET的作用。为了探讨SAH后ET及CGRP的变化,对32例SAH患者的血浆ET和CGRP含量进行测定和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17.
脑出血患者血浆及脑脊液内皮素—1含量对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对照研究了脑出血患者血浆及脑脊液(CSF)内皮素-1(ET-1)含量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发现脑出血患者血浆与CSF、ET-1含量均增高;单纯脑血肿者以血浆含量增高为主;脑实质出血伴有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者血浆及CSF含量均显著升高;小量出血与中大量出血比较血浆含量无显著性,而大量出血者CSF、ET-1含量增高。提示脑出血者血浆ET-1增高可能与机体应激有关,而CSF、ET-1升高可 相似文献
18.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33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中内皮素(ET)含量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脑梗塞患者血中ET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梗塞临床病情重,梗塞体积大者ET含量又显著高于病情轻、梗塞体积小者。结果提示,ET在急性缺血性脑损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浆ET含量的水平,可一定程度反映缺血性脑损伤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申学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4):83-85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对脑出血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 以我院2010-01-2014-01收治的66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3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高压氧治疗,每天1次,共治疗2周.分别检测治疗前及入院治疗各个时段(24 h、7 d、14 d、21 d)血浆FIB与ET的水平.结果 治疗前2组FIB、E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4 h2组FIB、ET水平均升高,入院后7d2组ET水平均稍微下降,FIB水平升高,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14 d、21 d观察组FIB、ET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1 d时观察组FIB水平基本恢复正常水平.结论 高压氧治疗降低血浆FIB、ET水平,减轻脑组织损伤程度,从而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文通过测定分析常见几种脑瘤病人血浆ET—1含量,初步探讨脑瘤病人血浆ET—1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均相竞争放射免疫方法直接测定37例脑瘤病人和24例对照组血浆ET-1含量。结果:脑瘤病人血浆ET—1含量为71.014ng/L,比对照组53.52mg/L和标准值50.8ng/L都高,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病理类型的脑瘤病人术前血浆ET-1含量有如下趋势:听神经瘤>脑膜瘤>颅咽管瘤>垂体瘤>胶质瘤。虽然脑膜瘤、胶质瘤和垂体瘤病人血浆ET-1含量比对照组均显著增高,但各病理类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脑瘤病人血浆ET-1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分化过程,同时ET-1也可能调节肿瘤的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