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①分析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患者腰痛的原因。②观察后路腰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的手术疗效。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08年1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行后路腰椎间融合术的108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X线片及CT或MRI片确诊。采用X线动力位片测量以腰痛为主要症状和以下肢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腰椎椎体间角度变化及椎体移位程度,以比较两者术前腰椎失稳和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的发生率,并观察患者术后腰腿痛的缓解情况。结果①以腰痛为主的患者腰椎失稳和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的发生率高于以下肢疼痛为主的患者。②术后患者腰腿痛症状明显减轻,JOA评分改善,患者腰椎失稳消失,腰椎生理性前凸部分恢复。结论①腰椎失稳和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是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患者腰痛的重要原因。②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可明显减轻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患者腰腿痛症状,疗效确切,是临床较好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C臂机定位在肥胖患者腰椎穿刺困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C臂机影像引导定位在肥胖患者腰椎穿刺困难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ASA I~Ⅱ级需行腰椎椎管内麻醉且传统手法无法定位出腰椎椎间隙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C臂机影像引导定位腰椎穿刺组(A组)和传统常规腰椎穿刺组(B组),每组各30例。A组应用C臂机进行透视定位腰椎间隙,然后按直入法进行腰椎穿刺;B组采用人工手法定位腰椎间隙,然后按直入法进行腰椎穿刺,记录定位时间、腰椎穿刺时间、定位加腰椎穿刺总时间。结果:A组平均定位时间为(4.03±0.65)min,腰椎穿刺时间(皮肤消毒到穿刺针确认成功进入硬膜外腔)为(6.55±1.34)min,定位加腰椎穿刺总时间为(10.58±1.23)min。B组平均定位时间为(0.95±0.24)min,腰椎穿刺时间(皮肤消毒到穿刺针确认成功进入硬膜外腔)为(19.30±8.05)min,定位加腰椎穿刺总时间为(20.25±8.09)min,两组在定位时间、腰椎穿刺时间、定位加腰椎穿刺总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30例(100%)腰椎椎管内穿刺全部成功,B组26例(86.7%)腰椎椎管内穿刺成功,4例(13.3%)穿刺失败而用改其他麻醉方式。结论:C臂机影像引导定位肥胖患者腰椎穿刺,具有定位准确,缩短腰椎穿刺时间的优势,并能提高腰椎椎管内穿刺成功率,减少了反复穿刺对患者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不稳节段,开窗间盘切除、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26例,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29例,比较不同手术的时间、出血量、疗效及并发症。结果: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管减压术、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时间长、出血量最多,手术效果良好,术后腰腿痛基本缓解,可长时间步行,所有29例患者椎间植骨均融合;26例患者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开窗间盘切除、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平均复位丢失率为8.3%,其中3枚螺钉松动、1例螺钉断裂。结论: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不稳节段,开窗间盘切除,横突间植骨融合术;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不稳节段,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融合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Micro CT检测腰椎峡部,运用Micro CT的后处理功能-骨分析,检测腰椎峡部骨微细结构,并探讨其变化趋势.方法 对30具成人尸体标本的L1~L5双侧峡部,共300个干燥腰椎峡部进行扫描,检测峡部的骨微细结构参数,并分析比较L1~L5峡部骨微细结构的差异性.结果 L5腰椎峡部BMD值最低,L2腰椎峡部BMD值次之,L4腰椎峡部BMD值最高;L5和L2腰椎峡部BV/TV值较低,L4腰椎峡部BV/TV值最高;L5和L2腰椎峡部Tb.Th值较低,L4腰椎峡部Tb.Th值最高;L5腰椎峡部Tb.Sp值最高,L1和L4腰椎峡部Tb.Sp值较低.结论 L2、L4峡部骨质较腰椎各峡部骨质密集、骨小梁较粗;L1、L5峡部骨质较腰椎各峡部骨质稀疏,骨小梁较细;L3峡部骨质微细结构居腰椎各峡部骨质微细结构的一般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腰椎不稳合并椎间盘突出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3例腰椎不稳合并椎间盘突出患者行椎弓根内固定、髓核摘除、椎间植骨手术治疗。结果23例患者术后骨性融合率97.2%,临床症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临床优良率89.2%,1例出现神经根激惹。本组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腰椎不稳合并椎间盘突出行椎弓根内固定、髓核摘除、椎间植骨有良好近期疗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模拟腰部推拿手法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生物力学的方法 ,模拟不同腰部推拿手法 ,比较其腰椎内部的变化。方法 :标本固定于生物力学材料实验机 (MTS)应用计算机定量控制 ,模拟三种手法治疗时的状态。结果 :斜扳手法和坐位旋转手法髓核内压力明显升高 ,牵扳手法髓核内压力降低和轻度升高 ;神经根与椎间盘之间有一位移 ,腰椎小关节内应力低于关节内骨折的限度。结论 :模拟手法作用时椎间盘与相邻神经根之间有一相对位移 ,这可能是其治疗机制 ,有的手法作用时髓核内压升高 ,应注意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腰椎骨质增生对老年女性腰椎和髋部骨矿密度(BMD)的影响。方法:用双能量X线吸收骨密度仪对1502例50岁以上的女性患者进行腰椎和髋部BMD检查,对有和无腰椎椎体缘骨质增生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腰椎骨质增生组与无骨质增生组比较,腰椎前后位BMD在55岁后及腰椎侧位BMD在70岁以后显著增高(2.90%-13.64%,P<0.05),股骨颈、Ward区和髋部平均BMD增高3.79%-5.24%,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女性腰椎骨质增生患者的腰椎和髋部BMD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正常腰椎的 X线解剖学和临床放射学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对 36例哈萨克族成人腰椎 (L)间隙高度进行放射学测量。结果:36例哈萨克族 L1~ 2 间隙高度男、女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L3~ 5间隙男、女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5~ 0 .0 0 1) ;哈萨克族与汉族腰椎间隙高度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5 )。结论 :哈萨克族腰椎间隙高度均大于汉族 ,临床上可通过对腰椎间盘间隙高度的测量 ,作为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定位方法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腰椎管成形术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管内肿瘤等复杂性腰椎管病变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3月~2009年12月间,我院应用腰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管肿瘤患者共112例,其中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84例,腰椎管内良性肿瘤28例。结果:随访6个月~4年,本组术后优:87例,良:15例,优良率91.1%。结论:腰椎管成形术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同时关节突关节、棘突间动态固定治疗腰椎管病变,既能保持脊柱的即时稳定性,又保持了脊柱的持久稳定性,同时减少了腰椎生物力学改变,减少了术后骨质缺如和出血量,缩短了手术时间,对预防医源性椎管狭窄具有积极作用,对复杂而多节段腰椎管病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阐明腰椎间盘及腰神经根的影像学特征,比较CT和MRI的价值和限度。方法在53例正常腰椎间盘的CT图像、40例正常腰椎间盘的MRI图像上,对腰椎间盘主要结构及腰神经根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影像学观察和测量。结果获得腰椎间盘及腰神经根的影像学特征和相关测量参数,左、右侧之间腰神经长度及宽度无显著性差异。CT对穿刺线的骨性标志点上关节突显示优于MRI,MRI对软组织密度分辨力较CT高。结论CT、MRI是确定经皮腰椎间盘穿刺路径的重要手段,能显示腰椎间盘及腰神经根。应首先选择CT检查,对疑似软组织病变者再联合MRI检查,以提高穿刺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椎X线平片、CT扫描、MRI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中的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选择1996年1月~2007年1月有临床症状患者70例,84个腰椎间盘。经过X线平片、CT扫描、MRI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其中30例经手术证实。结果X线平片检出率只有60%左右,CT占92.8%.MRI占95.7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椎关节突三维角度与单节段同水平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单纯性单节段腰间盘突出患者105例,选取同期无腰椎疾病患者60例为对照 组。采用CT及X线测定腰椎3个平面L3~S1关节突角度。随后采用Fujiwara标准进行分级,按照腰椎间盘突出等级分为3组对比滑脱程度。结果:在横断面上,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关节突不对称比率明显大于 对照组(P <0.05),且关节突角更偏矢状位。在冠状位上,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两侧关节突不对称比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 <0.05),且小关节角更偏竖直位。在矢状位上,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更偏水平 位(P <0.05)。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关节突存在不同程度的突出(Ⅱ~Ⅳ度),按照关节突关节的突出等级将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分为3组,各组间突出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腰椎间盘突出 患者关节突角度与突出程度具有相关性(r=0.755,P<0.05)。结论:腰椎关节突角度与单节段同水平腰椎间盘突出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腰椎退行性不稳定的X线、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临床确诊并经手术证实的退行性腰椎不稳定患者的X线、CT和MRI的特点.退行性腰椎不稳定的临床参考标准以过伸、过屈的侧位X片的典型特征作为主要的诊断依据:椎体滑移超过4mm,或椎间隙角度相差≥15°认为有意义.前后位、侧位及CT、MRI表现作为辅助诊断依据.结果:依据本研究的诊断参考标准,前后位片出现典型变化的105例,占67%,侧位片有特征性改变的111例,占72%,动力位(过伸过屈位)片呈特征性改变的146例,占95%,双斜位片出现特征改变的46例,占30%.CT和MRI检查的患者影像学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腰椎退行性变.结论:X线、CT、MRI是诊断腰椎退行性不稳定的重要方法,其特征性改变是确诊本病的主要依据,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改变是最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4.
PLIF联合PLF与单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后路椎体间融合(PLIF)联合后外侧融合(PLF)与单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78例接受脊柱融合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PLIF联合PLF组(n=40)和单纯PLIF组(n=38),随访24周,在不同的时间点观察所有病例的ODI指数、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椎间隙高度、腰椎滑脱率及融合率,并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内引流量、术后切口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随访结果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78例均获得随访,PLIF联合PLF组与单纯PLIF组之间临床症状改善、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及椎间隙高度、滑脱率改善、两组间融合率和出血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PLIF联合PLF组术后48 h内引流量较单纯PLIF组多(P<0.05),术后3 d切口疼痛程度大于单纯PLIF组(P<0.05).结论: 联用或不联用PLF对椎弓根内固定下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短期临床疗效、融合率无明显影响,联用PLF可增加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观察腰椎骨关节炎腰痛急性发作时的磁共振信号改变,评价小关节或其周围组织高信号区对腰椎骨关节炎急性腰痛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腰椎骨关节炎急性腰痛患者50例和正常体检者20例的磁共振影像学资料,观察其腰椎小关节及周围组织的信号情况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50例腰痛患者中有42例出现腰椎小关节或周围组织高信号反应,20例正常体检者中出现腰椎小关节或周围组织高信号8例,经统计学分析,在腰椎骨关节炎腰痛急性发作时,小关节及周围组织的高信号对于临床诊断有意义(P<0.05),高信号区所处腰椎小关节位置则无(P>0.05).结论 腰椎骨关节炎患者磁共振上小关节或周围组织局部高信号与腰痛急性发作有关,对腰椎骨关节炎急性腰痛的诊断具有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方向性及对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完整骨骼标本18具,男性12具,女性6具。用万能角度尺手工和CT图像测量腰椎关节突关节角度数值。结果:从L1-L5腰椎关节突关节角度值逐渐增大,由相对矢状位渐变为相对冠状位。两种方法测量结果用秩和检验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腰椎关节突关节角从L1-L5逐渐增大,适应了正常人体下腰椎活动较上腰椎大的需要,可能是下腰椎间盘容易发生退行性改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背景]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物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探讨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病例报告]选择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切除的突出物,根据术中所见分为破碎型腰椎间盘突出组和完整型腰椎间盘突出组,两组标本均行常规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结果显示7例标本可见边缘灶性炎性细胞浸润及肉芽组织生成,血管化;23例标本可见髓核面积减少,纤维环增厚,软骨基质增生.[讨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指证者,手术摘除腰椎间盘突出物是治疗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学“腰痹”“腰腿痛”“筋伤”等范畴,是临床中的多发病、常见病。作为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1种,经筋理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立足于经筋理论,认为经筋失衡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核心病机,平衡经筋为本病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研究下腰椎活动提供三维有限元力学模型。方法选取成年男性的下腰椎典型CT影像,建立几何模型后利用有限元划分和分析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设定边界条件并加载负荷,记录下腰椎在前屈、后伸、侧屈和轴向旋转等不同工况下的运动范围和应力分布。结果建立的下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中4面体单元总数为114953。模型在各工况下的运动范围与体外生物力学试验所测定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的下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能够模拟下腰椎的生理活动,可用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王利民  戴冠东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7):2073-2074,2076
目的:分析医院社区防治一体化的模式对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改善作用及预防复发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56例经门诊非手术治疗并治愈和显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社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采用医院社区防治一体化的模式进行腰部防护的社区健教和腰腹肌肌力训练指导,对照组仅进行腰部防护的社区健教。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估标准,对治疗后6和12个月进行腰椎功能评定并观察两组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及时腰椎功能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干预组治疗后6和12个月的腰椎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期,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进行腰腹肌力量训练能提高脊柱的稳定性,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可以有效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