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红华  陈晓敏 《宁波医学》1998,10(6):251-252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和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PTCA术前后1天内所记录的心电图,测算QTd和QTcd并分成功组和失败组进行术前术后的比较。结果 PTCA成功组术后QTd和QTcd较术前显著减小(P〈0.001),而失败组术前术后变化无显著性差异,4例冠脉再狭窄患者第一次PTCA后下降的QTd再次上升,结论 成功的PTCA能显著缩小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2.
赵雅红  陈津  许楚宏 《广东医学》2001,22(12):1169-1170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经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再通冠心病患者 36例,分为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组(20例)及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16例),于术前、术后24h内分别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量术前、术后QTd。结果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QTd,QTcd均较术前明显缩短(P<0.01);术前单支病变组QTd比多支病变组略缩短,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QTcd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术后两组的QTd及QTcd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 成功的PTCA及支架植入术可明显缩短冠心病患者的QTd,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从而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冠脉多支病变与单支病变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血管血运重建后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血管血运重建后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65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球囊成形(PTCA)及冠状动脉搭桥(CABG)手术前后的24小时内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QTc、QTd及QTcd四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PTCA及CABG后QT和QTc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而QTd和QTcd则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血管重建术后能显著减少冠心病患者的QTd,可能反映了部分顿抑或冬眠心肌的“复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d)增大在冠心病患者是预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有用指标。旨在估价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主支架术(PTCA+stent)前后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对60例冠心病患者行PTCA+stent术前后QT离散度进行分析。男性4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7岁,患者为单支血管病变36例,多支血管病24例。本组对PTCA+stent术前后同步3导联的标准12导联心电图Q  相似文献   

5.
健康成人QT离散度的正常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国人 QT 离散度正常值;方法:测量了 656例 18~ 70岁健康成人常规体表心电图的 QTd值。结果:(1)QT、QTd、QTc、QTcd值分别为367.03±30.95 ms、396.90±19.03 ms、23.77 ± 11.24 ms、24.10±12.92 ms,QTd范围在0~50 ms;(2)3个年龄组(18~35、36~55、56~70)QTd、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3)QT、QTc女性比男性长(P<0.05和 P<0.01),QTd、QTcd值不同性别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认为 QTd正常值可定为<50 ms。  相似文献   

6.
黄荣华  邹蓉 《广州医药》1998,29(5):16-17
QT离散度(QTd)指同一份心电图各导联最长与最短QT间期的差值。有文献报道认为QTd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猝死有关。为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QTd与猝死的关系,我们测定了41例CHF患者的QT离散度,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AMI)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心电图 QT离散度(QTd)改变。方法对 100例AMI急性期及其中60例的恢复期心电图 QT离散度(QTd)进行测定。结果 AMI急性期的心电图 QTd和 QTcd均值均显著高于恢复期,分别为QTd50.40±20.25ms和24.83±12.69ms,QTcd57.48±25.14ms和27.31±13.84ms。结论QT离散度在AMI早期显著增大,在AMI急性期监测QT离散度的动态变化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其早期死亡原因多为心室颤动(Vf)。新近的研究表明,Vf的发生与患者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增加有关[1]。本文测定了50例老年AMI患者心电图QT间期(QTc)QTd的变化,旨在探讨老年人AMI后QT...  相似文献   

9.
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是反映心脏各部位心肌复极离散程度的指标。研究表明,当心肌局部缺血,室壁运动异常,心肌肥厚或心功能不全时,可出现静息心电图QTD异常变化[1],而有关运动负荷下的QTD变化的临床观察罕见报道。本文将在探讨冠心病冠脉成形术(PTCA)前后运动试验心电图QT离散度的变化,并简析其临床意义。对象与方法1.对象:28例病人均为住院接受PTCA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无心肌梗塞病史。其中男23例,女5例,平均年龄56.7±14.2(40~68岁)。选择性冠脉造影(S…  相似文献   

10.
探讨QT离散度(QTd)对急性期心电图酷似心肌梗塞的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测量7例急性期心电图酷似心肌梗塞的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及3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正常对照组的QT间期,计算其QTd及校正后的QTd(QTcd)。结果:AMI组的QTd及QTcd分别为73.5±17.7及85.8±19.8ms,急性期心电图酷似心肌梗塞的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组的QTd及QTcd分别为42.5±12.4及54.3±14.2ms,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QTd对急性期心电图酷似心肌梗塞的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塞心电图QT离散度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蓉  郭战宏 《四川医学》1999,20(1):25-27
对10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急性期心电图及其中60例的恢复期心电图QT离散度(QTd)进行测定,结果分别为QTd:5040±2025ms和2483±1269ms,QTcd:57.48±2514ms和2731±1384ms,AMI急性期的心电图QTd和QTcd均值均显著高于恢复期;按心电图心梗导联数目多少把100例AMI分为:1~,4~,8~等三组,其早期心电图QTd值分别为:4474±1704ms、5308±2138ms、5800±2101ms,三组间无显著差别(F=27383,P>005);根据心电图心梗定位把100例AMI分为:前壁梗塞、后壁梗塞、复合壁梗塞等三组,其早期心电图QTd值分别为:5250±2234ms、4531±1665ms5417±1730ms,三组间无显著差别(F=15355,P>005)。结果提示:心电图QT离散度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显著增大,心肌梗塞部位和范围不是AMI早期心电图QT离散度改变的主要影响因素,AMI早期心电图QT离散度增大反映了心室肌复极不均匀,在AMI急性期监测QT离散度的动态变化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产期心肌病(PPCM)心电图QT,JT间期离散度(QTd,JTd)与心律失常及死亡的关系。方法 测量并计算34例PPCM体表心电图QTd,JTd并将36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孕产妇作为对照组。结果 PPCM恶性心律失常组QTdisplay status  相似文献   

13.
对7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发病48h内首次心电图与正常对照组60例心电图的QT离散度(QTd)进行测定,并对AMI出现室颤与无室颤患者QTd进行对照分析,结果:AMI的QTd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MI室颤组的QTd亦显著高于无室颤组。认为:QTd是AMI预后的一个有用的非侵入性的心电学和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4.
余德奎  李民 《广东医学》1999,20(6):446-44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病因,发生机制,治疗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档案,分别测算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A)组,其它室性心律失常(B)组及无室性心律失常(C)组三组的QT间期离散度(QTd)及对血清钾浓度(K^+)作比较分析。结果 A,B组QTd均显著大于C组(均P〈0.01),A,B组间QTd无明显差异(P〉0.05),A组(K+)显著低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VA)及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运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机检测114例有或无心室肥厚患的QT离散度及校正值(QTd、QTcd)。结果:VA检出率为28.95%;VA的QTd、QTcd与无心律失常有显性差异(P〈0.05);室上性心律失常的QTd、QTcd与无心律失常无显性差异(P〉0.05);114例中,心室肥厚或扩大患的QTd、QTcd与心室正常有显  相似文献   

16.
QT离散度应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观察沈明QT离散度(QTd)是日渐受到重视的评价急性心肌梗塞(AMI)近期预后指标。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变异程度,反映节段性心室肌肉复极差异。本院观察了AMI患者68例的QTd及JTd,旨在探讨AMIQT...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PTCA)后QT离散度早期变化。方法对起病6h以内的24例AMI患者施行PPTCA,分析术前0.5h和术后2hQT离散度——未校正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和QT离散度比率(QTdR)。结果术前与术后QT离散度相比无显著性差异QTd(70±27)ms对(67±24)ms,P=0.6136;QTcd(82±34)ms对(77±27)ms,P=0.5785;QTdR(10±4.8)%对(9.2±3.8)%,P=0.5060。结论PPTCA不影响AMI早期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降压治疗及降压治疗后血压的昼夜节律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已临床确诊为高血压病的患者,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血压升高且昼夜节律异常的患者,给于降压治疗,将治疗后ABPM昼夜节律正常(杓型)的22例为一组及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18例为一组,治疗前后分别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比较服药前后及两组间QT离散度(QTd)及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变化。结果:降压治疗前全部病例的QTd=(72.8±21.2)ms、QTcd=(83.3±24.3)ms;降压治疗后ABPM为非杓型组的QTd=(60.6±20.1)ms、QTcd=(68.7±23.0)ms,与治疗前比有减少(P<0.05;)治疗后ABPM为构型组的QTd=(47.7±17.6)ms、QTcd=(53.1±18.6)ms,与治疗前比有显著差异(P<0.01);与非杓型组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病的降压治疗及恢复血压正常的昼夜节律可缩短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19.
QT离散度(QTd)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中显著延长,并与恶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1]本文观察分析了82例AMI患者QTd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它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为AMI提供了一项预后指标。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AMI组82例,其中男57例,女25例,年龄50~78岁,平均61岁±2.1岁。均发病24小时内入院,无电解质紊乱,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 对照组90例,无心脏病,性别、年龄与AMI组无显著差异。 1.2方法:AMI组每日检测12导联心电图,对照组选用静息15分钟后的心…  相似文献   

20.
检测72例老年冠心病(CAD)患者的心室晚电位(VLP)并测量同期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结果显示,VLP阳性组QTd显著高于VLP阴性组,提示QTd与VLP呈正相关,与心功能呈负相关,QTd与VLP结合可增加老年CAD心电不稳定预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